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南辕北辙》刘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南辕北辙》刘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南辕北辙》刘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故事中,季梁听到魏王欲攻邯郸的消息,中途折返,衣服褶皱也顾不得整理,头上的灰尘也未掸干净,就匆忙去见魏王。

他对魏王说:“今天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要去楚国。

”魏王说:“你去楚国,为什么要朝北走呢?”季梁回答说:“因为我的马好。

”魏王说:“即使你的马好,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

”季梁又说:“我的路费很多。

”季梁接着说:“即使路费很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季梁还是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高超。

”然而,这几个条件越好,他就会离楚国越远,这与他的目标背道而驰。

季梁说:“如今,大王您的行动是想成就霸主的事业,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之人。

但是,依靠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要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样的行为越多,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会越来越远,就好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季梁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巧妙地将魏王的行为与自己的目的进行对比,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季梁的现身说法,不仅让魏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

这一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个成语——“南辕北辙”。

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也提醒人们,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否则,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达成目标。

这一故事的主人公季梁,是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

他在政治上主张“尊王”,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在军事上,提出“以德义为荣,以土地为资”的观点,反对通过军事手段来争夺土地和人口;在思想上,他推崇儒家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魏王则是战国时代的大王。

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正式称王,更改元年,至前 225 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南辕北辙》这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刘向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里情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1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1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郸。

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就去见魏王,季梁对为魏王说:“今天我在来此的路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那人告诉我说:“我想要去楚国。

”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为什幺要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精(优)良,跑得快。

”我提醒他:“即使你的马精(优)良,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

”那人说:“我的路费多!”我又跟他说:“即使路费多也不济事,这不是到楚国的路。

”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

”赶路的这些条件越好,就离楚国越远。

而今,大王想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

南辕北辙文言文注释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注释翻译

【原文】孔子曰:“南辕北辙,不知其终。

”子贡问曰:“南辕北辙,何谓也?”孔子曰:“南辕北辙,谓欲南行而北走也。

欲南行而北走,其终不可得也。

言其事与志相反,不可成也。

”【注释】1.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南辕北辙:成语,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事与愿违。

3.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口才著称。

4. 曰:说,表达。

5. 谓:称为,叫做。

6. 南行:向南方行走。

7. 北走:向北方行走。

8. 其:他的,它的。

9. 终:结果,结局。

10. 事:行动,行为。

11. 志:意志,心愿。

12. 反:相反,对立。

13. 成:成功,实现。

【翻译】孔子说:“南辕北辙,不知道其结果会如何。

”子贡问道:“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南辕北辙,是指想要往南行却却往北走。

想要往南行却往北走,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实现的。

这是说,如果行动与心愿相反,那么事情是无法成功的。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通过“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方向,不要做与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

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能有的放矢,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行动与目标相反、南辕北辙的人或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虽然付出了努力,但由于行动与目标不符,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确保行动与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并确保自己的行动与目标相一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避免南辕北辙,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古文南辕北辙原文及译文

小古文南辕北辙原文及译文

小古文南辕北辙原文及译文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译文:1.闻:听说。

2.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3.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4.申:伸展,舒展。

后作“伸”。

5.大行:大路。

6.方:正在。

7.北:面向北方。

8.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9.之:动词,到……去。

10.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11.将:又。

12.奚:为何。

13.用:费用,钱财。

14.御:驾驭车马。

15.者:…的人。

16.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17.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18.恃:依靠,依仗。

19.广:使动用法,使……广大,扩展。

20.犹:犹如,好像。

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

’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

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

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

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创作背景: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

