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利用情况简介
中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中国能源资源的现况—石油载运工具贾燕红 38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强。
本文就石油的分布状况以及目前我国石油资源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们从它目前的开采及使用、市场现状以及战略储备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1、我国石油资源概况中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包括河南和苏北等盆地,这里的累积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共占全国储量的%,居全国之首。
目前,长江以南只有百色、三水、景谷三个小盆地探明了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这些特点决定了北油南运、东油西送的总格局。
显然,最缺油的是西南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
东部以外的石油资源储量主要是在新疆和我国海域,占全国储量的%。
目前新疆的储量又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分别占全国储量的%、%和%。
目前上海石油的勘探成果也与大陆的相似,即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浙江省以东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中部的西湖凹陷也相继发现了平湖等8个油气田,但渤海湾盆地的探明储量成倍增长,石油储量主要在北部。
我国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属于比较丰富的国家,2008年8月,第三次全国石油资源评价项目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为765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2亿吨。
一些专家推测,根据近五十年来我国石油探明储量演化规律,我国今后20年的石油探明储量将以低欺负波浪形增长为主,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将在增加80-100亿吨,累计探明储量将达到300亿吨左右。
如果按照30%的采收率来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大约有50亿吨的可采储量。
但是中国人均石油资源储量匿乏,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人均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一.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物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了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二.关键词:石油的勘探与开发;石油资源三.目录1.石油的勘探2.国际石油资源现状3.国内石油资源现状4.国外石油储备制度5.我国石油储备制度四.正文1.石油的勘探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为国家增加原油储备及相关油气产品。
钻井就是人们从地表向下挖掘一个筒形的通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地下水。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钻井大体经过了挖掘井技术、顿钻井技术和旋转钻井技术三个发展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中,中华民族都是处在该项技术的最前列。
公元前1500年前后,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井”字,春秋战国时期的井深已达50余米,到唐朝时已超过140米。
这个时期属于人工挖掘井阶段,井的直径大约为1.5米,人可以从井筒下到井底。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历经两千年的发展。
到北宋的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出现顿钻井技术。
钻井井筒直径有碗口大小,井深可达130米左右,古称卓筒井。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后极为赞叹,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书中写到“今天用于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的深井就是从中国人的这些技术中发展起来的”,并指出“这种技术大约在12世纪以前传到西方各国”。
1835年(道光6年),我国打成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卓筒井”,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寨,深度达1001.42米。
19世纪末期出现的旋转钻井技术,实际上是在我国顿钻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的分析

关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的分析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的分析,无疑是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前景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石油储量为20.32亿吨,居世界第十位;天然气储量为6.1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能源供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水平较高。
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我国已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国内大型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水平。
这种情况下,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和开发能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供需矛盾。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北方地区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而南方地区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这增加了天然气供给的复杂性。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中存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挑战,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防范工作。
未来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勘探开发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足够的能源供给。
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合作,拓展资源进口渠道,稳定能源供给。
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能源利用现状与分析

能源利用现状与分析能源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能源的利用现状和分析对于国家能源政策制定和能源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能源现状、能源利用状况和能源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能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能源现状(一)能源供应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主要能源供应靠进口。
据统计,2019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总量为5510万吨,天然气进口总量为9792亿立方米,煤炭进口总量为32609万吨。
目前,中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进口,对外能源依赖度高。
(二)能源消费中国能源消费量居全球第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能源消费强度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石油和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来源,但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结构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组成。
但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其碳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
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能源利用状况(一)电力行业电力行业是能源的重要利用领域。
目前,中国电力行业主要依靠煤炭发电,但煤炭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应用于电力行业,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领域交通领域是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之一。
目前,交通领域主要依赖于石油。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电动汽车逐渐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主流,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仍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推广。
(三)工业领域工业领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之一。
目前,工业领域主要依赖于煤炭和石油。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工业领域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并推动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三、能源发展趋势(一)清洁能源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目标,如《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意见》等。
清洁能源的利用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
油田电能浪费现状分析石油石化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主要...

