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文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就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中,也有从语言角度论风格的,即把文学风格理解为语言风格。

但比较而言,西方在这方面有更悠久的传统,且有词源学的依据。

据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的考证,在西方,“风格”词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传入拉丁文,再传入德文、英文等,取其“雕刻刀”(又译为“刀笔”,古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的本义,喻指“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显然,“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语言的修辞因素。

另一说认为,“‘风格’这个术语本身在罗马文学中就已产生了,那时是把它当做‘写作’特点的换喻名称,‘写作’特点就是指某个作者的作品的语言结构、语言形式。

”①虽说有出入,但实质相似,都把风格理解为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二种,即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在中国,较早的有西汉的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指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首先提出“风格即人”的作家是布封。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有机整体性,是一种比较切近实际的解释。

当然,也要防止宽泛化。

冈为宽泛地说,文学作品都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所以这里所指的是“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也即风格,而非泛指。

《文学理论教程》第六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六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创见。

为了理解文学生产的性质与特征,本章将根据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通过对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生产与一般精神生产以及其他艺术生产的联系和区别、文学生产中主客体的内涵关系等问题的阐述,予以揭示和说明。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本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将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的同时,明确地将它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并指出,它们“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为此,要理解文学创造的性质特征,就笔削弄清精神生产的一般特征,进而弄清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知识点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的两种生产活动。

在其中,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精神生产的上述特征,是理解文学创造特征的一个重要层次。

知识点2: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了,这正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word版第一章:文学基本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创作活动。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2 文学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形式、体裁、题材、风格等。

主要的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3 文学的功能审美功能:提供审美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认知功能:反映现实生活,传递历史信息。

教育功能:传递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向善。

娱乐功能:提供精神寄托,放松心情。

第二章:文学作品构成要素2.1 语言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

文学语言的特点:形象性、音乐性、表现性。

2.2 形象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学形象的种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3 情节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演变过程。

情节的作用: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2.4 主题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深层含义。

主题的体现:显性主题和隐性主题。

第三章:文学创作方法3.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真实、客观、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杜甫、鲁迅等。

3.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强调个性、情感、想象和创意。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李白、雪莱等。

3.3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反传统、实验性、意识流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普鲁斯特等。

3.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理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高尔基、茅盾等。

第四章:文学体裁4.1 诗歌诗歌的特点:语言凝练、节奏韵律、富有想象。

诗歌的种类: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

4.2 小说小说的特点: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

小说的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3 散文散文的特点:文字简洁、意境深远、表达自由。

散文的种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4.4 剧本剧本的特点:对话丰富、动作性强、适合表演。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解读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解读





全民癫狂的文革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 是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 就是好呀就是好 马列主义大普及 上层建筑红旗飘 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凯歌冲云霄 七亿 人民团结战斗 红色江山牢又牢 (文化大革命好 文 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 一代新人在成长 顶风逆浪 战英豪 工业学大庆(嘿)农业学大寨万里神州传捷 报 七亿人民跟着毛主席 继续革命向前跑 (文化大 革命好 文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 意识形态的联系。 别林斯基:“诗人的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整 个的、自成一体的世界,维持在自己的法则上,有 它自己的原因和基础……诗人的个性越是深刻有力, 他就越是一个诗人。”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对客
观社会情感把握的结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主观世界,偏于用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 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第二节
抒情的现实依据
一、情感经验 1、抒情内容: 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 既是稍纵即逝的,有时微妙复杂的,不想 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 可以用词语相对确切的表述,而往往是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 “零度抒情”在中国: 自我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郭沫若《天狗》(我 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燃烧! 我如大海 一样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飞跑! ) 历经血火考验的抗日战争前后——艾青《我爱这土 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热情歌唱的建国初年——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写于1959,改于1962)“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主体:创作阶段,文学主体是指文学创作者;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文学主体则是指的欣赏主体,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的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审美意识对于文学的意义:活动中的审美意识是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一种主体条和能力;审美意识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条,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文学审美意识是文学活动的枢纽。

文学的语符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从动态上看,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过程。

