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与歌谣

合集下载

原始歌谣与神话

原始歌谣与神话

夸父逐日
3 、神话是最早的叙事文学
在神话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各具 特色的主人公形象,如果把散见于各书中 的有关片断集中起来,可以看到,有些古 时是相当曲折和生动的。古代神话中的形 象、故事情节及叙事技巧对后代文学尤其 是寓言和小说有重要影响。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 ,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 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右臂 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 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述 异记》卷上)
B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 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 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 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 卷七八引《风俗通》)
《礼记 · 郊特牲》中保存的相传为伊耆 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 归其泽。
《山海经 · 大荒北经》中有一篇命令旱 魃北行的诗: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尚书 · 汤誓》中有一首夏桀时的民谣 :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二、上古神话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 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产生是用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征服自 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 果。神话是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其中打上 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印记,也反映了原始思 维的特点。
三、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 、创作方法: 神话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幻想、拟人和夸
张。在神话中,古代人民驰骋丰富的想 象力,创造了许多奇异的形象和荒幻的 故事,展现了超现实的神奇世界。
2 、神话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好 理想和英雄气概。

一 上古歌谣与神话

一 上古歌谣与神话

三、神话的产生
关于神话的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 起源说。人类的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这集 中地反映在战胜洪水、干旱及其它自然灾害的英雄人物的神话当 中。然而神话的产生又和原始宗教密切相关,这集中地反映在对 自然界巨大力量的敬畏、惧怕和崇拜的普遍的宗教观念当中。
四、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2、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充满着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一往无前 的英雄气概。
比如后羿面对着众多的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并借着自己高超的能力, 逐个将敌人击败消灭。还比如精卫,虽由少女精灵化成,但其复仇填海的决 心极大,“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有着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无论是成功的英雄,或是失败的斗士,中国神 话中的人物大都有着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五、中国神话与《山海经》
《山海经》是保存我国远古
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堪称中国神 话的宝库。《山海经》大约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一些无名作者所 作,后又经秦汉间人的增删பைடு நூலகம்成。 今本共十八篇,分《山经》五篇 和《海经》十三篇,内容为记载 各地的山川道里物产风俗等,其 中掺杂着许多神怪描写,保存了 大量的神话资料。《山海经》旧 注,以晋郭璞《山海经传》、郝 懿行《山海经笺疏》较有参考价 值。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专以神话观点解释此书,多有创 新之处。
3、中国神话又有着想象奇特、情感浓烈和形象鲜明的特点。 比如鲧、禹治水的神话,在“洪水滔天”的宏阔背景下,有着能够自
己生长的“息壤”,有着祝融杀鲧的血战,有着鲧剖腹生禹的神奇记录, 大禹还有着化身为熊来开劈大山的本领,长着翅膀的应龙也可以用尾巴划 开大地,以引导洪水渲泄。这些奇特的想象,无疑是原始时期农业和治水 工程的折射,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实际上也是原始部落社会中首领的化 身,当然他们是被夸大和神话了的英雄。还比如大禹和涂山氏女爱情故事, 神话说到了他们的爱情和婚后的生活,突出了涂山氏女对大禹的深情思念, 还写到了大禹治水时的勤劳以及忘我的精神,在生动的情节中充满着浓郁 的情感。再比如中国神话中的主要英雄人物都是有着鲜明生动的形象,象 女娲、后羿、夸父、精卫、大禹等,都有着独特的形象和行为,是具有民 族文化特色的神话英雄。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歌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歌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歌咱先说那盘古开天辟地。

“混沌一团黑,盘古睡其中。

醒来巨斧挥,天地自此分。

”盘古啊,在那一片混沌黑暗里,就像个超级大英雄。

他一斧子下去,清的东西往上飘,成了天;浊的东西往下沉,成了地。

他怕天地又合起来,就一直撑着,撑啊撑,最后自己的身体都化成了世间万物。

这故事里就像有个坚定的声音在唱:“盘古真伟大,创造天地他。

身躯化万物,精神永不垮。

”再讲讲女娲造人。

“女娲真慈爱,黄土把人捏。

甩泥成人众,人类由此来。

”女娲看着那冷冷清清的世界,心里可不好受了。

她就用黄土捏成一个个小泥人儿,还朝着他们吹口气,泥人儿就活了。

后来累了,就用藤条蘸着泥浆一甩,那些泥点也变成了人。

女娲就像个温柔的母亲,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温暖的歌,告诉咱们人类是被爱创造出来的。

还有精卫填海。

“小小精卫鸟,衔石去填海。

意志坚如铁,此志永不改。

”精卫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了,就化成了一只鸟。

它恨那大海夺走自己的生命,就每天不停地从山上衔来石头和树枝,想要把大海填平。

这小小的鸟儿,它的歌声仿佛在说:“我虽力量小,决心比天高。

大海又怎样,终要被我消。

”夸父逐日也是个了不起的故事。

“夸父有大志,追日不停息。

饮尽黄河水,倒下化桃林。

”夸父想要追上太阳,他一路奔跑,渴了就喝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了又去北方的大泽。

最后没追上,还累死了。

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就好像他在说:“我的梦想美,哪怕命儿没。

留下桃林处,香甜满人间。

”这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啊,就像一首首动人的歌。

每一个故事里都有英雄,有梦想,有坚持,有爱心。

这些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就像歌声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回响。

咱们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就好像从这些神话人物身上学到了勇敢、善良、执着。

这些故事是咱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它们的歌谣会永远在咱们心里唱着,永远也不会被忘记。

