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一、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中亚五国的传统主导产业。这一特征一方面与其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的地区分工中,中亚国家主要以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3.水资源较为短缺。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国人口合计近6000万,农村人口约占40%,农业人口约占1/4。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5公顷耕地和39公顷草场,土地富余的哈萨克斯坦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18公顷耕地和149公顷草场。

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中亚各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即农业私有化改革和各国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体制的不完善和农业信贷体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亚各国农业得到农业外部支持的资金总额相当于各国2003年的GDP比例分别

为:哈萨克斯坦0.4%,吉尔吉斯斯坦8.2%,塔吉克斯坦5.2%,土库曼斯坦0.004%,乌兹别克斯坦0.58%。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外部支持主要来源于FAO等国际组织的救济援助。

6.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低。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为例,中亚五国2002年的农业不动产资产构成中,农机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哈萨克斯坦3%,吉尔吉斯斯坦8%,塔吉克斯坦3%,土库曼斯坦3%,乌兹别克斯坦4%。

二、中亚五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现状

(一)中亚五国农业生产现状

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粮食(小麦、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这三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他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中亚五国都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目前,哈萨克斯坦能够大规模出口谷物,2003年出口小麦占农产品出口的71.3%;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自给;吉尔吉斯斯坦需要进口约5%的谷物;塔吉克斯坦一直是缺粮的贫困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救援国家。中亚五国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列全球小麦生产国第15位和24位。

中亚五国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2004年棉花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7.21%,占世界棉花产量的7.5%。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占大田作物面积的1/4以上,分别列世界产棉量第6、11和14位。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自1992年至今平均保持在150万公顷左右,播种面积占同期世界棉花播种总面积的5%;棉花质量上乘,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2004年皮棉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唯一生产棉花而无现代化纺织工业的国家。塔吉克斯坦的棉花产业与铝产业并列为国内两大支柱产业。棉花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农产品和出口商品。

2000-2002年,中亚各国蔬菜瓜果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依赖进口。但近几年蔬菜瓜果产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四国的果蔬产品已由进口转为出口。

中亚五国畜牧业历史悠久,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一定的比例,是前苏联时期的主要畜产品生产区域。例如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的羊羔皮产量占2/3,生丝和蚕茧的产量均占到1/2。土库曼斯坦的羊毛及其地毯制造业和蚕茧产量较高,占有重要地位。独立以来,以前的大型专业化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其他农业企业基本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近几年,中亚各国畜牧业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畜产品有鸡蛋、肉类、牛奶、羊毛和蚕丝等。其中,羊毛和蚕丝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

中亚各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谷物产品消费占50%,动物性产品消费占20%。

居民对肉、奶等畜产品加工品有特殊的消费偏好。可中亚五国食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畜产品主要以未加工产品为主,加工产品少,畜产品加工品主要依赖进口。

(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很小,2004年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仅占0.22%和0.32%。农产品出口种类比较单一,纺织纤维(棉花、羊毛、蚕丝)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出口农产品。

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分别位居世界棉花出口的第3、11、16位,这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前20位国家皮棉出口总量的的9.2%。纺织纤维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出口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分别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87%、80%、69%和45%。水果和蔬菜出口对4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除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23%,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分别占到12%左右。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是谷物,2004年净出口谷物280万吨,占其生产量的22.7%,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62%,也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能大规模出口谷物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能大规模出口食糖和蜂蜜的国家,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18%。除上述几种主要农产品外,中亚五国就缺乏其他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了。

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进口主要是食品,2004年主要有食糖和蜂蜜(占农产品总进口额的20%)、咖啡-茶叶-可可(15%)、饮料和烟叶(12%)、肉奶蛋(12%)和谷物(12%)。畜产品已由原来的出口品转变为进口品。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依然需要进口一些谷物。

中亚五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和亚洲,其中独联体国家(尤其俄罗斯)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俄罗斯的进出口额一般都各占中亚五国的进口和出口的30%左右。中亚五国间的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且呈上升趋势。2004年,哈萨克斯坦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在吉尔吉斯斯期坦的进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6.4%,乌兹别克斯坦占7%;出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3.6%。塔吉克斯坦的出口贸易中乌兹别克斯坦占7.2%,进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5.2%,乌兹别克斯坦占12.3%。中亚五国在欧洲的其他重要贸易国是瑞士、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土耳其、伊朗、韩国等。

