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元故宫遗录(明)萧洵

合集下载

《明代史籍汇刊》

《明代史籍汇刊》
万历七年云南乡试录一卷 明 李时孳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 明 潘晟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拾年浙江乡试录一卷 明 周溥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十三年山东乡试录一卷 明 王三余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丙戌科进士同年总录一卷 明 阙名 撰 明刊本
万历十四年会试录一卷 明 王锡爵 等撰 万历中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录一卷 明 朱文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福建武举乡录一卷 明 汪宗元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癸丑进士同年便览录一卷 明 陈瑚 撰 嘉靖三十九年衢州刊本
嘉靖丙辰同年世讲录一卷 明 杨道亨 撰 隆庆三年刊本
嘉靖三十七年江西乡试录一卷 明 郑元韶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三十七年广东乡试录一卷 明 施显卿 等撰 嘉靖中刊本
隆庆元年陕西乡试录一卷 明 袁邦彦 等撰 隆庆中刊本
隆庆二年进士登科录一卷 明 高仪 等撰 隆庆中刊本
隆庆二年会试录一卷 明 李春芳 等撰 隆庆中刊本
万历元年云南乡试录一卷 明 陈大训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元年贵州乡试录一卷 明 周保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七年河南乡试录一卷 明 陈玺 等撰 万历中刊本
《明代史籍汇刊》
1
明纪史阙不分卷 明 张
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 明 大岳山人 撰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钞本
FB.160.115(1)
革朝遗忠录二卷 附录一卷 明 郁衮 撰 嘉靖四年序高廪校刊本
FB.160.115(2)
3
謇斋琐缀录八卷 明 尹直 撰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钞本
嘉靖三十八年会试录一卷 明 李玑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辛酉科山东同年齿录一卷 明 刘存义 撰 明沈曰玟钞本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一卷 明 严讷 等撰 嘉靖中刊本

遗民情怀 笔墨难抒

遗民情怀 笔墨难抒

遗民情怀笔墨难抒作者:苏鹏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2期明末清初之际,一批明末遗民名士经历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之痛。

尤其是一批文人雅士,不满新王朝的统治,又无力回天,遂隐遁于山林,寄情于翰墨,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

或以诗画会友,或课徒授技,借书画抒发郁闷胸怀。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八开书画册页,作者分别为张遗(怡)、邹吉(喆)、纪映钟、胡士昆、向阳、樊圻、龚贤。

此件作品代表了明清之交文人遗民鲜明的艺术时代特征。

画作者中三位是金陵八家之一,其他作者也都是当时名人雅士,且相互交游频繁。

作品中樊圻与邹吉画页有署年“戊子秋八月”和“戊子中秋”(1648年),胡士昆画页有署年“己丑”(1649年),据此推断,这次诸遗民的书画合作很可能是在1648年与1649年之交。

