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中亚气候和农业

季节变化
春季
中亚地区的春季通常在3月至5月之 间,气温逐渐升高,降水较少,适合 进行春播和春季管理工作。
秋季
中亚地区的冬季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12月至2月之 间,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适合进行 冬季管理工作。
夏季
中亚地区的夏季通常在6月至8月之 间,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适合进行 夏季管理工作。
冬季
中亚地区的秋季通常在9月至11月之 间,气温逐渐降低,降水较少,适合 进行秋收和秋季管理工作。
05
中亚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策略与建议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建立合理 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农业用
水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滴灌、喷灌 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过程
中的浪费。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安排种植 作物和品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市场占有率。
THANKS
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中亚地区的农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科技创 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详细描述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洪涝、干旱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但同时,气候变化也 催生了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如节水灌溉、耐旱作物品种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 机遇。
中亚地区的农业活动长期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地沙化。 同时,不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耕作方式也加剧了土壤退化的进程。
农业技术落后
总结词
中亚地区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科技支持,制约了农业 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中亚的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中亚的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中亚地区是戈壁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地方。
戈壁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包括干旱和沙漠化的挑战,以及河流和水资源的不足,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
然而,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创新的农业方式,中亚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实现戈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亚地区在戈壁生态农业发展中应注重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由于戈壁地区的干旱和沙漠化问题,传统的农业方式往往难以适应这一环境。
中亚地区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规划。
这包括确定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合理配置土地和水资源,以及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创新。
中亚地区应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由于水资源稀缺,戈壁地区的农业需要依赖节约水资源的技术和方法。
中亚地区可以引进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以减少水的浪费和损耗。
中亚地区还可以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水资源,以增加农业用水的来源。
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中亚地区的戈壁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亚地区应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在戈壁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质量较差,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挑战。
中亚地区可以投资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适应戈壁环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中亚地区可以引进抗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
中亚地区还可以推广农业智能化技术,如远程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亚地区的戈壁生态农业发展还需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中亚地区的戈壁生态系统脆弱,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中亚地区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防风固沙等措施,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水源保护能力。
中亚地区还可以加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
中亚地区的戈壁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注重科学规划、节水技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创新的方式,中亚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实现戈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亚气候和农业

01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中亚地区干旱、洪涝等极端 气候事件增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影
响。
农业技术落后
03
中亚地区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生产效率不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土壤退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过度开垦和不合理耕作导致中亚地区土壤退化, 肥力下降,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农业政策
04
中亚地区的农业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对农业的 支持和保护,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多元化发展
中亚地区的农业发展将趋向于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棉花、 小麦等农作物外,还将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 业。
技术创新
未来中亚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引进 和自主研发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 质。
合作共赢
中亚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通过参 与国际组织和合作项目,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实现互利 共赢。
THANKS
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 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和实践,培 养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科 技人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 支持。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1 2
调整种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 结构,优化品种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干旱气候
2
中亚地区降水量较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
对农业发展构成一定挑战。
山地气候
中亚地区地形复杂,高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特殊,具有山 地气候的特点。
气温和降水
土库曼斯坦农业概况

土库曼斯坦农业概况土库曼斯坦是一块位于中亚地区的大陆肚脐地带,这里沙漠分布广泛,气候干旱且较为恶劣,但是土库曼斯坦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其农业发展相对较为成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究土库曼斯坦的农业概况,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农业现状。
一、土库曼斯坦的农业概况1.农业结构土库曼斯坦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畜牧业,其它还有棉花和水果种植业等。
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的产值占到了60%以上,而畜牧业大约占到了40%左右,同时棉花和水果等的种植规模碍于气候等条件而不够发达。
2.主要作物及畜牧业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小麦、大麦、马铃薯、饲料作物(洛阳、豌豆、小麦等),同时在葡萄和石榴等水果种植上也有一定的规模。
畜牧业方面则以养马、羊和家禽为主,养殖规模较大。
特别是马,该国是全球养马大国之一,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该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养殖业,叫做“亚洲食蚁兽饲养”,这也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
二、土库曼斯坦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1.机遇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国,土库曼斯坦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丰富的机遇。
首先,该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比较显著的出口潜力,土库曼斯坦棉花、石榴、葡萄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一定的需求量。
同时,其惊人的养马规模也可为全球的马肉市场提供一定的供应。
其次,该国拥有较多的三流水位地下水资源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因此在干旱气候的情况下仍可以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方面做一定的抗旱试验。
2.挑战及对策尽管有着好的机遇,但是该国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首先是气候条件的限制,土库曼斯坦气候炎热干燥,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利用有着很大的挑战。
其次,该国在传统农业生产方面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如鲜果制品、肉类加工等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
这些问题加起来,限制了土库曼斯坦农业生产的水平。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改革与创新等策略来克服这些挑战,以更好地促进该国农业的发展。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国际合作;(2)发展精细农业,优化生产方式;(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技术;(4)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5)积极创新金融模式,为农民、养殖户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
土库曼斯坦农业概况