2.从静态上看,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语言符号化了的对象性存在,语言符号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存在方式。

言显现是文学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1)从艺术哲学的层面上说,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基于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2)在文艺美学的层面上,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3)在语言艺术的层面上,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表明了语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地位。

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和谐的和自由的关系活动就在于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形象化地把握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

在文学这个世界里,人们尽可以调动自身的潜能,展开驰骋的想象,在一种意象的幻境、虚拟的时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体察、对个性的张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渴望等。

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就是这样体现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文学的性质也就在这里找到了它的美学基点。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言之于文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是由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和文学语言本身的审美性能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其一,从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上看,它对于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文化、人类的生存交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作品 ppt课件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作品  ppt课件
——《诗格》
王国维(1877—1927) 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 情景交融 ❖ 虚实相生 ❖ 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
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 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
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 必将深观其意焉。故其讥刺是 人也,不言其所为之恶,而言 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 之,以见其不堪也。
苏轼:《既醉备五福论》
每一个语言本身都是一种 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 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 语音、节奏、象征、形 态——是不能和任何别的 语言全部共有的,艺术家 必须利用自己本土语言的 美的资源。
文学语言 ➢ 内指性:为了构筑艺术世界而存在,其意义所指,
一般是指向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艺术世界。
日常语言:生活真实,即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 真实。
文学语言:体验真实,即 根据真实感受进行虚构
日常语言:意义靠语义逻辑直接生成,单一 而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生成是间接的,先靠一般语 法和词典意义构筑一个形象的艺术世界,然后 从艺术世界整体出发,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三、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其定义
典型(Tupos/type)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 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性格。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生命的斑斓色彩的性格。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 ※文学典型是蕴涵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

第六章 文学风格

第六章 文学风格

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 具体话语情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整体话语特色。
换句话说,也就是作家的创 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 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够 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 个性。有四个要点:
一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 内在根据;
二是有机整体是风格存在的 基本条件;
三是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 外部特征;
西汉·杨雄:提出心画心声 汉末·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 南朝·刘勰:气以实志,志以言定
以文观人,自古所难;所言之物,可以饰伪。 ---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文如其人曾 有过精彩的论述:
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鲜先见之明。然所言 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疾人之作风,不能 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 其人,在此不在彼也。……
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 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 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
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 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 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 沉的心路历程。
如诗中三李,这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 在根据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 系起来,提出“文如其人”,“风格及人”。
6
二是将作家的“性”,大致 分为“四性”:才、气、习、学, 据此形成每个作家的不同个性: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习有雅 郑,学有浅深”。
三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 次探讨了作品的体貌与作者个性 的关系,提出了“各师其心,其 异如面”的个性说。意思是说: 各人按各人的心性进行创作,作 品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这 和各人的面貌彼此不同是一样的 道理。

小说体裁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体裁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体裁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小说体裁的介绍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主要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描绘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体裁可以分为现实题材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通常由情节、人物、环境和语言等要素构成。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环境是小说的背景,语言是小说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小说的叙事手法小说的叙事手法包括直接叙述、间接叙述、描写、对话、议论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叙事手法能够营造不同的叙事氛围,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抒情、对比、象征、寓言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使小说更加生动、鲜明。

第五章:小说的风格特点小说的风格特点包括文字简练、语言生动、结构严谨等。

不同的小说会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要素对于小说的品味和审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的创作技巧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创作技巧,才能写出优秀的小说作品。

第七章:小说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小说时,需要注重情节的把握、人物的理解、环境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品味和艺术的感悟。

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领略小说的魅力。

结语:小说体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小说的构成要素、叙事手法、表现手法、风格特点、创作技巧和阅读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小说。

只有重视和研究小说体裁,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构成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原理在认识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之前,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些关于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原理。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

如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不是互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呢?不是,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又对立又统一,(1)首先它们是统一的,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因为它包括着相应的形式,而形式一定是某种具体事物的形式,只有内容没有形式,或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分别单独存在。

