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极大丰富的,在这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道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大的思潮和派别,其影响有积极亦有消极。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的研究为主,进行讨论。
(一)道家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与领悟,在哲学史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
他信奉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回归自然,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寡民的思想家。
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
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二).道家美学中关于”自然”的讨论与研究1.道家”自然”美学的审美理想道家的审美理想,其诞生于对人性的异化的关注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对社会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人类与自然在最初是浑为一体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渐渐的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类创造的精神以及物质财富,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力量。
道家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因而对它进行了尖锐而激烈的批判。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其现实意义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其现实意义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自然的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认知,更是对人生、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出发,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然与道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原。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地干预自然的运行。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青睐,才能事半功倍。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私的,只有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得到自然的恩惠,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
二、自然与人生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大道,只有顺应这条大道,才能走得顺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大道,只有顺应这条大道,才能走得顺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三、自然与社会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对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家认为,社会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论道家自然观对现代生态自然的启示

论道家自然观对现代生态自然的启示
道家对自然的看法一直被世界各地人们所熟知,而其观念积淀下的精神理念影
响到了我们现代的生态自然发展。
首先,道家崇尚“以自然为本”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保护自然
可以有效提升和平,是一种必要的运动。
通过尊重自然,通过更加细致的品质来审视自然资源,从而营造和谐、和谐的社会和生态空间框架以达到更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
其次,道家也强调了“理解自然”的思想。
理解自然是指一种理解,它既包括
认知的事实内容,也包括回顾诸多自然分析的哲学性思考,从而形成一种健全的生态观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始终保持理解自然的深入思考,可以为生态自然发展提供重要的智慧指导,使之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当道路上。
最后,道家也提倡“调和自然”的精神思想。
在古时以来,中国儒家尊重和尊
重自然,保护环境,以防破坏和更改,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自然,而调和自然则被认为是有效管理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动人口负责任的发展,积极推动动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意识,实现自然与人类之间持续的和谐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对自然观给予了现代生态自然发展重要启示。
坚持以自然为本,加强对自然的理解,调和自然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道家美学思想及其美育价值

主讲人:李占伟
思考三个问题
1、别? 3、“错彩镂金”和“清水芙蓉”两种审美风格, 你更喜欢哪一种?
一、老子美学思想
了解老子美学思想的关键 字词: 审美核心:道、大、自然 审美心境:虚静、玄鉴 审美理想:淡简、素朴 审美形式:虚实相生 审美胸怀:慈爱 其他启示:不争、无言
(二)审美心境:虚静、玄鉴
A、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万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安静 B、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 乎?——干净(与禅宗慧能比较) C、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 神——刘勰 D、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
(三)审美理想:简淡、素朴
范曾先生绘《老子》
(一)审美核心:道、大、自然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B、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B、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弼注为 “以恬淡为味”,也即是老子另外所说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D、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妙味无穷、法无定法 、清水芙蓉、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
