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2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一种最重要的属性。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本质,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
文学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审美性。
所以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是什么?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意识形态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他只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的产物。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是反映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的。
(2)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4、试论文学的审美特征,并举例说明(1)形象性,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
(2)情感性,如果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其内在标志。
(3)虚拟性,即文学界中的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的。
但这并不代表否认其真实性。
5、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辩证统一。
(1)文学即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2)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3)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6、为什么说用语言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
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生活的映想。
语言作为生活的凝聚,能够正确的反映生活,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人能否正确的运用语言来表现他所感知的生活。
7、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1)现实的或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形象,成为文学作品。
(2)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与升华。
文学的语言风格与审美

文学的语言风格与审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来传达思想、情感、意境,创造美的艺术享受。
语言风格和审美成为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一、语言风格的多样性语言风格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方式,它可以通过对词语选取、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古典风格古典风格追求庄重、严谨,注重修辞和格律的运用。
经典的古代文人作品通常采用古文形式,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诗词,既寓情于景,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2.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追求独特性、个性化和前卫性,常常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了流体性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进入一个意识流的世界,独特而又富有挑战性。
3.写实主义风格写实主义风格追求真实、客观,力求以客观的视角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例如,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以天真无邪的少年视角,反映出当时美国南方的社会现实。
二、审美的文学魅力审美是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时获得的美的享受,它涉及到读者的感知、感受和评判。
1.感知美感知美是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和感觉,从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感受到的美。
例如,在看到一幅画时,感觉到画面中的色彩搭配和构图的和谐美。
2.感受美感受美是通过品味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情绪和意境,从中获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
例如,读到一首优美的诗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浪漫、深情和哲理。
3.评判美评判美是通过对作品的思考和分析,对其内涵、境界和价值进行评价。
这种审美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语言风格与审美的相互关系语言风格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风格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运用方式呈现出来的,而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会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来体验和感受审美。
1.作品的语言风格能够增添审美的趣味和魅力。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主体:创作阶段,文学主体是指文学创作者;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文学主体则是指的欣赏主体,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的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审美意识对于文学的意义:活动中的审美意识是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一种主体条和能力;审美意识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条,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文学审美意识是文学活动的枢纽。
文学的语符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从动态上看,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过程。
2.从静态上看,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语言符号化了的对象性存在,语言符号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存在方式。
言显现是文学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1)从艺术哲学的层面上说,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基于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2)在文艺美学的层面上,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3)在语言艺术的层面上,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表明了语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地位。
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和谐的和自由的关系活动就在于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形象化地把握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
在文学这个世界里,人们尽可以调动自身的潜能,展开驰骋的想象,在一种意象的幻境、虚拟的时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体察、对个性的张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渴望等。
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就是这样体现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文学的性质也就在这里找到了它的美学基点。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言之于文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是由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和文学语言本身的审美性能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其一,从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上看,它对于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文化、人类的生存交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审美主体的三个要素

读写频道文学审美主体的三个要素——从黛玉对《牡丹亭》情有独钟谈起□张发军摘要: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它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欣赏者只有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能力;审美享受;审美超越在文学审美的情感流程中,欣赏者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灌注在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上,进而达到审美者与作者的共鸣。