南辕北辙文言文加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加翻译

昔者,有贤者名子路,欲往北邙山游历,以寻访仙道。

乃驾车一辆,载妻子子女,辞别亲友,启程而去。

子路行至途中,见一老翁,须眉皆白,步履蹒跚。

老翁望见子路,呼曰:“君子,汝欲往何处?”子路答曰:“吾欲往北邙山,求访仙道。

”老翁闻言,笑而曰:“君之行也,南辕北辙,岂非失道哉?”子路愕然,问:“何谓南辕北辙?”老翁曰:“南辕北辙,言车辕向南,而车行向北,是谓方向相反,道路错乱。

君之车辕向南,而心向往北,岂非南辕北辙乎?”子路恍然大悟,谢曰:“吾愚钝,蒙老翁指教。

吾当改弦易辙,方能正道而行。

”老翁曰:“善。

吾有一言,愿君牢记: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欲求仙道,必先修身齐家,方能远行无阻。

”子路再拜,受教而别。

自此,子路改往北邙山,然心已不再急切。

途中,他注重修身养性,关爱家人,一路风光无限。

及至北邙山,果然见到一位仙者,仙者见子路心怀诚意,便传授他仙道。

子路学成归来,将所闻所学传授于乡里,使之受益匪浅。

众人感念子路之德,尊称他为“南辕北辙先生”。

译:从前,有位名叫子路的贤人,想要前往北邙山游览,寻求仙道。

于是他驾驶一辆马车,带着妻子和子女,告别了亲朋好友,踏上了征程。

子路在旅途中遇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步履蹒跚。

老者看到子路,呼唤道:“君子,你欲前往何处?”子路回答道:“我想要前往北邙山,寻找仙道。

”老者听后,笑着说道:“你的行动,南辕北辙,难道不是走错了路吗?”子路惊讶地问道:“什么是南辕北辙?”老者说:“南辕北辙,说的是车辕朝南,而车却向北行,这是方向相反,道路混乱。

你的车辕朝南,但你的心却向往北,难道不是南辕北辙吗?”子路恍然大悟,感谢道:“我愚昧无知,承蒙老者指点。

我应该改变方向,才能走上正道。

”老者说:“好。

我有一句话,希望你能牢记:走远路必然从近处开始,攀登高峰必然从低处起步。

想要寻求仙道,必须先修养自身,管理好家庭,才能无阻碍地远行。

”子路再次拜谢,接受了教诲后告别。

从此,子路改变方向,前往北邙山,但他的心态已经不再急切。

南辕北辙翻译

南辕北辙翻译

南辕北辙翻译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南辕北辙翻译(共含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文言文南辕北辙及翻译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軍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启示: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文言文南辕北辙度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故事寓意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故事寓意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故事寓意《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业,欲举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南辕北辙译文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郸。

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就去见魏王,季梁对为魏王说:“今天我在来此的路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那人告诉我说:“我想要去楚国。

”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为什么要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精(优)良,跑得快。

”我提醒他:“即使你的马精(优)良,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

”那人说:“我的路费多!”我又跟他说:“即使路费多也不济事,这不是到楚国的路。

”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

”赶路的这些条件越好,就离楚国越远。

而今,大王想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

词语辨析用法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升山采珠。

反义词如出一辙,亦步亦趋。

成语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成语“南辕北辙”出自本文。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南辕北辙文言文全文和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全文和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全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
《南辕北辙》全文翻译: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

"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现在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

依仗魏国[2]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

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

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导语: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南辕北辙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辕北辙的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南辕北辙的注释
1.方北面而持其驾驾:车持:驾驭;赶
2.我欲之楚之: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3.吾御者善善:技术好,善于
4.中道而反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
5.头尘不去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6.此数者愈善数:几个,几样
7.曰:“吾用多用:资财
8.大行:大路
9.奚为:为什么
10.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11.申:通“伸”,伸展
12方北面:正朝北方
13.恃王国之大恃:依靠,凭借。

14.犹至楚而北行犹:犹如。

15.举欲信于天下信:取得信任。

16.“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词“这”,“数”,几;“者",代词,事
南辕北辙的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
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

’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现在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

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

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

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南辕北辙的评析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有关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
4.南辕北辙的文言文翻译
5.《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
6.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
7.文言文南辕北辙翻译
8.文言文南辕北辙及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