当时,文人聚会持续两三个月是常有的事情。

而据《龚贤年谱》记载,1648年,龚贤与纪映钟、方文、顾与治等金陵遗老,曾在扬州龚鼎孳寓斋有过一次相聚。

由此推知,此套册页或许是在这次聚会,或者这之后的一次专门聚会上共同完成的。

此套册页落款有提及“幼量先生”,且尊称“幼量翁”。

据考,“幼量先生”应为张幼量先生,即明末山东邹平张万斛。

张万斛,字幼量,张延登之子,张万钟之弟,张实居之叔。

张氏家族是山东邹平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宦之家。

张万斛爱好收藏古物,喜与文人雅士交往。

他与王士祯认识许多名士,如纪映钟。

王士祯是张万钟的女婿,张幼量即为王士祯的内叔。

在王士祯的《阮亭诗选》中有《内叔张幼量先生招同纪伯紫袁宣四集药圃》,药圃为张幼量所筑居室。

另外,清陈撰《书画涉笔》中记载:“纪伯紫于张幼量家得观……多蝠砚。

”纪映钟亦有诗《双剑为张幼量作》。

由此可得知,张幼量与纪映钟应为朋友,且非一般友情。

另据《宋琬年表》所记:“一六四五年(清顺治二年乙酉),宋琬三十二岁,流寓到金陵,居张幼量之莫愁湖畔竹亭中,有诗《张幼量以白门精舍假余感赠》。

”可知张幼量在明末已从山东移居金陵,且与宋琬为深交之友。

《故宫》解说词

《故宫》解说词

CCTV:《故宫》解说词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第二集盛世的屋脊第三集礼仪天下第四集指点江山第五集家国之间第六集故宫藏瓷第七集故宫书画第八集故宫藏玉第九集宫廷西洋风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200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届时将联合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

这部百集电视纪录片的精华部分为12集,每集50分钟,于2005年11月2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12集《故宫》将从建筑艺术、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馆藏文物,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精英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

内容简介:**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一座城市兴起的开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

本集内容是紫禁城建造历史的展示,在历经百年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也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大的历史震荡,本集将告诉你这座经典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是怎样诞生的。

** 第二集盛世的屋脊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十八世纪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 第三集指点江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作为东亚政治地理图上的要塞,北京已经占据了前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自战国时期以来,各朝就在此筑城。

中国历史上三个皇朝的都城就在这里。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政治统治的中枢神经,紫禁城的政务功能,承载国运兴衰。

政令由此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决策。

本集以明清政务不同入手,通过明清政务比较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政务体制的流程,并呈现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效应。

张元济与朱希祖学术交往轶事钩沉 - 张元济图书馆

张元济与朱希祖学术交往轶事钩沉 - 张元济图书馆

张元济与朱希祖学术交往轶事钩沉朱元曙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上世纪我国出版界巨子,著名的目录学家、校勘大家,也是著名的古籍研究专家,曾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逷先,上世纪我国新史学开山人之一,著名藏书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中国史学会主席。

两位从浙江海盐走出来的著名学人,在各自的领域内,都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两位前辈学人,围绕着“书”这一主题,留下了一百数十封信,这些信,记录了他们对学术孜孜以求,对学问相互切磋的往事,但这些往事已经或将要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试图从这些信中钩沉出当日的轮廓,为人们留下生动的记忆,为研究者留下鲜活的素材。

先要作一点说明。

张元济、朱希祖两人已发表的129封信分别刊于两处:张元济致朱希祖的56封信,刊载于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元济书札(增订本)》;朱希祖致张元济的73封信刊载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第7、8、9辑(王翠兰整理)。

由于这些信件往往只有月日而无年份,又刊于两处,给研究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台湾东海大学陈以爱博士,潜心考证,将刊于两处的129封信按时间先后、往来顺序合于一处,并复印好寄给我。

陈君此举,功莫大焉。

所以在此先对陈以爱女士表示深深的谢意。

下面进入正题。

一、张、朱两家的渊源张元济长朱希祖12岁,当朱希祖14岁时,张元济已经进士及第;当1896年朱希祖考中秀才时,张元济已经是名动京师、变法图强的“新党”。

但这种年龄以及身份地位上的差别,并不妨碍他们日后成为学术上的挚友。

这除了他们学术兴趣相近之外,还与他们是世交有关。

张、朱两家均为浙西望族、海盐世家,两家为数百年之世交。

张元济先祖张惟赤(螺浮)先生,拓展先世大白居为涉园,为自己读书、藏书之处。

涉园不仅是海盐,而且是江南的名园,四方名士来园借书、校勘、游园,往返唱和,张氏后人张鹤徴(云汀)先生辑四方名士唱和为《涉园题咏》,录有桐城张英、长洲韩菼、华亭王鸿结、济南王士祯、德清徐倬,及同县彭孙遹、彭孙贻、朱炎等人的诗作,这朱炎就是朱希祖的族祖,号笠亭先生,有《陶说》、《明人诗抄正、续集》、《笠亭诗集》、《诗学逮津》、《金粟逸人逸事》等书行世。

