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习报告教师指导

生态学实习报告教师指导

生态学实习报告教师指导一、实习目的与意义本次生态学实习旨在让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对生态学研究的认识。

实习过程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掌握了生态学调查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方式,对实习地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预习,了解了可能涉及的生态学知识和调查方法。

同时,同学们还准备了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 实习过程中的具体任务与分工实习过程中,同学们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调查和研究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

实习任务包括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负责的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3. 实习成果的整理与分析实习结束后,同学们将所采集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了实习报告。

报告中,同学们对所研究的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三、实习成果评价与建议1. 实习成果评价本次实习的评价主要依据同学们的报告质量、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

从总体上看,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实习报告质量也较高。

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地描述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2. 实习建议(1)加强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同学们对实习地点生态环境的了解。

(2)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在实习报告中,注重对生态系统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描述和列举数据。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生态学实习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提高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习,同学们对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地理科学与园林专业二零一三年七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一巢式样方设置一、实验目的和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巢式样方调查基本概念,熟悉生态调查的过程和步骤,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掌握其样地设置方法,为以后野外生态调查确定最小调查样方面积打下基础。

二、实验工具每组钢2m的卷尺1个、记录夹1个、铅笔1支、橡皮1个、记录表1-4张,枝剪1把、计算器1个、坐标纸1纸。

三、实验内容在宝山校区相宝山灌草丛地段,选取了一个较典型区域(能基本代表这一地段总体情况,即为典型),作为本试验地块设置巢式样方。

测量完成后,确定这片灌草丛的调查样方的面积应为多少为宜。

具体操作:在选定地段任选一点作为起始点,设置一定大小的样方面积作为巢式样方初始面积(一般以10cm×10cm,的距形样方,样方的四个顶角均为90度),记录样方中植物有多少种,然后再将该面积扩大1倍,并记录扩大后样方中植物的种数变化,样方内种数增加,需再扩大1倍样方面积。

如初始面积100cm2的样方中观测到的植物种数为5种,扩大1倍面积后,即样方面积为200cm2样方中植物的种数为8种,增加了3种,说明样方中的草本植物种数在增加,就需要再将样方面积扩大,即样方面积扩大到400cm2再观测样方中的植物种数,如果是10种,说明种数还在增加,再扩大样方面积,直到样方面积增大而草本植物种类不再增加时,巢式样方设置完成。

下面是一次设置巢式样方的记录整理。

表1 巢式样方调查结果记录结果表样方面积(cm2)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植物种数(种) 4 5 8 12 16 18 20 20巢式样方主,设置如下图:四、实验结果分析为了直观反应实验结果,将表1中数据制作出种-样方面积2维坐标图,一般情况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种-样方面积的一元线性模型Y=a+bX,参数a和b 值,再在坐标纸上描绘出模型图,根据模型曲线的趋势判断样方面积(也可直接将调查的种-面积数据绘在坐标纸上)。

生态学综合实训报告手册

生态学综合实训报告手册

一、前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本手册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态学综合实训,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实训目的1.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野外考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训内容1. 野外考察(1)选择考察地点: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进行考察。

(2)考察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物种组成、生境条件、生态功能等。

(3)考察方法:采用样方法、样带法、样地法等。

2. 实验操作(1)实验内容: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如植物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水质分析等。

(2)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环保。

(3)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时间、实验条件、观察结果等。

3. 数据分析(1)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2)结果分析: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探讨生态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撰写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训步骤1. 实训准备(1)了解实训内容,明确实训目的。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实训方法。

(3)准备实训工具和材料。

2. 实训实施(1)野外考察:分组进行,每人负责一定区域的考察任务。

(2)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环保。

(3)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3. 实训总结(1)撰写实训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训报告。

(2)交流讨论:分享实训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

五、实训要求1. 严格遵守实训纪律,确保实训安全。

2. 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用)刘龙昌周洲赵西平编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二○○七年六月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实验守那么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有关基础理论,并同意实验指导人员的检查。

不然,不得参加实验。

2.学生必需按时到实验室上实验课。

进入实验室后应维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准抽烟、随地吐痰和将赃物带入室内。

3.做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服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4.爱惜仪器设备、节约利用材料,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和其它设施,不准将室内物品带出室外。

5.实验中要细心观看,认真记录各类数据,不得马虎从事,不得剽窃他人数据,不得擅自离开操作职位。

6.实验时必需注意平安,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假设发生事故迅速采取有效方法,包括切断电源等,并注意爱惜现场,及时向指导人员报告。