(2)同时它们还存在对立的一面,内容和形式虽然彼此不可割裂地联结为一个统一体,但它们在事物中的关系却有着内在的规定:内容起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

但形式又仅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

这表现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

(3)虽然内容与形式有以上所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我们还应知道还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

如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是形式,相对上层建筑则是内容。

又如人与服饰的关系,结构和语言是文学的形式但它们又是文学理论的内容。

内容和形式的这种辩证关系,其意义在于,要求人们在观察问题时,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同时也不忽视形式的作用。

由于内容发展以需要,必须及时破除旧形式,创立新形式,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形式。

文学理论所要认识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关系。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构成要素一、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描写在作品中的所有社会生活现象和作家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总和,或者说,是作家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和主观意图描写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

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现实生活,一方面是作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评价,感情、态度等主观因素。

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一定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统一。

就客观方面的现实生活来说,文学作品的内容只是实际描写在作品中的那一部分有限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作为描写对象的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不论怎样丰富生动,只要没有被写进作品中,就不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就主观因素来说,它是指作品中实际存在的主观意图和态度,这些主观意图可能完全实现了作者原来的主观意图;可能只是部分地实现了作者的原来的主观意图;也可能超过了作者原来的主观意图,即实际表现出来的比作者原先设想的更为丰富和深刻,作品中体现的主观态度,有些是作者自觉意识到的,有些是作者没有自觉意识到但又在作品中实际存在着。

《红楼梦》比作者原来的意图要丰富和深刻。

《阿Q正传》也是如此,鲁迅本人更喜欢的是《》、《孔乙己》、《肥皂》、《离婚》等作品,但《阿Q正传》所体现的深刻意义并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

《子夜》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只是部分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村生活,在后半部并没有得到继续展开,作者说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半肢瘫痪”的。

因此,我们说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更确切地说是写进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和作品中实际包含的主观态度和意图的结合与统一。

例如《雷雨》描写了周公馆的一系列悲剧,描写了周林园的伪善、卑劣、专横、残忍,描写了一系列人物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虽然作者说他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这样描写是为了诓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他笔下的各个人物的感情态度。

这些是作者所理解和认识并描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不是实际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客观社会生活,也不是别的作家所理解和认识的社会生活。

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认识,历来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种倾向是“纯主观”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表现和描写作家的主观意识和内心情感,是作家随心所欲的想象活动,是作家“自我”的表现。

(个别与一般,社会分工),另一种倾向是“纯客观”论,认为作品的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记录,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丝不苟的严格模仿和“照抄”,不参杂有作者的任何主观态度或“偏见”。

前一种倾向排除作品内容中的客观因素,后一种倾向否认作品内容中的主观成分,因而都是片面的。

这些倾向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说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这种说法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何不同呢?首先,狭义的文学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或指个别事物的形象,而文学的内容是指作品中客观生活现象和作家主观意图的总和。

其次,广义的文学形象指作品的全部形象体系和整体的生活画面,但其中既包含了内容,也包含了形式,是实际显示出来了的。

作品的内容所说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不包含形式的成份,它是指形式所包含的东西,是指形式负载了什么东西。

因此,文学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两个概念在最后的表述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具体内容还是有所不同的。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主题、情节等要素具体构成,下面我们分别认识文学作品的内容诸要素。

二、文学作品的题材1、素材和题材在讲题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素材这一概念,它与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材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而未经加工改造的原始生活材料,包括各种印象、事实、人物、图景等等,也称生活素材。

素材又分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作家亲身经历过、感受过、观察过的具体事件、情感、人物等叫直接素材;作家听到过或通过阅读材料间接了解的故事、人物、及各方面的知识,叫间接素材。

直接素材对作家来说是最可宝贵的,因为经过亲自体验过的生活材料给作家的印象和感受最深切,最具体。

间接素质对作家也非常重要,因为作家的直接经验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他的经历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和体验。

因此作家所掌握的更多是间接获得的素材。

然而不管是直接素材还是间接素材,都只是作家在创作活动之前的准备,都不能成为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