《南村辍耕录》存《经世大典》

《南村辍耕录》存《经世大典》

《南村辍耕录》存《经世大典》佚文王军元文宗时期修纂的《经世大典》是记录元代典章制度的大型政书,惜已亡佚。

近经学者费尽心力从各种古籍中辑录佚文,整理出版兩卷本《经世大典辑校》(中华书局二0二0年版),嘉惠学林,令人感佩。

捧读之后,发现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从《经世大典》中抄录的《宫阙制度》还可补入。

关于这条《经世大典》佚文,朱启钤、阚铎在一九三0年发表的《元大都宫苑图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九三0年第一卷第二册)中指出:“吾人今日,得于元大都之宫苑,从事实体之研究者,赖有元陶宗仪《辍耕录》二十一之《宫阙制度》(下称《陶录》)及明萧洵之《故宫遗录》(下称《萧录》)两书。

《陶录》不过四千四百余言,据后幅所载,史官虞集跋语,知本于《经世大典》将作所疏《宫阙制度》之文。

而《大典·工典》第一曰《宫苑》,次二曰《官府》,与《陶录》合。

特以《经世大典》久佚,顾炎武《历代宅京记》所引,即据《辍耕录》。

然《陶录》出自《大典》,尺度井然,远出于《萧录》之上。

”据其论述,《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之《宫阙制度》载有《经世大典》主修者虞集的跋语,将其所记与今存《经世大典序录》参核,可确认《宫阙制度》抄自《经世大典·工典》之《宫苑》;《南村辍耕录》同卷收录之《公宇》,排在《宫阙制度》之后,与《经世大典·工典》之《官府》排在《宫苑》之后相合,很有可能抄自《经世大典·工典》之《官府》。

傅熹年在一九九三年发表的《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考古学报》一九九三年第一期)中指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宫阙制度》条详记了元大都大内、兴圣宫、隆福宫和御苑的情况,包括布局、相互关系和各重要建筑物的面阔、进深、高度的尺寸以及间数、层数。

在这条末尾,录有一段虞集的跋记,略言‘史官虞集曰:尝观纪籍所载,秦汉隋唐之宫阙,其宏丽可怖也。

集佐修《经世大典》,将作所疏宫阙制度为详,于是知大有径庭于古也。

故宫古琴图录补拾

故宫古琴图录补拾

故宫古琴图录补拾作者:***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7期《故宫古琴》是故宫博物院编、郑珉中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古琴的专业图书,是郑珉中学术成果。

此书编纂始于2004 年春夏之际,于2006 年12 月出版,一经问世便得到古琴界高度评价,深受广大古琴爱好者欢迎。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琴是由清代制作的礼乐伴奏的古琴、清宫旧藏历代古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调拨和购买、捐献的唐、宋、元、明、清古琴两部分组成。

《故宫古琴》收录的是清宫旧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调拨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购、收藏家捐献的历代古琴共计46 张,其中观赏琴11 张。

笔者作为这本书的副主编参与了编辑的全部过程。

首先,前期跟随郑珉中到库房过目每张琴,然后为出版制作抄写《故宫古琴编目表》和为古琴拍照,之后到印刷厂对书样随校随修改,有时从下午三四点钟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早七点多再到单位为书中缺少的资料进行补充等,最后作为责任校对进行核红。