7.实验完毕后,要将利用的仪器设备、工具等整理整齐,打扫实验场地,交检实验记录,经实验指导人员同意后方可离开。

8.凡损坏仪器设备和工具者应主动说明缘故,并同意检查,填写报废单或损坏情形报告,依照具体情形进行处置。

凡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擅自动用其它仪器设备造成损坏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摘自:河科大教〔2007〕19号河南科技大学实验设备借用与补偿制度一、借用制度1.常规仪器设备校内互借,经所属实验室主任同意,借用方填写借用记录薄,两边严格交接手续。

校外原那么上不借,特殊情形经院(系)、实验室及实验室与设备治理处三方同意并填写借用记录薄,担保人签字担保,并收押金方可借出。

2.大精设备不外借。

校内借历时,设备技术人员应随机操作或指导。

3.计量仪器不准借用。

4.私人不准借用校内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二、补偿制度人为造成实验设备丢失、损坏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另按以下规定进行经济补偿。

1.教职工损坏、丢失实验仪器设备,修复后不阻碍利用者,补偿全数修理费。

如阻碍利用精度者,最低可按原价的5%补偿。

园林城市生态学实习指导书

园林城市生态学实习指导书

园林专业城市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生态环境系2015年3月备注:实验一和实验二每人交一份报告,实验三每班交一份总报告,每人交一份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1 城市植物物候观测一、目的:进一步掌握植物物候现象与气象因子的密切关系,为园林植物、造景、农林业生产及植物的引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设备:以肉眼为主,有条件的配备普通望远镜(观测高大树木的物候期)要求观测植物物种数至少100种。

三、方法与步骤:(一)观测地点的选择在进行物候观测之前,首先应选定观测地点,选择时应依照下列两项原则:①选定的地点可进行多年观测,不轻易变动。

②所选定的观测地点应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是平坦而开阔之地。

本实验以校园内的植物为观测对象,进行一次性的乔灌草植物观测,种类包括校园内的全部植物。

(二)观测地点环境条件的观测记载观察周围环境时,首先要了解观测地点的地带性特点,即其所处的气候、土壤、植被带特点和大、中、小地形特点、自然风障等情况,还有土壤类型和目前植被,人为破坏情况等。

在气候条件中最主要的是水和温度,如雨水、气温等变化,霜雪的终始日期、地表和水体及解冻的终始日期等。

特别注意的是植物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及当时的气候条件。

(三)观测植物的选择观测的植物应选择那些能够最明显地反映当地季节现象及符合观测目的的植物。

主要根据以下三项原则:1.我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凡是有四季分明的地方,可选择常见的,分布比较广的植物,各地区同时进行观测,以便比较。

2.选择观测的植物种类不宜太多,但要使得从初春到秋末每隔数天都有明显的物候现象出现。

3.我国古代已有记载的,如桃、李、杏等和世界多数国家进行观测的植物如紫丁香、洋槐等也可列为观测对象,以便古今中外互相比较。

(四)观测的项目和特征乔木和灌木(包括落叶果树)物候期特征(1) 树液流动开始期冬天快要过去,白天荫蔽处的温度升高到0℃时,在树干的向南方向表皮上用刀划开小缝(或钻个小孔)有树液流出的日子,是树液流动的开始日期。

《农业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

《农业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
五.作业
1.以 7 天为一周期,记录不同作物株高的变化,分析不同作物间的竞争力动态变化; 2.将最终实验结果绘制为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此后进行文字分析。
5
实验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目的意义
1.学会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结构和产出能效率分析和计算,分析各种能量流之间的关系; 2.从能量角度评价系统的基本情况,为改善系统投入能结构和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提 供依据; 3.了解常用的能流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过程分析法等。
四、实习资料
黄土高原某地张家山村年降水量 660mm,除川道外的农田无灌溉条件,长期以来种植小 麦、玉米为主,生产结构单一,加之山区缺乏燃料砍树毁草现象较为严重,生产水平低而不 稳。2001 某科技项目选择农户 20 个,进行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示范涉及土地面积 200 亩, 奶牛 20 头,猪 94 头,人口 89 人。生态农业示范包含的具体要素是:户均 8m3的沼气池一个、 一头奶牛、4—5 头猪、一个温室大棚(0.8 亩/个,20 个共占地 20 亩),1.0 亩青贮玉米,1.0 亩辣椒、1.5 亩苹果园,2.5 亩小麦田,1 亩草地(旱地)、2 亩林地。2001 年起在大棚栽植矮 化油桃,果园种植三叶草,旱地种草栽树。由于引入沼气系统,强化了农牧结合,加强了物 质循环,不断培肥地力,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转化效率,农产品品质持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注:本实验引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生态学实习指导 6
(2)在组分确立后,分别确定各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项目 对于生产者亚系统的输入,包括太阳辐射能和燃油、电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
草剂等各种工业辅助能以及人畜力、秸秆、有机肥料等可再生生物能;输出则包括主要目的 产品—粮食和收获的秸杆等。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地理科学与园林专业二零一三年七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一巢式样方设置一、实验目的和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巢式样方调查基本概念,熟悉生态调查的过程和步骤,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掌握其样地设置方法,为以后野外生态调查确定最小调查样方面积打下基础。

