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吴昌硕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
《自为墓志铭》原文及译文

《自为墓志铭》原文及译文《自为墓志铭》原文及译文墓志铭一般是古代人死后,有亲戚、朋友、同窗等别人根据此人情况所写,多为叙事赞扬之词,而自为墓志铭是在生前由自己撰写墓志铭,以便死后使用,多为讥讽之言。
最为代表的是明代徐渭和张岱所作。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为墓志铭》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为墓志铭》原文: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茛,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
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
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尹师鲁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尹师鲁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尹师鲁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尹师鲁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__、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
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丁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
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参考文档】吴昌硕墓志铭翻译-范文模板 (2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吴昌硕墓志铭翻译篇一: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金陵中学201X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金陵中学201X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请帖/碑帖伶俜/娉婷坍圮/杞人忧天......B.乘车/乘势..C.古刹/刹那..D.纤绳/纤维..树冠/弱冠..押解/解元..殉情/徇私枉法..绯闻/成绩斐然..寥廓/纰缪起哄/哄堂大笑....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对于乌鲁木齐市部分公共场所接连发生不法分子用针状物刺伤市民的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医学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如何使用它们的途径。
”D.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逻辑的严格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3.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
(4分)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大唐李白》首部曲《少年游》中梳理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身为商人之子的李白没有资格参与科考,只能另寻出路,靠干谒、投献求官,并汲汲于经营自己的名望与影响力,?以达天听?;李白留存于世的一千多首诗中,起码有五百首以上是拍达官贵人马屁的“干谒”之作;李白的四海云游,也不是寄情山水这么简单,更多是为了拓展人脉、搞好关系,从而赚名气、谋官职;甚至李白的婚姻,也是为他的求仕之梦服务。
作家就是想告诉读者:李白▲ 。
张岱《姚长子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岱《姚长子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岱《姚长子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岱《姚长子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岱《姚长子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张岱原文:姚长子墓志铭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
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之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
困之数日,饥甚。
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
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
乡人义姚长子,裹其所磔肉齑,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
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醢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
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
悲夫!译文: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
译文:(姚长子,是在山阴王氏帮佣的人)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寇为动词,译为侵犯;掩为乘人不备的意思,偷偷地)译文:(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姚长子正踞坐在稻床打稻,见倭寇来到,持稻叉与他们搏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之舟山放侬”。
姚长子被擒,被用藤穿过他的肩(即穿过琵琶骨),(倭寇)叮嘱姚长子说,“带我们到舟山就放你”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姚长子误以为他们说的是吴氏的州山。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道为动词,取道的意思)取道柯山,翻越柯岭,来到化人坛。
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自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
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
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文言文《五人墓碑记》译文注释及鉴赏

文言文《五人墓碑记》译文注释及鉴赏《五人墓碑记》是由张溥所创作的,全文以"义"为核心,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五人墓碑记》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五人墓碑记》明朝:张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①监察御史。
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
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
”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
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②我事,毋庸杀。
置之帅所。
居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
”即推门求出。
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
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
”即与众出君。
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
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
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
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
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
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解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译文: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多次升迁至监察御史兼范阳府判官.长庆元年,今天的牛僧孺宰相当时任御史中丞,将张彻的名字事迹上奏,被选为合格的监察御史,皇帝降诏就让他出任监察御史.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舍不得放他,但又不敢违抗皇帝命令而私自留下他,于是就送他走,而同时秘密向朝廷奏报:“幽州的将领们父子相承,不听从朝廷选派已经很久了,如今刚刚归顺朝廷,而我又刚任节度使,感到孤单怯弱,必须有强有力的助手才能成事.”张彻行至半路,又有诏令让他返回幽州,仍升为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袋.回到幽州没有几天,幽州军叛乱,军士们怨恨几名幕僚苛刻,将他们全部杀掉,而又将其统帅张弘靖囚禁起来.并且他们相互约定:张御史是个宽厚长者,没有侮辱和欺凌过我们,不用杀他,将他和张弘靖囚在一起.过了一个多月,听说有宦官从京城来到幽州军中,张彻对张弘靖说:“您对当地人没有做过违理亏心的事,皇帝派使者到来,可借此机会求见以自我辩解,可以有幸免难而回去.”于是张彻就推门请求出去,守卫的人以此告诉叛乱分子的头目,叛乱头目和叛乱分子们都十分惊骇,说:“这必定是张御史.张御史是忠义之士,必定会将其帅张弘靖的下落告诉这里的其他人,不如把他转移到别的地方.”于是就和众多的军士一起把张彻提出来.张彻出门就大骂众叛军道:“你们如何敢反叛!前些时候,昊元济被朝廷杀于长安的东市,最近李师道又被杀于其军中,和他们共同作恶的人,其父母妻子都被杀掉,用他们的肉去喂狗鼠鸱鸥,你们为什么还敢反叛!你们为什么还敢反叛!”他一边走一边骂.众叛军害怕和讨厌听他这些话,不忍心听下去,并且忧虑军中会因此发生变故,于是就把他打死.张彻君到死骂不绝口,连众叛军也都说:“真是义士!真是义士!”有人收埋了张彻的尸体以待将来.此事传到朝廷,皇帝认为张彻十分勇壮,赠其为给事中.此时,张彻的朋友侯云长佐天平军节度使,请求其节度使左仆射马总,替他在军队中选人,选到了和张彻旧相知的朋友张恭和李元实,让他们带着钱到范阳去请求归还张彻的尸体,范阳人出于义气而归还了其尸体.此事上报朝廷,皇帝发布诏令,让各所在地供给车船,由驿站转送回家,并赐给钱财而葬埋他.《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2、《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子尧臣来请铭以葬,曰:“吾叔父病且亟矣,犹卧而使我诵子之文。
徐渭《自为墓志铭》全文+注释+译文