《故宫古琴》出版后,郑珉中对我说,由于这本书是要赶在故宫博物院成立80 周年院庆前出版,时间比较仓促,书中有两张古琴的三处款识没有辨识,以后再版一定要补上。

随后他把已经辨识好的三处款识文字交给我。

我即补写在我手边的《故宫古琴》的说明上,并作记号以便将来再版时使用。

时光荏苒,《故宫古琴》至今未再版,而15 年前郑珉中嘱托仍在耳畔。

为了更加严谨,2021 年11 月,我和文物管理处梁金生及宫廷部同仁,进库对两张琴三处腹款再次进行认真核对。

核对后即着手撰写本文,主要目的是补录郑珉中的释读,完成其心愿;此外将书中另一张琴背所刻方印作重新释读及另两处文字的勘误。

到目前为止这是对《故宫古琴》的第一次补识和勘误。

一、郑珉中补识《故宫古琴》两张古琴的三处款识。

1.《故宫古琴》第160 ~ 161 页,二十四、“天风环佩”琴。

(图1)“天风环佩”琴,明代制作,仲尼式,琴长121.9、有效弦长113.2、额宽18.3、肩宽19.8、尾宽14、厚6.1 厘米。

故宫藏美(插图典藏本)

故宫藏美(插图典藏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故宫藏美:插图典藏本/朱家溍著.—北京:中华书局,2014.1(2014.9重印)ISBN 978-7-101-09648-4I.故… Ⅱ.朱… Ⅲ.艺术史—中国—古代—文集 Ⅳ.J120.92-5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25352号书 名 故宫藏美(插图典藏本)著 者 朱家溍责任编辑 朱 玲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E-mail:zhbc@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版 次 2014年1月北京第1版2014年9月北京第5次印刷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印张 插页16 字数220千字印 数 23001-33000册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09648-4定 价 49.00元注释□□□□□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目录怀人天气日初长(朱传荣)辑一汉魏晋唐隶书之演变清代院画漫谈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大米和小米从旧藏沈周作品谈起清高宗南苑大阅图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图》诗卷小记几净闲临宝晋帖 窗明静展游春图观真迹展览小记辑二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牙角器概述元明雕漆概说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龙柜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明清帝后宝玺清代后妃首饰辑三南府时代的戏曲承应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升平署时代“昆腔”“弋腔”与“乱弹”的盛衰考升平署的最后一次承应戏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附录朱家溍简要年表怀人天气日初长朱传荣朱家溍先生是我的父亲,他1914年出生,2003年去世,离开我已经十年了。

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是从父亲的文集《故宫退食录》中选出的,少数是编辑搜集补充的。

编校近尾声,责任编辑朱玲希望我写一点有关父亲的文字。

以谈论古代艺术为主题重辑父亲的文字,目的当是为更加宽泛的读者群提供一些他们之前或许未加关注的内容。

艺术关注的是人,是人的生活体验与感情。

世界遗产在中国——故宫解说词(很棒的解说词)分析

世界遗产在中国——故宫解说词(很棒的解说词)分析

世界遗产在中国——故宫解说词(很棒的解说词)分析第一篇:世界遗产在中国——故宫解说词(很棒的解说词)分析世界遗产在中国(明清故宫解说词配音稿件)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这是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五百年间政治权力的中心,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故宫——昨日中国曾经华丽的交响,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公元1368年,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被明朝所取代。

三十八年后(公元1406年),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他毫不客气地把曾经金碧辉煌的元大都皇宫推成一片平地,在元皇宫的轰然倒塌声中拉开了新都城建造的序幕。

这是大明王朝的又一次奠基礼,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将京都变成了天子守边的边塞司令部,永远将虎视眈眈的北元残余势力摒除在长城之外。

那年六月,永乐皇帝正式诏建北京宫殿。

他任命泰宁侯陈珪为修建总指挥,大批官员被派遣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

朱棣要用整个帝国的财力物力建造一个人间奇迹般的都城。

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陈珪把北京逐渐变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

这是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和材料库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2002年故宫开始实施一项庞大的维修计划,各种建筑机械和大批的建筑工人陆续进入故宫。

当年朱棣修建紫禁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而完成这项维修工程预计耗时十九年。

这不是一般的建筑工程,所有的修复技术都要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

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陈珪监督下的紫禁城建造场景,可是这些工艺和这座宫殿一样,至今还保留着。

