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和创造艺术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1. 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人物、场景、物体等的外貌、气氛和情感。
2. 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现角色性格、情感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并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叙述:以时间顺序或非线性方式,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事件的经过、细节和转折。
4. 比喻和隐喻:通过比较、象征和暗示,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主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强意境和表达效果。
5. 意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6. 反讽和讽刺:通过夸张、对比和嘲笑等手法,暗示或直接表达对社会、人性或事件的批评和讽刺。
7. 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展示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矛盾,通过流畅的叙述和意象,呈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8. 象征和象征主义:通过具体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象征更深层次的含义,使作品具有多重解读和意义。
9. 反复和回环:通过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同的人物、场景或主题,强调和加深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10. 结构和布局:通过章节划分、时间跳跃、故事线索的交叉等手法,构建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引导读者的阅读体
验。
这些表现手法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相互交织,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作家和文学流派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实现自己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意图。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在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中,为了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创作者们常常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
这些表现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一种常见且富有深意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特定的形象来暗示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或情感。
比如说,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用“蜡烛”象征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白鸽”象征和平。
在小说里,作者也许会以“暴风雨”象征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或冲突。
象征手法能够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比也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情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将一个勇敢的人和一个胆小的人进行对比,从而让勇敢者的形象更加高大,胆小者的形象更加怯懦。
在描绘社会现象时,可以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展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衬托手法也颇为常见。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比如用“美好的环境”来衬托“愉快的心情”。
反衬则是用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像用“敌人的凶残”反衬“革命者的英勇”。
衬托能够使主要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借景抒情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的手法。
作者借助对自然景色或环境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比如,看到秋天的萧瑟景色,可能会抒发伤感、寂寞的情绪;面对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许会表达喜悦、充满希望的心情。
这种手法能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让读者在感受景色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夸张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它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对瀑布高度的夸张描写,突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则是对眼睛大小的夸张,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愤怒。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艺术与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艺术与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艺术和表现手法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讨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艺术和表现手法。
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可以使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有更直观、更深入的印象。
在小说中,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衣着风格等细节,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描写环境气氛、人物内心感受等细节,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
在诗歌中,通过细腻的图像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可以让诗歌更具意境和表现力。
二、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表现作品主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给人物、环境或物品附属象征意义,表达出对于作品主题所持的认识和观点。
比如,云雀在中国文学中往往被用来象征爱情,白兔象征纯洁等等。
另一些诗歌或小说则以人物的姓氏或名称作为象征,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字就隐含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意味。
三、意象表现意象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词语、形象、情感等形式表达主题思想。
在意象的表现中,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变的主题和情感,它让人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并充满对作者思想的探究。
在日本文学中,常常会用“蝉”来表现短暂的生命和热情的激情。
在中国文学中,如《滕王阁序》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等经典的意象表现都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品。
四、对话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情。
通过对话,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感受,也可以表达出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情感互动。
在小说中,通过对话可以让人物使其变得更加具有立体的描绘;在戏剧中,则是对话成为戏剧性冲突的关键手段。
五、线性经济学手法线性经济学手法又称叙述式或叙事式,是文学作品最常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
它是指通过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来表达主题思想、传达作者意图的方式。
在线性经济学手法中,情节、人物、时间和地点是主要创作方向,通过这些因素的安排来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审美境界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审美境界一、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1.文字运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文字表达,描绘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表现思想感情。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结构布局:文学作品通过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呈现完整的艺术形态。
4.人物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5.环境描绘:描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等,营造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6.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寓意。
7.表现手法: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1.情感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真挚、丰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形式美: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如韵律、节奏、层次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3.意境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虚构世界,具有诗意、画意、哲理意等。
4.人性美: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展现人性的光辉和价值。
5.思想美: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富有启示性的思想观念。
6.艺术美: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如构思巧妙、语言精彩等。
7.文化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三、文学作品鉴赏方法1.感受与体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2.分析与理解: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3.比较与鉴别: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评价与反思: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思考作品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意义。
5.创意与拓展: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文学创作或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阐述其艺术表现手法。
方法:首先,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基本情况。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涉及到许多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这些手法和技巧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帮助作品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将分别从叙事、描写和对话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一、叙事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叙事,能够让读者真正走进故事中去,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经历。
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叙述、描写、对比、反转、暗示和悬念等。
在叙述中,作者通常会逐步地展开故事情节,让读者逐渐地进入故事的世界。
在描写中,作者则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体验到故事中的感受。
对比和反转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在对比中,作者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强调它们的差异性。
比如,巨婴和小孩之间的对比揭示出来了人类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之间的区别。
在反转中,作者通常会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出来,让读者重新关注故事情节,甚至重新评价故事本身。
暗示和悬念这两种叙事方式则是常用的理解深层意义的方式。
