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中日战争

五﹑学术前沿一
关于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失利原因的解释,传统观点
有所谓缺乏炮弹之说,在社会和学术都有很大影响.此说 主要出自当时几个来华西人,即泰莱,赫德,汉纳等人的相 关说法.但笔者认为此说大可怀疑难以成立,是对失利原 — 因的一种错误解释. ——— 潘向明《甲午黄海之役北洋海 军缺乏炮弹说质疑———兼论其失利原因问题》
日本的对 外扩张
提出“征韩 论” 的西乡 隆盛
发表《军事意 见书》《外 交政略论》的 日本首相山县 有朋
“开拓万里之 波涛” ,“布国威 于四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
思考二:如何理解甲午 中日战争的必然性。
必然性: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清政府更加腐败,对外妥协退让。②日本明治维新以 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统治集团急需对外扩张,制定 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③日本的侵 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成为日本实 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19世纪末,日本对外侵略扩张, 企图以朝鲜为基地,进而侵略中国,战争在所难免。 ←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丘逢甲、徐骧、刘永福
失败原因: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 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②英国传教士的引导。 ③日军全力攻台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思考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闭幕后,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邱逢甲的诗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 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还引用一位台湾著名 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 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1)《春愁》写于哪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 哭”?“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 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 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理由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被列强侵略和瓦解的开始,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它也是日本在其向亚洲和世界进军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起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影响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削弱和摧残。
此时,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亚洲一流的强国。
它先后通过几次战争,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而后开始向中国进军。
1894年7月25日,日本公开宣战,正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全力以赴加强军备,但最终却在治理不善、投降倾向、官场腐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输给了日本。
在此战争中,中国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伏笔。
二、战争过程1. 阳戟口海战这场海战是甲午战争最为重要和首要的一场。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宁波东北岛的阳戟口海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虽然北洋舰队武器相对而言配备成熟、实力强大,但由于指挥混乱、内部分歧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失败,战争进入了中国失利的阶段。
2. 山海关大捷山海关大捷是中国北洋军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1895年,日军越过边境,向中国的重要军事城市山海关进军。
中国北洋军经过3天3夜的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击退了日军的入侵。
这场战斗表明了中国北洋军的实力和士气,并且赢得了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致称赞。
3.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又一场决定性的海战。
日本海军以先进的舰船和武器优势,抵达了中国难以守卫的威海卫海域。
虽然中国北洋舰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由于战术失误,中国舰队损失惨重,再次失败。
三、影响及启示1. 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明显瓦解,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人兵士 和大清捕虏
图为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 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 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 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 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 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 心。
风云甲午:第三阶段
日本旗舰松岛
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和辽东 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和 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 威海卫之战 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 的最后一战。
日军攻克平壤清军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 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 作战。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 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 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但平壤之战前,清军统 帅叶志超的妾写给他一封信, 劝他多为家里的妻妾想想, 于是他在平壤之战的紧急关 头弃城逃走。只有下层将士 奋勇作战。
作为清政府难得的主动反击, 这次的战役是可以与虎门销 虎门销 烟相比的,即使它以惨败收 场。 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 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 中国人民不可 侮的民族气节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
的 铮 的 铮 铁 北 骨 。 师 将 抗 士 们 日 击 我 》 中 争 勇 , 从 战 水 洋 出 英 文 甲 午 我 看 诗 日 不 难 一 篇 《中 寇 们 的 是 中 这
日军攻陷旅顺后,对市内居民 连续四天进行杀戮,中方史料 称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中 国居民36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 体,其余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超过二万人遇害。死者葬于白 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 忠墓”。当时的西方报道称被 杀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中日甲午战争的呢。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来欣赏一下吧。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项目 内容 影响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
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
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
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
接受到威胁。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
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
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