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3)Word版
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在本学科上掌握较为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般为3年。
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或提前攻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1、汉语语法学2、汉语词汇学3、方言与音韵学4、汉字学5、对外汉语教学四、课程设置及学分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另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各2学分,具体结构为:政治理论课程,2门,必修,4学分第一外国语(含专业外语),1门,必修,4学分学位基础课程,每门3学分,必修,至少修满3学分学位专业课程,每门3学分,必修,至少修满9学分非学位专业课程,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8学分跨专业课程,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主要课程2-3门;补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以通过考试为准。
五、培养环节1、综合考核:研究生综合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至迟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2、论文开题:硕士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
学科组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论文开题的具体时间,如果条件成熟,也可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进行。
3、论文工作检查: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论文工作检查。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本学科具有丰厚的学术积淀,创立者是前辈学者、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教授、龚千炎教授,他们为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本格局。
本学科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点,2002年成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另有2人在读),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储泰松、熊仲儒)。
本方向目前以梵汉对音研究、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为主要特色,注重中外兼修,学科交融;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的研究动态,重视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本学科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古委会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安徽省社科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出版有《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说文>与训诂语法论稿》、《汉语研究论集》等著作。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汉语和汉语史。
传统的研究强项是汉语语法研究,涉及语法研究领域较广,在汉语及其方言、民族语言及汉外对比方面都有重要成果。
主要学者有孔令达教授、周国光教授(已调出)、李向农教授(已调出)。
本学科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中古音尤其是梵汉对音研究、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江淮方言研究等。
本学科教风严谨,学风纯朴,学生质量上乘,在全国高校中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1978年招生以来,已培养研究生300余人。
毕业生一部分考取著名高校的博士生继续深造;一部分走上社会直接就业,就业情况一直令人满意。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专业技能,能胜任各级教育教学机构、新闻出版、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人才,并为本专业博士授予单位提供优秀生源。
具体要求是: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050103)一、学科简介汉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的独立学科,目的是通过对汉语和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
探究它们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在继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本学科还要吸收国外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使自身得到发展。
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将为检验和充实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贡献,并为应用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汉民族的思维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要培养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奠定扎实系统的汉语汉文字理论知识根基,掌握对历史语言及文字现象进行良好分析的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从事交际和信息整合的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可在一般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文化、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三、研究方向1、汉语语法学2、汉字学3、训诂学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习优秀并提前修满36学分者,亦可缩短到两年半毕业。
前一年半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适当参与科研工作。
后一年半用来完成学位论文,同时也参与一定的学术活动。
学习期间要求写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一2篇,以体现通过学习训练所获得的科研能力。
五、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课程介绍(见附录)。
七、教学与社会实践本学科研究生,要在学习期间安排适量的教学实践,由导师或参与指导的教师对于他们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评点,并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给定成绩。
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研究生在读期间可以通过必要的渠道访问专家学者或进行专题调查,学会独立或有组织地进行语言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要求他们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国内举行的本学科学术会议。
培养方案文学院专硕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注:本方案合用于在上海文学院招生和培养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一、培养目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旳专业学位。
按照实践性、复合型、国际化旳人才培养规定,培养适应能力强、有较全面旳实用教学技能旳国际化汉语教师;把外语能力、汉语知识、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用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汉语外语并重,合适加入中华文化技能等技能性课程;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机构从事汉语教学,也能在政府部门、企业或企业等机构从事与汉语或中华文化有关旳工作。
详细规定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旳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有扎实旳汉语言文化知识,具有纯熟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纯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4.具有较高旳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5.有较强旳外语口语能力,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6.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旳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三、培养方式1.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
2.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技能旳培训。
3.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负责硕士培养全过程,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研究方向并指导专业学习、论文写作,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践培训工作,参与论文指导。
采用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指导教师。
4.有计划地聘任校内外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承担讲课任务,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硕士培养质量。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旳职业需求为目旳,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旳培养,形成以关键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旳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培养目标:在师资、课题、资料、设备、技术、经验等各方面业已具备的坚实基础上,争创学科领先优势,与时俱进,以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建设,主攻近代汉语史、汉语方言学,同时积极筹备对外汉语教学、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等学科方向,以学术研究推进中文文献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培养现代信息社会急需的既通汉语本体研究又懂中文信息处理并具备汉语言文字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1、汉语史要求学生在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指导、现代研究手段支持下,深入了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上古史、中古史和近现代史的主要发展脉络,掌握其发展演变规律性,重点钻研中古、近现代史,既注意汉语本体的发展,又注意努力挖掘、善于利用世界汉语教学的历史文献来探索本土汉语的实际情况和演变轨迹。
2、汉语方言学要求学生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现代研究手段支持下,深入了解汉语方言的实际,掌握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方法、理论,培养熟练进行方言调研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区域性的方言调查研究,以岭南汉语方言为研究重点,特别关注深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关注深圳语言文字工作建设规划、政策制定等社会实践。
3、古文字学在掌握一般语言学理论,了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状况、历史及其导因的基础上,对汉字的起源、性质、形音义特点及其演变的各个阶段(直至现代汉字)的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对出土古文字文献进行主要是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包括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关的研究。
4、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具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专门人才。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3)一、学科概况汉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的独立学科。
