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高中知识点总结

分子动理论高中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 分子动理论的历史分子动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维尔纳与波尔进行了对气体压力与单位温度下气体分子数量的测量,并提出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而后麦克斯韦与玻尔又对分子运动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人提出了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微观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几点:(1)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具有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对较远的分子之间作用力,并且作用力只有在分子距离很近时才会显现。
3.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是以物质微观世界中的分子或原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规律进行研究,从而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在各个方向上以不同速度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2) 分子的碰撞:分子之间因为热运动的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碰撞。
(3) 分子的宏观性质:分子的热运动和碰撞对物质的宏观性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热胀冷缩、气体的扩散等。
二、相关实验1. 压力与分子动理论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假设,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分子动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验之一就是波义耳实验。
波义耳实验是通过检验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状态方程,来验证分子动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动理论为状态方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2. 玻尔兹曼常数的测定为了验证分子动理论中玻尔兹曼常数的存在,科学家进行了一些相关实验。
通过测量气体的体积、温度和压强等参数,可以间接计算出玻尔兹曼常数。
这些实验结果与分子动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也为分子动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
3. 扩散实验通过扩散实验,可以观察到分子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扩散速度并不相同,这一点与分子动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
分子动理论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分子动理论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子动理论是研究气体微观粒子(即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物理学理论。
它的提出对于理解和解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假设之上:1. 气体是由大量微小无限可分的粒子——分子组成的;2. 分子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分子的尺寸很大,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3. 分子具有质量和速度,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描述理想气体性质的基本方程,它与分子动理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我们可以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
1. PV=nRT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表示为PV=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强,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
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的压强与分子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有关。
气体分子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分子速度越快,分子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从而压强也就越大。
因此,PV=nRT中的P、V和T是具有直接的物理意义的。
2. 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的平均速率与温度呈正比关系。
具体而言,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速度的平均值与温度的开平方成正比。
即v_avg=√(8RT/πM),其中v_avg表示分子的平均速率,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M为气体分子的摩尔质量。
3. 分子速度与分子质量的关系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速度与分子质量成反比关系。
分子的速度与质量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因此,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无关,只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范围尽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较好地描述气体的行为,但它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限制。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假设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但在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下,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变得不可忽略,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这些情况下的适用性就降低。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于理解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宏观性质的关联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分子的运动状态。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具有三种基本的运动状态,即平动、转动和振动。
平动是指分子沿各个方向做直线运动,转动是指分子围绕自身中心进行旋转运动,振动是指分子内部原子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
这些运动状态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状态。
其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分子动理论的重要内容。
分子之间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共价键和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融化点、沸点、热容等。
此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还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溶解度、反应活性等。
最后,分子动理论还涉及到分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联。
根据分子动理论,宏观性质可以通过分子的平均运动状态来描述,如温度可以看作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压强可以看作是分子对容器壁的撞击力。
因此,分子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性质的方法,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涉及到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宏观性质的关联。
通过深入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分子动理论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分子动理论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分子动理论是描述物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是由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其中,分子速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在热运动中以不同的速度进行无规则的碰撞。
这些运动的速度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在理想气体模型中,分子简化为质点,具有完全弹性碰撞并且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强,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表示气体的绝对温度。
从这个方程可以看出,温度和压强是成正比的关系。
实际上,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更为复杂。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成正比,即:E_avg = 3/2 kT其中E_avg表示分子的平均动能,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
由此可见,分子速度与温度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在理想气体中,分子的速度服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
该分布表明分子速度的概率密度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P(v)∝v²。
根据麦克斯韦速度分布,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温度下分子速度的分布情况。
在低温下,分子的速度较低,呈现出一个较为集中的分布,而在高温下,分子的速度较高,呈现出一个较宽的分布。
此外,根据麦克斯韦速度分布,我们可以计算出分子速度的平均值(v_avg)和均方根速度(v_rms)。
分子速度的平均值和温度呈正比关系,即v_avg∝√T;而分子速度的均方根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的,即v_rms∝√T。
总的来说,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速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温度升高,分子速度也会增加;温度降低,则分子速度会减小。
这种关系体现了分子动理论对物质热力学性质的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在理想气体模型下讨论的,对于实际气体、液体或固体,由于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力,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会更为复杂。