土库曼斯坦农业概况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农业是土库曼斯坦经济的支柱,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包括棉花、小麦、水稻、葡萄等作物,畜牧业主要以牛、绵羊、山羊和骆驼为主。
本文将介绍土库曼斯坦农业概况和相关的问题。
一、土库曼斯坦农业生产的特点1. 温度、水分条件好,是良好的农业基地土库曼斯坦的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25℃之间,全年无霜期长达250-280天,年降雨量普遍在80-25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3-4个月的夏季。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土库曼斯坦土地资源可用性高,有很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 农业主要集中在棉花和小麦生产上棉花是土库曼斯坦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年产量约占中亚地区棉花产量的70%。
除此之外,小麦也是土库曼斯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量约为100万吨左右。
3.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土库曼斯坦在农业科技、技术和生产管理上相对薄弱,国内农业生产大多是以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种植方法为主,先进机械和设备缺乏,农民的耕作、播种、收割等工作主要由人力进行,因此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这也导致了该国农业产品自给率较低,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
4. 水资源短缺,环保意识薄弱由于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干旱区,受到降水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影响,其可灌溉面积已经逐渐减少。
水资源的短缺和环保意识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土库曼斯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土库曼斯坦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 地质条件和资源短缺由于国土狭小,沙漠化程度高,平均海拔高于300米,土地和水资源都相对紧缺,因此土库曼斯坦的农业资源生产基础相对薄弱,全国土地面积约为49.6万平方千米,其中农业用地占比较少,面临建设灌溉设施的困难,耕地不足。
2.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由于土库曼斯坦的经济结构主要以棉花、小麦等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其特点是资源高度集中,传统生产方式,大量劳动力投入,单一的农业产品结构亢长期不可持续。
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初中地理知识

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知识点的认识】
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周围还有一些山地,海洋上的水汽难以到达中亚地区,使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气温年日较差大,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亚的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主,畜牧业以养羊为主.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中亚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中亚的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主,畜牧业以养羊为主.
分析: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解答:中亚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中亚的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主,畜牧业以养羊为主.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小麦;棉花;羊.
点评:该题考查中亚的地理环境,理解解答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所产生的影响.
1/ 1。
中亚地区种植水稻吗

中亚地区种植水稻吗
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
由于中亚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各不相同,水稻的种植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是唯一一个对水稻种植有一定规模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拥有广阔的草原和湿地,其中一些适合种植水稻。
哈萨克斯坦主要在北部地区种植水稻,如阿拉木图和巴甫洛达尔斯克。
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南部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更适合水稻生长。
哈萨克斯坦政府也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水稻种植,为他们提供土地、种苗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哈萨克斯坦的水稻产量目前还比较低,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与哈萨克斯坦相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对水稻种植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限制,这些国家更适合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而不是水稻。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棉花种植占据了该国农业的重要地位。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农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水稻的种植规模相对较小。
土库曼斯坦的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和棉花为主,水稻种植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中亚地区的水稻种植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有些地区具备水稻种植的潜力,但由于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限制,水稻的种植并不普遍。
与此同时,中亚地
区的农业更加依赖于种植小麦、棉花和其他作物,这些作物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
中亚地区种植水稻吗