清朝的时候,它被总结成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

这样的工序与当时掌握的工艺是一样的。

朱棣建造的宫殿就是今天的故宫,也叫紫禁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皇宫的沿袭和集大成者。

紫禁城东西宽七百五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南丽正门内,曰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

门内数(一作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

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

绕桥尽高柳,郁郁万株,远与内城西宫海子相望。

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

翼为回廊,低连两观。

观(一无观字)傍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两傍各去午门百余步,有掖门,皆崇高阁。

内城广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楼。

其左有门,为东华,右为西华。

由午门内,可数十步,为大明门,仍旁建掖门,绕为长庑,中抱丹墀之半。

左右有(一作为)文武楼,楼与庑相连,中为大明殿,殿基高可十(一作五)尺,前为殿陛,纳为三级,绕置龙凤白石阑。

阑下(一作外)每楣(一作柱)压以鳌头,虚出阑外,四绕于殿。

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饰以起花金龙云。

楹下皆白石龙云,花顶高可四(一作三)尺。

楹上分间,仰为鹿顶斗栱,攒顶中盘黄金双龙。

四面皆缘金红琐窗,间贴金铺。

中设山字(一作宇)玲珑金红屏台。

台上置金龙床,两旁有二毛皮伏虎,机动如生(一无上十二字)。

殿右连为主廊,十二楹。

四周金红琐窗连建。

后宫广可三十步,深入半之不显(一作列)。

楹架四壁立,至为高旷,通用绢素冒之,画以龙凤。

中设金屏障,障后即寝宫,深止十尺,俗呼为弩头殿。

龙床品列为三,亦颇浑朴。

殿前宫东西仍相向,为寝宫,中仍金红小平床,上仰皆为实研龙骨,方 鬲缀以彩云金龙凤,通壁皆冒绢素,画以金碧山水。

壁间每有小双扉,内贮裳衣。

前皆金红推窗,间贴金花,夹以(一作中实)玉版明花油纸。

外笼黄油绢幕,至冬则代以油皮,内寝屏障,重覆帷幄,而裹以银鼠,席地皆编细簟,上加红黄厚毡,重覆茸单。

至寝处床座,每用茵褥,必重数叠,然后上盖纳失失,再加金花贴薰异香,始邀临幸。

宫后连抱长庑,以通前门,前绕金红阑槛,画列花卉,以处妃嫔。

而每院间,必建三东西向为床(一作绣榻),壁间亦用绢素冒之,画以丹青。

庑后横亘长道,中为(一作以入)延春堂,丹墀皆植青松,即万年枝也。

门庑殿制,大略如前。

地皆用浚州花版石 之,磨以核桃,光彩若镜。

中置玉台床(一有“两旁有毛皮伏虎,机发如生”句),前设金酒海四,列金红小连(一作连床),其上为延春阁。

梯级由东隅而升,长短凡三折而后登,虽至幽暗,阑 皆涂黄金龙云,冒以丹青绢素。

