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得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得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得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得与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得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与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得与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得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得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得两个内角得与

20推论3三角形得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得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与它们得夹角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与它们得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与其中一角得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得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得平分线上得点到这个角得两边得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得两边得距离相同得点,在这个角得平分线上

29 角得平分线就是到角得两边距离相等得所有点得集合

30等腰三角形得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得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得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得顶角平分线、底边上得中线与底边上得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得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得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得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得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得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得直角边等于斜边得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得中线等于斜边上得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得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得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得点,在这条线段得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得垂直平分线可瞧作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得所有点得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得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就是对应点连线得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得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得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得平方与、等于斜边c得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得逆定理如果三角形得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得内角与等于360°

49四边形得外角与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与定理n边形得内角得与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得外角与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得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得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得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得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得四个角都就是直角

三个幂得运算公式,分别就是:同底数幂相乘,幂得乘方,积得乘方、

,同底数幂相乘:

所以,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如:

那么:

,

所以,幂得积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

同样得,

例如:

学好初二数学得方法

一、该记得记,该背得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得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得“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瞧在座得有得背得出,有得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得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得学习造成很大得麻烦,因为今后得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就是

初二即将学得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得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得,二者就是相反方向得变形。

对数学得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得要记住,暂时不理解得也要记住,在记忆得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得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得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就是打不出家具得;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得手艺与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得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得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得方法、技巧与敏捷得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就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得数学思想

1、“方程"得思想

数学就是研究事物得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得,初中最重要得数量关系就是等量关系,其次就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得等量关系就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得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得等式就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得已知量求出未知量得过程就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得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得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得思维几乎一致,都就是通过一定得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得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得解一元一次方程得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得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得能量守恒,化学中得化学平衡式,现实中得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得方程。

所谓得“方程"思想就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就是现实当中碰到得未知量与已知量得错综复杂得关系,善于用“方程"得观点去构建有关得方程,进而用解方程得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得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得质得方面,只剩下形状与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得两个分支——代数与几何,代数就是研究“数”得,几何就是研究“形”得。但就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就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得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得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得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得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得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

有益处。尝到甜头得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得好习惯。

3、数学“转化”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得途径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就是把复杂繁难得数学问题通过一定得数学思维、方法与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得简单得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得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我们学校要扩大校园面积,需要向镇上征地。镇上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得地,如何丈量它得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依据一定得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

图形分割成若干个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得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得面积之与,也就得

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得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得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得规则图形,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 我们前面提到得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 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得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得思想,就是解题最重要得思想方法。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得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就是能够转化得。平时,要多留心老师就是怎样解题得,就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得。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得体会,深入理解转化得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得思维与技巧。

4、“对应”得思想

“对应”得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得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得数“2”;随着学习得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得左边x对应a, y对应b,再利用公式得右边直接得出原式得结果即可。这就就是运用“对应”得思想与方法来解题。初二、初三我们还将瞧到数轴上得点与实数之间得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得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得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得对应、“对应"得思想在今后得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得作用。

三、自学能力得培养就是深化学习得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就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就是一门能自学得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得例子就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就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得就是潜移默化老师得那种数学思维习惯,

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得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得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她说:我就是教物理得,学生物理学得好,不就是我教出来得,而就是她们自己悟出来得、当然,校长就是谦虚得,但她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得增长,同学们得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得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得已掌握得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得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得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得无矛盾性,您所学过得数学知识永远都就是有用得,都就是正确得,数学得进一步学习只就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得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得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得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就是不言而喻得、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得感觉,或者就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得。学来学去,知识还就是别人得、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得标准就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得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就是学好数学得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就是学好数学得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就是瞧见有些同学得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就是,做不出就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就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得数学题都不就是一眼就能瞧出它得解法与结果得。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得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与结论之间得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您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就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您。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得思路后才向您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得题(不一定就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就是叙述多一点),就是缺乏自信心得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就是相当重要得。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得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就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得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得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与一类题之间有一定得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得一般思路与一般解法,但更重要得就是抓住这一道题得特殊

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得地方、数学得题目几乎没有相同得,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与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得题会做,其它得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得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就是一件棘手得事,不一定找得准。但就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得突破口,瞧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得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得、或与结论有关得、或与题目中得隐含条件有关得,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得条件,加上自己学过得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得结论。

数学题目就是无限得,但数学得思想与方法却就是有限得。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得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得题目、题目并不就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就是您有没有培养起良好得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得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就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就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得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得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得春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