董其昌《渔村夕照》 八大山人杂画之一
陈梦家《一朵野花》 八大山人杂画之二
(五)审美胸怀:慈爱
A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B、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 居其一焉。 实际上,这讲的是一种兼济天下、关爱万物的 人文关怀之心。 古代、近代乃至当代,举凡有此胸怀者,皆能 成就一番事业,留名史册。
道家美学道法自然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起源与根本,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甚至生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道家传统思想“道法自然”出发,通过分析设计美的基本要素,结合有机建筑的现代设计实例,深入分析道家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道法自然”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深入研究中国道家美学“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能够有助于现代中国设计师找到中国设计独特的表达方式,设计出富含中国思想的作品。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道法自然;现代设计赖特 流水别墅. All Rights Reserved.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秀美重峦的山川、奔腾不息的大河、优美逶迤的草原、相映生辉的湖泊,无数瑰丽自然风光吸引着从国内外远道而来的游客。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中,也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文明成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许多思想流派争芳斗艳,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各家之间既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且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挥笔写下道家经典名篇《道德经》,提出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形,从此,道家文化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后来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写下了思想著作《庄子》,更加完善了道家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使道家思想逐步走上巅峰。
道家思想虽然深奥晦涩,但是并不妨碍后人对它的推崇。
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在他的著作《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起源与根本,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甚至生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试论道家自然美的当下意义

类 而 言, 自然界 是作为 客体 存在 的 ,于是 ,善待 主体 、尊 重 客体 是亘 古不 变的规 律 ,更是 有效 的生存 法则 。具体 的
要 求我 们在 顺应 自然规 律 的 同时 ,也要 积极 发挥 主观 能动
庄 子也 主张精 神上 的本 真、 自然 ,倡导 随缘 自适 ,要 求按照 生命 本真 意味生 活 ,并努力 追求 生命本 体价 值 。庄 子认为 :宇 宙 中的万事 万物 都具有 平等 的性质 ,人 类融入 于万 物之 中,从 而与 宇 宙相 终 始 ,庄 子 提倡 养 生 ,尊生 ,
生 态 系统 中 的关 系 之美 。 ”/ 2 1 那么 ,道家 理 论体 系 中 ,如 何诠 释 自然美 的 内涵 ,是本文 首要 探讨 的 问题 。
一
归 ,所谓 本性 回归 就是要 让生 命回 归到最 原初 、最真 实的
一
面 ,道家 倡 导 素朴 、天 真 、 自然 的状态 。《 道德经》中
状 态 中生 长 ,不顾 外 在 的束 缚和 禁锢 ,把 生 命 中最真 实 、 最天然 的部 分展现 出来 。他观 念 中的返璞 归真 也要求 把万
物 复 归原位 ,此种 自然 美是 “ 一种 天地人 各在 其位 的本然 状 态 ,进入这 种本 然状 态才 能创造 一种有 利于 人与 万物美
做生命 的主 宰 ,主张人 的精 神要顺 从 自然法 则 ,按 照 自然 界运 行的普 遍规 律来把 握生 命 ,不仅如 此 ,在 形体 上庄 子 也试 图要 达 到不 需要 依 赖外 力 而能 成就 的逍 遥 自在 境 界。 庄子所 持 的宇宙 与人 的关系 是 “ 天人合 一 ” 、物我 两忘 的 , 庄子 以为是 道给 了我们 形貌 ,天 给 了我 们形 体 ,所 以。不
浅论道家的自然之美

浅论道家的美在自然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美在自然”,即以“自然”为美,以矫揉造作为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
它源自古老的道家思想。
是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美学思想,道家将“自然”归结为“道”本性的品格,“道”是完美的最高本体,那么“自然”也就是最高的审美理想了。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同一的。
道家所谓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其涵义是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与“无为”等义,但同自然界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之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其为如此,而无外力强迫之义。
因为自然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便早已存在了。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外在自然物的称谓,非曰“自然”,而曰“天”,或曰“天地”郭象解释“自然”曰: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
……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道家对自然持一种自然无为的自在的审美态度。