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增长较快。2005年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87.31亿美元,是2004年的1.5倍。目前,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在独联体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独联体内的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2005年,与我国的贸易占哈萨克斯坦贸易总额的9%,占吉尔吉斯斯坦的13%。

近年来,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虽然很快,但农产品贸易规模依然很小,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占中亚五国外贸总额的6%。以棉花为例,中亚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和出口地区,而我国是纺织业大国,对棉花需求较大。可2002年我国从中亚进口的棉花只占我国棉花进口总量的12.2%。2004年我国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皮棉19.7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0.3%,核3.26亿美元;从塔吉克进口1.2万吨,0.6%,0.2亿美元。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农产品除棉花(12%)、茶叶(1.2%)、羊毛(0.5%)外,其他农产品的贸易额占我国同类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不到0.2%,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

2005年我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粮食、蔬菜、茶叶、纺织品和棉布。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原木、棉花、羊毛、纺织品、纸制品等。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2007-09-26 14:13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接合部,与我西北地区毗邻,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亚五国是原苏联的粮仓和欧亚大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产区,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发达。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经过独立后15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度过了独立初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特别是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有利形势下,各国财政状况不断好转,宏观经济普遍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由于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谨以此文对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及商品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我工商界人士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提供帮助。 一、哈萨克斯坦 (一)石油、天然气开发 哈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上石油探明储量40亿吨,居世界第七位、独联体第二位,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哈属里海地区是哈油气开采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据专家估算,里海地区石油总储量可达900-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458.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7.2%和7.5%,里海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中东"。里海周边共有五个国家,即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和伊朗。如五国能就里海权益划分问题达成协议,哈属里海水域将占总面积的30%,为五国中最大,同时石油储量也位居榜首。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材料,哈属里海地区石油储量约1010-1096亿桶,占整个里海地区总储量的一半,天然气储量为153.3万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哈属里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80亿吨,其中仅最大的卡沙干油田石油可采储量就达1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 目前,哈拥有80多个油气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的80%和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0%已投入开采。2005年哈共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6192万吨,开采天然气252亿立方米。2006年,哈产石油6480万吨,出口5710万吨。2007-2010年哈石油开采计划如下:2007年-6400万吨;2008年-7000万吨;2009年-7800万吨;2010年-8400万吨。

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概况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各共和国面积、人口具体情况如下: 1995年中亚五国面积人口一览表 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人) 哈萨克斯坦271.73 1654.4 乌兹别克斯坦44.742300.7 吉尔吉斯斯坦19.85454.5 土库曼斯坦48.81456.7 塔吉克斯坦14.31588.4 合计399.445454.7 气候: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发量大。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高三一轮复习:中亚 教案

分区地理教案(中亚) 1、我们学习分区地理的顺序: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欧、东欧与北亚、北美地区、拉丁美洲、大洋洲、两极地区。 2、学习内容: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资源与环境、农业、工业、 城市与交通。即“地理八股”。 五、中亚(P202三维设计) 1、位置①、海陆位置:亚洲中部;②、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35°N ~55°N、50°E ~80°E之间;③、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范围(请识记图中几条重要经纬和国家名称及位置) 3、地形:①:中北部为哈萨克丘陵,西部为里海沿岸平原,南部图兰平原,东部为天山山 脉帕米尔高原;②地势:东高西低,西北角北高南低。 4、水文(多为内流河、内陆湖)其中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 例题1:中亚河流的特点及成因? 答:特点:①、除额尔齐斯是外流河外,其他全部为内流河,内流湖;②、流量小;③、流程短;④、季节性河流;⑤、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河湖水量少、不易外泄。 5、气候:中亚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点:全年降水稀少,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6、农业 灌溉农业(种植:小麦、棉花) 草场→畜牧业(羊)→产品羊毛等 例1:中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答: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有广阔的天然牧场。 例2:中亚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答:①、限制人口过快增长,制定相关法规;②、建立人工草场,发展优质牧草;③、限制载畜量、培育优良畜种、适度放牧。 例3:中亚XX河沿岸种植小麦,棉花的有利条件? 答:①、中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②、中亚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农产品质量好;③、XX河流沿岸,地形 平坦,利于耕作,且灌溉条件便利;④、国家政策支持;⑤、中亚地处古今丝绸之路,交通 便利;⑥、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7、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稳定。 8、工业:开采、冶金、机械工业发达,军事工业发达(原因苏联军工厂)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前景