然而,分子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物质热力学性质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物质在微观层面上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1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章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章运动的宏观反映。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改变比引力的改变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讨论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讨论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识。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断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改变而改变。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全部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分。
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转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分。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热力学第肯定律(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汲取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U(3)符号法那么: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汲取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削,U取负值。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引言分子动理论是描述物质微观世界的一种理论模型。
它通过分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解释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热力学行为。
本文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物质微观世界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每个分子都具有确定的质量、形状和运动方式。
根据分子的构成元素和结构,可以分为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三维空间中不断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是平动(平移运动)、转动和振动。
平动是指整个分子的位置在空间上发生改变,转动是指分子围绕其重心轴心进行旋转,振动是指分子中原子围绕化学键发生的相对振动。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电离力、氢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一种引力,电离力是带电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力,氢键是分子中氢原子与氮、氧、氟等原子之间的弱键。
热力学性质的解释分子动理论对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提供了解释。
根据分子动理论,温度是分子平动、转动和振动的平均能量,而热量是热运动能量的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原则可以通过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可以从分子的混乱程度和碰撞频率角度来理解。
大气压力的解释分子动理论还可以解释大气压力的产生。
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在容器内不断自由运动,并不断与容器壁发生碰撞。
这些分子与容器壁的碰撞产生了压力,从而解释了气体的压力现象。
布朗运动的解释布朗运动是具有随机性的微观粒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现象。
分子动理论可以解释布朗运动的发生。
根据分子动理论,布朗运动是由于分子与周围分子不断碰撞而产生的随机运动。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分子动理论不仅是解释物质性质的基础理论,还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分子动理论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动理论可以预测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在生物领域中,分子动理论可以帮助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分子动理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物质的微观运动和热现象。
本文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子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以及与热现象的关系。
一、分子的结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来描述,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二、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影响着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常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极化而产生的吸引力,静电力是由于分子带电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斥力,而氢键则是在氢原子与氮、氧或氟原子之间形成的特殊吸引力。
三、分子的运动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具有三种运动形式:平动、转动和振动。
平动是分子整体移动的运动形式,转动是分子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形式,而振动则是分子内部原子相对位置的振动。
这些运动形式的能量和速度决定了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四、与热现象的关系分子动理论解释了热现象的本质,即物质的热运动。
根据分子动理论,热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温度则是反映分子平均动能的物理量。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物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如从固体转变为液体或气体。
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运动和热现象的理论。
它涉及分子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形式以及与热现象的关系。
通过理解分子动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分子动理论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

分子动理论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分子动理论: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一直是科学探索的焦点之一。
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内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运动特性的理论。
本文将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应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是通过运用统计学和热力学的方法,解释物质微观粒子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的性质。
它认为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而这些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二、运动规律1. 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根据分子动理论,微观粒子的运动是具有无规则性的。
它们的速度、方向、碰撞等都是随机发生的,符合统计规律。
这种无规则性造成了物质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的熵增现象。
2.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力,例如分子之间的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影响着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3. 分子的碰撞与能量转移: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微观粒子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碰撞过程中,能量可以通过传递和转移的方式在粒子之间传导。
这种能量传递与转移是宏观热学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应用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物质的各个领域,如化学、物理、生物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示例:1. 温度和热量:分子动理论解释了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温度是物质微观粒子平均动能的度量,而热量则是能量的传递和转移。
分子动理论解释了加热和散热的机制,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能够解释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例如,当物质受热时,微观粒子的动能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小,从而引起物质的熔化、汽化等现象。
3. 扩散和溶解:分子动理论对扩散和溶解现象也有解释。
扩散是指物质微观粒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而溶解是指溶质的粒子离散分布于溶剂中。
分子动理论提供了解释这些现象的基础。
四、局限性尽管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微观粒子运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F= 1.8TC+ 32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一个平常使用的温度计。我们平常使用的温度计上往往都有这两种温标。
在物理学上还有一种热力学温标(或绝对温标),它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创立的,单位是K(开)。热力学温标的单位大小与摄氏温标的相同。因此,热力学温标中水的沸点同样比冰点高100 K。只是热力学温标把宇宙中的最低温度定义为0 K,这个温度叫做绝对零度。国际上公认的绝对零度为-273.15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量之一,用符号T表示。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有关“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高压下的油透过钢壁渗出”视频。
提问:这类事实说明什么?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组成它们的分子之间是存在间隙的。)
