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docx

合集下载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通过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

(2)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3)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对《湘夫人》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夫人》原文及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作品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逻辑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案:《湘夫人》

教案:《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导入:1、投影诗题问:湘夫人是谁?读注释一相关知识。

问:湘夫人什么样儿?谁知道?能猜一猜吗?读诗,就是启动我们的想象。

怎么猜?读作品描写——没有湘夫人长相刻画。

为什么?能感觉到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猜一猜?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愁予,使动用法,被打动了。

什么样的目光能让人一见生愁?问:开篇写相遇。

你读过哪些传神的男女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见钟情。

最迷人是她的眼睛。

译:一见她眇眇的目光,我就懂得了什么叫忧愁。

天帝的公主眺望远处,看到的那一瞬间,我被忧愁征服。

2、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羁旅、思乡、怀古、爱情、写景?爱情诗。

3、教师推动:紧接下来写爱情产生的忧愁。

也可以翻译、发挥、联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儿只有秋天景象。

为什么?内心情感像绵绵秋风中凋落的木叶。

思念生愁,绵长萧条。

试译:秋风绵长无尽啊,洞庭波涛无边,水面上落下无边黄叶。

我尝到了萧瑟的味道。

可望不可即的内心柔情与失落感。

凄凉。

4、问:这样美丽不可方物的女子,该怎样去爱她呢?楚辞如何表现这份爱情?问:这个爱人产生了这么强列的爱慕,他该怎么办?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问:骋望,什么样子的望,要这样写?类似的词?把视线放出去,如同奔马。

渴望至极、放目远追的眼神。

狂热的爱。

我放出目光的野马,去追赶你。

组词:游目骋怀。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起兴:人为何兮不见?得不到爱人回顾的男子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

万物都不可思议——怎么都是怪事儿?为何我得不到她?因为有忧愁,见到一切皆生怪相。

一切似乎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切都不可理喻。

心中怅惘,处处事事令人费解。

其实正是内心的埋怨,烦躁,不安。

心乱了。

烦乱。

问:还有类似描写吗?往下找找看。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再起兴:我有话兮不敢说。

为何不敢言?羞涩?自惭形秽,感觉配不上人家?怎样才能配得上?阐发:一切都有来头,沅有它的芷草,澧有它的兰草,而我思念你,却难以得到你的心。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

2.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出示ppt: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

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一)过渡:居里夫人确实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在于她的人格,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湘夫人》优秀《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建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建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本人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始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按照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征询》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方式上,屈原作品打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过失落,灵敏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崎岖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宏大的制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立的一种具有浓重地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教案 (优选8篇)-其他范文

湘夫人教案 (优选8篇)-其他范文

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其他范文【导语】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 由好范文网会员“赤那W”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湘夫人教案篇2:湘夫人教案篇3:湘夫人教案篇4:湘夫人教案篇5:湘夫人教案篇6:湘夫人教案篇7:湘夫人教案篇8:湘夫人教案【正文】篇1: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湘夫人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湘水流域的文化背景。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如温柔、贤淑、忠诚等。

探讨屈原通过湘夫人形象表达的爱国情怀。

1.3 教学步骤引入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湘夫人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湘夫人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湘夫人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屈原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如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等。

探讨屈原通过自我形象表达的忧国忧民之心。

2.3 教学步骤引入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屈原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屈原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屈原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屈原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忧国忧民之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文学与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与《屈原》产生的文学与文化背景。

分析文学与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至楚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其演变。

语文:《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语文:《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湘夫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师板书]师:好。

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生:……师:好。

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生:(齐读)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生:……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

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生一:……生二:……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师:写的什么意思呢?生:……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诗的情感和主题。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楚辞的体制和特点。

4、诗歌的诵读和讲解。

三、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法: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题讲解:通过讲解《湘夫人》的主题和情感,使学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楚辞介绍:通过讲解楚辞的体制和特点,使学生了解该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诵读和讲解:通过反复诵读和讲解,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策略:总结本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问题与不足:反思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4、经验与教训: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七、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相关知识。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比兴手法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生平及《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一约公元前278年),字厘,名壬,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

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被谗,遭放逐。

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 篇。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屮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场》、《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屮创造了大量神的形彖,大多是人神恋歌。

楚辞体的特点:
(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

(2)以六言、七言为主, 长短参差。

灵活多变。

(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

(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

(5)想彖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彖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

(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有关屈原名句:(试举两到三例)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Z多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余心Z所善兮,虽九夕匕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关故事: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

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

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

最后
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
竹竿上便呈现岀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 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二、交流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三、释疑点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二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流水出神。

第三段:写湘君等不到湘夫人来,担心心愿不能实现。

第四段:写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出藕断丝连、依依不
舍的深情。

2、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 的故事?
参考答案: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 君。

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茹壁sun 白嬪fan
• • 沅水vu 合n 余裸di©
• • 西shi_
九嶷W
• •
普何zenq • 澧有兰11

潺 chdn •
淺 yudn •
• • •
midn
塞汀洲qi
ting
(1)帝子降兮北渚 水边的浅滩 (3)袅袅兮秋风
• •
(5)与佳期兮夕张约会 ______________
(7)观流水兮潺淺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2)目眇眇兮愁予使。

发愁 (4)登白嬪兮骋望
_________
(6)荒忽兮远望迷迷糊糊的样子 (8)疏石兰兮为芳僮
$ ________________
(9)遗余裸兮醴浦
___________

(11)罔薜荔兮为帷 通“网”,编织
(10)聊逍遥兮容与 从容自在的样子
• •
(12)扌辟蕙楫兮既张剖开 ______________
第一段:写湘君盼望意中人来却不见对方来,
心情很低落。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参考答案:幽怨、哀婉四、达标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2)茹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香茹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翻译句子
(1)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2)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二、交流展示
1、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科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结尾句“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表现了主人公虽失望而仍自我安慰,虽幽怨却不失镇静优雅,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路历程。

这样结尾,其作用在于使作品既具有悲剧的情调而又不给人以悲剧的重压。

三、释疑点拨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这首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
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屈原喜用香草美人的
意象“白殯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表达对爱情坚贞不对理想执着追求。

2、找出文章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试作赏析。

(至少两例)
①“鸟萃兮苹中,曹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四、达标检测
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B )
八、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B、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C、登白嬪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D、闻佳人兮召予,将滕驾兮偕逝。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B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九歌》中的内容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内容以叙事为主。

C、“鸟何萃兮殯中,曹何为兮木上”。

这两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诗人评价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D、主要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