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之四
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并运用肿胀、叮嘱、恐惧等词;2、找出插叙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4、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
情感与德育:5、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1、找出插叙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但也有的童年因不幸而令人伤神。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林海音的记忆,缅怀她的童年心情。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专题教学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案(第份)【课文回顾】1、《雨的四季》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雨的四季”为题目?2、《散步》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散步”就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
“散步”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凝聚亲情的纽带,还是全文的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
标题语言凝聚精练,感情蕴涵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3、《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含义与作用?题目中的“秋天”点明时间,“怀念”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即秋天里又引起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4、《济南的冬天》题目在文章有什么作用?【中考链接】满察秋风扁豆范丁立梅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
顺了院墙边的树,爬。
顺了树枝,爬。
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
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花落,结英,扁豆成形。
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
看着,还真像,是一弯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
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
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妙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一一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
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
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打嘴也不丢。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
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
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
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
《爸爸花儿落了》说课稿

《爸爸花儿落了》说课稿《爸爸花儿落了》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说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中的情感”,以及本课关于“成长”话题的特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默读重点语段,把握父亲的形象;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父亲关爱“我”以及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感情;3、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4、感受父亲的情,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悟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把握父亲的形象。
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教学难点:1、体会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2、学习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方法;二、说教法1、点拨引导法2、创设情景法三、学法1、品读法2、讨论法3、情境想象法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整体感知,把握形象1、速读课文,。
说说作者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插叙了哪几个事件?2、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1、作者回忆了“爸爸在我参见毕业典礼前给我的嘱咐”、“赶我上学”、“让我寄钱”这几件事,通过品读语言,你能体会对父亲对“我”有什么样的情感?(幻灯出示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师示范一处后,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点拨)2、你有没有类似小英子被父亲打经历,你理解你的父亲吗?3、英子成长了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爸爸对小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四)父女对话,亲情在线结合课文内容,想像一下,爸爸在临终前会对小英子说些什么,小英子会对爸爸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
(分角色扮演)板书: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关爱爸爸“我”成长希望《爸爸花儿落了》说课稿2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的: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7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希望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根据课后题目理解课文内容;对同一题材的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一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对我成长的影响?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教学难点:对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搜集作者作品资料,并对课文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活动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预期效果一、教师播放音乐《送别》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到若干年后回首都会发现是自己脑海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注地听联想吸引注意二、检查预习请同学来说说林海音和《城南旧事》自己介绍能够说得比较具体三、朗读请挑一段较受感动的语段来读。
接二连三积极举手激发动机,主动介绍,大胆表现。
四、重点问题讨论(问题根据文章重点和学生疑问确定)1. 爸爸是个好爸爸吗?2. 对我成长的影响?3.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4. 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小结:小说之美积极讨论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将问题基本解决五、《送别》歌曲赏析小结:音乐之美专注地听动情地唱谈谈体会通过对歌曲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六、电影片段欣赏与文章中的小音子像吗?有什么不同?小结:电影之美饶有兴味地观看七嘴八舌地谈论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深化(再播放音乐)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了小音子的童年生活,感受了文章里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感情基调。
语文教学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教学篇•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汤继光(四川省武胜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笔者以为,这堂课失败的一大原因是授课教师缺乏单元整体意识,没有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进行。
虽然“亲情”的主题也看似可以,然而“成长”的主题却更为贴切。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编者明确指出本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一种单元整体意识。
语文教材组元的方式多样,但基本类型不外乎主题、文体、能力三种。
语文教学除了围绕单元主题外,还应紧扣单元组文的体裁样式。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雪》《雷电颂》《短文两篇》(《日》《月》)《海燕》和《组歌》(《浪之歌》《雨之歌》)都是以抒情为主的散文诗。
《雷电颂》虽然节选自话剧《屈原》,但它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可以当作一篇激情澎湃的散文诗。