道家强调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重视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见出主体性实际创造的自然美。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一人和德一人关系一徉,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夭”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所以,人要想和谐发展、活得洒脱,就得在天地中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得修道养德、依道(最高法则)而行,这就是老子所告诫的“人法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自然”概念的意义及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由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自然”解 释为:“中国哲学术语。道家用以指原始本来状态。 ……也指道家理想的生活方式。”121(P568)日本学者 池田知久也认为,“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中作为确 定的词出现,也以《老子》一书中的五个“自然”例
万方数据
子为最早。但是,《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将“自然” 作为名词的用法,由此判断,这也不是最早出现 的“自然”一词。他推断,更早的“自然”一词应该 出现在原始道家中,可能是在《老子》以前的初期 道家的文献中。t3}0,288)日本学者在这里只说对了 一半。事实上,老子的“自然”观不仅在中国文明 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全球文明发展史来 看,“自然”的概念始出道家老子,后经庄子及其 他道家经典演绎,对“自然”的释义构成了道家理 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道家的自然观在世界文 明史上也具有独特贡献和学术价值。不过,由于 西方现代自然观的遮蔽,影响了对道家自然观的 理解和诠释,进而影响了对“自然”这一范畴的现 代意义研究和发掘。西方学者认为,贯穿在早期 希腊文献史中,在爱奥尼亚哲学家那里,“自然” 唯一的含义是,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 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 行为的根源。而“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然’一词 总的说来是更经常地在集合的意义上用于自然 事物的总和或聚集”1410a47-48)。可见。当下西方的 “自然”概念是指集合意义上的自然事物总和或 聚集,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此作为全部对象 和评价标准,结果混淆或忽视了“自然”概念的历 史意义,从而造成许多混乱,其中对道家“自然” 概念的理解就是一例。 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 或聚集”“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 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 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 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 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 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出一种“关系”的“集 合”。刘笑敢先生在1995年提出,道家关于自然 的理解具有“自发性”、“原初性”和“延续性”三种 基本含义。151(P39)自然是不需要外界作用而存在发 展的,它是原有状态的平静的持续,同时包含着 事物自身内在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理解道家 的自然,虽然它具有有助于理解作为认识人类社 会与宇宙天体运动演化系统的道家自然观的思 想和方法论意义,但对道家自然观本身的阐释却 显得薄弱和不够。当然,刘笑敢先生在2006年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庄子的无言之说及其接受
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仅对于“美”的见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贵真”而论美与真的关系,以“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论自然之美,等等。
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法则,庄子还提出了诸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秋水》)、“言者无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等观点,首开了无言可以拓境之先河,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拓展了美学内涵的空间。
在庄子看来,自然就是纯而又纯的客观存在,要想认知它,即要获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过“心斋”、“坐忘”,通过尊崇自然的法则,尊崇与自然同趣而无丝毫人为创造痕迹的“天乐”或“真画”来实现这一目标。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的这种自然的观念,“无言”的学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
这一根据或准则进而演变成中国诗歌学美学中的诗文自然论,开启了“中国文学以自然为审美理想,在师造化观念指导下,以创造这一意境为作品的最高品位”的文学创作理念,①最终形成了与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教化”不相一致的美学观点。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一旦无法实现这一美好理想时,人们往往就会将自己的梦想寄之山水,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从庄子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于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不拘于表面上的语言文字,而注重于言外之意的创造。
例如《文心雕龙·隐秀》中的“义生文外”,皎然的“情在言外”,刘禹锡的“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苏轼的“没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三叹”,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以及后来的神韵说、境界说和滋味、妙悟说等,无一不是庄子“无言”之说的翻版。
滋味说和妙悟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钟嵘在《诗品》中就明确地将滋味说看成是诗歌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
唐代的司空图在滋味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辩味”的思想,因而成为了唐代诗味中的最高代表。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用“妙悟”接替“辩味”来揭示诗审美的本质,他以兴趣取代了韵味,认为无论学诗还是论诗都应该以具备中国古典文学最优秀的诗歌为对象,才能“悟入”诗的真谛,从而达到诗的审美超越。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他还将以体物抒怀的孟浩然诗与说理议论、力补世事的韩愈诗作对比,说明妙悟与学力即审美与认知的界限。
