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点面结合(课堂PPT)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共22张PPT)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共22张PPT)

对某个字的理解: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 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四省联考)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 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薄暮出城仍有伴, 携壶藉草更无巡。
对某个字的理解:这里的“无巡”当是不停推杯换盏地饮酒,分不清喝了多少巡 (次)。
作者 陆游 李贺 王建 陈与义 杜荀鹤 刘禹锡 陆龟蒙 王安石 陆游 杨巨源 陆游 魏了翁 李白 王勃
主题 爱国 乐观 坚定 美育 品格 劳动教育 友情 批判性阅读 耿介正直 积极乐观 劳动教育 国泰民安 深厚友情 个人价值4
命题价值导向
近五年来,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主题基调是
昂扬明媚的,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非常注意所选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首句用词平易而含蕴丰富,写出了诗人与 友人重逢的感受,也体现出二人友情的深厚。 B. 诗人在称赞友人品行的同时对其处境表示 了担忧与同情,并告诫友人要适时曲意逢迎。 C. 二人河上相会,花朵争艳,鸟声此起彼伏, 生机盎然,烘托出了友人聚会的欢快之情。 D. 全诗情、景、理交融,既写出了对友人的 关切,也富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引人思考。
B.“花舞大唐春”写鲜花迎来的不是小 山村的春天,而是整个大唐的春天,尽显诗 人的胸襟与气魄。
C.“三径”运用典故写居处荒芜而内心 凄凉,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 的用法相近。
D.尾联卒章显志,诗人毫不掩饰地抒发 了自己喜悦的心情,祝愿年年岁岁风物常新。
【答案】C 【解析】“迷三径”有回家的路被萌发的春草遮蔽之意,但全诗洋溢着家
歌作品与教材相关内容的关联,也非常注意和学生生活实际 中的日常场景对接,尽可能营造一种令学生感到熟悉的生活 情境,真正考察学生的解读诗歌的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ppt课件(61张ppt)

高考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ppt课件(61张ppt)
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 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 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 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二、近年考题 浏览与简析
(怎么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 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 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 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 态度: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 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 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 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 术效果等。
•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 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 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中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化虚为实 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教学PPT课件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教学PPT课件

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手法
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
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2020年12月24日星期四7时42分49秒
18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 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 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是为深沉。
2020年12月24日星期四7时42分49秒
4
4、点面结合
我摇着所头谓走“出点尘”世,,指隐的居是山最林能。显从示此人,、醒事与、醉景更、加物没的有形时象间状的态界特限征。的平详时细劳描动写时;,所 我谓穿“着面绿”蓑,衣指,的戴是着对青人色、斗事笠、,景已、经物习的惯叙了述披或着概霜括露性、描迎写着。风点雪面。结宁合静就的是夜“晚点,”我的 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 坐在江边垂钓,没有风,垂钓的丝线浮在水面上显得很悠闲。江面上下都有一轮新 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做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 月上,的千实里点之,外也,可水以天是一动色面,上抬的起静头点,。看见一只大雁在月下忽明忽暗。
1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20年12月24日星期四7时42分49秒
14
(3)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寄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题评讲 PPT精品课件(共21张)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题评讲 PPT精品课件(共21张)

炼动词 • 炼形容词 • 炼数量词(“数枝”) • 叠词(“萧萧”) 、表颜色的词 •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 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 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营造诗的意境、 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问:请分析第二句中的“冷”字,用 得好在什么地方?(4分)
• 答:“冷”,寒冷;写出了秋夜露 珠的清冷,露水弄湿了桂花;抒写了 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二、要关注修饰语
形容词 东 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参考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地 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 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 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歌鉴赏的意境类题型
及模式化答题
什么是意境?
•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 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即景象)让人产生 想象和情感的境界。
诗歌鉴赏题评讲
诗歌鉴赏方面存在两大问题
1、一是读的问题
即如何准确的解读一首诗 2 、二是答的问题 即在读懂的情况下,如何 规范作答,确保得分。
回顾如何读懂诗歌
• 1.从题目着手 • 2.看注释或序或典故 • 3.看作者,知人而论世 • 4.从传统意象着手 • 5.从关键词(诗眼)句(首尾联)图景画面。学 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窍门:抓住意象并修饰之,连缀成景“翻译”之, 总分结合完善之)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窍门:① 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 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 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分清乐景,哀景。会用“清”“静”“壮”“凄”等 词)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想要归隐田园情怀”是不行 的,应答出为什么而“归隐田园”。 (窍门:语言模式: 突出了(反映了、表达了)诗人因 什么而带来的什么情)

