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鉴往知来实践报告
淮海战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淮海战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共内战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重要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新中国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加淮海战役的我所属社会实践团队,在实践中有着深刻的心得体会。
淮海战役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集中优势兵力、灵活的战术策略和统一指挥的优势。
这从战术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实践中,我们便深刻认识到实践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创新,改革,是我军胜利的核心要素。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的纪念馆。
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当年战场上。
通过细致的解说,我们更加了解了淮海战役的进程和特点,感受到了淮海战役胜利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回到实践中,我们也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在参与淮海战役的实践中,我们还明确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作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单位紧密合作,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取得了胜利。
我们的实践团队也是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完成了实践任务。
在实践中,团队的互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能够互相帮助和补充。
我们通过团队建设、分工合作和反思总结等方式,提高了团队的协作效能。
回到实践中,我们会更加重视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的能力。
淮海战役的成功也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引领和支持。
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淮海战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对军队建设和战争实践的指引和总结。
回到实践中,我们同样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回顾淮海战役的历史,我们也深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牺牲。
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死难者和伤残者,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牺牲精神。
这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可怕。
在参与实践中,我们倍加珍惜和平,将积极回馈社会,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淮海战役调查报告

淮海战役调查报告淮海战役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地点位于中国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对淮海战役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战役背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它的发生背景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解放区与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在国际上,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三、战役过程1. 战役准备阶段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从1948年初就开始了。
人民解放军在这一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行动,包括加强军队的整编和训练,提高战斗力,同时还进行了情报收集和地理勘察等工作。
2. 战役开始阶段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略,迅速占领了敌军的重要据点。
在这一阶段,解放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采取了分割敌军、各个击破的战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3. 战役攻坚阶段在战役的攻坚阶段,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敌我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解放军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歼灭战、围歼战和攻坚战等,最终于1949年1月10日攻克了淮海地区的敌军重镇。
四、战役影响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中国解放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使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其次,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加速了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进程。
最重要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通过对淮海战役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铭记这场战役的胜利,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于红色革命基地的实践报告

关于红色革命基地的实践报告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解防军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均处劣势,但解放军统帅部表现了高超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艺术,果断决策,精心谋划,迅速判明敌情,最终以60万装备落后的兵力战胜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国军统帅部则在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上失误,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朝令夕改,如邱清泉所说的“国防部混蛋,老头子糊涂。
”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
1948年冬天,一场规模浩大、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展开,这场战役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那就是深入城市骨髓的一种精神,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淮海精神。
如今,“淮海精神”正激励着徐州人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
我们这次的实践活动就是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作相关调查,寻觅存在至今的“淮海精神”。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
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
这场决战,中国共产党方面称为淮海战役,南京国民政府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杜聿明、刘峙防守的中华民国国军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人民解放军则伤亡13.4万人。
”探寻红色足迹,走进淮海战役“——实践报告

“探寻红色足迹,走进淮海战役”——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目的:贴近社会,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交流,团结合作,通过实地参观感悟,使实践队员们对徐州的红色文化、淮海战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调查对象: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调查方法:查阅资料,了解淮海战役历史背景、战役准备、战役意义;实地参观游览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纪念馆和碑林等景区。
调查内容和体会:借助这次实践调研,我们参观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以及与它相邻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了解了与之相关的这一段战争历史,感受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爆发于一九四八年冬天。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为了更好地体会战斗精神,我们参观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南侧,是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景区,入选了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
景区新建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凭借其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丰富的藏品、宏大的规模,成为徐州红色旅游又一大亮点。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
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
关于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报告