二、实验工具每组钢2m的卷尺1个、记录夹1个、铅笔1支、橡皮1个、记录表1-4张,枝剪1把、计算器1个、坐标纸1纸。

三、实验内容在宝山校区相宝山灌草丛地段,选取了一个较典型区域(能基本代表这一地段总体情况,即为典型),作为本试验地块设置巢式样方。

测量完成后,确定这片灌草丛的调查样方的面积应为多少为宜。

具体操作:在选定地段任选一点作为起始点,设置一定大小的样方面积作为巢式样方初始面积(一般以10cm×10cm,的距形样方,样方的四个顶角均为90度),记录样方中植物有多少种,然后再将该面积扩大1倍,并记录扩大后样方中植物的种数变化,样方内种数增加,需再扩大1倍样方面积。

如初始面积100cm2的样方中观测到的植物种数为5种,扩大1倍面积后,即样方面积为200cm2样方中植物的种数为8种,增加了3种,说明样方中的草本植物种数在增加,就需要再将样方面积扩大,即样方面积扩大到400cm2再观测样方中的植物种数,如果是10种,说明种数还在增加,再扩大样方面积,直到样方面积增大而草本植物种类不再增加时,巢式样方设置完成。

下面是一次设置巢式样方的记录整理。

表1 巢式样方调查结果记录结果表样方面积(cm2)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植物种数(种) 4 5 8 12 16 18 20 20巢式样方主,设置如下图:四、实验结果分析为了直观反应实验结果,将表1中数据制作出种-样方面积2维坐标图,一般情况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种-样方面积的一元线性模型Y=a+bX,参数a和b 值,再在坐标纸上描绘出模型图,根据模型曲线的趋势判断样方面积(也可直接将调查的种-面积数据绘在坐标纸上)。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三)风速的测定(1)在上述同样的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群落中,从林缘向林地中心1.5m的高处,均匀选5个点。

(2)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记录表格(见表1-3)。

(3)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

(四)数据分析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并分析针叶林、阔叶林和空旷无林地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差异性。

(五)实验报告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植物群落内以及对照地的环境生态因子(如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风速)测定,一定要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这样获得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思考题】(1)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中,群落内的小气候环境有什么差异?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2)植物群落内的小气候环境与空旷地的小气候环境有什么差异?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探索性实验】用本实验所介绍的实验方法,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以及空旷无林地不同的植物群落与环境中,设置若干个测定点,从清晨7:00至下午7:00的12个小时内,每隔2个小时定点观测各项生态因子指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实验二植物比叶面积的测定【实验目的意义】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又是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能量转换器,植物的叶面积或叶面积指数是评价个体或群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是植物群落结构的单元。

叶面积测定是估计植物对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通过本实验,让同学掌握叶面积的测定方法,学会分析叶面积与植物生产力的关系。

【材料与仪器】(一)材料:每组可任意选择5种不同植物的叶片。

(二)仪器与设备:坐标纸、大头针、铅笔、电子天平、枝剪【测定方法】(一)取样每组可任意选择5种不同植物,各采集3-5片叶片,带回实验室。

(二)测定方法1.方格法将叶片放在坐标纸上,用大头针固定,用铅笔勾画叶片轮廓,数出叶片所占方格数,叶缘不足半格者不计,超过半格按一格计,最后合计所占的总格数(T),乘以每小格面积(S),即为叶片面积:A= T*S2.干重测定将已测定的叶片作好标志,放入烘箱,在85℃下,烘24小时至恒重,用电子天平测定叶片的干重(W),然后计算比叶面积(SPL)。

SPL=A/W.(三)数据分析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并分析不同植物比叶面积的差异。

(四)实验报告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测定干重时应速度快,防止叶片从烘箱内取出后搁置时间较长,吸收水分,影响测定结果。