农民日报/2015年/5月/23日/第003版 三农论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前景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姜晔 在近期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亚作为连接“一带一路”东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西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的关键区域,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两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中均处于重要枢纽。古丝绸之路中,中国的丝绸、茶叶以及中亚国家的棉花、羊毛制品、汗血宝马等通过这条交通要道开展交易,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面临重大机遇,前景广阔。 中亚农业发展有什么特色?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地广人稀,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及旱作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中亚五国是前苏联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果蔬、油料作物等,粮食生产能力差距较大,除哈萨克斯坦是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其余四国粮食自给能力不强,特别是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粮食缺口较大。中亚国家是重要的优质长绒棉生产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是主要产棉国。中亚畜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主要畜产品有牛、羊及皮、毛、奶产品等。 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路在何方? 贸易合作。目前中国与中亚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棉麻丝和畜产品是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最多的产品,占到九成左右,主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出口到中亚主要产品有药材、水果、畜产品、粮食制品、糖料及糖、棉麻丝、饼粕、坚果、蔬菜等,主要出口国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可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贸易便利化措施,优化中国与中亚农产品贸易环境,加强农产品贸易通关合作,加快相关口岸农产品快速通关口岸建设;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挖掘贸易新增长点。 投资合作。我国目前在中亚农业投资总体规模较小,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为中亚农业投资开启了一扇新大门,可在充分研判中亚市场规模与诉求的基础上,拓展农业投资领域,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农机等领域深度合作,扶持和培育企业向深加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发挥农业援外项目的带动作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提升农业投资合作水平。 技术合作。中国新疆等西部省份与中亚国家农业生产有很多相似性,土壤改良、节水灌溉、高产栽培、优良品种繁育、小型农机具、农产品深加工等实用农业技术适合推广到中亚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可以通过人员培训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示范园区等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提升中亚国家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促进民心相通,为深化中国与中亚多双边农业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有哪些制约因素? 政治经济体制因素。中亚五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期,除哈萨克斯坦外,市场化开放程度均较低。外商投资环境、政策亟待完善,成为农业投资合作掣肘之一。 市场规模因素。中亚五国总人口将近7000万,其中贫困人口接近一半,经贸合作的市场规模总体不大,且2015年新年伊始正式启动的欧亚经济联盟对中国与中亚农业贸易、投资合作或形成一定制约。 劳动力因素。中亚国家青年劳动力出国打工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国内劳动力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对于农业投资和技术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埃塞俄比亚基本资料

一、国家特点 1.地理,人口,气候状况: 【国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内陆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北和苏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亚,南和肯尼亚接壤。境内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低地沙漠占全国面积1/4左右。全国平均海拔2,500-3,000米,有"非洲屋脊"之称。境内多湖泊、河流,水利资源丰富,又有"东非水塔"之称。 【人口】 7392万(2007年最新普查数据)。人口增长率为2.9%。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主要有奥罗莫族(40%)、阿姆哈拉族(20%)、提格雷族(8%)、索马里族(6%)、锡达莫族(4%)等。 【气候】由于纬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较大,虽地处热带,但是各地温度冷热不均。每年6-9月为大雨季,10-1月为旱季,2-5月为小雨季。由于不同季节和地区降雨不均,易出现局部干旱。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全国中心,面积540平方公里,北纬9度,地处高原,平均海拔2,450米,气候爽,气温范围为9.7℃-25.5℃。年平均温度为16℃。 2.语言和宗教习俗: 居民中45%信奉埃塞正教,40-45%信奉伊斯兰教,5%信奉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 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奥罗莫语、提格雷语等。人口最多的3个州依次是奥罗莫、阿姆哈拉和南方州。 3.经济上: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 0 %。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原产地,咖啡至今仍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咖啡年产量一般为2 0 万吨。其它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豆类、烟草和甘蔗等。主要粮食作物是苔麸(是一种籽粒小、产量较高的草本植物),其次是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 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比较发达,牲畜存栏数估计约为6900万头,居非洲首位,亦居世界前列。工业有纺织、建筑、伐木、肥皂、水泥和农畜产品加工,新建有炼钢、石油提炼等部门。已开采的矿物有金和盐等。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出口咖啡、牛羊皮、油籽等。 4.政治和安全上: 全国按民族划分为9个州(STATE)及首都亚的斯市

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

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 作前景分析 李豫新、朱新鑫 2012-02-17 23:52:32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9期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已呈现出多区域、多领域、多形式的局面,而与我国毗邻的中亚五国却一直没有真正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的区域。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我国农业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理想选择区域,加之新疆的独特优势条件,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农业投资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中亚农业;合作前景 项目来源:本文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编号:09XJA790004)和国家软科学项目“新疆构筑向西开放格局的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09GXS5D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加入WTO农业国际化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外向型农业。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美、非洲、中东欧、亚洲的日韩和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亚、南亚开展较少。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不