通过对汉语和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探究它们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较大发展的。
它的研究将为检验和充实普通语言学理论作出新的贡献,并为应用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
它的研究对于揭示汉民族的思维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独立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运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研究方向A、近代汉语B、音韵训诂C、写作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第一至第四学期用于课程学习;第五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并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
所修课程由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教学实践四部分组成。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34学分(包括教学实践1学分)。
五、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六、培养方式与方法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负责,同时应注意同一研究方向以至不同研究方向学术群体的整体指导作用。
实行课程学习和科研并重。
课程学习采取系统讲授、个别辅导、课堂讨论、举办讲座及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要求研究生之间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其适应社会环境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选择有一定理论意义的课题,尽可能居于学术研究的前沿。
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并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本专业其它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写作一般从第五学期开始。
开题前由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负责于第三学年的8~9月在教研室进行开题报告,报告通过后正式进入写作阶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研究型)一、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为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培育学科之一,在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史、文字学、汉语词汇学等方面成果显著,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字与训诂学三个研究方向。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
硕士生导师组成员有:卢小群教授、韩琳教授、杨吉春教授、翟燕教授、孙建军副教授、万丽华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系统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汉语言文字学学术成果,关注世界语言学发展动态,适当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状况,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分析、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来阅读及翻译国外相关专业文献资料,能够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学术机构、教育领域、文化与出版部门、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现代汉语2.汉语史3.文字与训诂学四、培养方式1.采取导师和导师组成员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术讨论、社会调查实践和论文写作。
2.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基础,采用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形式。
3.指导学生参加导师主持的相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其科研能力。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2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
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课程修习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门(1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至少5门(1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门(8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03,授文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3.可胜任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教学、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汉语史2.文字学
3.现代汉语4.汉语方言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学校批准年限为准)。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注:课程名称后标注★为高水平课程,▲为国际化课程。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103)
(对外汉语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
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运用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具有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
1. 培养方式本专业采用课堂教授、讨论和实践(社会调研与参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在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2. 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
1、文字学
2、汉语史
3、语法学
四、课程设置
五、科研成果要求
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
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撰写有关摘要、笔记或报告。
六、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末之前,参加各院系组织的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内容包括对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科研能力训练和开题报告的准备进行全面审核。
建立筛选机制,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七、学位论文要求
1. 论文选题研究生撰写论文之前,必须认真调查和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一定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2. 论文开题报告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要素:阐述选题依据;确定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比较系统介绍国内外研究领域和动态;论文的研究可行性;论文的研究阶段和工作计划;论文的创新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提出;论文的大纲及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的难点、疑点和存在的问题。
3. 论文撰写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4. 论文评阅和答辩经专家评定和评阅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八、参考书目
汉语文字学方向
1.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0;
3.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 1997。
7.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
8.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99;
9.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7;
10.李圃,《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2;
12.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
13.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汉语史方向:
1.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96年版。
2.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3. 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5.高小方、蒋来娣《汉语史语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7.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
8.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7月。
9.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9月。
10.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年5月。
11.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
1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4年4月。
13.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1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语法学方向:
1.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
2.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8。
3.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冯志伟著《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等著,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认知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美]霍凯特著,索振羽、叶蜚声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刘润清著《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陆俭明、沈阳编《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
11.[英]R·H·罗宾斯著,许德宝译《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彭利贞等译《认知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4.马庆株: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5年。
15.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16.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
17.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8.徐烈炯著《语义学》(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5。
19.徐志民著《欧美语言学简史》,学林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20.[瑞典]詹斯·奥尔伍德等著,王维贤等译,《语言学中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
22.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24.朱德(著)《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X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