在暗示中,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小细节和表述,从而让读者推断出情节的意义。
悬念则更加强烈,它指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用意料中的反转手法,让读者继续往下读,以期望公布答案,让人不能自拔地追踪到故事的结局。
二、描写描写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之一,它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情感和情绪。
好的描写几乎等同于一个场景的创造,它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探索故事本身。
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气氛、人物、节奏、声音和色彩等。
在描写中气氛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一些压抑的场景中,用词明晰、生动的语言创造气氛,如紧张、安静、压抑的气氛。
它能够勾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维。
人物也是描写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通过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意图在于植入一些新思想和发掘人物深层关系和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1. 描写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包括形象描写、色彩描写、景物描写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或事物。
描写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包括形象描写、色彩描写、景物描写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或事物。
2.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隐喻、明喻、拟人等。
通过巧妙地比拟,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隐喻、明喻、拟人等。
通过巧妙地比拟,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3.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文章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平衡和对比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对仗、平行句对仗等。
对仗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文章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平衡和对比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对仗、平行句对仗等。
对仗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 转折手法:转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突然改变情节或思想的一种手法。
通过转折手法,作者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折手法包括对比转折、时空转折等。
转折手法:转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突然改变情节或思想的一种手法。
通过转折手法,作者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折手法包括对比转折、时空转折等。
5. 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中夸大或夸张事物的一种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有夸张修饰法、夸张比喻法等。
通过夸张手法,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中夸大或夸张事物的一种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有夸张修饰法、夸张比喻法等。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用来描绘、展示角色、情节、氛围等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 描述:用文字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外貌、性质、特点等,增强读者对作品中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3. 独白:由一个角色独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回忆,展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
4. 思想描写: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思考、感觉、观察等的描写,展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5. 动作描写:通过对角色的动作、肢体语言的描写,展示角色的情感、态度和性格特征。
6.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 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搬到人的地位进行描写,使抽象的事物具有生动、感性的形象。
8. 反讽:通过用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言辞或态度来嘲笑、讽刺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人物,达到艺术的审美效果。
9. 并列与对比:通过并列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观众对作品的体验。
10. 暗示:通过间接的言辞、象征性的描写等手法,暗示和提示出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在联系。
11. 借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情感、思想、氛围等。
12. 叙述者的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同的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13. 时间推移: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展示角色的成长、情感变化等,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4. 超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运用超现实、梦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感。
15. 叙述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如倒叙、正叙、交替叙述等,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疑问,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16. 插叙:在主线故事情节之外,通过插入独立的小故事或情节,丰富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通感等 其他表现技巧术语: A 渲染、烘托、衬托、起兴、双关、铺垫、用典、 象征、移情、反复、反语、抑扬、联想、想象 B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B 并列层进、对比结构、意象组合、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一句一绝、 重章叠唱、伏笔、照应、铺垫等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仗、 用典、设问、反问、反语、互文、反复等
一般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 对比、化用、象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 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以景结情、炼字、 篇章结构技巧: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总分、详 略、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卒章显志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的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本诗描写景物的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从近到 远(步骤一)。从碧蓝的天空写到枯黄的落叶,从近处 的水波写到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步骤二)突出 了秋景的鲜明色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 寓离情。(步骤三)
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 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六、细节描写:细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 (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 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 写等。
描写方式: 下列诗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 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活泼,有情 趣;景色富有生气)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以动写静: (富于动态,程度加深)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遥看瀑布挂前川 以静写动:(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 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等。
以下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
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 接外露,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 情。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感悟诗人寄托在此景 此物中的情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 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 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中没有一 字说惜别、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又体现在景物 中,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四、虚实结合
“虚”包括以下两类: 1.非眼前的、想象的: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2.非具体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类的 “实”也包括两类: 1.眼前的:实物、实事、实境 2.具体的:用以蕴涵思想感情的物象 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化虚为 实。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 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 而突出中心。
山》
二、正侧面描写
1. 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的音乐造诣; 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正面描写二人依依惜别的情状; 3.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正面描写琵琶女的形象。
三、描写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近看) ,描写角度不同(色香味),形象会呈现千姿百 态,变化万千。这样,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 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一 动 静
.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构成动人的意 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 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B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其一》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
1、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 写景方位(高低远近上下)角度(色香味) 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记叙:赋:直陈其事 议论:议论事物、表达见解
2、修辞手法(即“修辞格”):
3、表达技巧(写作技巧):
•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 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 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一、直抒胸臆
诗人在诗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 下列诗歌(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五、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 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 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 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