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先秦时期的教育(孔子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六、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 私学的主要课程,有人说,《诗》相 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 《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 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相当于 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这
种说法虽不尽贴切,但也不无道理。

七、认识论与教学方法论
1.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内省外察——道德认识的主要途径 ②乐道安人——道德情感的最高境界 ③立志守恒——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 一 章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④慎言敏行——道德行为的普遍标准
第 一 章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2.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 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

第 一 章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一 章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2.培养目标——“士——君子”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 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政的 ‚贤才‛为目标,即培养君子。 所谓‚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 德和高超才能的统治人才,这种 人才应该是‚修己以敬‛、‚修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第 四 节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四 节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1.论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作用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说的性,是指先天的素质;习就 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 影响。 在孔子看来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 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我非生而 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第 一 章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一 章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想

中国教育史03-第一节PPT:孔子的教育思想_4

中国教育史03-第一节PPT:孔子的教育思想_4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三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内容提要一、论教育作用二、论教育对象三、论教育目的四、论教育内容内容提要五、论教学方法六、论道德教育七、论为师之道八、简评一、论教育作用《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一、论教育作用《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一、论教育作用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庶”一、论教育作用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二、是“富”一、论教育作用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三、是“教”一、论教育作用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分成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

在认识论上存在先天决定论的错误二、论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三、论教育目的 培养”士” 培养”官员”三、论教育目的培养”士”:修己——讲的是“德”安人——讲的是“才”三、论教育目的培养”官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四、论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文献主要指《诗》《书》《礼》《易》《春秋》品行、忠诚和守信实际上是指道德教育四、论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品行、忠诚和守信实际上是指道德教育文献主要指《诗》《书》《礼》《易》《春秋》四、论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包括“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四、论教育内容1、《诗》《诗》的特点是合乎周礼,内容纯正无邪。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先秦儒家教育观

先秦儒家教育观

先秦儒家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儒家教育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以孔子为先祖,儒家教育观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观影响着中国成文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教育的每一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首先,先秦儒家教育观强调立身行善,以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为准则,认为家庭教育是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主要场所,以“孝”为最高立身之道。

“孝”是儒家的最高境界,认为从小学习以“孝”为主要教育内容,可以使孩子学会自律,善良行为。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先秦儒家教育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最重要的内容,其本质就是尊重老人、尊重礼仪,合乎潜规则,实行自律。

其次,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政治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礼乐”为基础,具体而言,要让孩子从小具有尊重礼仪的意识,不断坚持和深化礼乐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他们还认为,通过礼仪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极性,提高好奇心和观察力,也有利于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再者,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过程必须以“至诚”为原则,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学会、心理和行为上的心和真诚,如此,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起自律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身体行为上自觉地去接受规范性的教育,从而从根源上从社会中消除恶习。

最后,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受教育者应该学习“义”,以爱国主义为准则,实施“四义”,培养社会文明素质。

首先是“孝”,这是孔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孩子的利益为准则,以孝顺子女的长辈为宗旨,来培养子女的个性特质,像仁慈,仁爱,勤学等。

其次是“悌”,指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时,应当谦虚有礼,为人处世有原则,集中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让自己与众不同,社会文化水平也就因此提高。

再次是“忠”,即对国家忠心耿耿、坚定不移;最后是“信”,也就是诚实守信,做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允信他人。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乐教人,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德。

乐教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的深刻阐发与发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对先秦儒家乐教思想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一、乐教思想的内涵乐教思想是一种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思想。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言:“夫乐者,乐也;我无乐也”、“乐也在其中矣。

”可见孔子重视乐教之道,认为乐是一种教化人心的重要途径。

孟子也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以音乐教人”的观点,强调了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乐教思想体现了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认为音乐艺术具有教化人心、陶冶人性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乐教思想所强调的不仅是音乐艺术本身,更在于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

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的品德,提高人的修养。

乐教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旨在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人们更加善良、快乐、和谐。

二、乐教思想的教育价值乐教思想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乐教思想强调情感教育。

孔子曾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认为人们的情感应该受到良好的熏陶,而音乐艺术正是一种熏陶人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表达,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健康的情感表达能力。

乐教思想注重品德教育。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艺术可以培养人的品德,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在古代,《乐记》中提到:“乐,德之良表也。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艺术的表演和欣赏可以培养人的品德,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和高尚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乐教思想注重人格教育。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艺术的熏陶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素养,使人更加文雅、高尚,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论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论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论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孔子,先秦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其思想体系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历久弥新,并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思想1. 仁爱孔子主张仁爱,他认为仁爱是一种能够支配人类关系及行动的道德观。

仁包含了爱和感恩,即对人的真正关怀与爱护。

这种道德准则使他教育自己的学生以朴素、真正的道德智慧为根基,而不是凭借权力和金钱。

2. 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重中之重,他说:“教育无类别,无优劣,无高下之分。

