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英语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对英语的理解、产生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介绍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语音认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声音的特点、语音单位和发音过程来探究语音的认知机制。

其中,声音的特点指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调等音位学要素;语音单位则是指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处于注意的最小单位,比如音素的串联等;而发音过程则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生成声音的过程,包括声带、发音器官的协调等。

二、词汇认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研究词汇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构成和用法。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汇的存储、识别和产生等过程。

在存储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和词汇关联等现象来揭示词汇存储的机制;在识别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如何通过语境和词汇特征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在产生方面,研究者关注人们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词汇。

三、语法认知语法是指语言的句法结构,研究语法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句法的生成、解析和回避等过程。

在生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在解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法知识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句子的解析;在回避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语法错误和困惑。

四、语义认知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研究语义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义、句义和篇义等层面的研究。

在词义方面,研究者研究词汇的意义构成和扩展,探究词义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在句义方面,研究者关注句子的意义生成和解释过程,研究语义角色和语义关联等现象;在篇义方面,研究者研究文本和篇章的意义结构和组织方式。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引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是人类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以及其它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的一种边缘学科。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的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在当前很多文学作品的评析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

当前,认知语言学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可观,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要对研究的范围进行掌握,采用正确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原则,为认知语言学的学术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

当前,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基于语言科学的认知语言学以及基于认知科学的认知语言学,这两个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基于语言科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科学,以语言分析的定性的研究方法为主,而认知科学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则主要是以自然科学的定量的研究方法为主,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加以考察,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相关问题的进行分析,分析研究的原则、范围以及方法。

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应该加强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确定。

(一)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的基本问题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的语言和心智之间的关系。

对人类的心智进行研究,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比如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

人类的心智可以延伸出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经验有什么作用?人类有一些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问题,不同时代的看法和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传统意义上的理解认为,推理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推理的命题是抽象的,不能具体化。

然而新的观点却认为推理其实是一种基于人的想象而展开的各种隐喻、心理意象的转化。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对语法和语义进行研究,语法与人们的认知有很大的关联。

语法涉及到具体的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语法的认为具有更加深刻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第3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Mar.2002V ol.34N o.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原则,目标和方法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原则,目标和方法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原则,目标和方法认知句法学,又称为“认知语法学”,是一个对句法规则以及其语言形式进行研究的新兴分支。

它试图建立一个从认知视角出发,探究句法规则及其在语言表现中背后的认知机制的学科框架。

它的研究着重于研究语法形式结构的认知本质,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探究语法形式中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原则是以认知视角对句法规则及其语言表现进行研究。

这一研究范式要求以认知视角来揭示语法形式和功能背后,该语法形式以及其功能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也就是说,在语言句法中,语言使用者是如何理解、理解、分析及组织认知的,其中的认知机制“句法”的概念是如何被提出和运用的。

认知句法学通过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其目标是更深刻地了解句法规则及其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并最终实现从认知视角揭示出语言形式的认知本质。

这一目标需要探究不同的认知机制和语言过程,将认知过程的研究结合到句法研究当中,以便对句法形式的发展机制和逻辑机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方法着重于句法认知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建模和语料研究等。

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试验,来探究不同认知机制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理论建模方法则是通过对句法形式结构与认知机制之间关系的定量建模,来揭示语法形式及其认知本质之间的关系。

语料研究是利用大量已有的自然语言语料,来探究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句法形式的变化和认知机制的演变。

总的来说,认知句法学就是以认知视角来研究句法规则及其语言形式的新兴分支,其研究原则是以认知视角对句法进行研究,其目标是深入了解句法规则及其发挥的作用,并最终实现从认知视角揭示出语言形式的认知本质,而其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建模和语料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对语言学乃至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句法规则的认知本质,并最终深入揭示语言形式的认知本质奠定了基础。

在未来,认知句法学将继续发展,产生更多创新性的认知句法理论,以更深入地了解句法规则及其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被表达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的目标和原则

认知语言学的目标和原则

认知语言学的目标和原则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

所以,从“表达思想与观点”的角度上来说,研究人类语言,该观点实际上就是时常被提起的认知观点。

这种认知观点认为,在认知系统当中,语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知系统又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比如:抽象化、范畴化、情感、感知等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

而认知水平和语言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受到了语言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水准上来说,对语言实行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思想、观点、表达。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能够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内容:探究出带有紧密联系的形体的概念知识,得出相关的经验证据,同时探究出身体经验、概念系统、语言结构这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得出上述三者的意义、语言、认知及后三者的紧密关系。

也就是现在常被提及的所谓的关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持续发现人类语言、认知、语言、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奇异。

比如:像兰格克、雷科夫等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其研究的目的也都有所涉及,如果仅是从这个目的来看,大家的理解语言学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这两位语言学家的理论就能够合法地称之为理解学。

不过,认知的承诺仅仅一个纲领性的东西,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与原则是不起作用的,对语言描写的形式与内容也没有明确要求。

由此能够看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十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是当前较为热门的一大课题,该课题正在持续地揭示着人类智能的奇异。