在生产技术上,为了增强钢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而进行的渗碳处理,为了改变半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能而掺入杂质等,都是对分子间隙的一种利用。
四、气体的压强
气体分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运动,常温下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可达到数百米每秒——相当于子弹的速率。
单个分子的撞击力很小,而且是不连续的,但大量分子对器壁的撞击却可以产生大而连续的压力。气体的压强是气体垂直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气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的压强都是相等的。
压强用p表示,压强的SI单位是Pa(帕)。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3-3。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气压计的种类很多,实验室常用的是动槽式(福廷式)气压计。它是用一支长90 cm的玻璃管封闭上端,管中装满水银,开口端插入下部汞槽中,管中的汞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因而在封闭的玻璃管上部出现一段真空,汞槽与大气相通。盛汞的玻璃管装在黄铜管中,黄铜管上部刻有主标尺并在相对两边开有长方形小窗,在窗内装一可上下滑动的游标尺,以便较准确地读出水银柱的高度,即大气压值。汞槽底部为一皮囊,可以借助下端的螺旋调节其中汞面的高度,汞面的高度应正好与固定在汞槽顶端的象牙针尖接触,这个汞面就是测定汞柱高度的“零点”,也就是铜管上主标尺的“零点”。金属管中部还附有温度计。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
板书
结合技术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
板书
学生回答
板书
学生回答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板书
板书
板书
结合技术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板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结合生活
板书
小
结
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
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题
第三章热现象及应用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温度、气体的压强、热力学能的概念;
3.了解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温度、气体的压强的学习,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测量方法;
2.通过对热力学能的学习,知道生产、生活中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方法;
(既存在着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存在着斥力。)
综上所述,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数值的表示方法,叫做温标。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归纳出,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热力学能增加;当物体对外界做功时,物体的热力学能就减少。当外界向物体传递热量时,物体的热力学能就增加;当物体向外界传递热量时,物体的热力学能就减少。
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板书
板书
观察实验
学生回答
板书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有关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的视频。
古人钻木取火,就是通过对木头不断做功的方法,使木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达到燃点,这就是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热力学能的最早的例证。现代工厂中,经常看到工人用砂轮磨制工件或切割型材时,火星飞溅。这些现象也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热力学能。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火柴、打火机利用的也是这个道理。拖拉机和大卡车上使用的柴油机,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工作的,它首先通过活塞做功,压缩柴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使之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发生燃烧的。
夏天,我们在手持杀虫气雾剂喷洒时,总会感觉到喷洒后罐体的温度比喷洒前下降了许多。这是因为内部的压缩气体在膨胀时对外做功,温度降低,热力学能减少。蒸汽机、内燃机汽缸内高温高压的气体膨胀时对外做功,温度降低,气体的热力学能减少。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中温度高的部分转移到温度低的部分,直到它们的温度相等时才会停止。即通过热传递,原来温度高的物体的热力学能减少了,原来温度低的物体的热力学能增加了。
3.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宏观现象,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温度等概念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2.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
分子动理论、热力学能的概念;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方法
难点
热力学能的概念
教具
多媒体展示系统、(冷、热水中分子运动快慢不同的演示实验装置)
二、分子动理论
所有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一般物质分子的直径,都是以纳米(1 nm=1×10-9m)为数量级的。如氢分子的直径为0.23 nm,水分子的直径为0.4 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最大,也只有几纳米。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能够用放大200万倍的离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分子的大小,甚至能够用放大3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实现“操纵原子”的梦想,如下图所示就是用铁原子在铜上组成的汉字“原子”。
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盖,不一会儿,香水的气味就会弥漫到房间的每个角落;在一杯静置的清水中,轻轻滴入一滴红墨水,慢慢就会发现杯中的水全部变红了;长期堆放在墙脚的煤会渗进墙面中,使墙面变黑……这些都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演示实验往一杯热水(约90℃)和一杯冷水(约10℃)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
从微观角度来看,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撞击器壁的作用变大,所以气体的压强增大。在炎热的夏天,打足了气的自行车行驶在滚烫的路面上,有时会爆胎,这是轮胎中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造成的。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动画。
汽车、拖拉机的内燃机,就是利用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的道理工作的,当燃油燃烧使得汽缸内气体的温度急剧升高时,压强急剧增大,从而推动活塞做功。
五、热力学能
物体由固体转化为液体与由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因此可知,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液体分子的能量比固体分子的能量多,气体分子的能量比液体分子的能量多。我们把物体中的分子由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而拥有的能量,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
所有物体均含有热力学能。物体的热力学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传统的温度计,应用了水银或者酒精的特性。水银一类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它的分子的运动就变得越激烈,体积就会膨胀,在管子中水银液面会升高。因此,管子中水银体积的大小可以作为温度的指示。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在数值上有如下关系:
T=TC+273
3.气体的压强
气体的压强是气体垂直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压强用p表示,压强的SI单位是Pa(帕)。
4.热力学能
物体中的分子由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而拥有的能量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
所有物体均含有热力学能。物体的热力学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3-1。
提问:将一杯20℃的水和一杯30℃的水放在桌子上,如果不许用手摸,你能分辨出哪一杯水的温度高吗?
(一般情况下,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温度的高低不能通过用眼观察而分辨出来,如果用红外线测温仪是可以的。)
引入课题:
为了弄清楚这些与温度有关的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学习有关热力学的知识——第三章热现象及应用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有关“从水龙头里慢慢渗出的水总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荷叶上的露水也总是呈现出一个近似的球形,洗衣服时也总会形成一个个的肥皂泡”的视频或图片。
提问:这类事实说明什么?
(液体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提问:液压千斤顶利用的则是液体的不易压缩性,这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着什么力?
(存在着斥力。)
提问:固体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形状,它既不易被拉伸也不易被压缩的性质说明它的分子间存在着什么力?
提问:这个演示实验说明什么?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因此,我们把大量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3-2。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处于确定的位置上做微小的振动。如果给固体加热,固体会熔化为液体。在液体中,分子与临近分子拥挤在一起,可以发生位置的交换。如果继续给液体加热,液体会汽化为气体。在气体中,分子可以自由地运动。
2.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数值的表示方法,叫做温标。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
在摄氏温标中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在华氏温标中温度的单位是华氏度(℉)。
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在数值上有如下关系:
TF= 1.8TC+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