上仰亦皆拱内攒(一作鹿)顶,中盘金龙,四周皆绕金珠琐窗,窗外绕扣金红阑干,凭望至为雄杰。

宫后仍为主廊,后宫、寝宫,大略如前。

廊东有文思小殿,西有紫檀小殿,后东有玉德殿,殿楹栱皆贴白玉龙云花片。

中设白玉金花山字屏台,上置玉床。

又东为宣文殿,旁有秘密堂。

西有鹿顶小殿,前后散为便门,高下分引而入彩阑翠阁,间植花卉松桧,与别殿飞甍凡数座。

又后为清宁宫,宫制大略亦如前。

宫后引抱长庑,远连延春宫,其中皆以处嬖幸也。

外护金红阑槛,各植花卉异石。

又后重绕长庑,前(一作别)虚御道,再护雕阑,又以处嫔嫱也。

又后为厚载门,上建高阁,环以飞桥,舞台于前回阑引翼。

每幸阁上,天魔歌舞于台,繁吹导之,自飞桥而升,市人闻之,如在霄汉。

台东百步有观星台,台旁有雪柳万株,甚雅。

台西为内浴室,有小殿在前。

由浴室西(一作而)出内城,临海子。

海广可五六里,驾飞桥于海中。

西渡半起瀛洲圆殿,绕为石城、圈门,散作洲岛拱门,以便龙舟往来。

由瀛洲殿后,北引长桥上万岁山,高可数十丈,皆崇奇石,因形势为岩岳。

前拱石门三座,面直瀛洲,东临太液池,西北皆俯瞰海子。

由三门分道东西而升,下有故殿基,金主围棋石台盘。

山半有方壶殿,四通左右之路,幽芳翠草,纷纷与松桧茂树荫映上下,隐然仙岛。

少西为吕公洞,尤为幽邃。

洞上数十步,为金露殿。

由东而上为玉虹殿,殿前有石岩如屋。

每设宴,必温酒其中,更衣玉虹金露,交驰而绕层阑。

登广寒殿,殿皆线金朱琐窗,缀以金铺。

内外有一十二楹,皆绕刻龙云,涂以黄金。

左右后三面,则用香木,凿金为祥云数千万片,拥结于顶,仍盘金龙殿。

有间玉金花玲珑屏台,床四,列金红连椅,前置螺甸酒卓,高架金酒海。

窗外出为露台,绕以白石花阑。

旁有铁竿数丈,上置金葫芦三,引铁练以系之,乃金章宗所立,以镇其下龙潭。

凭阑四望空阔,前瞻瀛洲仙桥,与三宫台殿(一作楼观),金碧流晖。

后顾西山云气,与城阙翠华高下(一作缥缈献翠),而海波迤回(一作尘回),天宇低沉,欲不谓之清虚之府不可也。

山左数十步,万柳中有浴室,前有小殿,由殿后左右而入,为室凡九,皆极明透,交为窟穴,至迷所出路。

中穴有盘龙,左底仰首而吐吞。

一丸于上,注以温泉,九室交涌,香雾从龙口中出,奇巧莫辨。

自瀛洲西度飞桥,上回阑,巡红墙而西,则为明仁宫(一作殿)。

沿海子,导金水河,步邃河,南行为西前苑。

苑前有新殿,半临邃河。

河流引自瀛洲西邃地,而绕延华阁,阁后达于兴圣宫,复邃地西折和嘶(一作禾厮,一作乐厮),后老宫而出抱前苑,复东下于海,约远三四里。

龙舟大者长可十丈,绕设红彩阑,前起龙头,机发,五窍皆通。

余船三五,亦自奇巧。

引挽游幸,或隐或出,已觉忘身,况论其他哉!新殿后有水晶二圆殿,起于水中,通用玻璃饰,曰光回彩宛若水宫。

中建长桥,远引修衢,而入嘉禧殿。

桥旁对立二石,高可二丈,阔止尺余,金彩光芒,利锋如断。

度桥步万花,入懿德殿,主廊寝宫亦如前制,乃建都之初基也。

由殿后出掖门,皆丛林,中起小山,高五十丈,分东西。

延缘而升,皆崇怪石,间植异木,杂以幽芳。

自顶绕注飞泉,岩下穴为深洞,有飞龙喷雨其中。

前有盘龙相向,举首而吐流泉,泉声夹道交走,泠然清爽。

又一幽回,仿佛仙岛。

山上复为层台,回阑邃阁,高出空中,隐隐遥接广寒殿。

山后仍为寝宫,连长庑,庑后两绕邃河,东流金水,亘长街,走东北。