当然,不同的审美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接受是有差别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可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对《牡丹亭》的陶醉与偏爱恰恰是对这一文学审美现象的最好诠释。
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当仁不让的“文学博士”,却“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可又为何独对《牡丹亭》“心痛神驰”?我想原因固然在于《牡丹亭》戏文之精妙绝伦,龄官演唱之婉转动情,可“对于非音乐家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黛玉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高雅的情趣和切身的情感体验,是绝对不会听得“明明白白,一字不落”的。
一、欣赏者只有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才会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文学和艺术审美都要借助于一定的具体可感的艺术符号来进行。
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及文化积淀,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作品。
曹雪芹在对大观园里一干女子的描述中,赋予了她们各具特色的才情——湘云善女红,惜春好丹青,莺儿巧结梅花络,晴雯病补雀金裘。
然而,若论情感之细腻、才情之突出恐无人能在黛玉之上。
她用《葬花吟》抒写人格宣言,用《题帕诗》剖明爱慕之情,用《五美吟》表达美的理想。
黛玉的才情更表现在她对《牡丹亭》的情有独钟上。
至小说中黛玉生活的年代,明清戏曲海盐腔、余姚腔相继衰落,只有弋阳腔与昆山腔相对峙。
文学概论

1.本文章内容皆为文学概论老师所提到的考试重点,希望同学们将其复制下来,存到自己手机中,以便于高效复习和查阅。
2.本日志由于字数太多,共分两篇,请注意3.请勿将其带进考场,做舞弊工具,以免被查处,不好过年。
文学概论绪论一、文学理论的对象和学科归属1.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统称。
性质: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统称有称为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基本原理2.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时间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3.文学学的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4.文学发展、批评、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二、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先秦:①.《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②.孔子的“兴。
观。
群。
怨”说。
③.孟子的“以意逆志”文学观念:儒家的“文以载道”道家的“审美中心说”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个初具规模的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①.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论文。
②.陆机的《文赋》③.刘勰的《文心雕龙》④.钟嵘的《诗品》3.唐宋时期:诗词成就辉煌,诗歌理论研究也相继发展。
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九书》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4.元明清时期:研究小说的理论著作也出现李渔《闲情偶遇》王夫之《懂斋诗话》叶焚《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5.西方: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主义、伯拉图《文艺对话录》亚力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黑格尔《美学》6.文学的构成:宇宙、作品、读者、作家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社会结构总的位臵1.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学的元问题。
2.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二、文学史社会能动的反映《1.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 2.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㈠、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①、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三章 文学文本与解读

《边城》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 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 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 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 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 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 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 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 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 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 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 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 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文学语言的特点: 1、文学语言是内指的(审美性)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之外的现实世界, 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遵 守生活的逻辑。
比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
——《论语· 雍也》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
即作品中表现的渗透了创作者思想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社 会生活。包括:作品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因素。
1、文学题材
广义: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领域与范围。如:工业题材、
农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题材。
狭义:作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加工、选择、提 炼而最终写进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现象,即构成文学作品 的全部生活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爱人是六月里一朵红红 的玫瑰‛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 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 忧愁‛ ‚人比黄花瘦‛
3、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文学语言 — 阻拒性 — 陌生化
(三)四分法
但丁:诗有四种意义—— 字面意义 譬喻意义 道德意义 奥秘意义
(四)五分法
1、语音层:(基本层) 2、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核心层) 3、多重图示化面貌:(小说家的“世界”层面,含若干未定点) 4、再现客体层:(“观点”层面,虚拟世界) 5、形而上性质:(伟大的文学)
——(波兰)英加登 Roman Ingarden《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题材
1.是对素材的改造和升华; 2.作品组成部分,是主客观统一的; 3.合乎逻辑的有机统一整体; 4.能够揭示作品主旨。
2、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的题材
抒情性作品要求:
在有形和有限的生活情状的艺术描 画中,透视出无形和无穷的审美情 怀与内在意蕴。
表现:
1.它不要求有具体细致的生活事件的 描写,一般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 较为完整的人物性格刻画 2.它常表现为对某些生活景象的跳跃 式勾画,而没有相对完整的环境描 写 3.情与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题材。
——《受戒》
二、文学作品的形式
(作品内容
(一)文学语言
1、含义
广义:指在民族共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规范化语言
。包括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等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其他经过 加工的口头语言;
狭义:专指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
即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 语言。
5、主题的分析
(1)细读全篇,总体把握。
(2)发掘意蕴及思想感情。
(3)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 (4)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6、文学作品的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1)主题以题材为基础,并在题材的确定和 提炼中形成; (2)主题寓于具体作品的题材之中,通过题 材表现出来; (3)题材由主题来统率、受主题的制约。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
