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荷芙蕖的隐喻意义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1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
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
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
”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
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
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
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芙蕖》的主要意思

《芙蕖》的主要意思
【原文】
《芙蕖》
唐代白居易
夏日池塘荷叶满,清风拂面荷花香。
水面微波荷花舞,蜻蜓飞舞荷影凉。
荷花开尽已是秋,荷叶残破凄凉意。
生命如花短暂美,珍惜当下莫等待。
【意思】
《芙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歌,主要描写了夏日里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荷花的生长和变化,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们应该珍惜生命,把握当下的思想。
诗歌开头就描绘了荷花在夏日里的美丽景象,接着描写了荷花从生长到凋谢的全过程,最后表达了对荷花生命力和美丽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悟的诗歌。
芙蕖文言文翻译讲解

芙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芙蕖》翻译讲解:《芙蕖》一文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赞美莲花高洁品质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及讲解:1. 芙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芙蕖:即莲花,又称荷花。
- 出淤泥而不染:指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会被污染。
-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清澈的水波。
指莲花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 翻译: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中通外直:指莲花的茎直立,内部空心,通直无弯曲。
- 不蔓不枝:蔓,蔓延;枝,枝条。
指莲花的茎不蔓延,不生枝条。
- 翻译:莲花的茎直立,内部空心,通直无弯曲,不蔓延,不生枝条。
3.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
- 亭亭净植:亭亭,高耸挺拔;净植,整洁地生长。
指莲花高耸挺拔,整洁地生长。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语气词,相当于“了”。
指莲花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随意亵玩。
- 翻译:莲花的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高耸挺拔,整洁地生长,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随意亵玩。
整篇译文: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花的茎直立,内部空心,通直无弯曲,不蔓延,不生枝条。
莲花的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高耸挺拔,整洁地生长,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随意亵玩。
这篇文言文通过描绘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和香气,赞美了莲花的高洁品质,寓意着君子应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格。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篇一: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
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篇二: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2015 general.no.142 2015 qiqiharjunior teachers’college 中国古代的诗歌注重自我情感体验的抒发,而单纯的情感抒发如若不借助外在的客体,那么就丧失了存在的独立性,而走向了无病之呻吟。
自然事物为古代文人情感可以完美的表现提供了恰当的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自然事物上,使无意识的自然事物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以物表现人,使得人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而比兴手法就是通过寄予自然事物个体情感来展现人的情感意志的艺术手法。
所谓的“比兴手法”就是借助自然事物引起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实现。
比兴手法最早运用于《诗经》之中,《诗经》中的诗歌多是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李渔《芙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渔《芙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李渔:芙蕖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芙蕖,又名芙蓉、菡萏,即我们熟知的荷花、莲花。
那凌波独立的红裳翠盖,是画家彩笔刻意摹绘的对象;田田莲叶,映日粉荷,也常见诸骚人墨客的吟咏。
更有一些以清白高洁、耿介自持而名世的隐逸文人,赋予荷花以象征意义,将她比为隐君子。
宋代周敦颐就曾写过一篇言约而意丰的《爱莲说》,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倾心赏爱。
作者所着意的,是借花作出自己的社会道德评判。
这和周敦颐理学开山的身分是相合的。
李渔的这一篇《芙蕖》,“非故效颦于茂叔(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而要别出心裁,备述荷花的“可人”之处。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荷的文学意象丰富多样,是整个中国文学长河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选择莲荷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演化进行研究,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从《诗经》和《楚辞》开始的,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脉络。
第一条是自《诗经》开始,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等。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和政治命运两种基本模式。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这是莲荷意象的第三条脉络。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四条脉络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从而了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基本模式。
莲花,又名荷花、水华、芙蓉、玉环、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春秋时代,莲各部分有了专名。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莲花被赋予文学意象始于《诗经》和《楚辞》。
笔者在对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的《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参考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认为莲花的文学意象大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演化发展。
首先是以《诗经》为原型而演化的一条脉络。
《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从读《芙蕖》《爱莲说》想到的

