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句读,详辨志
三字经解释: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三字经解释: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fánxùnméng凡训蒙xūjiǎngjiū须讲究xiángxùngǔ详训诂míngjùdòu明句读【注释】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晰,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准确,辞意要清晰,要学会准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假如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因为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
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赏析】“训蒙”,这里的“训”是教导。
“训诂”,这里的“训”是解释。
“讲究”,意思是对某一事体、某一问题去研究研究,而求其合宜完美。
“诂”也是解释的意思。
“凡训蒙、须讲究。
”是说凡是关于教导儿童、少年的事情,都要很好的去研究,力求去做好,达到合适完善。
“详训诂,明句读。
”古代的书籍,都是字与字相连接的,到哪儿停顿也是不用句读标明的。
而且文言文艰涩难懂。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目标1、明确断句的技巧,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重点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过程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文言文断句复习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
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
理解为“”欣然签字。
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又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断句的方法: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 君 子 務 本 , 本 立 而 道 生 : ◎ 十門關 六下於 歲,曾 。事子 親: 至名 孝參 ,, 比授 孔業 子於 小孔 四子 孫 子 , 授 業 於 曾 子 門 下 。 ◎ * * 關 庸 中 於 : : 孔 伋 : 字 子 思 , 是 孔 子 的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 本想 條一 件想 是, 需國 要語 具要 備學 的好 ?, 哪 些 基
◎ : 古 人 讀 的 書 主 要 有 分 四 種 類 型
* 四 書 :
* 小 學 :
* * 句 蒙 讀 : ( ) : * 詁 ( ) :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 你 聽 說 過 古 籍 十 三 經 嗎 ? ◎ 學門孟 說人子 代之名 表徒( 人, 物與) 。孔, 子為 同孔 為子 (之 孫 子 )思 ◎ 公關 孫於 丑孟 等子 紀: 錄由 孟孟 子子 言的 行學 的生 書萬 。章 、 ◎ 和弟關 孔子於 子共論 弟同語 子編: 的輯由 善,孔 言其子 善中的 行紀學 。錄生 了及 孔再 子傳 * 善 言 : * 弟 子 :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_《三字经》_原文_解释_翻译_相关故事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教导刚入学读书的小孩,必须注意方法,尽量做到面面俱到;每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仔细清楚地讲解明白。
文章中哪一句话该停顿,哪一句话的意思完整了,都要讲确切,才能正确标注标点符号,让段落分明,以方便了解文意。
【故事延伸】
王僧孺读书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僧孺,他在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
王僧孺开始读《孝经》时,非常刻苦,能倒背如流。
可是当有人问他关于孝道的道理时,他却答不上来。
通过这件事,王僧孺明白,读书不仅要记忆还得必须懂得书中的道理。
渐渐地,他不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而且还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
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王僧孺就把书上理解的道理说给客人听,得到了客人的称赞。
王僧孺就这样学用结合,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后者断句, “国”和下文“直”、“贼”押韵。 而且整首歌在“兮”字后面的都是四个字或三个字 的一个句子。前者断句,在“兮”字后只有“何故” 二字,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合。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
周有泉府之官(官署),收不售与欲得, 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资治通鉴》这几句话引自《汉书.食货 志下》,颜师古《汉书》注说得很清楚: “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 出与之。”
“称贽”是一个词组,指宾客初次见主人时 送礼物。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本身字面上似乎讲 得通,但从句子之间,或是从上下文来看, 就不符合情理了,或是上下文意思矛盾。这 样的标点自然仍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 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请同学们看下例标点是否妥当。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 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 到“道高”为止。
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 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 “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 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
了踉跄。
往:赠送
通:量词,篇;
相与:给你
如此了解了字词含义,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 是:
句读

句读(总部)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dòu,也称为句逗。
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中文名句读拼音jù dòu解释依字行气、声调压韵进入文言文体系出处《师说》、《淮南子叙》、《三字经》释义: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
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2010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中出现句读题。
由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
领悟词句,离经辨志——谈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

领悟词句,离经辨志--谈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领悟词句,离经辨志——谈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谈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徐先国《礼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所谓“离经〞,也就是给文言文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近几年,有几省市高考命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或单独选文要求考生断句,如近~近年北京卷、近年福建卷、近年浙江卷;或在考查文言文其他内容的文段中抽出一段要求考生断句,如近年和近年辽宁卷、近~近年广东卷.无论如何选文,文言文断句其实都是考测学生在读懂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对文言句子形式的把握。
例如近年辽宁卷:13. 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这段文字中“嘻〞是叹词,必须单独成句,属上或属下都是错误的。
有的考生不知道“嘻〞是叹词,后断前不断,就把它理解成了语气词,当然就断错了。
再如近年广东卷:9.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有些考生不知道抓住其中的两个“也〞字来识别判断句,也不明白其中的“变〞和“势〞一属上一属下不是一个词,因而导致断句错误而失分。
总之,考生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文段,搞不清词义,所以不知如何下手,以致该断的没断,不该断的断了;不会借助发语词等句首词和语气词等句尾词准确断句;对文言句式尤其是对一些固定结构掌握得不好。
那么,怎样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其答题思路如何?下面结合高考的实际和同学们谈一谈。
一、借助特殊的文言词语1. 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 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故为之说Βιβλιοθήκη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梳理归纳
3.文言文中的判断句、_反__问__句__、__被__动__句__、__固__定__句__式__等都可 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5.对话词,如:“云”“曰”等,其后一般断开。
圈名词,先断易;抓虚词,知停顿; 察句式,明句读;看修辞,助断句。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考 题 印 证
纳
考题印证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 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 人 或 曰 夫 /鲁 小 国 而 有 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 谢吴起
考题印证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 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 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 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 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 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 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考题印证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 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 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 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 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 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 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 政之分与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纳
梳理归纳
1.文言文中的__名__词__或__代__词____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 时 可 先 找 出 _名__词___ , 如 人 名 、 地 名 、 __官__名__、__国__名__、__朝__代__名__、__器__物__名__等;也可先找出__代__词___, 如 吾 、 予 、 _余__、__尔__、__汝__、__公__、__卿__、__君__、__若__、__其__、__彼__、__此___ 等。这些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 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明句读,详辨志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 留 我 不 留 ?
下 雨 天 , 留 客 天 , 留 我 不 ?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 天 留 ,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句 读
!
寻 找 规 律
寻找规律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 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 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 南太守,迁尚书郎。
解题技巧
四个选项 分两组
两级排除 定答案
将两组对比分析,排除有明显 错误的一组
剩余两项依据此前所讲的判断 标志,确定正确选项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考 题 印 证
纳
解
题
学
技
以
巧
致
用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 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寻找规律
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 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 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 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 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 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 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前一般需断开。 虽、纵、向使、苟、故、然则、或、况、且、若 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其前一般需断开。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特别提醒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纳
考 题 印 证
解 题 技 巧
解题技巧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质说法
梳理归纳
2.__虚__词_____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 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类别
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
句首发语词 句首时间词 句末语气词 疑问语气词 复句关联词 复音虚词
夫、盖、至若、若夫、嗟夫、唯、斯、今、凡、 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也、矣、焉、耳、而已;耶、与(欤)、邪(耶)、 乎;哉、夫。这些语气词的后面一般需断开。
判断句 “…者…也”“…也”等 反问句 “不亦…乎”“安…哉”“何…为”等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等
梳理归纳
4.古人写文章讲究辞采,经常使用 __对__举__、__排__比__、__顶__真_______等修辞手法,可根据这些特点断 句。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