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

语文园地1.学会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学习如何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3.了解生活中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1.学会在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学会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语言重复。
、交流平台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我们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
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因此,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而且要做一个善于阅读的人。
怎样才算善于阅读呢?那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要交流的内容——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以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导方法。
(1)课文的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预设: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实际来进行。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北京的春节》一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结束,老舍先生截取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来写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即使重点写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2)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预设:讨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区分文章的主和次。
教师要紧扣“文章主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这个关键句来引导分析。
明确:《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
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详略得当的好处。
语文园地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为《语文园地一》,选自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旨在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词语辨析、句子仿写等,涵盖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新学的词语,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尚需提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背诵是教学的重点。
2. 词语的运用与辨析:正确使用新学词语,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辨析,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文背景、现代文阅读材料等。
- 词语卡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记忆新学词语。
- 学生手册:用于记录学习笔记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生字词,分析古诗文与现代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仿写、讨论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
5.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包括生字词、古诗文、现代文阅读要点等。
作业设计1. 词语练习:要求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布置古诗文默写作业,巩固记忆。
3.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度如何,以及如何改进教学策略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园地里收获满满。
部编版《语文园地一》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语文园地一》教案优秀8篇《语文园地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认识反义词。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5、建立句的概念。
6、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
7、正确、有事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复习要求认识的字。
2、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教具准备声韵母贴图、拼音卡、生字卡、事物贴图、插图第一课时一、我会写1、谈话激趣。
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过的声母、韵母你们还记得吗?自己试着背背吧!2、检查指导。
教师依照顺序出示拼音卡片。
(学生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错误。
3、小游戏:找一找。
⑴依照顺序,出示u、o、zh、ing、s、un、g、ie、r、m、ao、e、k、n、a、ui、f、en 声、韵母苹果卡片及两棵苹果树贴片。
⑴贴一贴。
请小朋友把苹果贴在相对应的苹果树上,看谁贴得又快又对。
⑴学生贴完后,指读、评价。
4、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完成好呢?5、全班交流。
⑴先给每一个苹果分类,是声母的画个“√”做记号,是韵母的画个“○”做记号。
⑴画后分别抄写。
⑴检查是否遗漏,数数总数是不是18个字母。
6、还有什么方法呢,只要能做到不会错、漏,各种方法都可以肯定。
7、按照学到的方法,动手完成书上的“我会写”。
8、教师评价。
二、我会连1、游戏激趣。
⑴师生合作完成“反话游戏”。
教师说一个字,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也边说边做一个相反的动作来。
比如:教师说大,用手比个大;学生说小,用手比个小。
教师说下,同时比个下;学生说上,用手比个上⑴引导:刚才,我们说的是意思相反的词,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对字游戏。
⑴出示生字卡片:“大、小、人、左、右、上、下”。
学生认读。
⑴小组讨论,哪两个字是意思相反的呢?贴一贴,对一对。
⑴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全班齐读。
3、说句练习。
如:我上楼了,他下楼了。
4、完成书上连线题。
三、我会读1、识字比赛。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语文要素】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教学重难点]1.交流并总结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重点)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一、交流平台:总结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
(1)提问: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2)学生在班内自由交流。
预设:了解了很多民俗风情;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民俗中的人情美;能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到了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阅读“交流平台”,交流有哪些新的收获。
(1)自读“交流平台”,交流有哪些新的收获。
(2)回顾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3.先回忆再交流:本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的主次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课件出示:我在读《×××》一课时,发现……写得详细,而……写得简略,这让我读懂了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是……教师围绕“分清主次促阅读”来适时地帮助学生总结。
4.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的习作,你选择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详略的?教师围绕“详略得当助表达”来帮助学生提出建议。
5.教师借助以下图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读分清楚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写安排好详略/把自己习作的中心表达清楚二、词句段运用: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一)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1.学生自读句子,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短语或词语来概括句义,如“灯的种类多”“比赛取得好成绩”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反思)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抓特点,分主次,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2.了解不同习俗的各种寓意,并恰当运用于生活中。
3.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体会近义词的妙用。
4.学习书法,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民俗风情我知道”接龙游戏:教师先说一个地方风俗,学生顺势接下去,在谁那里停,就算谁输。
2.刚才的游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现在我们再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一下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把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
二、交流平台(一)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理一理,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不是随意为之。
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二)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是从哪篇课文中了解到的?例: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知道了老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要煮腊八粥,泡腊八蒜。
那时的物资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春节孩子们最好的零食是“杂拌儿”,玩的也不是现在的电子产品、电动玩具,而是爆竹、风筝、空竹、口琴等。