如赵树理四三年在山西农村搞土改工作,驻地村里有一个十九岁的漂亮小伙子,不满意家里给他收养的七岁的童养媳,而跟村里的一个漂亮姑娘恋爱。

村长的儿子和青救会的秘书也同时看上这位姑娘,被姑娘拒绝,于是他们就迁怒于小伙子,经常找他的岔子,后来又纠集另外两位村干部,暗地里开斗争会,以腐化罪名逼他认错,并屈打致死。

这就是《小二黑结婚》的原始素材。

题材是作者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经过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写进作品中去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首先题材是已经写进作品中的生活材料,没有写进作品中的不能叫题材;这组生活材料不是直接从生活中搬来的,而是对生活素材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才写进作品中的;而这种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工作又不是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来进行的。

简单地说,题材就是作品中所描写的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社会生活现象。

如越树理得到我们上述的那些素材后,想把它写成故事,但又感到这个材料不够满意,于是就进行了一系列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工作。

把那个俊小伙子塑造成男主人公小二黑,漂亮姑娘塑造成女主人公小芹,把小伙子的父亲和越树理自己的父亲塑造成二诸葛,把在别村看到的装神弄鬼勾引男人的神婆子写成三仙姑,把几个合伙打死人的村干部写成恶霸金旺兄弟,把以小伙子的死告终的悲剧,改成男女主人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而幸福结合。

当时土改时新政权刚建立,农民还没有真正当家作主,许多地方还是流氓分子掌权,于是作者又特别突出了新生政权在斗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作品描写和歌颂了翻身农民对封建意识和恶霸势力的斗争和胜利,歌颂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由以上所讲可知,题材与素材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素材,了解题材与素材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理解和认识什么是题材。

题材与素材的区别在于:素材是粗糙的,原始形态的生活材料,题材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改造,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素材存在于作家以记忆仓库或笔记本中,题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构成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的联系在于:素材是题材的来源和基础,为题材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提供了前提条件;题材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的结果。

文学作品的题材,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这是就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而言。

这种广义的解释,主要是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类别、范围和性质来区分的。

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是就作品描写的范围而言;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当代题材,是从历史时期这一方面来区分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知识分子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是就描写对象这一方面而言;革命斗争题材、爱情题材等,是就生活现象的性质而言。

从广义上所说的题材更多地用于文学评论,一方面有利于对众多作品进行宏观分类和把握,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现和总结表现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的优劣得失。

从狭义上说的题材更多地用于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以便于说明原始生活素材是怎样经过作家加工改造而成为作品的题材。

题材是由一定的因素构成的。

抒情性作品的题材比较单纯,作者往往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和自然景物,来表现情感、意趣和思想,因此情与景这两方面就构成了作品的题材,有些作品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些思想感情就是作品的题材。

叙事性作品的题材,一般由人物、环境、事件构成。

因为叙事性作品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而人物又必然生活一定的环境中,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行动就构成了一系列的事件。

所以人物、环境、事件就被称为叙事性作品的“题材三要素”。

2、题材的形成题材的形成,一方面要受到作家生活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作家世界观的制约。

(1)题材与作家的生活实践作家的创作总是以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素材积累为基础,总是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生活材料去进行创作。

鲁迅的小说大多数取材于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是与他的生活实践有关的,他少年时期接近过农民,成年以后又置身于知识分子中间,对这些方面的生活最为熟悉,感受最深。

他也曾打算写一部以红军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由于不熟悉这方面的生活,终于未能如愿。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写起北京的市民生活来得心应手。

农民出身的作家赵树理,他的作品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地道的山西农村风味,而超出他生活实践以外的题材,他则很少涉猎。

茅盾之所以称自己的《子夜》为“半肢瘫痪”,是因为他不熟悉农村生活,因此作品中有关农村的生活只写了一章,此后这条线索就再没有得到发展。

(2)题材与作家的世界观题材的选择和形成,还要受到作家的立场和世界观的制约。

在作家所熟悉的生活中,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他并不是把什么都写进作品中,而要进行一番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作家选择什么,舍弃什么,集中什么,突出什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一定的世界观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