语言层面 内容 哲学角度 形式 文本结构 形象层面 审美意蕴层面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
定义: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 的有机统一。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三个方面
题材
主题
情节
(一)题材
1、含义:
广义: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如 城市生活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工业题材、商业题材、 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
狭义:作家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写进文学作品 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组有机联系的生活材 料。 素材:素材是指作家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 未经过集中、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素材 分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两种。
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素材
1.是形成题材的基础; 2.纯客观的,作品之外的; 3.粗糙,零散的; 4.不一定能体现多少社会内涵。
心理描写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 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 的得胜的走了。‛ *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 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 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 事,出了五元钱呢。’‛心理描写
(三)情节
1.含义:①文学作品的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 活动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演变的历史。 ②情节是显示意义的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一系列事件,是作者从 自己的理解出发对生活事件进行组织的结果,所以它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观念、当然还有艺术技巧。 2.意义: (1)它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2)情节自身的生动和丰富,会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提高作品
2、特点:形象性、情感性、精炼性、音乐性
3、叙事作品的语言构成 (1)叙述人语言
两种表达方式: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2)人物语言 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②能揭示人物特定处境下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③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文学作品的结构
遵循原则:
1、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 2、为人物塑造和意境创造服务; 3、遵循和谐统一的规律; 4、服从不同体裁的要求; 5、适应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
开端
1.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气味总是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刚一走进 还处在昏暗之中的房间,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就察觉出这种味道。
——《霍乱时期的爱情》 2.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 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 3.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 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
3、题材的形成
题材的形成,要受创作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首先,作家只能从他所熟悉的生活中形成题材 。 其次,文学作品题材的形成还受作家世界观的制约。
第三,作家的艺术修养,也是文学作品题材形成的重 要条件。
4、关于题材要注意的问题
(1)反对“题材决定论” (2)提倡“题材多样化”
(二)主题
1、主题的含义:是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
的艺术感染力;
(3)情节可以更好地揭示主题。 3.要求:真实性 新奇性 生动性
国王和王后死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伤心而死。
传统小说理论中,情节的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现代小说理论中,情节的构成: 平衡——不平衡——重新平衡——不平衡;
或者
可能性——可能性实现——新的可能性——可能性实现。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 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 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 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 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 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 牛头充炭直。
(三)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1、描写
(1)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肖像描写
头发花白,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 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 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 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 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 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 乞丐了。
语言描写
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 了弟兄们的心!‛ ‚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 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 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 ,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语言描写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行动描写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 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自然环境描写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 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 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2、叙述(作者以故事讲述人的口吻,对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事件
发展、环境变迁等所作的具体说明和交待) 具体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3、抒情 4、议论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问题
“作品”(work)与“文本”(text): 作品——与作者的概念密切相关。 文本——强调其作为语言组织,并突出一种客观性。
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 品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角度
2、主题界定的两个角度
文学作品自身的角度
文学是一个过程。
3、主题的创造
(1)创造主题的两个阶段: (1)提炼主题:在生活中感悟并形成主题的阶段 (2)表现主题:运用一定艺术手段在作品中表现主题 (2)主题的形成因素: 作家的人生观
作家的生活积累
作家的艺术功力
4、主题和艺术形象
非文学语言产品:
语言-------→意义。 在这种关系中,语言即意义符号。
文学作品:
语言-----→形象------→意义。 在这种关系中,语言是再造符号的材料,形象才 是真正的意义符号。
熟悉的陌生人:
定义:我们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提法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刻地揭示了 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一切典型人物都是 鲜明、独特的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 一。 * ‚这种人物,他是生活中实在有的一位,面熟 得很,我们的熟人们中间就有他的影子,都有一 点像他;但并不是就是他。各人都有点像他,然 而又不全像他;到处都可以碰见他,然而又不能 错认他是谁某。‛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