中亚地区种植水稻吗
中亚地区一般不是主要水稻种植区域,但部分地区仍有水稻种植。
中亚地区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
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对较为干燥和寒冷,水稻种植并不普遍。
首先,中亚地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宜水稻种植。
水稻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而中亚地区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相对较少。
这样的气候条件并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水稻需要较长的生长季节和足够的水量才能良好生长,大部分中亚地区无法提供这样的条件。
其次,土壤条件也不适宜水稻种植。
水稻需要湿润的土壤,而中亚地区的土壤多为干燥的草原土壤或沙漠土壤,排水性较好,不适合稻田的建立。
此外,中亚地区的土壤质地和肥力也较差,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不利。
然而,中亚地区仍有一些地方适宜种植水稻。
例如,塔吉克斯坦的华盛和马尔科爱地区,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河谷地区。
这些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温和的气候和较好的土壤质地,可以种植水稻。
在这些地方,政府和农民通常会建立灌溉系统,通过引水灌溉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量。
此外,中亚地区也有一些水稻种植试验和研究项目。
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在
中亚地区开展水稻研究,试图通过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在该地区的产量和品质,并改善农民的农业收入。
总的来说,中亚地区并不是主要的水稻种植区,由于其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对较差的土壤质地,水稻在该地区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但在一些适宜的地方仍有水稻种植的实践和研究,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经济和粮食安全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一、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中亚五国的传统主导产业。
这一特征一方面与其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的地区分工中,中亚国家主要以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
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
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
冬夏分明,冷热悬殊。
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
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
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
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
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
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3.水资源较为短缺。
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
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
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
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
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
五国人口合计近6000万,农村人口约占40%,农业人口约占1/4。
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5公顷耕地和39公顷草场,土地富余的哈萨克斯坦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18公顷耕地和149公顷草场。
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中亚各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即农业私有化改革和各国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体制的不完善和农业信贷体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1999-2001年,中亚各国农业得到农业外部支持的资金总额相当于各国2003年的GDP比例分别
为:哈萨克斯坦0.4%,吉尔吉斯斯坦8.2%,塔吉克斯坦5.2%,土库曼斯坦0.004%,乌兹别克斯坦0.58%。
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外部支持主要来源于FAO等国际组织的救济援助。
6.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低。
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为例,中亚五国2002年的农业不动产资产构成中,农机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哈萨克斯坦3%,吉尔吉斯斯坦8%,塔吉克斯坦3%,土库曼斯坦3%,乌兹别克斯坦4%。
二、中亚五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现状
(一)中亚五国农业生产现状
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粮食(小麦、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这三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他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
中亚五国都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
目前,哈萨克斯坦能够大规模出口谷物,2003年出口小麦占农产品出口的71.3%;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自给;吉尔吉斯斯坦需要进口约5%的谷物;塔吉克斯坦一直是缺粮的贫困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救援国家。
中亚五国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列全球小麦生产国第15位和24位。
中亚五国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2004年棉花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7.21%,占世界棉花产量的7.5%。
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占大田作物面积的1/4以上,分别列世界产棉量第6、11和14位。
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自1992年至今平均保持在150万公顷左右,播种面积占同期世界棉花播种总面积的5%;棉花质量上乘,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2004年皮棉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唯一生产棉花而无现代化纺织工业的国家。
塔吉克斯坦的棉花产业与铝产业并列为国内两大支柱产业。
棉花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农产品和出口商品。
2000-2002年,中亚各国蔬菜瓜果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依赖进口。
但近几年蔬菜瓜果产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四国的果蔬产品已由进口转为出口。
中亚五国畜牧业历史悠久,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一定的比例,是前苏联时期的主要畜产品生产区域。
例如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的羊羔皮产量占2/3,生丝和蚕茧的产量均占到1/2。
土库曼斯坦的羊毛及其地毯制造业和蚕茧产量较高,占有重要地位。
独立以来,以前的大型专业化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其他农业企业基本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
近几年,中亚各国畜牧业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畜产品有鸡蛋、肉类、牛奶、羊毛和蚕丝等。
其中,羊毛和蚕丝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
中亚各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谷物产品消费占50%,动物性产品消费占20%。
居民对肉、奶等畜产品加工品有特殊的消费偏好。
可中亚五国食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畜产品主要以未加工产品为主,加工产品少,畜产品加工品主要依赖进口。
(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很小,2004年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仅占0.22%和0.32%。
农产品出口种类比较单一,纺织纤维(棉花、羊毛、蚕丝)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出口农产品。
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分别位居世界棉花出口的第3、11、16位,这三国的皮棉出口量占世界皮棉出口前20位国家皮棉出口总量的的9.2%。
纺织纤维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出口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分别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87%、80%、69%和45%。
水果和蔬菜出口对4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除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23%,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分别占到12%左右。
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是谷物,2004年净出口谷物280万吨,占其生产量的22.7%,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62%,也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能大规模出口谷物的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能大规模出口食糖和蜂蜜的国家,占其农产品出口额的18%。
除上述几种主要农产品外,中亚五国就缺乏其他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了。
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进口主要是食品,2004年主要有食糖和蜂蜜(占农产品总进口额的20%)、咖啡-茶叶-可可(15%)、饮料和烟叶(12%)、肉奶蛋(12%)和谷物(12%)。
畜产品已由原来的出口品转变为进口品。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依然需要进口一些谷物。
中亚五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和亚洲,其中独联体国家(尤其俄罗斯)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同俄罗斯的进出口额一般都各占中亚五国的进口和出口的30%左右。
中亚五国间的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且呈上升趋势。
2004年,哈萨克斯坦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在吉尔吉斯斯期坦的进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6.4%,乌兹别克斯坦占7%;出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3.6%。
塔吉克斯坦的出口贸易中乌兹别克斯坦占7.2%,进口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占15.2%,乌兹别克斯坦占12.3%。
中亚五国在欧洲的其他重要贸易国是瑞士、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土耳其、伊朗、韩国等。
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增长较快。
2005年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87.31亿美元,是2004年的1.5倍。
目前,哈萨克斯坦是我国在独联体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独联体内的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
2005年,与我国的贸易占哈萨克斯坦贸易总额的9%,占吉尔吉斯斯坦的13%。
近年来,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虽然很快,但农产品贸易规模依然很小,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占中亚五国外贸总额的6%。
以棉花为例,中亚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和出口地区,而我国是纺织业大国,对棉花需求较大。
可2002年我国从中亚进口的棉花只占我国棉花进口总量的12.2%。
2004年我国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皮棉19.7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0.3%,核3.26亿美元;从塔吉克进口1.2万吨,0.6%,0.2亿美元。
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农产品除棉花(12%)、茶叶(1.2%)、羊毛(0.5%)外,其他农产品的贸易额占我国同类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不到0.2%,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
2005年我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粮食、蔬菜、茶叶、纺织品和棉布。
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原木、棉花、羊毛、纺织品、纸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