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湘夫人/屈原》,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掌握屈原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湘夫人/屈原》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湘夫人/屈原》,了解诗的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情感变化。
4.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湘夫人/屈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湘夫人/屈原》原文及相关注释。
2. 网络资源: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
3. 图像资源: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哀婉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湘夫人教案(精选8篇)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
2.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出示ppt: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
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一)过渡:居里夫人确实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在于她的人格,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您带来了3篇《湘夫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湘夫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哀婉
进入文本
1、解读第一段,
(1)齐读:
(2)请生翻译: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赏析名句的妙处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
(1)齐读:
(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比兴。
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串: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3.解读第三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
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里是因情造景。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
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4、解读第四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境。
(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这衣袖是谁赠送的
——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的礼物。
(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
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
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具体见课件)
6.总结: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香草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