又绕红墙,可二十步许,为光天门,仍辟左右掖门,而绕长庑。

中为光天殿,殿后主廊如前,但廊后高起,为隆福宫。

四壁冒以绢素,上下画飞龙舞凤,极为明旷,左右后三向,皆为寝宫,大略亦如前制。

宫东有沉香殿,西有宝殿,长庑四抱,与别殿重阑曲折掩映,尚多莫名。

又后为兴圣宫,丹墀皆万年枝,殿制比大明差小。

殿东西分(一作殿后外)道为阁门出,绕白石龙凤阑 。

阑 上每柱皆饰翡翠,而置黄金鹏鸟狮座中,建小直殿,引金水绕其下, 以白石。

东西翼为仙桥,四起雕窗,中抱彩楼,皆为凤翅飞檐。

鹿顶层出,极尽巧奇,楼下东西起曰月宫,金碧点缀,欲像扶桑沧海之势。

壁间来往多便门,出入有莫能穷。

楼后有礼天台,高跨宫上,碧瓦飞甍,皆非常制,盼望上下无不流辉,不觉夺目,亦不知蓬瀛仙岛,又果何似也。

又少东有流杯亭,中有白石床如玉,临流小座,散列数多。

刻石为水兽潜跃,其旁涂以黄金。

又皆亲制水鸟浮杯,机动流转,而行劝罚,必尽欢洽,宛然尚在目中。

绕河沿流,金门翠屏,回阑小阁,多为鹿顶凤翅重檐,往往于此临幸,又不能悉数而穷其名,总引长庑以绕之。

又少东出便门,步隧河上,入明仁殿,主廊、后宫亦如前制。

宫后为延华阁,规制高爽,与延春阁相望,四向皆临花苑。

苑东为端本堂;上通冒青 丝。

又东有棕毛殿,皆用棕毛以代陶瓦。

少西出掖门,为慈仁殿。

又后苑中有金殿,殿楹窗扉皆裹以黄金,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

又西有翠殿,又有花亭毡(一作球)阁,环以绿墙兽闼,绿障 窗,左右分布异卉幽芳,参差映带。

而玉床宝座时时如 流香,如见扇影,如闻歌声,出外户而若度云宵,又何异人间天上也?金殿前有野果,名姑娘。

外垂绛囊,中空。

有桃子如丹珠,味甜酸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

苑后重绕长庑,庑后出内墙,东连海子,以接厚载门。

绕长庑中,皆宫娥所处之室,后宫约千余人,掌以阉寺,给以曰饭,又何盛也。

庚申以荒淫久废朝政,洪武元年,为诸将叛背,捐弃宗庙社稷,而逃走依西北。

盖立彼蒙古之国,逾年不为所容,思庇翁吉刺氏鲁王所封之国以求生,即应昌府也。

府有西江焉。

庚申心知不可为已,因泣数行下。

未几,以痢疾崩。

子爱猷识理达腊立,五曰,我师奄至,爱猷识理达腊仅以身免。

二后,爱猷识理达腊妻子,及三宫妃嫔、扈卫诸军将帅、从官,悉俘以还,元氏遂灭。

至是始验指望兑生涯,死在西江月下云。

《故宫遗录》者,录元之故宫也。

洪武元年灭元,命大臣毁元氏宫殿,庐陵工部郎萧洵实从事焉,因而纪录成帙,有松陵吴节为之序。

予于万历三十六年间,得于吴门书摊上,字画故暗不可句,因为校录一过。

三十八年庚戌,于金陵得张浙门墨本,为校正数十字,置之 中。

四十四年丙辰十一月,于金台,与刘元岳纵言,至于燕京往迹,一无可稽,闻有元耶律楚材《燕山志》及国初《北平志》,但耳其名,未目其文也。

忽然忆有此书,因检之奚囊,幸以自随。

两人相与击节,金台芜灭,基构不存。

耶律完颜二氏,经营亦落荒草,铁木真氏,幸有兹编,稍不堕地。

然庚申荒迷亡国,迹之令人悲怅,清写一帙,以备修史采录云。

时万历四十四年仲冬廿二曰,呵冻书,是曰大风,二十曰四鼓,大内又火延禧殿,并记,清常道人赵琦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