油田电能浪费现状分析石油石化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主要耗能行业之一。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目前中国各油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油田企业来说,主要能源消耗品种为原油、天然气、电、成品油等,其中电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8%左右,采油厂每年用电费用成本约占采油厂生产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油田是一个大而全的综合性企业。
用电系统很多,各系统对电力的需求有很大差别。
油田主要用电设备是两类泵(水泵、油泵)、一种机(抽油机)、一种炉(电加热炉),其次是机床、电焊设备、风机及少数零杂设备。
根据对各系统的调研分析,油田目前供电系统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直接导致电耗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提高(约占总成本的35% 以上)。
电耗费用的增加直接影响着公司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所以油田的节能降耗改造势在必行。
采油系统作为油田最大的生产用电系统,其年耗电量约占油田总用电量的56%。
其系统效率现状:电机匹配存在“大马拉小车”的不合理现象,电机普遍负荷率较低。
通常选择的标准电机其标称均高于驱动负载的最大需求。
由于这一原因,所选择的电机几乎一定是超出标准的,当提供额定电压时,即使满负荷运行也有节电空间。
此外,有些应用其负荷本来就是变化的,而选择的电机大小必须能满足最大负荷时的需求,尽管最大负荷只是间断出现,而其它时间负荷要小得多。
部分抽油机井的采注关系和下泵深度不合理。
据美国能源部的一项调查,在美国,有90%的抽油机都普遍存在充满度偏低的问题。
充满度低的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1、泵装置的设计能力按最大化的抽取选择,设计及选择阶段即存在选择过剩;2、随着油井由浅入深的抽取,泵装置的能力过剩随流体总量的减少而加大,产量越低,泵装置的过剩能力就越严重。
抽油机井日常管理水平滑坡,直接影响了设备运行的节能水平。
抽油机是石油生产的耗电大户,据统计目前中国国内共有抽油机约10万台,系统效率不足30%,年耗电约8×108KW.h,占油田总耗电量的1/3。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和开采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
资源储量较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主要油田有大庆、胜利、吉林和华北等,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亚、西北和西
南等地区。
我国石油储储量累计达到180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达到50万亿立方米。
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包括石油钻井、原油生产、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同时还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化工产业链。
不过,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消耗和供应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利
用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源储备缺乏,加工技术不高,环境污染等问
题。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政府正在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
的勘探和利用力度。
同时,我国还在积极推动石油天然气产业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的科学
管理,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利用效率,共同推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石油行业发展概述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
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
石油一词多用于说明油层渗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
而原油一词多用于国家统计的原油产量统计数字、评价原油理化性质及用于说明采收率、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石油作为矿产资源是指含水、含气的油,而原油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其中的水、气已从油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合格的工业产品。
二、全球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全球石油资源总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截至2020年末,全球石油证实储量达17324亿桶,储量寿命为53.5年。
地质构造对盆地演化、油气藏形成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各地区地质构造情况不同,全球的石油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储量区域集中度较高。
全球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中南美洲以及北美洲,2020年分别占比48.3%、18.7%和14%。
全球石油产量过去十年与需求量变动基本一致,市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据统计,2020年,全球石油产量达308亿桶,较2019年减少22亿桶;全球石油消费量达301亿桶,较2019年减少29亿桶。
三、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资源较为丰富,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储量保持稳定,2020年,中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6.2亿吨,同比增长1.7%。
中国石油消费需求远高于产量。
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不断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积极释放优质产能,石油产量总体保持稳定,2020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9亿吨。
需求缺口呈逐步扩大趋势,2020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7.4亿吨。
中国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加大开展石油储备,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加,中国石油长期面临着资源约束和供需短缺的矛盾。
