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之感悟

合集下载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

我很喜欢《淮海战役》。

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

《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

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

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

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

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淮海战役》电影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淮海战役》电影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淮海战役》电影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观看过电影淮海战役,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淮海战役的观后感?以下是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一)这天,我和爸爸观看了《淮海战役》这部电影。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解放军在碾庄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解放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解放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解放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陈官庄,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解放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

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宏伟壮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让我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更是无时不刻激励着我,其中有好几个镜头让我落泪了,一个是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条河,那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

另一个是一个营长在冲锋路上一连牺牲了6个通讯兵,最终自我也牺牲了。

回想起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让自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想想当初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看看自我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让我难以平静,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自我真是无比幸福。

我们仅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先辈们!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二)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最关键一战,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与刚结束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围绕徐州、宿县、蚌埠这三个中原古战场展开了生死搏杀!一边是有先进的美式装备且占有后勤保障优势的王牌嫡系,一边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

淮海战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淮海战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淮海战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一)观看了《地道战》这部影片后,我感慨万千。

影片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打扫荡”。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说起冀中平原的人民,他们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不断地挖地道,使地道的规模越来越大,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说地道战是奇迹,我觉得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更是奇迹,因为是他们创造了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了敌人。

地洞内什么气孔啊,孑口啊,岔道啊,无论敌人怎样使出残酷的法子,他们总是想办法克服!那独特的联络方式也叫人惊叹不已!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应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我的土地。

与他们相比,那些汉奸,那些卖国贼是多么可耻!这些人不但背叛了祖国,同时也背叛了自我!他们是中国的败类,是中国人的耻辱!敬佩智慧勤劳勇敢的冀中人民,他们利用地道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粉碎了敌人毒辣的“大扫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二)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纵观六十年前的淮海战役,时间离我们已十分的遥远,再加上个人立场和出发点的不一样,所以看待那场战争也就有了不一样想法和看法。

淮海战役基本上能够说是,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关系到中国政权的更替。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淮海战役观后感4篇淮海战役观后感1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

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

条件相差悬殊。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终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

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

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

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

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我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

摆正自我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持续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让我们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的“亮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件,增创诚信计生先进县市,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淮海战役,开创人口计划生育的新局面。

大决战淮海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淮海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心里那叫一个震撼!淮海战役,那可是一场规模巨大、战况激烈的大战役。

看着荧幕上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场景,我仿佛被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战场上,炮声轰鸣,子弹呼啸。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身影坚定而无畏。

每一个冲锋的瞬间,每一次呐喊,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对胜利的渴望。

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战士,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决绝。

他在冲锋的时候,不小心被炮弹掀起的泥土埋了大半截身子,可他硬是挣扎着爬了出来,继续向前冲。

他的军装已经破烂不堪,身上满是尘土和血迹,但他的步伐却没有丝毫的犹豫。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位排长带着他的战士们坚守着阵地。

敌人的进攻一轮接着一轮,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排长的嗓子都喊哑了,可他依然不停地指挥着战斗。

战士们有的受了伤,但只要还能动,就坚决不离开阵地。

其中有个小战士,胳膊被弹片划伤了,鲜血直流,他就随便扯下一块布条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

这场战役中,后勤保障的同志们也让我特别感动。

那些乡亲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冒着炮火给前线的战士们送粮食、送弹药。

有一位老大娘,自己家里都没多少粮食了,还把省下来的粮食全都送到了前线。

她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们在前面拼命,咱可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

”看着这些画面,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那些战士们,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他们也有父母亲人,也渴望过着平静的生活。

但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斗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

每天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学习,不用担心炮火的威胁,不用担心吃不上饭。

这一切,都是那些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的英雄们。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工作,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观《淮海战役》有感优秀范文5篇

观《淮海战役》有感优秀范文5篇

观《淮海战役》有感优秀范文5篇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以下是小编整理观《淮海战役》有感的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这天,我和爸爸观看了《淮海战役》这部电影。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解放军在碾庄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解放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解放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解放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陈官庄,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解放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

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宏伟壮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让我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更是无时不刻激励着我,其中有好几个镜头让我落泪了,一个是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条河,那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

另一个是一个营长在冲锋路上一连牺牲了6个通讯兵,最终自我也牺牲了。

回想起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让自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想想当初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看看自我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让我难以平静,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自我真是无比幸福。

我们仅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先辈们!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最关键一战,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与刚结束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围绕徐州、宿县、蚌埠这三个中原古战场展开了生死搏杀!一边是有先进的美式装备且占有后勤保障优势的王牌嫡系,一边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

2024年淮海战役读后感

2024年淮海战役读后感

2024年淮海战役读后感2024年淮海战役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的崛起和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场战役以其战术的灵活性和军民合作的紧密配合而成为国际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与研究这场战役,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同时也思考了一些战争背后的深层问题。

首先,淮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优势,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举措,如采取多点突破、快速转移、以少胜多等战术手段,有效地瓦解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先进、指挥系统灵活,以及士兵的英勇威武,使其在战场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倒性优势,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证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数量上有优势,更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

其次,淮海战役中体现了军民合作的重要性。

在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当地民众紧密合作,共同对抗敌人。

军队给予民众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民众则为军队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援。

这种军民合作的配合不仅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更加深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战争并不是简单的军队对战,而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战争,只有军民齐心协力,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然而,淮海战役也让我思考到了一些战争背后的深层问题。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牺牲是无法估量的。

战场上的破坏和伤亡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这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

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和个体,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和关爱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属,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和支持,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淮海战役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其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国内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团结一致。

只有国内外政治的稳定,国家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外部的挑战。

淮海战役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淮海战役观后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

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

条件相差悬殊。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

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

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

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

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战役之感悟
---论人民群众的作用通过对淮海战役的学习,使我感悟良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整个淮海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

此后,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及上海、武汉等城市已处于解放军的兵锋之下。

在此次世界闻名的战役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曾反复强调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群众战争的重要性。

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这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战略作用的最生动的描述。

正义战争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决定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人民群众参与战争活动的状况如何。

所以,战争的性质便成为进行战争的政治基础,战争的正义性质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