点面结合(精选优秀)PPT

点面结合(精选优秀)PPT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①点面结合。②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 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 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③诗句从“鸟飞 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 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 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情感。依据题 干从“人物动作神态”切入,首先必须 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 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 有的不同情感。
标答: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 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 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 度作简要赏析。(4分)
文本赏析: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 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 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 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 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 了。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 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阅读文段一,思考:
一个场面中包含哪些要素?
走进车站,人潮涌动,沉闷的空气 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 将近容纳了几百人。我坐在车站的一个 角落里,看到无数的人头在攒动,目光 最终落到了一个老人身上。她衣衫褴褛, 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 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过来了,箭步如飞, 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头也没回匆匆地 走了。一个年轻人过来了,看着老人脏 兮兮的衣服,捂着口鼻,快速地走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 简要赏析。(4分)

高考诗歌鉴赏 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 PPT课件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 (2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 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情。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 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 “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 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何人不起故园情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
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
诗眼。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 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 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 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例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
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
么?
答: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
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
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 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 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PT精品课件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PT精品课件

8、慷慨、豪迈
• 10、激越、狂野
• a、缠绵、悱恻 悲壮
b、萧瑟、落寞
• d、凄婉、冷落 悲凉
e、荒凉、衰败
• g、痛苦、悲愤 忧惧
h、低沉、怨婉
• j、悲怆、幽怨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22张PPT)
3、庄严、 6、静谧、 9、和谐、
c、苍凉、 f、凄苦、 i、幽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22张PPT)
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 一字传神、对仗工稳……);
•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 现了怎样的情趣?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你同意某种 看法吗?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2、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
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
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
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②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 画面,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来表现“思家” 的。(题目已经说明情感)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22张PPT)
【答题思路与步骤】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颔联写六 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全接触 PPT精品课件(共59张)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全接触 PPT精品课件(共59张)

(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 感?(2分)
三.教纲解读 (05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 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 样的感 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 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 你的理由。
4、按年代分 古体诗:(唐代以前): 四言诗—骚体诗—乐府诗—五言诗—七言诗 近体诗:(唐代——五四) 绝句: 第3句不押韵,2、4句必须押韵,第1 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律诗 : 8句,偶句押韵,首、颔、颈、尾, 颔、颈对仗(出句、对句)、仄起平收 词 : 词牌 题目 上阙(片) 小令 中调 长调 豪放词 婉约词 曲: 宫调 曲牌 题目 散曲(小令、套 数) 杂剧
3.下列是高骈的绝句《山亭夏日》,排列顺序正确的 一项是 ①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绿树浓阴夏日长 ③楼台倒影入 池塘 ④水晶帘动微风起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4.填入下面五言律诗横线内的诗句是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A.泣尽弓剑前 B.飞血溅林梢 C.卧埋淮海边 D.生儿不象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诗歌中的点面结合写景: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描写雪景,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 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 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 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 气。
可见: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7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
①“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 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 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 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释运用)②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 暮春之景。(析作用)
【点面结合】
何为“点”?何为“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 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 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1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 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 抒发感情。
2
(八)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 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 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 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 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 出所咏主题 。(面)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 州之形胜与繁华 。(点)
6
[应用体验] (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 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千山”“万径”是“面”,
“孤舟蓑笠翁”是“点”。
5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