仅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丰富,而且农业资源也极为丰富,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与其开展农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一、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中亚选择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弥补我国耕地、水资源不足,促进农业国际合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方面的内容。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陈前恒等,2009)。 农业“走出去”在地区选择上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能力和贸易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据统计,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合作的领域涵盖了农林牧渔。然而,总的来说中国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走出去”的地区选择上,一方面主要是选择有利于我国农业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外交的需要,选择需要开展农业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因此,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区域还主要集中于拉美、非洲、中东欧、亚洲的日韩和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走出去”已呈现出多区域、多领域、多形式的良好局面。 然而,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与我国毗邻的中亚五国却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提出“把能源、交通运输、电信、农业、旅游、银行信贷领域、水利和环境保护领域等定位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自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农产品贸易、投资还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一、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中亚五国的传统主导产业。这一特征一方面与其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的地区分工中,中亚国家主要以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3.水资源较为短缺。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国人口合计近6000万,农村人口约占40%,农业人口约占1/4。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5公顷耕地和39公顷草场,土地富余的哈萨克斯坦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18公顷耕地和149公顷草场。 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中亚各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即农业私有化改革和各国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体制的不完善和农业信贷体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亚各国农业得到农业外部支持的资金总额相当于各国2003年的GDP比例分别

中亚和西亚

中亚和西亚 一、国家和居民 1.中亚 国家:哈、吉、塔、乌、土(五个斯坦) 居民:土著民族与俄罗斯族 2.西亚 国家:阿富汗、阿塞拜疆、两伊、土耳其、塞、叙、约、科、以、巴、沙等 居民:阿拉伯人为主 宗教:西亚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以伊斯兰教为主;麦加是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耶路撒冷是三个教的圣地。 二、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中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 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中段,联系着东亚与西欧 深居内陆的地区 2.西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五海三州之地 连接着欧洲、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多交通和战略要地: 土耳其海峡: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 曼德海峡: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的出口 三、自然条件 1.地形 中亚地形 以平原(图兰平原)、丘陵(哈萨克丘陵)为主,东部有帕米尔高原西亚地形 以高原为主(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中间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 2.气候 气候类型 中亚的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西亚的气候: 阿拉伯半岛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气候干旱,是中亚和西亚的重要地理特征 3.河流 中亚和西亚内流区面积广大,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基本为无流区(原因:气候干旱,深居内陆) 湖泊多为咸水湖:如里海、咸海

中亚两大内流河: 锡尔河、阿姆河(均流入咸海) 西亚两大外流河: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均流入波斯湾) 四、经济 1.中亚的经济 中亚各国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 哈萨克斯坦工业基础较好,阿拉木图为工业中心 中亚的农业为灌溉农业,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 中亚是世界主要棉花产地之一,乌兹别克斯坦(白金之国)是世界主要产棉国 中亚畜牧业以养羊为主 2.西亚的经济 西亚经济最发达的为以色列,其次为土耳其 西亚石油在世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周围地区(简称海湾地区) 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欧、北美、日本 沙特—”沙漠石油王国”,石油储量世界第一,盖瓦尔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 西亚灌溉农业发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主要灌溉农业区 椰枣为特产 畜牧业主要是养羊和骆驼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始终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为相关国家的决策层所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与经济合作问题( 赵常庆, 2004、2002、2001, 孙壮志, 2005) 。有的学者则在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孙永祥、张晶, 2003;唐艳辉、陈海威, 2004) 。还有学者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内容、模式与前景角度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 杜亚平,2004;陈玉荣, 2004) 。有的学者在WTO 的框架下探讨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选择问题( Richard Pomfret, 2005, pp.32-58)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也为学术界所关注( James P. Dorian, Utkur Tojiev Abbasovich,Mikhail S. Tonkopy, Obozov Alaibek Jumabekovichand Qiu Daxiong, 1999, pp.281- 287) 。本文以相关统计资料与研究文献为基础, 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五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试图弥补该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 中国与中亚同为经济转型国家, 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过程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双边、多边贸易与投资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较为突出。