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咱们的心灵,让咱们知道,人活着,就得有那股子劲儿,像神话里的英雄们一样。

中国古代神话与歌谣

中国古代神话与歌谣

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 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 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在这些所 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 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 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 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 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
(2)“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 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 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 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 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 辟和万物创造的。比如盘古、女娲。 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 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 《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 肠所化。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 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 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淮南子• 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 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 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 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 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及 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 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
女 娲 补 天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 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 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 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 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 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 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练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 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 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 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 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 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 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 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 阳神石。

1.原始歌谣与神话

1.原始歌谣与神话

一、概念
远古时代人民对其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远古时代人民对其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社会 现象幻想出来的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 体口头创作。它记载着古人类对世界起源、 体口头创作。它记载着古人类对世界起源、自 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的保留 五、神话的本质 神话是社会现实矛盾在人民幻想中的反映, 神话是社会现实矛盾在人民幻想中的反映, 深蕴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 深蕴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执 着追求。充满着力量、勇敢、 着追求。充满着力量、勇敢、乐观以及创 世豪情、献身精神。 世豪情、献身精神。 与迷信区别
对待命运的态度:神话不屈服并征服命运; 对待命运的态度:神话不屈服并征服命运; 迷信宣扬宿命论。 迷信宣扬宿命论。 对待世界的态度:神话积极反抗; 对待世界的态度:神话积极反抗; 迷信消极顺从。 迷信消极顺从。
原始歌谣
一、原始歌谣 特点:与音乐、 特点:与音乐、舞蹈结合 内容: 内容: 反映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 与咒语密切联系 表达各种情感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 其 蜡辞》 返其宅; 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 泽!” “侯人兮猗” 侯人兮猗”
商:帝喾次妃简狄吃玄鸟蛋生契。 帝喾次妃简狄吃玄鸟蛋生契。 踩天帝脚印生稷。 周:姜嫄踩天帝脚印生稷。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4、抗争神话: 、抗争神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5、战争神话 、 黄帝与炎帝的战争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6、发明创造神话 、 钻木取火、构木为巢、造字、弓箭、 钻木取火、构木为巢、造字、弓箭、种庄稼等
六、神话的基本特征 1、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 2、体现先民的反抗精神 3、体现先民的积极乐观态度 4、体现先民以己感物的具象思维 七、意义、价值 意义、 1、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2、为后世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 形象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原始歌谣和古代神2

原始歌谣和古代神2

3、《楚辞》和《诗经》 楚辞》 诗经》 比较
(1).“赋” “比” “兴”手法的运用 ) 赋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直叙,直接的叙述和抒写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直叙, 感情。 诗经》中运用得最多如《 感情。《诗经》中运用得最多如《氓》。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有事有情感要抒发借一个 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事物来比喻。 诗经》中运用广泛如《硕鼠》 事物来比喻。《诗经》中运用广泛如《硕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起也。起头之意。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起也。起头之意。 民歌每章借自然景物的形象发端的方法。 民歌每章借自然景物的形象发端的方法。 自然景物与正文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自然景物与正文内容没有必然联系,只在开头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 鸳鸯》 情绪的作用。《鸳鸯》 自然景物与正文有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关雎》《蒹葭》 自然景物与正文有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关雎》 蒹葭》
• 2、古代神话 、 • 反映人征服自然的精神。 反映人征服自然的精神。 •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 “后羿射日”“鲧禹治水” 后羿射日”“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 •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 》《淮南子》《楚辞》《庄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土反其宅 蜡辞》 《蜡辞》 “屯如,zhanr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 屯如, 屯如 如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六二》 .六二》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中孚》 得敌。 中孚》 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女承筐 无实;士羊 无圭血”《中孚。六三》 女承筐,无实 士羊,无圭血” 中孚。六三》 女承筐 无实 士羊 无圭血

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

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 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
传说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原始歌谣
• 口头创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 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
• 较为可信的几个歌谣: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蜡辞
• 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 祝辞。
•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部族始祖: • 商:契(母吞燕卵); • 周:后稷(母踏脚印);
3.洪水神话
• 洪水神话反映出上古时代洪水灾害对人类所造成 的毁灭性痛苦,反映出洪水灾害在人类心灵中留 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远古时代成为:洪荒
• 昔字的原型:洪水淹没太阳
鲧禹治水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 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 夸父的失败,表明了人类不可能直接与时间抗衡。 由于死亡的恐惧和永恒的诱惑过于强大,人们希 望从别的渠道与时间和死亡作间接的抗争。于是, 出现了“不死树”——邓林。
• 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近
• 在中国文化里,“桃”具有特殊意义。陶渊明 《桃花源记》使得“桃园”成为没有生命忧虑的 人间乐园的象征,而果实——“桃”,象征着生 命长度的延伸——长寿。夸父在延长生命的绝对 长度上,因无法超越时间而失败了,但他的这一 愿望,最后却又化为邓(桃) 林,以帮助人类通 过享乐(对桃果的食用)来增加生命的密度,从 而相对延长生命的长度。在这个意义上,夸父实 现了他的愿望。
• 西游记:受到 “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 的蚩尤、“与帝 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 祁的影响。 • 红楼梦:女娲补天 • 镜花缘:山海经 • 聊斋志异 • 封神演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传说·歌谣
山东泥叫虎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 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 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 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 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 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 颛民生。
鲧禹治水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 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 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 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 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 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 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 宜春县界。
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 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 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 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 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 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 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 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 ‚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立僵。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莫干山 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 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 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 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 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 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 ‚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 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