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达5.4亿吨,对外依存度提升至73.4%。
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11至2020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由4452万吨波动增长至5164万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66%。
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范文

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如何我国的能源现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人均水平低下。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列世界第 3位,但人均值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少,分别为世界第10位和第11位,相应的人均值则更低,石油储量人均值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1%,天然气储量人均值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
我国的能源资源储量有限,特别是优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最突出问题。
(2)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低。
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13L 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但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同世界水平相比,仍处于相对低的地位。
(3)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别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36。
6%和50。
3%;石油和天然气东北地区占了近一半;水电资源67。
8%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大户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匮乏。
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输的不合理格局将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4)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99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为煤炭68。
0%、石油23。
2%、天然气 2。
2%、水电和核电占6。
6%。
这与世界能源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同期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是石油居第1位,占38。
6%,煤炭 25。
9%,石油、天然气22。
9%,水电2。
5%,核电7。
5%,其他 2。
6%。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这种能源结构加上煤炭分布的不合理性给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现实的能源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我们对能源使用的主要方式仍是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转化。
但是这些化石能源均属于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储量一定,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
按照现在的探测数据,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180亿〜1510 亿吨,按人类每年石油的开采量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石油情况
一、石油储量 美国是世界上已探明石油探明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 2004年1月1日,其探明石油储量为227亿桶,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
二、生产 美国是继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联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油国,美 国油气杂志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石油产量为790万桶/日,占世界石油 总产量的9.2%。 三、消费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消费量为2007.1万桶/日 (相当于9.143亿吨),较上年增长1.9%,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5.1%。 四、进口 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成为能源净进口国,1985年以后,对进口 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加大,2003年进口量从80年代中期的430万桶/日增至1220 万桶/日(相当于6.051亿吨),较上年增长7.9%,占其国内石油总需求的 62%,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6.8%。
措施:
1优化瓦斯操作系统,减少瓦斯跑损 2降低原油损失,降低污油排放 3控制开停工排放 4充分利用氢气系统
Page 14
drs drs -
6 7 8 9
茂名实华 岳阳兴长 天利高新 泰山石油
1 1 0.817 1
1 1 1 1
1 1 0.817 1
irs -
10
11 12 13 14 15
鲁润股份
BP公司
6001 57
1
0.798 1 1 0.975 1
1
0.909 1 1 0.984 1
1
0.877 1 1 0.991 1
Page 6
我国三大石油企业
1、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Page 7
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
——国际石油网
炼油能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与能源保障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 从中石化集团获悉,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 亿吨,居世界第二。其中,两大集团凭借27%的炼厂数量占据全国 76%的炼油能力。
一、石油简介
二、中外石油利用基本指数对比