喀什周边中亚五国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情况简介简介

喀什周边中亚五国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情况简介简介 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的经济都有了新的发展,普遍走出低谷, 进入恢复性增长的新时期,,中亚五国资源丰富,贸易环境不断优化,消费规模和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中亚正成为新的投资和贸易发展的热土。 一、贸易及市场环境概述 1.中亚五国市场规模的宏观评估 目前,中亚五国共有人口约6015万,根据上世纪以来中亚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 以及各国独立后实行的人口政策和当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2030年前后这一地区的总人口可能达到1亿人;2060年前后可能达到1.5亿人。苏联解体前,中亚五国消费水平在国际商普遍在中等偏上水平,消费总额合计7197亿美元,人均1432 美元,在世界上排第27位。但是,苏联解体后这一数字一直下降,最低的1998年消费总额只有150亿美元,人均269.8美元,在世界上排70位之后。最近几年,各国经济进一步恢复,经济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 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列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消费规模和水平不久将会达到或超过独立前的水平。 2.中亚市场的双向延伸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全线贯通和乌鲁木齐—新西伯利亚—莫斯科、

乌鲁木齐—尹斯兰堡、乌鲁木齐—第比利斯等航线的开通, 中亚市场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亚市场可沿着亚欧第二大陆桥向西延伸,扩大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与中亚国家隔里海相望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也已经成为中亚市场西延的范围,乌鲁木齐到巴库和第比利斯等城市的旅游购物包机已经往返了数百架次。中亚市场的向东延伸,除了我国东、中部的商品经新疆进入中亚市场外,内地不少企业还在中亚地区开商店和办工厂,直接参与中亚市场的开发。中亚市场的东西双向延伸是客观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3.中亚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随着中亚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外国商品大量进口以及各国都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 中亚地区的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中亚各国相继降低了进口税率(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的平均进口税率已降至5.2%,实行零关税的税号已有2000多种),许多国际惯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可,市场行为也进一步规范。 4. 中亚五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市场竞争激烈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各国独立后都宣布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中亚各国的各类外资企业( 包括合资、独资等各种形式)约有15万多家,其中仅在哈萨克斯坦正式注册的就有9700多家。中亚市场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万商云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俄罗斯和中国在地缘、人文环境等方面略占优势,而美、日、德、法、英、意等则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绝对优势。但是,只要

在埃塞俄比亚出入境注意有关事项

在埃塞俄比亚出入境注意有关事项 1. 埃塞俄比亚海关规定,每人每次出境携带埃币不能超过200比尔。 2. 埃塞海关规定,携带3000美元以上现金入出境需申报,未申报者将被没收所携现金并拘留审查。 3. 埃方规定,除卡片机外,如携带其他型号摄影器材入境,需事先与埃方旅行社或友人取得联系,请其代向埃海关总署申报所携带摄影器材的型号和数量,获批后才能携带出入埃塞国境。否则,需以寄存的方式将相机等临时存放在机场海关,但出境时,埃塞海关将在高估相机价格的基础上,征收5%的再出口税。 4. 出境时,请注意机票的日期。埃航飞往中国的航班往往在凌晨1、2点钟左右起飞。对此类航班,需在前一日晚10点前办妥登机手续,以免误机。 5. 入境时需特别注意的是,埃塞签证有效期是从签证签发之日起算,实际停留期以签证有效期结束日为准,例如,持3个月一次入境签证,如在签证截止日入境,则入境当天签证即作废,需要重新办理。另外,到埃塞工作人员,请提前办好商务签证,持旅游签证和落地签证无法在当地办理工作许可和临时身份证。埃塞方规定,长期在埃塞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侨民需办理工作许可和身份证。此外,建议避免多次在埃塞机场办理落地签证,以免遭到拒签。 6. 由埃塞前往其他非洲国家尤其是南非时,请按有关国家要求接种相应疫苗,并随身携带预种证书(俗称黄皮书)。黄皮书必须在有效期内,并且是您出行前10天颁发的。没有接种的,可到位于埃塞中央银行附近的埃塞黑狮子医院接种疫苗。医院联系电话:011-551-1211。 7. 埃塞严禁携带象牙等野生动物制品、文物和矿物原产品出境、入境和过境,一旦查获,将严格按埃塞法律处理(罚款、监禁等)。处置此类案件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海关扣押,警察登记,保释,上法庭交罚款,结案离境,约需1周时间才能处理完毕。携带大量原木出境也将受限制。

