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五言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的五言古诗汇总大全

【导语】五⾔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种新诗体。
它没有⼀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韵也相当⾃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经典的五⾔古诗,欢迎阅读!经典的五⾔古诗篇⼀ 感遇·其⼀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意,⾃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有本⼼,何求美⼈折。
【译⽂及注释】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机勃发,春秋⾃成佳节良⾠。
谁能领悟⼭中隐⼠,闻⾹深⽣仰慕之情。
花卉流⾹原为天性,何求美⼈采撷扬名。
1、葳蕤:枝叶茂盛⽽纷披。
2、坐:因⽽。
3、本⼼:天性。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之冠⾸。
诗借物起兴,⾃⽐兰桂,抒发诗⼈孤芳⾃赏,⽓节清⾼,不求引⽤之情感。
诗⼀开始⽤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限⽣机和清雅⾼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却荣⽽不媚,不求⼈知之品质。
上半⾸写兰桂,不写⼈。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忧谗惧祸的⼼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活哲理。
经典的五⾔古诗篇⼆ ⽉下独酌 作者:李⽩ 花间⼀壶酒,独酌⽆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暂伴⽉将影,⾏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及注释】 准备⼀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斟⾃酌⽆亲⽆友,孤独⼀⼈。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的明⽉,低头窥见⾝影,共饮已有三⼈。
⽉⼉,你那⾥晓得畅饮的乐趣?影⼉,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暂且伴随⽟兔,这⽆情瘦影吧,我应及时⾏乐,趁着春宵良⾠。
⽉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离散。
⽉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1、将:偕,和。
唐诗五言律诗精选(全是经典!篇篇名篇!附简评)

唐诗五言律诗精选(全是经典!篇篇名篇!附简评)唐五律精选一、野望(王绩)——如荆钗布裙的村姑,有着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杳杳寒山道(寒山)——运用迭字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和复沓的音乐美。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三、在狱咏蝉(骆宾王)——咏物名作,物我一体。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四、别薛华(王勃)——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六、从军行(杨炯)——笔力极其雄劲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七、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道景言情别具匠心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八、夜宿七盘岭(沈佺期)——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九、感遇(陈子昂)——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充实而清新。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十、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豪放激扬,慷慨悲壮,如闻战鼓,气壮山河。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十一、感遇(张九龄)——朴素遒劲,寄慨遥深,和平温雅,不激不昂。
经典的五言绝句古诗及翻译

经典的五言绝句古诗及翻译1.经典的五言绝句古诗及翻译春晓孟浩然〔唐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一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2.经典的五言绝句古诗及翻译听弹琴刘长卿〔唐代〕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一作:七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3.经典的五言绝句古诗及翻译八阵图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4.经典的五言绝句古诗及翻译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次北固⼭下 朝代:唐朝|作者:王湾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 这⾸写冬末春初,旅⾏江中,即景⽣情,⽽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船,情景恢弘阔⼤。
三联写拂晓⾏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积极向上的艺术魅⼒。
尾联见雁思亲,与⾸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残夜,江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东升,春意萌动,放⾈于绿⽔之上,联想起“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百⼀⼗五。
下⾯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对此诗的赏析。
这⾸《次北固⼭下》唐⼈殷璠选⼊《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从来观⽓象,惟向此中偏。
” 王湾是洛阳⼈,⽣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句为“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其“东⾏”,当是经镇江到江南⼀带去。
诗⼈⼀路⾏来,当⾈次北固⼭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中的情思,吟成了这⼀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丽,⼜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点题中“北固⼭”。
作者乘⾈,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前进,驶向“青⼭”,驶向“青⼭”之外遥远的“客路”。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下⾯是®⽆忧考⽹分享的唐诗三百⾸五⾔律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唐诗三百⾸五⾔律诗赏析:终南⼭ 唐代:王维 太⼄近天都,连⼭接海隅。
⽩云回望合,青霭⼊看⽆。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处宿,隔⽔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江⼭,恢弘壮阔。
诗中⼀句⼀词,点点滴滴,尽是诗⼈豪情万丈。
《终南⼭》就是这样⼀⾸王维⼭⽔诗的亮点之作。
“太⼄近天都,连⼭到海隅。
”⾸联是说,巍巍的终南⼭⾼⼊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峦,延伸到遥远的⼤海之滨。
⾸联写终南⼭的远景,借⽤夸张的⼿法勾画了终南⼭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是终南⼭的别称。
中南虽⾼,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终南⼭西起⽢肃天⽔,东⾄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连接不断,直到海隅,⼜何尝符合事实?然⽽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连⼭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愈见真实。
“⽩云回望合,青霭⼊看⽆。
”次联是说,我在深⼭前⾏,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云⼜在⾝后合成了茫茫的⼀⽚。
我朝濛濛的青霭⾛去,⼀到⾯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终南⼭⽽“回望”,望的是刚⾛过的路。
诗⼈⾝在终南⼭中,朝前看,⽩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步,就可以浮游于⽩云的海洋;然⽽继续前进,⽩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云⼜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经历的⼈并不陌⽣。
经典五言古诗赏析大全

