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唐诗五言绝句及赏析

唐诗五言绝句及赏析唐诗五言绝句极多,佳作也多。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诗五言绝句及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唐诗五言绝句及赏析1: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唐诗五言绝句及赏析2: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⑴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
此处指清越的琴声。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风入松》的调名。
赏析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
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唐诗中最著名的五言绝句

唐诗中最著名的五言绝句
以下是唐诗中最著名的五言绝句及其意思赏析: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2.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老翁在人迹罕至的山里,独自在漫天风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的清冷景象,表达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4.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展现了寻隐者不遇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5.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经典五言古诗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五言古诗赏析《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五言绝句古诗赏析

五言绝句古诗赏析五言绝句是古诗中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有仄起、平起二格。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
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
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五言绝句古诗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鹿柴:有篱落的村野。
【简析】这首诗写空山非常幽静,“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而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在深竹林中一个人弹琴和吹口哨,不是为了让人欣赏,只有明月才是唯一能见到这种忘情陶醉的知音,诗人道出人之所不能道。
《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简析】刚刚送别,就盼望着明年能否再来,情意之深可想。
“绿”字意象飞动。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简析】红豆,又名相思子,人们都将它当做是爱情的象征。
诗人咏此以寄相思,已不是在追述那位树下思念丈夫的妻子滴泪血成珠的故事,亦可包括友情,其境界更高了。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简析】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当然可以很多很多,但诗中独只问到那株寒梅有没有开花,扩展了读者的想象。
《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晨。
【简析】奉劝朋友隐居就要真下决心,才有可能尽情地领略丘壑林泉之美,不要当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
立意独特新颖,但去难人所难。
《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五言绝句的诗和诗意

五言绝句的诗和诗意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2、《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意: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4、《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意: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意: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6、《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意: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7、《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8、《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意: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9、《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意: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中国古诗词赏析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诗词的赏析:1.《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的目光落在一轮明月上,明月的光辉洒在床前,宛如地上的霜。
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仰望明月,又不禁低头沉思故乡的亲人和风景,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离乡背井之人的思乡之情,被誉为千古绝唱。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将白日的辉煌和黄河的奔腾汇入大海的宏伟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气势磅礴,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热爱。
3.《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描绘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表现出牛郎织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相会的美好情感。
下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则表现出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时的浪漫和幸福。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4.《江雪》-柳宗元《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个寂静、荒凉的雪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严寒。
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表现出一位老翁在雪中独自垂钓的孤独形象,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整首诗意境高远,寓意深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境界。
以上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几篇经典作品,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思想、艺术和情感价值。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导语】五⾔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是绝句的⼀种。
五⾔四句⽽⼜合乎律诗规范的⼩诗,叫做五⾔绝句,简称五绝。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的五⾔绝句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的五⾔绝句诗词赏析:蝉 唐代诗⼈: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句句⼜暗⽰着诗⼈⾼洁清远的品⾏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句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性,实际上处处含⽐兴象征。
“垂緌”暗⽰显宦⾝份,因古⼈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
显宦的⾝份和地位在⼀般⽼百姓⼼⽬中,和“清客”是有⽭盾甚⾄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客)”的统⼀,正是为三、四句的“清”⽆须借“贵”做反铺垫,⽤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树,⽤⼀“疏”字,更见其枝⼲的清⾼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般⼈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强调这是出于“居⾼”⽽⾃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个真理:修⾝⽽品格⾼尚的⼈,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者的帮助),⾃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种⼈格的美,强调⼈格的⼒量。
两句中的“⾃”字和“⾮”字,⼀正⼀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度⾃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韵。
实际上,咏蝉这⾸诗包含着诗⼈虞世南的夫⼦⾃道。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五言绝句”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五言绝句”0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这首《静夜思》就是这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此诗极为流行,有唐人的地方就有这首诗。
(中华第一诗!绝句的代表作!)0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
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天自然的诗篇,天籁之音)0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
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
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
(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之一)04.《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篇一】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蝉唐代诗人: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篇二】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鸟鸣涧唐代诗人: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篇三】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秋夜喜遇王处士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赏析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的隽永诗情。
前两句叙述了农事活动归来,“喜遇”的背景,即诗人在田地里耕作了一天。
这里“北场”“东皋”都是泛指诗人家附近的田地。
“芸藿”和“刈黍”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隐躬耕身份。
诗人耕作于不同地点,耕耘不同作物,这些场景和作物的变化,在视野上给人描绘了一幅和谐而有节奏的动感画面,体现了诗人耕作时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
虽然诗人写的这两句平淡不加雕饰,但朴素而有节奏的诗句中,自然描绘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这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也使诗人的心境变得和谐平衡。
王绩归隐生活条件优裕,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不过是田园生活的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
这种生活所造成的和谐心境是下两句所描绘“秋夜喜遇”的背景与条件。
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和朋友王处士相遇时的自然风景。
星星点点的萤光、明亮的秋月,把乡村夜景衬托得宁静而不单调,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
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两位乡居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
这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
这里那里又穿梭地飞舞着星星点点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光图案。
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
同时这局部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
这里对两人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画面描写,也没有一笔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快意微醺的那种心境、环境的契合无间舒适安恬、共对如此良夜幽景两位朋友别有会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这首小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
在当时六朝靡丽诗风尚存的时代,可谓独树一帜。
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北场”、“东皋”、“毛月”、“夜萤”,每处景物都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开头两句的美景是愉快的,后两句好友相逢更是喜上加喜,这种心情透露在字里行间。
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
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
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的优点,又融情入景,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的意境。
从田园诗发展上看,陶渊明重写意,王维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先声。
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属于未来诗歌发展时代作品了。
【篇四】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送郭司仓唐代诗人:王昌龄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友谊的作品,是一首送别诗。
全篇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感情表达得十分细致。
诗的开头用了画意般的描写,点明时间和地点。
这是临水的地方,淮河碧绿的颜色被映在门上,应该是晚上吧,白天太阳下水的影子应该是闪烁不定的,不能看清楚颜色。
只有静夜下平静的水面才会将绿色抹在人家的门户上吧。
当然做这个推测,也因为诗人后面还写有留客的句子,应该天色已晚主客都有了不便之处,诗人才会生出挽留的心意吧。
后面的两个短句都有祝福的意思。
尤其用渐渐高升的明月来比喻朋友将要得到的发展,表明诗人不但希望他能高官厚禄,而且希望他能成为清正廉明的好官,诗人真是在用善良的心对待朋友。
春季的淮河潮水会夜夜高涨,诗人用潮水来形容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心,这里即使有夸张地一面,但是也很形象化了那看不见的心绪,诗人的思念一下子变生动了。
比喻的作用有说明,也有加深理解的一面。
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
这首作品里对朋友的心意写得具体又深厚,选材有特点,而且素材的针对性也强。
【篇五】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山中送别唐代大诗人: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