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关的研究专家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作出了如下的概括:1)语义结构不是完全普遍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其语义结构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存有着语言差异。

语义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定含义的意象规律上的,其知识和描写存有着关联。

2)不管是一个语法还是一个句法,原则上都不会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但是,语法在本质上是带有符号性的,其存有形式也较为特别,通常是存有于规约符号化当中。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而系统的理解。

我们将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语言如何在认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语言使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我们将详细阐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模拟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探索语言与认知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的认知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目标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方面。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的本质和起源。

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通过认知和感知世界来创造并使用语言。

这一目标推动研究者深入探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与人类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属性。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

这包括语言的感知、理解、记忆和产生等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理解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在大脑中进行,并解释语言处理中的个体差异。

认知语言学还致力于研究语言的演化和发展。

它关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以及语言变化背后的认知动因是什么。

这一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演化规律和语言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还包括促进跨语言和文化交流。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可以增进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从而推动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涵盖了语言的本质、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以及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认知语言学丰富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原则现实与认知的互动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的一种方式,是人与世界互动的中介。

认知语言学流——入门必读 起源,发展史,学术观点,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流——入门必读   起源,发展史,学术观点,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范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其标志是1989年在德国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召开和《认知语言学》的创刊。

其奠基性人物有G. Lakoff, R. Langacker, C. Fillmore, L. Talmy, M. Johnson, M. Turner, W.Chafe。

后来J.R. Taylor, D. Geeraerts, G. Fauconnier, E.Sweetser, A.Goldberg等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相当广泛的理论运动(movement)的总称。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途径、方法、研究重点。

这些不同的途径、方法和重点由共同的理论假设统一起来。

其中最重要的假设是语言是人类认知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任何对语言现象的真知灼见的分析都必须包含在人类认知能力之中。

认知语言学不能取代其他语言学理论或流派,相反,它与其他流派是互补的。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产生、研究目标与语言观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理论动因1.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术背景认知语言学属于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第二代认知科学(其主要理论观点将在1.3中讨论)。

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符号计算。

它认为理智(reason)与体验分离(disembodied),是直义或客观的(literal), 就像形式逻辑一样是符号系统的运算。

因此,心智就是一个抽象的计算程序,心智的硬件(大脑和身体)对心智没有影响。

第二,意义就是心理表征。

可以作两种理解。

首先,意义根据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定义,意义就是符号计算的结果;表征即概念。

其次符号是外在现实的内在表征,即意义对应于客观现实;那么,表征就是形式系统之外某物的符号表征。

概而言之,思想可以用形式符号系统表征,而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思想是这些符号根据规则计算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第3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Mar.2002V ol.34N o.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

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

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9・mar)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认知语言学”。

然而“认知的承诺”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

因此,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Fillm ore)、约翰逊(M.Johns on)、杰拉茨(D.G eeraerts)、福科尼耶(G.Fauconnier)以及塔尔米(L.T almy)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

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

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即是说,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并以它们为理据。

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prototype)为基础,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

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如通俗模型(folk m odels)、文化模型(cultural m odels)以及认知模型(cognitive m 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

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1988:1)指出:“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传递意义———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包括语调)。

”费斯米尔(Fesmire1994:150)也指出,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并且把自己“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因此,认知语言学“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

简言之,“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imaginative dimension)结合起来”。

很明显,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

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关系问题”(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

显然,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

兰格克(1987:2)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

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 image)基础之上,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

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相反,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

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

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

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不过,他是用“承诺”(commit2 ments)来谈的。

他(1990:3)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承诺:第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19・文 旭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第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

当然,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1)概念语义原则意义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更为具体地说,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

这一原则表明,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百科语义原则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

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意象(视觉的和非视觉的)、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

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典型范畴原则范畴并不是由标准—属性模型(criterial 2at 2tribute m odels )定义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T aylor 1989);相反,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

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即要么可接受,要么不可接受,而是渐进的。

因此,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

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

由此可见,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6)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则句法是约定俗成的模式,声音(或符号)通过这种模式传达意义,因此,句法并不需要自己特殊的元素(primitives )和理论结构。

约定俗成的符号模式是说话人通过实际话语获得的,而要获得语法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符号模式才能实现。

认知范式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以上六条基本原则足以把这些理论方法紧密联系起来。

它们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并使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认知”学科区别开来。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自乔姆斯基革命以来,美国语言学界异军突起,如波斯塔尔(P ostal )和珀尔马特(Perlmut 2ter )发展了“关系语法”(Relational G rammar ),后来波斯塔尔又与约翰逊(D.Johns on )一起发展了“对弧语法”(Arc 2Pair G rammar );萨多克(J.Sadock )发展了“自主词汇语法”(Autolexical G rammar )。

然而,最大的发展却在美国西海岸,那里形成了两个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代表两个主要学派:以兰格克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San Dieg o School )和以雷科夫、菲尔莫以及凯(P.K ay )等为首的“伯克利学派”(Berkeley Schoo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