【思考题】(1)针叶树的比叶面积如何测定?(2)设想几种比叶面积测定的方法。

表2-1植物比叶面积的测定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目的和意义】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样方线。

【方法与步骤】(一)野外调查(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

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

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I 指数法:I 指标以s 2x /是否大于1作为种群聚集度的量度。

其统计量为:12-=xs I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2)C 指数和A C 指数法:这两个指标均为负二项分布参数k 的倒数,其性质与k 相同。

统计量为:C =A C =22xx s -若C =0,属于随机分布;C >0,属于集群分布;若C <0,属于均匀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I )的计算式为:N xx x x I iiii∙--=∑∑∑∑∆22)(格局指数∆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

若∆I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I <1,为均匀分布;∆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3、 讨论样方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附表一 种群空间格局样方表日期: 物种:一年蓬 样地位置: 样地面积:1m ×1m数据初步整理:附表二 其他数据处理方法及比较参考文献1 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 植物生态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25~1302 周纪伦,郑师章,杨持 植物种群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之一——样方法一、目的和要求1、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森林群落的调查方法,掌握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群落基本特征的理解;了解分析群落结构的方法;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得到群落中各成份的重要值,达到认识群落的目的。

2、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完整的野外调查记录和室内计算资料。

2)每人写1份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内容自己定,可以利用每小组的调查资料写,也可以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结合实习中观察到的,写实习的收获、感想、体会等,格式按《浙江林学院学报》规范要求写。

实习报告参考提纲如下:(一)总实习报告1)引言:包括实习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等2)外业工作:调查方法,调查内容3)内业工作:资料统计的内容、方法4)调查结果与分析(二)实习的收获、体会、感想、见闻二、仪器工具测高器、皮尺(测绳)、钢卷尺、罗盘、样方线、记录用表、海拨仪、GPS、望远镜、照相机、植物标本夹、标签、枝剪、手铲、小刀、地形图。

三、实习内容1、观察结合课堂教学,观察自然界的一些生态现象,例如: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成层性),季相,森林凋落物,树种耐阴性,林下更新,群落演替等。

2)植物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4)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干扰2、样方调查样方调查是野外生态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

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样方面积一般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所谓最小面积,就是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最小面积通常根据种---面积曲线来确定。

一般来说,亚热带地区大样方面积可取20×20m2,分成等大的4块进行调查。

分乔木小样方,灌木小样方,草木小样方调查。

乔木小样方:10×10m2×4个灌木小样方:2×4m2×4个草本小样方:1×1m2×4个或5个3、调查记录(1)物候期的记录这是全年连续定时观察的指标,群落物候反映季相和外貌,故在一次性调查中记录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仍有意义。

在草本群落调查中,则更显得重要。

物候期的划分和记录方法各种各样,有分5个物候期的,如营养期、花蕾期、开花期、结实期、休眠期。

有分6个物候期的。

1)营养期:2)花蕾期或抽穗期:3)开花期或孢子期:可再分为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

4)结果期或结实期:可再分为初果期、盛果期、末果期。

5)落果期、落叶期或枯黄期:6)休眠期或枯死期:如果某植物同时处于花蕾期、开花期、结实期,则选取一定面积,估计其一物候期达50%以上者记之,其他物候期记在括号中,例如开花期达50%以上者,则记开花期(花蕾期+)(2)生活力的记录生活力又称生活强度或茂盛度。

这也是全年连续定时记录的指标。

一次性调查中只记录该种植物当时的生活力强弱,主要反映生态上的适应和竞争能力,不包括因物候原因生活力变化者。

生活力一般分3级:强(或盛):●(营养生长良好,繁殖能力强,在群落中生长势很好)中:不记(生活力中等或正常,即具有营养和繁殖能力,生长势一般)弱(或衰):〇(营养生长不良,繁殖很差或不能繁殖,生长势很不好(3)树高和干高的测量树高指一棵树从平地到树梢的自然高度(弯曲的树干不能沿曲线测量)。

通常在做样方的时候,先用简易的测高仪实测群落中的一株标准树木,其他各树则估测。

估测时均与此标准相比较。

目测树高的两种简易方法,可任选一种。

其一为积累法,即树下站一人,举手为2m,然后2、4、6、8,往上积累至树梢;其二为分割法,即测者站在距树远处,把树分割成1/2、1/4、1/8、1/16,如果分割至1/16处测量为1.5m,则1.5m×16=24m,即为此树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