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九歌】《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导入:1、投影诗题问:湘夫人是谁?读注释一相关知识。
问:湘夫人什么样儿?谁知道?能猜一猜吗?读诗,就是启动我们的想象。
怎么猜?读作品描写——没有湘夫人长相刻画。
为什么?能感觉到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猜一猜?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愁予,使动用法,被打动了。
什么样的目光能让人一见生愁?问:开篇写相遇。
你读过哪些传神的男女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见钟情。
最迷人是她的眼睛。
译:一见她眇眇的目光,我就懂得了什么叫忧愁。
天帝的公主眺望远处,看到的那一瞬间,我被忧愁征服。
2、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羁旅、思乡、怀古、爱情、写景?爱情诗。
3、教师推动:紧接下来写爱情产生的忧愁。
也可以翻译、发挥、联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儿只有秋天景象。
为什么?内心情感像绵绵秋风中凋落的木叶。
思念生愁,绵长萧条。
试译:秋风绵长无尽啊,洞庭波涛无边,水面上落下无边黄叶。
我尝到了萧瑟的味道。
可望不可即的内心柔情与失落感。
凄凉。
4、问:这样美丽不可方物的女子,该怎样去爱她呢?楚辞如何表现这份爱情?问:这个爱人产生了这么强列的爱慕,他该怎么办?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问:骋望,什么样子的望,要这样写?类似的词?把视线放出去,如同奔马。
渴望至极、放目远追的眼神。
狂热的爱。
我放出目光的野马,去追赶你。
组词:游目骋怀。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起兴:人为何兮不见?得不到爱人回顾的男子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
万物都不可思议——怎么都是怪事儿?为何我得不到她?因为有忧愁,见到一切皆生怪相。
一切似乎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切都不可理喻。
心中怅惘,处处事事令人费解。
其实正是内心的埋怨,烦躁,不安。
心乱了。
烦乱。
问:还有类似描写吗?往下找找看。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再起兴:我有话兮不敢说。
为何不敢言?羞涩?自惭形秽,感觉配不上人家?怎样才能配得上?阐发:一切都有来头,沅有它的芷草,澧有它的兰草,而我思念你,却难以得到你的心。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湘夫人》优秀《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建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建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本人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始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按照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征询》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方式上,屈原作品打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过失落,灵敏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崎岖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宏大的制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立的一种具有浓重地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人教版选修之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二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四,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五,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师:好。
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师:好。
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生:齐读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生:……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
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生一:.....生二:.....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师:写的什么意思呢?生:......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赏析教案一、作品赏析《湘夫人》是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对于展现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别非常有意义。
小说通过湘夫人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的女性,同时也呈现了个体的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整个故事通过对湘夫人的经历的描述,揭示了传统封建文化中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故事中,湘夫人生长在一个贵族家庭,她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安于家庭,无权无势。
然而,湘夫人并不满意这种生活,她渴望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她逃婚,嫁给了一个渔夫,并与他一起投身于慈善事业。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一位崇高的慈善家。
她为贫困大众尽力奔走,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湘夫人》通过湘夫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女性在传统封建社会中经常被当作财产对待,丧失了自主权和独立性。
然而,湘夫人却不甘于被动地接受这种命运,她选择了逃婚并追求独立。
她的坚持和奋斗精神,展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力量。
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2)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女性困境和坚强奋斗的精神。
3)探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
2.教学准备2)学生准备:预习《湘夫人》的内容。
3.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有关封建社会女性困境的作品,例如《红楼梦》等。
2)阅读指导:学生分组阅读小说《湘夫人》,并记录下自己对于湘夫人的印象和想法。
3)展开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讨湘夫人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她的坚强与奋斗。
4)回顾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特点,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对比。
5)分析《湘夫人》中的女性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包括湘夫人、她的母亲、姐姐、丈夫等。
分析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6)总结讨论:学生对《湘夫人》的赏析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8)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于《湘夫人》的想法和感受。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湘夫人》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讨论,师生问答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预习检查1、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眇罾潺袂汀遗搴(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3、能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诵读指导1、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
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本诗的基调是幽怨、哀婉。
四、内容梳理《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
《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诗的情感和主题。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楚辞的体制和特点。
4、诗歌的诵读和讲解。
三、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法: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题讲解:通过讲解《湘夫人》的主题和情感,使学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楚辞介绍:通过讲解楚辞的体制和特点,使学生了解该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诵读和讲解:通过反复诵读和讲解,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策略:总结本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问题与不足:反思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4、经验与教训: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七、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国学宝典《楚辞九歌》湘夫人教案

国学宝典《楚辞九歌》湘夫人教案语文《湘夫人》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三、课时安排2课时语文《湘夫人》教案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
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行九歌】《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总结】《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一、《九歌》的及其演变《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
《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
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
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
《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
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
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
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
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
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
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
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
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
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
《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
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
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
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
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
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
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 __的事情。
《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
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
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
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
《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
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
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
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
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
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
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
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
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
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
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
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
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
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
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
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
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
”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
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
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
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
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
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
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
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
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
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
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
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
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
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
“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
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
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