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

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3 □布娲鹣?阿布拉 内容提要:中亚五国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我国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相对的资金优势。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领域有较好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具备很好的农业合作潜力,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平台和地缘优势以及日益改善的中亚投资环境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到中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种选择对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供给程度以及建立未来的海外出口基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亚农业;中国农业;农业互补性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业发展处于新的战略选择时刻,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农业经济结构日益依照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在发生调整,粮油棉等土地依赖型农产品和木材、天然橡胶等资源性农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全球贸易自由化氛围提供了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各国的经济渗透程度日益提高。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农业出口和提高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程度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因此,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在我国对外农业合作中的地位日渐上升,但与我国西北部比邻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却尚未真正进入我国农业合作的视野,这与我们对中亚五国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在介绍中亚五 变化,并且对预算支持中“基于产出的转移支付”、“基于投入使用的支付”等分类政策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评估一般服务支持水平中,还进一步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储备、农业事业费、科研教育、检验检疫等分类政策进行了结构上的比较。本书还就农业政策实施对农业支持水平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估,估算了农业政策对于农民收入的作用程度。此外,还以案例的形式探讨了农业政策的执行成本。这些都是很具特色和新意的。 该书在研究内容上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准确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在研究方法上尝试了多种分析技术,研究目标明确,文笔流畅。丰富、细致、深入的多角度研究使本书所得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示意义。还应当指出,本书的写作严谨规范,对引用的文献和重要的数据都注明了出处,显示出作者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当然,农业政策评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希望作者今后能够在评价方法研究与改进、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在农业政策理论研究与政策评价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课题“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 07XJY028)

埃塞俄比亚国家市场详细分析

埃塞俄比亚 一、宏观环境 (一)经济环境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GDP不足500美元,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自然资源较为贫瘠,但水资源丰富。埃塞俄比亚自2010年制定并实施新的五年“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从全球经济发展势头和埃塞俄比亚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来看,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增速有所回落,预计2013-2014年经济增速在7%左右。 由于埃塞俄比亚政府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农业基础设施差、经济承受外部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状况下,虽然政府出台抑制价格的措施,但仍然难以抵御市场价格和自然灾害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物价水平波动剧烈。2013年以来,埃塞俄比亚通货膨胀水平显著下降,但政府开支和食品价格仍然处于高位,预计通胀控制压力仍然巨大。 (二)政治及安全环境 埃塞国家政局整体呈现稳定趋势。埃塞俄比亚采用多党民主制,现执政党是该国第一大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前总理梅莱斯2012年去世后,其继承人海尔玛里亚姆当选,埃塞俄比亚政权实现了平稳过渡,国内政局和政策总体相对稳定,安全及治安总体良好。 埃塞社会治安比较差。随着埃塞俄比亚市场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严重拉大,穷困人口的心理不平衡越来越严重,致使抢劫、杀人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近几年也多次发生中国人被袭击、抢劫事件。部分地区因干旱导致粮食减产,饥民增多,社会上偷抢的事件时有发生,中资公司也多次发生办公区及宿舍被盗事件,电脑、手机、现金等物品丢失。在埃中国人员应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和内部管理,减少损失。如果在边境、偏远及治安状况差的地区承揽承包工程,可以向埃塞政府申请派出军警保护。 二、承包工程市场发展情况 埃塞俄比亚政府正致力于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硬件环境的改善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加速消除贫困。在当前埃塞俄比亚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下,埃塞俄比亚政府在未来几年会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当地承包工程市场的发展。 目前埃塞俄比亚承包工程市场上集结了国际上顶尖的设备制造商和总承包企业。而埃塞俄比亚市场本身容量并不大,该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埃塞俄比亚工程领域的项目一般采取竞争性招标确定承包商,原则是价格最低中标,导致市场竞争变成价格竞争,合同价格水平一路下滑,项目利润率大幅下降。 (一)各专业领域市场情况 1. 交通运输建设 (1)公路 埃塞俄比亚公路运输占全国总运量的90%,是埃塞俄比亚最主要的陆路运输方式。现在全国主要交通干道基本实现了沥青路面硬化,但是偏远农村仍然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作为政府5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埃塞俄比亚公路局启动了第四阶段公路发展规划(2011-2015),计划总投资1253亿比尔(以当前汇率折合74亿美元)以进一步加强该国的道路网络建设,修复并升级改造道路5751公里,新建主干道路4331公里、省级道路11212公里及乡村公路71523公里,公路密度增加到124km/千平方公里。该计划70%的资金由埃塞俄比亚政府拨款,其它资金将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如世行、欧盟、非发行、日本、德国及中国等国际多双边援助机构。