三、原油加工损耗及改进措施
2
石油基本物理性质
1)石油的颜色 与原油中含有的胶质、沥青质数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一般有 黑色、褐色深棕色。
2)石油的臭味 是由于原油中所含的不同挥发组分而引起。芳香属组分含量高 的原油具有一种醚臭味。含有硫化物较高的原油则散发着强烈刺鼻的臭味。
3) 石油的密度 石油相对密度(以往文献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时原 油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的比值。密度大小与石油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数量有 关。 4) 石油的溶解性 石油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香精、醚、三氯 甲烷、硫化碳、四氯化碳等,也能局部溶解于酒精之中。
Page 3
1确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围 2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 3寻找地质圈闭(中心环节) 4钻探油气田
中石化集团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是中国炼油能力增长量最大、增 速最快的十年,炼油能力增加了72.8%,年均增长率达6.3%。作为中 国最大的炼油企业,中石化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 界第三大炼油商,而中国第二大炼油企业中石油也已发展为世界第八 大炼油商。两大集团所辖炼油厂的数量虽然仅占全国的27.2%,但原 油一次加工能力已占全国的76.8%,在国内市场居主导地位。 此外,全国地方炼油企业的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山东地炼 居全国地炼首位。外资在中国的权益炼油能力达1050万吨/年,占我 国炼油总能力的2.2%。
(2)从技术进步变化的差异性看,国外石油企业的技术相对成熟,变化相对 较小。2001-2009年间,国外石油公司TFP均值增长4.3%,技术进步平均提 高5%。中国石油企业技术进步相对不稳定,呈现锯齿状的波动,其中泰山石 油的技术进步只有0.005。在技术进步方面,相关技术不够成熟,核心技术缺 乏。 (3)我国石油上市公司之间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指数变化较大。 从技术水 平和技术进步能力看,中国石油企业在陆上油气勘探、油藏经营管理、钻井 工程、管理施工等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在炼油化工方面,与 国际大石油公司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装置平均规模小、工艺水平较低、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与装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等。在海上油气勘探开 发、液化天然气和新能源开发等技术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处于落后状态。
Page 11
原油损失率计算:
原油加工损失量
原油损失=———————————— *100%
原油及外购原料油加工量
Page 12
1、原油途耗
2、原油储存损失 3、原油加工过程损失 4、炼油装置损失
常减压装置 催化裂化装置
延迟焦化装置
加氢装置
催化重整装置
Page 13
1 2 3 4 5
S上石化 长航油运 广聚能源 江钻股份 中国石化
6006 88 6000 87 0000 96 0008 52 6000 28 0006 37 0008 19 6003 39 0005 54
1 0.973 1 1 1 1 1 1 1 1 0.988 1 1 0.998 1
1.01 0.999 1 1 1 1 1 0.975 1 1 0.984 1 1 0公司 埃克森美孚 壳牌公司 道达尔公司
Page 10
1
(1)从总体上看,中外石油企业的生产力指数和技术进步是存在差异的。国 外上市公司的生产力指数和技术进步大都得到提升,国外大石油公司除08年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外,生产力指数和技术进步整 体呈上升状况,且均在1以上。而国内石油上市公司生产力指数和技术进步的 情况参差不齐,有高有低。
钻井 抽油
Page 4
原理:石油是混合物,其中各个成分的 沸点都是不同的, 通过蒸馏,使沸点不同的各个成分分别 蒸发出来,然后 经过冷却处理就又可以恢复为液态。 产品可分为: 燃料、 溶剂与化工原料、 润滑剂、石蜡、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 燃料产量最大, 约占石油总产 量的90%; 润滑剂品种最多, 产量约 占5%。
Page 5
分馏塔示意图
中国能源现状
2001年净进口油品6960万吨(近7000万吨),占去年消费量的30%,已经超过了安全警戒线, 对国家的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到2010年进口量要达到40%~50%,即用不了十年的时间,我 国的燃油一半要靠进口。我国目前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10,不可能在增加产品。国内估计,我国 的石油产量到2015年石油产量1.8亿吨,这是我国石油产量高峰。到2050年,将下降到1亿吨。但 那时我国的需要量降到5~7吨。而国外人士用不了2015年,现在中国已经到达了高峰。中国石油 的生产成本高于国威进口价格,随WTO的加入。将近一半的石油将从中东进口,几年后将达到 70%,均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这是国际上的战略通道。我国的能源安全以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高 度重视,对内颁布强制性节油指标,对外进行频繁的外交或收买参股、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促使 我国的石油来源多元化、安全化。我国石油生产成本比国外高30%,汽油、柴油成本比国外高 30%~50%,且质量比国外也差,现在北京实行汽车排放欧Ⅱ标准,但我们的油品质量差、价格 高。到2005年石油零售全部开放,进出口零关税,外国可在中国人和地点建加油站,对我国冲击 威胁极大。
五、库存战略储备油 截至2004年8月24日,美国存有战略储备油 6.67亿桶,其中轻原油2.7亿桶,重油3.97亿桶。
Page 9
石油企业上市公司生产率指数平均变化
序号
公司简称
股 票 代码
2001-2009年生产率指数平均变化情况
技术效 率变化 effch 1.01 0.972 1 1 1 1 1 0.975 1 1 0.972 1 1 0.997 1 技术进 步 techch 1.035 0.865 1.099 0.915 1.05 0.892 0.987 0.97 0.005 1.05 0.994 1.184 1.154 1.013 0.926 纯效率变 化pech 规模效率 变化sech
2009年我国与国外石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对比
Malmquist生 产率指数 tfpch 1.045 0.841 1.099 0.915 1.05 0.892 0.987 0.946 0.005 1.05 0.966 1.184 1.154 1.01 0.926 总体效率 crste 0.972 0.797 1 1 1 纯技术效 率vrste 1 0.802 1 1 1 规模效率 scale 0.972 0.993 1 1 1 规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