【导语】五⾔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种新诗体。
它没有⼀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韵也相当⾃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古诗。
下⾯是分享的经典五⾔古诗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五⾔古诗赏析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不得意,归卧南⼭陲。
但去莫复问,⽩云⽆尽时。
赏析 这⾸诗写友⼈归隐,看似语句平淡⽆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是使动⽤法,“使......饮”的意思。
⼀、⼆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第⼀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概在进⼊终南⼭的⼭⼝。
第⼆句设问,问友⼈到哪⾥去,由此引出下⾯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质朴⽆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送别者的感情⼀开始就渗透在字⾥⾏间。
“君⾔不得意,归卧南⼭陲。
”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旁。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指出了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中郁积不平。
⾄于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这三个字是理解这⾸诗题旨的⼀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云⽆尽时。
”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云正⽆边飘荡。
诗⼈在得知友⼈“不得意”的⼼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云⽆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中的⽩云才没有穷尽之时,⾜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的安慰,⼜有⾃⼰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似乎带有⼀种⽆可奈何的情绪。
联系前⾯“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并蕴含着⾃⼰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导语】五⾔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是绝句的⼀种。
五⾔四句⽽⼜合乎律诗规范的⼩诗,叫做五⾔绝句,简称五绝。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的五⾔绝句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的五⾔绝句诗词赏析:蝉 唐代诗⼈: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句句⼜暗⽰着诗⼈⾼洁清远的品⾏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句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性,实际上处处含⽐兴象征。
“垂緌”暗⽰显宦⾝份,因古⼈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
显宦的⾝份和地位在⼀般⽼百姓⼼⽬中,和“清客”是有⽭盾甚⾄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客)”的统⼀,正是为三、四句的“清”⽆须借“贵”做反铺垫,⽤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树,⽤⼀“疏”字,更见其枝⼲的清⾼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般⼈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强调这是出于“居⾼”⽽⾃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个真理:修⾝⽽品格⾼尚的⼈,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者的帮助),⾃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种⼈格的美,强调⼈格的⼒量。
两句中的“⾃”字和“⾮”字,⼀正⼀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度⾃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韵。
实际上,咏蝉这⾸诗包含着诗⼈虞世南的夫⼦⾃道。
《五言律诗》名篇赏析

《五言律诗》名篇赏析1.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2.张九龄:望月怀远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5.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6.沈佺期:杂诗7.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8.王湾:次北固山下9.常建:破山寺后禅院10.岑参:寄左省杜拾遗11.李白:赠孟浩然12.李白:渡荆门送别13.李白:送友人14.李白:听蜀僧浚弹琴1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16.杜甫:春望17.杜甫:月夜18.杜甫:春宿左省19.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20.杜甫:月夜忆舍弟21.杜甫:天末怀李白22.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23.杜甫:别房太尉墓24杜甫:旅夜书怀25.杜甫:登岳阳楼26.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7.王维:山居秋暝28.王维:归嵩山作29.王维:终南山30.王维:酬张少府31.王维:过香积寺32.王维:送梓州李使君33.王维:汉江临泛34.王维:终南别业35.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3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37.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38.孟浩然:岁暮归南山39.孟浩然:过故人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作者: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解】(1)经鲁祭孔子: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到泰山祭天,途经孔子宅,派出使者祭孔子墓。
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2)何为者,犹“何为乎”。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3)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
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鄹氏邑,鄹人地。
(4)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5)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经典五言古诗赏析《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篇二】经典五言古诗赏析《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唐代:杜甫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
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
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
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篇三】经典五言古诗赏析《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篇四】经典五言古诗赏析《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