中亚五国 文档

中亚五国 4、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 1996年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国家在人权和自由领域的计划,撰写相关报告,推动乌兹别克斯坦与国际机构在人权领域的合作,为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供咨询,进行和参与有关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社会学研究等,该中心出版《乌兹别克斯坦民主化与人权》刊物。 5、哈萨克共和国《国家主权宣言》、 哈萨克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10月25日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这一文件宣布哈萨克斯坦是联盟体制下的一个民主共和国,在本共和国的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和全部的权力,《国家主权宣言》规定共和国拥有以下主权:自行的决定共和国国家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独立自主的制定和实施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等。 三、简答题 1、简述哈萨克和俄国的关系 答:俄国起源于莫斯科公国,13世纪以后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16世纪,俄国人同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就通哈萨克人发生了接触。18世纪以后,俄国开始对哈萨克草原进行蚕食活动。从18世纪开始,俄国经常派遣军队攻打哈萨克各部,而哈萨克人也经常攻入俄国防线,1730年,小玉兹阿布嘞海尔主汉投靠俄国,俄国对哈采取内部分化政策,俄国采取额尔齐斯河要塞线和伊施姆要塞线企图深入,控制哈萨克草原,19世纪以后,俄国事实吞并哈萨克斯坦的计划,针对俄国的殖民统治,哈萨克人进行了多次争取民族解放的起义。1864年沙俄强迫政府签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又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使大部分哈萨克人被迫加入俄籍,19世纪后半叶,俄国已经基本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俄国处于政治军事的考虑,于19世纪末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兴修建铁路,兴办小工厂,加强对哈萨克人的控制。 2、简述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哈萨克斯坦经济停滞不前,由增长到全面下降的时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速度逐渐降低,出现停滞不前的态势。其原因是旧的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缺乏自主权和生机活力;原料低价调出,制成品高价调入,80年代中期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收效甚微。90年代企图利用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由于改革偏离正向,告知政局不稳,影响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行,企业不的不停工,生产下降,经过70多年建设和发展,哈萨克斯坦变成了一个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共和国。从经济结构来看,哈萨克斯坦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比例失调。1991年末,其经济更加恶化。1992年初受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和放开物价的影响,使商品价格一路飞涨,生产大幅下降,国内经济一片混乱,1993年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布反危机纲领,稳定经济。 3、简述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结构及变化。 答:乌兹别克斯坦的土著民族乌兹别克族,十月革命前占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人口总量增加,二是当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移民人口比重下降。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29个民族,90%以上室乌兹别克族,其他主要民族有俄罗斯、塔吉克族、哈萨克族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 【内容提要】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关系是俄对中亚外交的基础。俄与中亚各国的利益重点虽有不同, 但都存在着战略性的利益关系。俄正在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快速、全面地重返中亚, 强化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关键词】俄罗斯;中亚各国;双边关系;俄罗斯外交;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08)02-0042-05 【作者简介】赵华胜, 男, 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双边关系是俄罗斯中亚外交的主要基础, 也是俄罗斯中亚外交的主要途径。双边关系集中体现着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存在、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和战略状态。俄罗斯对中亚五国都很重视, 但是, 俄罗斯与五国的关系不完全一样, 利益重点不同, 因之在做法上也有差别。 一、俄哈关系 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在中亚最重要的战略支柱。在中亚五国中,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渊源最深。俄罗斯征服中亚首先是从哈萨克斯坦开始的。17 世纪初叶, 俄就进入哈萨克斯坦, 到苏联解体为止, 前后持续了370 多年。而俄对中亚其他地区的征服主要是在19 世纪中叶前后。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城市都是俄罗斯殖民者建立的, 比如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 它的前身是1854 年俄罗斯人建立的军事据点维尔内堡, 过去居民基本以俄罗斯人为主。哈萨克斯坦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中亚地区最“俄罗斯化”的国家, 俄与哈的人文联系最密切。中亚地区的大部分俄罗斯族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 在苏联时期, 该地区俄族居民的人数几乎与哈族相等, 现在俄族人在哈居民中仍占约26%。[1]俄哈有极其漫长的边界, 两国陆地边界长达7,500 多公里, 是世界上最长的边界线之一。这段边界对哈萨克斯坦尤其敏感和重要, 因为其中部分地区是过去从俄罗斯划到哈萨