他认为汉魏之诗有诗味,是出于自然、不自觉的“不假悟”;由谢灵运至盛唐以兴趣(兴致)为诗,便是成熟自觉的“透彻之悟”。
盛唐以后的许多诗人对于诗的特质不能给予恰切的理解,因而缺乏兴味,做诗带有功利目的,是“终不悟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境界,其实他所说的境界正可以“苦寻”、“对待”、“妙悟(顿悟)”来描述。
悟道与无言之境
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个“不着一字”,靠的就是“悟道”。
所谓悟道,就是领会道理的意思,佛教里指领会佛理。
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之言论,开启了“不言”之教,“无为”行事的先河。
《说文》中说:悟,觉也。
在《中国诗学》一书中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他曾引用了一段禅宗的对话:“问,何为佛法大意?答:春来草自青”。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悟”的重要性。
由此,无声胜有声成了中国古代诗学审美过程中孜孜以求的胜境。
诗歌是作者充满神思的自由表达,但如何表达,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很明显,中国诗学所追求的无言之境,是与中国特有的语言、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与其他语种相比,在表达语义上,汉语更加崇尚简约性,甚至达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如“日暮苍山远”、“风雨夜归人”等句虽然简练,但是每个字都孕含着大量的信息,需做跳跃式联想才能正确地理解原义。
所以做诗时,是“推”好还是“敲”好,需字字斟酌才行。
这种无言之境的创造,在西方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也可不时见到。
如“从莫奈的《日出》到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从蒙克的《呐喊》到蒙德利安的《构图》,其线条的交错、色块的重叠,均突破了目的限制,使画面驰骋于想象之中,使作者的灵感、顿悟和自由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这些都和老庄直觉思维具有暗合之处。
”②
魏晋以后对庄子虚静观的继承与超越
“老子、庄子的虚静观,是悟道的方法和手段”,“虚静”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老子最早提出了“虚静”的概念,《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
”从而。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观并进一步将其完善,认为“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陪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庄子·天道》)在这里,无论是老子的“致虚极”还是庄子的“水静犹明”,“虚静”的最高的境界,即“极端宁静的悟道境界”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
从魏晋开始,庄子的“虚静” 说就被广泛地运用到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了。
陆机最早将“虚静”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研究中,提出了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进入一种虚静凝神的心理状态的观点。
刘勰则进一步将“虚静” 理论运用于艺术构思心理研究中,《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责在虚静,疏渝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阋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 很明显,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关虚静的阐述受到了老庄的深刻影响。
《神思篇》中的词语和典故如“疏渝五脏,澡雪精神”、“玄解之宰”、“窥意象而运斤”等,均来源于老庄的典故和传说,这说明刘勰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道家语境下的中国现代美学
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在现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因此,发掘古典美学资源的现代价值、彰显其现代意义,无疑是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趋向。
自然,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容十分复杂,但从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五位美学家为代表的大家中,自能体现出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关系。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启者,鲁迅是现实主义美学代表,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美学代表,朱光潜、宗白华则可以说是专门的美学家,他们与庄子的关系显示出庄子美学参与现代美学建构有一个从“潜运”到“浮出地表”的逻辑进程。
道家意象的现代表现。
在道家的各种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类: 远古意象、山水意象、
女性意象、婴孩意象。
这四大意象虽然在意象表征上各不相同,但其深层的美学蕴涵都指向本真未凿的“自然之道”的理念内核。
而这四大意象的频繁显露,表明了道家文化试图唤醒本真自我、找回失落本性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及重建被虚伪文明所湮没的自然审美理想的努力。
④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大家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返璞归真的道家理念。
我们从沈从文的创作中便能窥见到这一点。
沈从文的湘西乡土小说创作,实际上就承继和融会了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关于自然美的内在精华。
在他的作品中,他常常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描绘了远离都市尘嚣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原始的、淳朴的民风以及下层劳动人民传统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在都市文明侵袭下传统美德沦丧的哀叹以及对于传统“小国寡民”生活的深深眷恋。
如果读一读的他的《边城》,我们便可以感悟到,其作品中时时散发出来一份孩子般的单纯气。
作者本人也承认,他在北京城生活近六十年,当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但在情绪方面却始终若似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之中。
这种婴儿状态,正是道家哲学中婴孩意象中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