为此,一方面,教师必须把握散文诗的体裁特点:在本质上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分节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它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握散文诗的教学特点:当代散文诗泰斗柯蓝先生提出:“散文诗一定要朗诵,散文诗的生命在于朗诵,不同的人朗诵感受是不一样的。
”要让学生通过朗诵领悟散文诗的兼容性、跳跃性、震撼性、抽象性和和谐之美,从而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凝缩人生意念。
在具体学习单元的某一篇课文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时代背景。
以教学略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为例,《短文两篇》之前是略读课文《雷电颂》,两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非常巧合。
《雷电颂》节选自《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正是我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陷敌手,国民党政府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皖南事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共83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散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及其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3.帮助学生提高散文欣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主题思想,学习并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通读课文,研究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课程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3)阅读理解: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
(4)分析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对比描写,并分析这些对比在表现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5)深入研读:让学生细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后作业:让学生仿写一篇以“从……到……”为题的作文,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两个场景,尝试运用对比手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2.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家庭作业:布置仿写作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描述生活中的两个场景。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仿写作文及课后阅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料:教师可参考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全集》等资料,深入研读课文。
2.工具:PPT制作工具、多媒体播放软件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背景、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并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2021年⼈教版七年级语⽂下册学案含答案⽬录第⼀单元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2 爸爸的花⼉落了 (4)3 丑⼩鸭 (7)4 诗两⾸ (9)5 伤仲永 (11)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单元⾃我过关检测(⼀) (16)第⼆单元6 黄河颂 (21)7 最后⼀课 (23)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9 ⼟地的誓⾔ (28)10 ⽊兰诗 (30)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单元⾃我过关检测(⼆) (35)第三单元11 邓稼先 (40)12 闻⼀多先⽣的说和做 (43)13 ⾳乐巨⼈贝多芬 (46)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15 孙权劝学 (52)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单元⾃我过关检测(三) (58)第四单元16 社戏 (63)17 安塞腰⿎ (66)18 ⽵影 (69)19 观舞记 (71)20 ⼝技 (73)写作训练:戏曲⼤舞台 (76)单元⾃我过关检测(四) (78)第五单元21 伟⼤的悲剧 (83)22 荒岛余⽣ (86)23 登上地球之巅 (90)24 真正的英雄 (93)25 短⽂两篇 (95)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单元⾃我过关检测(五) (100)第六单元26 猫 (104)27 斑羚飞渡 (106)28 华南虎 (109)29 马 (111)30 狼 (112)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单元⾃我过关检测(六) (117)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标】1.品味学习⽂章⽣动、准确传神的语⾔,丰富⾃⼰的语汇,提⾼⾃⼰的语⾔表达能⼒。
2.把握本⽂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1.品味学习⽂章⽣动、准确传神的语⾔,丰富⾃⼰的语汇,提⾼⾃⼰的语⾔表达能⼒。
【学习难点】把握本⽂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课时⼀、课前⾃学(⼀)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字豫才,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作品有⼩说集《彷徨》、《呐喊》,散⽂集《朝花⼣拾》,散⽂诗集《野草》。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二、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
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弄懂前五个词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的三个写一段话。
骊()歌肿胀()()叮嘱()花圃()恐惧
()玉簪()花掸()子咻咻()
2、简介作者及《城南旧事》的故事梗概。
3、自主阅读课文2—3遍,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是眼前事?哪些地方写的是对往事的回忆?能试着概括吗?
“眼前的事”:
“回忆的往事”: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检查预习。
3、研读赏析课文: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课文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试找出来做点分析。
(3)课文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三、巩固·延伸
1、课内巩固。
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③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④“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⑤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
⑥我捡起小青石榴。
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⑦“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⑧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⑨“你说什么?老高。
”
⑩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第②③节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⑦节中老高的话说了一半不说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4)简要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内容。
2、课外阅读。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
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
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
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
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
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硃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群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十六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
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
(1)结合文章内容,琢磨“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指出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象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有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
父亲叫人敬畏,儿女“毕恭毕敬”最没有意思。
(2)根据上下文,说说开头加点的“小时了了”是什么意思。
(3)设想一下,这样的父亲对儿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4)你对“我”的父亲印象如何?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3、盼望长大是我们的期盼,你是从哪件事感觉自己真的长大的,请以“我真的长大了”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