”孔子重视教书育人,他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为原则。

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和理解。

他的教育理念承认了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并致力于创造具有改变他们生活方式和精神指导作用的环境。

3. 仁政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即最高贵的统治艺术是爱民、惠民、利民,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家应该以好的道德作为基础,通过人民财产的公义分配、专业的履职精神,不断发展公民的自由和尊重。

二、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社会关系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家庭、亲情、婚姻、友谊等方面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持有“吾爱上礼而斯民易使也”之观点,也就是说,对于人类关系中的每一种概念,孔子都有其独特的看法。

对于家庭,他认为家长对孝顺的要求应该最高;他推崇友谊道义,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敬、支持并常分享相同的良好价值观念;对于婚姻,他提倡男女应该有相爱的权利,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爱情才能导致成功的婚姻,而不是仅仅通过门户之别、财产的考虑等相对表面的条件。

2. 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关注人的道德素养的培养。

同时,孔子也重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尤其是对普通人的教育。

这一理念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成为了中国走向文化之路的标志。

3. 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孔子的思想的影响深入中国政治制度。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答案二:我是怕别人撞到我。 答案三:想打就打,何必多问? 答案四:不是说晚上出门就得打灯笼吗? 答案五:你猜。
墨子 小传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出身贫贱,生活简朴,精于手工机械。
学术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弟子多来自于劳动阶层,组织纪律严格。
“弟子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积,就是个人不断接受外界的影响;
渐,就是外界对个人施加连续的作用。
1. 积微渐久,坚持不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选择良好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 近中正也。” 3. 学习的基本过程——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中外教育思想史》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吴艳茹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东汉·王充
“学习历史大概有三种益处,即愉悦 想象、增长知识、加强美德。” ——休谟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这些
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由此而 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孟子——存养式教学 荀子——积渐式教学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起点——因材施教
德行:颜渊、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二)、私学的兴起在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的“士”阶层是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激流 中出现的。它的历史使命主要是在文化学术下移中 起桥梁和先锋作用。可以说“士”阶层的崛起、私 学的产生、文化学术下移是三位一体的。最后形成 了诸子百家。
私学兴起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
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 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
2、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
进了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工,即体力
劳神财富的单纯的脑力劳动者,出
现了“士”的阶层。
早期的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孙膑、吴起、苏秦、 张仪,都是由“士”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 个霸主。百里奚,虞国灭后沦为奴隶,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出,成为辅佐秦 穆公称霸的贤臣。吴起,战国初军事家,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孙膑,军事 家,指挥齐军打败了称雄一时的魏国。苏秦,战国后期政治家和外交家,倡导 六国“合纵”抵御秦国,一时大有成效,曾佩挂六国相印。张仪,倡导各国分 别与秦国“连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秦国最终占据了绝对优势。
(一)官学衰废的原因
1、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春秋时期诸 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治 权的内乱,连年不断。各国统治者主要 关注的是如何维护生存、扩大势力,无 暇顾及教育,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 持,日趋衰废。
2、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由于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
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
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六)论教师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热爱学生,无私无隐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 不能只靠政令、刑律。
– 他说:“道(道,同“导”,引导。)之以政,齐 (齐,使之整齐划一。)之以刑,民免(免,免于 犯罪。)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自律,自觉地遵守规则。) ”。(《论语·颜 渊》)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1、 启发诱导 ①教学要发挥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 ②教学要鼓励学生积
极思考,举一反三 ③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要抓住时机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2、因材施教
①因材施教的提出,有 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②了解了学生的特点之 后,孔子又是怎样进行 教育的呢?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孔子的教育实践
(一)开创了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 (二) 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三)贯彻“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 (四)创新“六艺”教育内容
– ①偏重社会人事轻鬼事。 – ②偏重文事轻武事。 – 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从教育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
– A.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 同的指导。
– B.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提出不同的 教育要求。
– C.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 才能。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3.学、思、行结合 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 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 语·阳货》)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 也。”(《论语·阳货》。“涂”,通“途”。)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 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论语·阳货》)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论教育目的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 则仕”
– “士”和“君子”
(三)论教育内容
– 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
– 孔子“六经”(六书)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论道德教育
1、要成为具有“仁德”的君 子,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 ①义与利 – ②人与己 – ③质与文
2、论德育的内容
– ①孝悌 – ②爱人 – ③复礼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3、论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立志有恒 ②克已内省 ③推已由人 ④改过迁善 ⑤言行一致 ⑥安贫乐道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主讲教师 陈秀珍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孔子的教育实践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作用 (二)论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内容 (四)论道德教育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六)论教师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 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 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 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 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 “庶、富、教”( 庶,众多,指人口;富,富 足;教,教化。)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