关于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报告8月15日,我来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开始了“追寻红色记忆,肩负青春使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该日早上6点,趁着太阳还没出来,我就乘车前往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踏上了追寻红色足迹的征程。
带着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敬仰之情,我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
工作人员热情的带领我们边参观边讲解,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占地77万平米,分别有东、北南门。
园林内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馆,总前委群雕,国防园和淮海战役碑林五大主体建筑,及青年湖、青年广场、中心花坛、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和胡耀邦同志植树处等景点。
园林风景秀美,树木葱郁,芳草依依,百花争艳,是闻名遐迩的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游览区。
这里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我已不止一次来过这里,染化而迁一次比一次深刻。
一进大门,就远远的望到高耸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我们便直奔至此。
纪念塔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四方体,面向朝阳,巍然耸立,比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高米,曾因体形庞大、外观壮观而被誉为亚洲第一塔。
穿过园林中心广场,踏上塔前宽敞的平台和一百二十九级花岗岩台阶,巍峨的纪念塔朝我们迎面走来。
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
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耀眼。
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
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
淮海纪念塔社会实践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前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淮海纪念塔作为淮海战役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特举办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淮海战役历史研究与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参观淮海纪念塔,让学生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三、活动内容1. 淮海战役历史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让学生们对淮海战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淮海纪念塔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淮海纪念塔,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3. 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们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4. 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撰写心得体会、制作宣传海报、举办主题演讲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 红色歌曲合唱比赛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让学生们通过歌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激发爱国热情。
四、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日至10月5日五、活动地点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淮海纪念塔等红色教育基地六、活动对象全校学生七、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各学院成立分会场,负责本学院学生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工作。
3. 邀请专家学者、教师代表等担任活动指导。
4. 加强宣传,提高活动知晓率。
八、活动成果展示1. 活动结束后,各学院将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分享。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社会实践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社会实践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位于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的一座革命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建立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并且迎来了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学习机会。
进入淮海战役纪念馆,我首先被馆内的陈设所吸引。
展览以实物、图片和文献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和胜利意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面面巨幅的红色战旗,镶嵌在展示厅的中央。
这面战旗是当年淮海战斗期间我军装甲兵部队所使用的战旗,象征着英勇战斗和胜利进军的象征。
展览还通过模型、场景再现等手法,把当年淮海战役的战斗过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让我们仿佛亲临战场,感受到了当时的激烈战斗和万众一心的壮烈场景。
除了展览陈列外,淮海战役纪念馆还有许多互动体验设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
比如,馆内有一座仿真战车,我们可以亲自上车体验坦克作战的感觉。
这个互动设施非常吸引人,我们可以摸索和体验坦克操控、射击等操作,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还有一座仿真战场模型,我们可以通过操纵摇杆等设备,亲身参与战斗,感受当年战士们的艰辛和奋斗。
淮海战役纪念馆还设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档案查询系统。
在多媒体教室里,我们通过观看纪录片和听讲座,了解淮海战役的背景和战斗过程。
电子档案查询系统则可以让我们通过电子设备快速方便地查询战役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当年战斗的各个方面。
除了展览和设施之外,淮海战役纪念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讲解员。
馆内的讲解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和筛选的专业人员,他们不仅熟知战役的历史,还能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讲述当年战斗的故事。
讲解员们通过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淮海战役的背景和战斗过程。
在参观途中,我碰到了一位年龄稍大的讲解员,他亲自参加了淮海战役,他用亲身经历向我们描述了当年战斗的残酷和艰辛,让我倍感敬佩和钦佩。
通过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我不仅了解到了当年战役的背景和战斗过程,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淮海战役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
淮海纪念塔社会实践报告(一)

淮海纪念塔社会实践报告(一)淮海纪念塔社会实践报告(一)一、引言淮海纪念塔,位于中国江苏省淮海战役纪念园内,是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修建的一座纪念建筑。
本次社会实践旨在了解淮海纪念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当地人民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对淮海战役的认识和了解。
二、历史背景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
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执行的“挑大担、打胜仗、做好事、树好样”的作战方针下,通过战略转移等计谋,击溃了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中国国土的一次重要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成果是解放了江苏、山东和安徽等地,为日后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淮海纪念塔的建筑特点淮海纪念塔高约67米,由一座塔身和一个碑座组成。
整座塔呈四方形,外墙采用花岗岩石材砌筑,庄重肃穆。
塔身由七个广阔的大型浮雕组成,分别展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情节和战场景象。
碑座上刻有淮海战役纪念碑,向世人宣扬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英勇牺牲者的精神。
四、对当地人民的意义淮海纪念塔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战国民党军队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淮海纪念塔的建设,不仅是对淮海战役胜利的纪念,也是对前辈英雄的崇敬和敬意的表达。
每逢重要的纪念日,人们都会来到淮海纪念塔前献上鲜花,默哀悼念,以表达对革命烈士们的无尽思念和敬仰之情。
五、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淮海纪念塔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我们通过参观淮海战役纪念园和淮海纪念塔,了解了淮海战役的重要性和对中国解放战争的影响。
我们还参与了纪念活动,与当地人民一起祭奠烈士,深刻感受到了淮海战役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六、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
淮海纪念塔作为战役胜利的象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伟大和前辈们为之奋斗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鉴往知来的社会实践报告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孙锡平老师让我们开展了关于鉴往知来的社会实践这一主题的社会实践报告,我对自己的家乡的淮海战役(江苏省徐州市淮海烈士纪念塔)进行了调查,通过国庆节7天的调查访问,虽然说时间短暂,但是我让然深切的感受到淮海战役的伟大,感受到了淮海战役中的战士们的英勇、奋勇杀敌的献身的伟大精神,以及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不禁肃然起敬,像在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士们和群众们敬礼。
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从2011年9月26号到9月29日这四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
从10月1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一直到10月7日结束。
从10月8日起我开始整理、搜集并撰写调查报告,期间因为上课等其他因素,报告于11月25日完成。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役,它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在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战争后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此次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较量,在此次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较量中,最终以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终,双方参兵人数总共为140万人,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60万,国民党80万,在此次战争中解放军伤亡十余万人,而国民党伤亡及战俘总共55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
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战。
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为了全歼第7兵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
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
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
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
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
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
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
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
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
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
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
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
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
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黄百韬。
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
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
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
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
毛泽东对徐州敌军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
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
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
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
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
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
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
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
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
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