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学设计(2021最新汇编)

《湘夫人》教学设计《湘夫人》教学设计张瑾【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通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湘夫人》学案-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湘夫人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了解:屈原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以及他的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1: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2: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3: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问题4: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有哪些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问题二: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问题三: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问题四: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三、目标检测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与佳期兮夕张——秋以为期B思公子兮未敢言——公子王孙把扇摇C罔薜荔兮为帷——置若罔闻D将以遗兮远者——尔有母遗,抑我独无2、下列四副对联,与屈原无关的一项是()A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C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D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四、配餐作业A组:完成下面几个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北渚hǔ袅袅niǎo眇眇miǎoB.沅水ruán 薜荔bìì澧水ǐC.潺湲chán uán 云汀tīnɡ九嶷山íD.水裔ì屋椽chuán 馨香īn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白频荒忽芳椒庑门B.江皋嘉期缤纷逍遥C.容与遗赠衣袂辛夷D.哀宛迂缓偕逝润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2)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3)发挥想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爱情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2)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文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湘夫人》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作品的美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3. 课后自主学习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湘夫人文化现象,如湘水、湘君、湘夫人等,让学生了解湘夫人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湘夫人故事的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湘夫人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湘夫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 精选教案 (7)

《湘夫人》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导入时借助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依据知识与能力目标及诗歌这种体裁本身的特点,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从而初步把握思想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解读主旨,使学生更充分地参与课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解读文本内容,把握作品情感。
难点:从不同视角探究本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说说为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和美好之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和段落,进行讲解和赏析。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赏析。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句子和段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演等多种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 受。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目录
01 二、整体感知
02 参考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积累与 运用”所列字词为主。
2、了解楚辞的基本知识。
3、感受美的情感和意境。
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经验 来学习本课。
2、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 的意境。
3、背诵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法;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2)接下来至“檮衣木兰”是第二层,“因原其事”的方法宕起一笔,使主 人公的情感突起波澜,引出一番美好的回忆,同时为下文的幻境埋下伏笔。这一 层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燕尔的幸福生活情景,把主人公的爱 忆之情写得那么
二、整体感知
浓烈、挚着,与“空余水现实的凄凉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一种衬垫的 手法,由此可以推想到当时现实的冷酷无情。如此又为下文的“将有远行”做好 铺垫。写回忆中的幸福生活是为了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的可悲。自然接下来便是 她去后的情况的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四季的特点,感受各个 季节的美好。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 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湘夫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
另外,本文感情基调幽怨、哀婉,不适宜采取齐读的方式,可反复自由朗读体会。
文章虽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却是古今相通的。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
另一方面要发掘经典传统诗文里积极的文化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比如,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使屡遭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等。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已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于作者的生平、精神及创作风格已了然于胸,自读时的畏难心理会相对减弱些。
2、必修三、四中已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理论依据。
3、部分学生出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主动发言,而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群策群力,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发表见解时自然底气十足。
三、设计理念1、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可以让学生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品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为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由浅入深,一点突破。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引得后世人纷纷猜测,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您带来了3篇《湘夫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湘夫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
教学课题:湘夫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
史上的影响。
2、技能与情感目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基本词汇;思想艺术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
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
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是身上的饰品,用来修饰美人,突出美人形象,有时香草也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象征忠
贞贤良之士,就跟“红领巾”感觉差不多。美人用来比喻君王,或者是屈原自喻。他把自己
比成美人,才貌双全就是得不到君王赏识,其实就是个怨妇。
流放背景
(2)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
新诗体。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
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
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
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为
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帝尧之女娥
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遂自投湘
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二、(一)听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栽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把那罩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恋人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三)以意逆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
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
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
人物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四)佳句赏析 几个疑难点的讲解: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起兴
首先,它点明季节;
其次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
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以景衬情,凄凉寥廓(空旷深远)的景色正衬托出
人物惆怅幽怨之情。
这是早期以景写情范式的绝佳典型:
秋风、落叶 成就 失落、惆怅之情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以自然现象的反常起兴,怀疑自己的爱也没有归
宿,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起兴。沅江有白
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恍恍
惚惚极目远望,只见流水潺潺。(以水寄情,情思悠悠,水流不断。)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起兴。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
前文相似,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看见这种反常景象,认为奇迹就要出
现了,接下来产生佳人召唤的幻觉。
第三段详细描绘了什么?表现了湘君怎样的心情?
湘君用各种香草为湘夫人装饰房子的情景。铺陈得越细致,越表现了湘君的执着深挚的
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是一个芳香洁净美丽的神奇世界,作者罗列了十多种植物,来
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想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湘君在绝望之余,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
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
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这段表现了湘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幽
怨矛盾之情。(在爱情面前,神也脆弱。戏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神生死相许”。)
三、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
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列传》。在《离骚》中屈原将自己比作“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的美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
骚》 。湘君执着追求理想和爱情,受挫也不退缩,因失望多于希望,所以哀怨、焦虑,这一
切都和屈原的身世悲剧相仿。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让我们联想到屈原一
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让我们联想到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让我们联想
到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自我宽慰。
四、艺术特点
主题:香草(物芳)——志洁
湘君的爱情历程——屈原的身世悲剧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
交融的意境。
2、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
4、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含蓄
5、诗歌语言单纯自然,有民歌风格,也不失精炼典雅
6、语气词“兮”字的运用,富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