谈谈“一家言”的李渔——从读《芙蕖》《爱莲说》想到的大家都比较熟悉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清人李渔又选取了同一题材而写了《芙蕖》,“莲”、“芙蕖”皆为荷也。
自古以来,以荷花为题材的诗文颇多,一般都从其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
有趣的是李渔对《爱莲说》里讲过的话一概不说,对各种书上讲过的关于荷种植的话,他在《一家言》的“种植部”里也概不重复。
李渔把自己的诗文集取名为“一家言”,并在“一家言释义”(即自序)中解释道:“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已。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致“尽丧其为我”。
“非补未逮之论,即传自验之方。
”这就是李渔写文章的脾气,人家说过的话他不说。
“一家言”使《芙蕖》与《爱莲说》有诸多不同:后者是托物言志的说理性散文,前者则是说明荷的用途,提倡种荷花的说明性散文。
《爱莲说》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出污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德和清高性格,表达了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芙蕖》则是具体说明芙蕖的许多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表明自己夏季以莲为命的原因,抒发了时代阶级局限而不能广为种植的感慨。
李渔写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一直写到荷叶衰败,从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写,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写的。
《爱莲说》是抒情小品,“予独爱莲”一句是全文核心,作者借莲的形象抒发高尚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不随俗的意愿;《芙蕖》是说明小品,中间五段是全文的核心,说明芙蕖的各种用途,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酷爱。
有必要了解一下“一家言”的李渔的身世、写作背景。
他1611年生于江苏如皋,死于约1679年。
字笠鸿、谪凡,号笠翁、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
论古典诗歌中的“莲”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古典诗歌中的“莲”意象及其文化内涵2014-11-29 22:39阅读:1,322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
后来,“莲”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较常运用象征、比喻、白描、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赋予莲以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
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比菊花多了份高洁的气质,且不似桃花的妖艳,也无梅花的孤傲,更没有梨花的娇柔,让历代文人为之倾心。
与此同时,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X1莲的生物特征莲是自古至今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珍爱的花卉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芙渠、扶蕖、菡萏、藕花、水花、水芝、泽芝、玉芝、净友、净客、水芙蓉、草芙蓉、君子花、水宫仙子、醉客、绮帐、巧笑花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
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均证明,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
我国先民对荷花的观察、认识十分细致。
最古老的词典《尔雅》记载:“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蘧,其本营,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药,药中薏。
”古人对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专名称呼,将它的地上茎(即梗)叫做茄,将它的叶子叫做蘧,将它的地下茎叫做营,将它的花口叫做菡萏,将它的果实叫做莲(即莲蓬),将它的根状茎叫做藕,将莲蓬中结的子叫做药(即莲子),将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叫做薏(即莲心)。
2“莲”意象的文学起源作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的莲花,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
《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作品,对莲花的关注和记载描写虽不太多,但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莲花意象的雏形。
《诗经》中有三首是以“莲”起兴的,即《邺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邺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芰荷”“芙蓉”的隐喻意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是屈原《离骚》(节选)中的
两句。
其中的“芰荷”“芙蓉”是什么东西,“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当中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义,这是学习《离骚》(节选)时必须弄清的一个问题。
芰,古书上指菱,一种水生植物。
荷,也叫莲,一种水生植物。
芙蓉,
即莲或荷。
“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莲和菱的梗叶连缀起来用来做上衣,把荷莲的梗叶连缀起来用来做下衣。
如果可以这样来理解的话,屈原的这身装扮很容易把我们带回到远古的茹毛饮血、衣叶披麻的蛮荒时代。
然而,诗人描写自己的这身奇怪的装束,却有着更为深刻的隐喻意义。
其一,“芰荷”“芙蓉”暗指诗人心中的国富民强的政治理想,“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体现了屈原对国富民强的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菱实的清香可口,荷花的鲜艳入目,都能把人们引导到美好的境界中去。
屈原积极投身楚国的政治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心目中的使楚国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
但由于保守派的嫉妒“众女疾余之娥眉”和中伤“谣诼谓余以善淫”,他的政治理想成了泡影。
楚王还听信谗言,罢了屈原的官,将他流放到偏远的蛮荒之地,“謇朝催谇而夕替”。
然而,屈原对其政治理想的追求并不因为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而有所改变。
相反,他要借对自己“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这种“奇服”的描写,来间接表明自己决不放弃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则把这一种心声直接表露出来了。
其二,“芰荷”“芙蓉”暗指洁身自好的操守,“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
以为裳”体现了屈原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愿望。
莲荷具
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屈原心目中的偶
像。
尽管当时的社会世风糜烂,“固时俗之工巧兮,俯规矩而改错;背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宁溘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他要像莲荷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内心的追求
与“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外表装扮相为照应,把一个从里到
外、彻头彻尾的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
面前。
其三,“芰荷”“芙蓉”暗指特立不群的个性,“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
以为裳”体现了屈原标新立异、不与恶势力妥协的鲜明个性。
菱实的棱角
分明,荷莲的梗直不弯,“芰荷”“芙蓉”的这些特点,正好与屈原的个性
相符,于是它们很自然地走进诗人的生活圈,与屈原成了形影不离的伴侣。
在他看来,“方”与“圜”是不能“周”的,“异道”又岂能“相安”?楚
王也好,靳尚、子兰之流也好,“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你们
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内心是确实美好的就行了。
这样,诗人通过对
自己“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奇服”的描写,把自己特立不
群的个性充分展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