例:我从《腊八粥》一文中了解到熬煮腊八粥要很长时间,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例:我从《古诗三首》中了解到古人过中秋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不同。
例:《藏戏》一文给我们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没有舞台,戴着面具演出,通过面具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2.作者是如何表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人们过春节的各种热闹而隆重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 观察事物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4. 习作的撰写与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观察事物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观察事物方法在习作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掌握读音、写法、词义。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 全班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点评、指导。
5. 习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2. 课题下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3. 配合教学内容,适时呈现相关图片、关键词等。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备课活页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板书:详略得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包含了对古典诗词的欣赏、文言文的阅读、以及现代白话文的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环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文章,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江南春》、《春日》、《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现代白话文,还有《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文。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同时也能够运用现代白话文进行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本单元中的诗词、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本单元中的诗词、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
2.难点: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难度,需要进行重点解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他们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江南春》等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理解诗词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词中的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进行小组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一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
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让别
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
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
“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多角度了解了中国的一些民风民俗。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科和内容的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上。
古诗《长歌行》是一首劝诫我们珍惜时间,努力
奋发向上的诗,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
1.交流平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读文章和习作时应
该注意哪些要点。
2.词句段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阅读中,体会一个意思用不同词
语表达的妙处。
3.书写提示:指导学生先按自己平时写字的方法写教材上的书写内容,再
照着书写模板写一写,对比两次的书写速度。
4.日积月累:先理解诗歌大意,再结合图画,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外书和请教长辈,了解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2.体会词语表达的妙处,平时养成多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3.拓展课文内容,感知本单元课文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特点,继续增加
对古诗词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
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难点
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通过阅读课外书或向长辈了解到的节日风俗,特别是一些寓意吉祥
的习俗,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收获,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重点
概述、交流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体会本单元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给人的启发。
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交流平台
1.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简要概括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哪些部分需要详写,哪些略写需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
(2)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能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习作时,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可以让表达更清楚,中心更突出。
3.交流本单元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中详略得当的写法;《腊八粥》中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藏戏》中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
4.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家乡风俗的特点的。
5.翻阅班级的民俗作品集,对恰当运用表达方法的文章进行赏析。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并着重朗读加点的部分。
2.将所出示的句子的加点部分分别全部换成“都是”“勇夺第一”,指名
学生朗读。
3.全班齐读,小组交流,两组句子你最喜欢哪组,为什么?
4.通过对比朗读、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前一组句子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
的丰富多样和富于变化。
5.请学生根据这样的表达方式仿写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6.请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完成另外两组习俗的寓意。
7.小组汇报,老师点拨:从谐音的角度思考寓意和习俗的关系。
(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
(2)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蝠)从天降。
8.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内交流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派代表
在全班内分享。
(1)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
(2)家里摆放葫芦瓶:寓意福禄双全、平平安安。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详略得当心理描写呼应
词句段运用:谐音:余(鱼)、福(蝠)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理解《长歌行》所表达的情感。
背诵积累古诗《长歌行》。
重点
提高书写速度,重视书写的美观与整洁。
难点
理解诗歌《长歌行》的大意,并背诵积累。
一、书写提示
1.请学生齐读沈从文的一段话,然后用自己平时的书写速度写一遍。
2.请学生仔细观察书写范例中文字的特点,说说自己的发现。
(1)笔画间有连带现象。
如“活”的“氵”,“悉”的“心”等都有笔画的连带。
(2)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
如“门”“回”“直”的折笔都有圆转现象。
(3)个别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
如“出”字采用了笔画的简省;“生”的
来替换。
“丿”笔被“|”
3.观察并照着写一写这段话。
对比两次的书写速度,看看是否有所提高。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书写既要适当提高速度,也要
注意书写的美观。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长歌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请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者小组内交流,弄懂字义。
3.再读古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古诗大意的初步理解与感悟。
4.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学生交流、积累一些其他的关于劝人珍惜时间、努力奋发向
上的古诗。
语文园地
书写提示:提高速度,注意美观
日积月累:长歌行——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学习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
“词句段运用”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学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书写提示”帮助高年级的学生了解到写字不仅要注
意书写美观,还要注意书写速度。
在古诗的教学中引导他们赏析古诗,进入意境,从而快速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