徐渭《自为墓志铭》全文+注释+译文《自为墓志铭》徐渭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
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1]。
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
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禓[2]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旷弃者十馀年,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
故今齿垂四十五矣,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食于二十人中[3]者十有三年,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
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
一旦为少保胡公[4];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
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
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人争荣机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
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
不知古文士以人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
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
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馀收数千卷,浮磬二,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若文若干篇而已。
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渭尝曰: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庄周》、《列御寇》若《黄帝素问》诸编[5]倘假以岁月,更用绎,当尽斥诸注者缪戾,摽其旨以示后人。
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
将以比岁昏子妇,遂以母养付之,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外物,而今已矣。
渭有过不肯掩,有不知耻以为知,斯言盖不妄者。
初字文清,改文长。
生正德辛巳[6]二月四日,夔州府同知讳鏓庶子也。
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人者十有四年。
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
为嘉靖庚子[7],始籍于学。
试于乡,蹶。
赘于潘,妇翁薄也,地属广阳江。
随之客岭外者二年。
归又二年,夏,伯兄死;冬,讼失其死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三立《吴昌硕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 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
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 及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
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 洋溢; 书摹猎碣, 运以铁钩锁法; 为诗至老弥勤苦, 抒摅胸臆, 出入唐宋间健者; 画则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
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 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
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 概情性以出。
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
少 遭寇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
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
先生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
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
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 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
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 雅方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
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 高。
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 挹其风操, 至范金铸像, 投置孤山石窟, 为游观胜处。
前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
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
老 病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
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 终而后去。
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
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 交游戚党。
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
先生笑曰:“使彼 果皆用目者, 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 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
先生卒年八十有四。
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 取知县。
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 生十年卒。
子育、涵、迈。
女一,育殇。
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
迈及妇、 女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
著《缶庐诗》若干卷, 《别集》若干卷, 《缶 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
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 然,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
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译文 : 丁卯年的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在上海去世。
在沪士大夫和他的旧交、诸 弟子及海邻国游客、爱慕崇敬先生的海外商人,都相继赶来吊唁哭泣。
先生因为诗书画篆刻记得负盛名几十年。
他的篆刻以秦汉印玺为基础, 收敛 放纵竭尽它的变化,充满趣味。
书法摹仿猎碣,运用铁钩子锁法。
写诗到老更加 勤奋刻苦,抒发胸臆,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
画作学习青藤,白阳,参考石 田,大涤、雪箇。
考察他的成就,没有不驾驭包容各家妙处,与古代大家之法暗 合,不落窠臼,最终能体现自我独特个性。
他奇崛的气韵,疏放朴实的态度,天 然的乐趣,完全像他的形貌,节操性情也由此表达了出来。
所以世上的重先生艺 术的人,也越来越重视先生的为人。
先生名俊卿,字昌硕,后来用字流传于世,缶庐、苦铁都是自己所起之号, 浙江安吉人。
年轻时遭遇战乱,所住的村落遭屠杀,所住人家几乎全部被杀光。
祖母严氏、 母亲万氏和弟弟妹妹及妻子章氏都惨遭杀戮, 先生带着父亲辗转迁徙, 也多次从濒临死亡的困境中脱离出来。
因此终其一身都饱含痛苦。
考上诸生之后, 贫困严重,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 月就辞去了。
长期留在吴会,全部结交当时通达高雅博闻擅长技艺的才俊,和杨 岘老人,任颐老人切磋最深。
晚年辗转客居沪上,技艺更精,名声更高。
日本人 争着把他的作品当作珍宝, 仰慕他的风采和操守, 甚至作模筑像, 放在孤山石窟, 成为游览胜地。
之前这种待遇是中国名人所没有能得到的。
先生内心高洁而外表 随和平易,对于外物之表象非常洒脱,而内里则蕴含着别样的神奇和理趣。
先生 老年多病且耳聋, 然而接待宾客, 纵谈不厌倦。
又多次结伴进入歌场, 正襟危坐, 安静地默默地揣摩节奏高低,曲终,然后离开。
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海内外, 寻求他作品的连接不断。
先生不担心贫穷,不时把所得救济抚恤让给朋友亲戚。
有客人拜访他, 叙述商人鉴赏选择他的作品时, 大都用耳中所听到的传闻来代替 眼睛的选择,感到很奇怪。
先生笑着说:“假使他们果真都用眼睛选择,我们不 几乎要饿死吗?”虽然开玩笑, 也可以看到先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及所长。
先生 去世时八十四岁。
壬申年某月某日送回乡安葬于杭州塘栖的超山。
曾祖父名芳南,国子监生;祖父名渊,举人,官至海盐教谕;父亲名辛甲, 举人,官至知县。
妻子章氏已死于战乱,就娶了施氏,施氏勤奋慈悲节俭,能协 助先生成全他的志向,先于先生十年去世。
子吴育、吴涵、吴迈、一女,已亡。
吴涵出来成为堂叔伯后代,能刻印和绘画。
吴迈和妻子、女儿都精于篆书隶书, 传承先生一种技能来称名于世。
著有《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 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去世的那一年,逢重阳节,还聚集名流登高宴会。
酒罢,我和先生在高 楼上作揖告别,面对先生,感到震惊,觉得他像瘦藤和冷石,仙风道骨,在天光 霞气中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
不久,先生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