中亚

学校:新密二高世界地理导学案 1、读图识记中亚和西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中亚和西亚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能够根据中亚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4、能够在地图上找出西亚主要产油国的位置和石油输出路线 【使用说明】 1.先精读一遍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再针对预习进行二次阅读,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完成自主学习后可对思考探究部分认真审题并思考;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自主学习】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参考地图册) 1、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__________,深居_____________,距海较________,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经纬度位置 纬度:~ N,经度:~ E。 3、交通位置: (1)古代的________之路;东起中国________,西经中国新疆,经中亚、西亚到达黑海、地中海沿岸国家,是古代中国最长的一条商路;也处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上,东起中国东部 ,出中国经到达欧洲西部第一大港口。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分布 (1)特征:中亚地形以_____________为主。 (2)分布:①东南部:是___________,地势高峻.海拔5 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②东部:_______山脉山体高大,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④北部:为丘陵(__________丘陵);

2、干旱气候 ________________气候为主。 (1)特征:中亚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_________ 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3、河流与湖泊 (1)水系水文特征: 中亚河流多为______河,湖泊多为______湖(咸水湖),大部分地区为内流区或无流区,地表径流少,河水流量小。 (2)著名的河流: 有①___________河(外流河)、②_______河、③_____河、④______河等。 (3)著名的湖泊: 主要的湖泊有①____海、②____海、③__________湖。其中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4)汛期及河流补给形式:河流补给以为主,其次是,汛期主要发生在 季节。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三、人文地理环境 1、中亚的农业特征 (1)有分布面积广大的荒漠________和_______农业。 ①中部和南部的畜牧业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本区____稀少,温带荒漠、草原面积广大,中部和南部牧场辽阔。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②北部和西部平原的耕作业以______为主:耕地面积广大,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气候干旱,农业主要分布在___比较多的北哈萨克和_____条件比较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北哈萨克地势较高,且受____________影响,降水相对较多,是中亚耕作条件最好的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燕麦、养麦等谷物和马铃薯,其中以小麦为主。 ③中部和南部的沿河湖灌溉农业以________最著名:中部和南部的河流、湖泊较多,在河流流经的地区和湖泊周围发展了灌溉农业。灌溉区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甜菜等。本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_____________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2)灌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长期灌溉,导致一些地厂地下水位上升,土壤_________现象严重。过量引用河流水,使湖泊面积______,湖水盐度升高,鱼类绝迹,湖泊调节气候的功能基本丧失。这些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埃塞俄比亚军事力量详表

埃塞俄比亚军事力量详表 概况|简史|规模|国防政策|相关的国防立法,军队节日|陆军|海军|空军|组织结构|指挥体制|国防教育结构概况 自然地理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年平均温度13℃。尼罗河水资源之争的由来 人口7740万(2005年官方数字)。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其中奥罗莫族人占54%,阿姆哈拉族24%,提格雷族5%.其他还有阿法尔族、索马里族、古拉格族、锡达莫族和沃莱塔族等。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奥罗莫语、提格雷语。居民45%信奉伊斯兰教,40%信仰埃塞正教,少数人信奉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简史埃塞俄比亚是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早在公元前975年,孟尼利克一世就在这里建立了努比亚王国。公元之初,这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曾是非洲伟大的文化中心。公元13-16世纪,阿姆哈拉人建立了强盛的阿比西尼亚王国。西方殖民者15世纪侵入非洲后,埃塞曾几度沦为英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16世纪,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入侵。19世纪初分裂成若干公国。1868年英国入侵。1890年意大利入侵,并宣布埃受其“保护”。1896年3月1日,埃军击败意军,同年10月意承认埃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彻底赶走了殖民主义者。1930年11月,埃皇海尔·塞拉西一世登基。埃塞俄比亚的国名1941年正式启用。它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被太阳晒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1974年9月,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接管政权,废黜帝制。1987年9月,宣布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88年埃塞俄比亚爆发内战。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推翻门格斯图政权,同年7月成立过渡政府。1994年12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 规模武装力量由国防军、安全部队和民兵组成。联邦政府总理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国防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下辖空军司令部和陆军司令部。国防军由原埃革阵领导的推翻门格斯图政权的军队组成,1991年革命胜利后成为正规国防军,1996年正式实行军衔制,共分12级,上将是全军最高军衔。国防军总兵力约18万人,其中正规军约15万人,安全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约3万人,空军约8000人,有作战飞机120架。安全防暴部队负责重点警务、维持社会秩序。民兵组织属地方武装组成部分,配合正规部队防卫作战、维持治安。军队装备以苏制武器为主。 国防政策埃厄边界冲突结束后,埃大规模裁军,国防开支不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