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地临终感悟
一位绝症副会长的临终感言

肯定 ,尤其在募 资扶 贫 、老 区宣传 、基金管理 等方面所获得 领 导干部和领 导机 关 ,是老 区建设的主导 者 、组织者 ; 促 老 的殊荣 ,使我感到十 分欣慰 。欣慰 之余 ,我反复琢 磨着这样 会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转化成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才能发挥 个问题 :县级老促会 工作 究竟应当如何做? 我认为应城的作 效 益。而县 、镇 、村 各级领 导干部又大都 为中青年人 , 区 老 法值得总结 。这就是 :针对县级特 点 , 坚持做到 “ 四有 ”。 观 念相 对淡薄 。因 此,在面向社 会各界宣传老 区的同时 ,我
一
位 绝症 副会 长 的临终感 言
主职退岗 的老促会成 员 ,上争 “ 主导 ” ,下促 “ 主体 ”恰是 其优势所在 。
第三 ,要 有面 向全社会 、重在领 导群的 宣传 意识 。各级
近 段病 情加 重 ,我知 道剩 下 的 日子 不 多了 。躺 在病床
上, 有关老 区工作的事宜总在脑子 里打转转 。1多年来 。应 0 城市老促会 许多工作受到上级老 促会和市委 、市政 府的充分
调研 , 提建议 ,当参谋 ,办实事 ”的职责才能履行 ,促进 、 金 公开监督 ,资助项 目跟踪 监督 ,往来账 目 对监督 , 核 随时 服 务老区建设的任 务才能项项见效 。 接 受上级财政 、审计部门 的监督 ;专项募集基 金 ,对捐赠单 第二 ,有一 个上 争 “ 主导 ” ,下促 “ 体” 的联 动机 位 实行两公开 :即捐赠收入公 开 、支 出公开 。与此 同时 , 主 还
工作的 身感受 切 和经验体会,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借鉴。就在倾诉感言8 ,李孝望同志与 天后 世长辞 。李孝望同志在职谋事业红烛一心,离 为老区蚕丝吐尽。应城市老促会 的同志将 休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地临终感悟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2015-03-17导语:胃全切后,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接踵而来,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浑身插满了管子,令他“生不如死”,临终前他说到:“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华益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他医术、医德俱佳,深受患者爱戴。
在他患上胃癌,与病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后,还是在2006年8月1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一位从事癌症防治工作的医生,华益慰一生曾经给无数患者做过手术,但是当他自己成为胃癌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并接受了腹腔热化疗后,临终前却留下了无比沉痛的话语:“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化疗后他疼得翻来覆去2005年7月,华益慰的饭量突然减少,消化也不太好,就去进行检查。
拿到检查结果,华益慰马上诊断自己患了胃癌,由于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他决定进行手术探查。
开腹探查后才发现癌症已是晚期,华益慰只好接受常规处理,做了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手术,就是把胃全部拿掉,将小肠直接与食道接起来。
由于没有贲门了,碱性的肠液和胆汁就直往上返,病人会出现返流、烧心等症状。
术后,华益慰返流特别严重,食道总是烧得疼,嗓子经常被呛得发炎,连耳咽管也被刺激得很疼。
人只能是半卧着,根本不能平躺。
全胃切除的痛苦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痛苦接踵而来。
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接受了腹腔热化疗。
对腹腔热化疗的痛苦,华益慰生前说“都不敢想像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90分钟躺在那里不能动,腹腔加温到41摄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化疗结束后他得连续换两套衣服。
每次治疗后,腹部阵阵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需要用药来止疼。
华益慰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共做8次。
期间, 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刚缓和一点,马上就进行下一次。
“他原来身体的基础很好,第一次手术后体重还维持得不错。
乔布斯临终前留下的一段话

乔布斯临终前留下的一段话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那个传奇人物——乔布斯。
他的离世,真的让不少人心里空落落的,仿佛世界少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明星。
最近,听说他临终前说过一段话,虽然那会儿他已经病重,状态也不太好,但他依然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段话就像一颗炸弹,虽然爆炸了,却留给我们无数思考的碎片。
1.1 生活的感悟说到乔布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苹果,对吧?但他的魅力可不止于此。
他临终前说过,“人生很短,别浪费时间过别人的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金玉良言,活脱脱的人生哲学。
你想啊,多少人每天为了迎合他人,拼命工作,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家总是忙忙碌碌,结果却发现,原来生活只是一场追逐影子的游戏。
就像那句话说的:“人活一口气,心态决定命运。
”乔布斯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1.2 坚持自己的梦想另外,他还提到过,“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前路坎坷。
”这话听上去简单,但真要做到却没那么容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燃烧着对未来的憧憬,但很多时候,现实就像一盆冷水,泼得你透心凉。
乔布斯早年间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最终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改变了整个科技行业。
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唯有努力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
2. 对待失败的态度谈到失败,乔布斯可真是一位勇者。
他曾经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踢出局,那时候他一定是心如死灰,满腹委屈。
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重新振作,带着全新的思路,创立了NeXT和皮克斯。
大家知道,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别怕摔倒,站起来就好。
”这简直是对所有年轻人的一句叮嘱,听了让人倍感振奋。
2.1 生活中的小确幸当然,生活不仅仅是梦想与奋斗,还有那些小确幸。
乔布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生活。
他曾说过,要记得“欣赏生活中的小美好”。
其实,人生苦短,咱们何妨停下脚步,看看路边的花,听听风的歌?就像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顶尖肿瘤专家患癌一年后痛苦离世临终前的反思发人深省

中国顶尖肿瘤专家患癌一年后痛苦离世临终前的反思发人深省在中国,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每年都有大量的患者因此而失去生命。
然而,即使是最顶尖的肿瘤专家也无法幸免于这一疾病的困扰。
最近,中国一位顶尖肿瘤专家患上肿瘤,在痛苦的抗癌之路上奋斗了一年后,不幸离世。
他在临终之前的反思令人深省。
这位肿瘤专家一生致力于对抗癌症,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然而,当他本人患上肿瘤时,他才真正理解了抗癌的艰辛和痛苦。
在他的治疗过程中,他经历了化疗、手术和放疗等诸多痛苦,但他始终保持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然而,就在他离世前的那段时间里,他开始反思他对待患者的方式和态度。
他认识到,在临终的时刻,生命的真谛才真正显现出来。
他意识到,医生不仅需要提供治疗和药物,更需要给患者以关爱和温暖。
这位肿瘤专家的离世引发了对现代医学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医疗中,患者常常被当作一个疾病的案例,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有情感和需求的人的存在。
医生们过于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却忽略了对患者个体的关怀。
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残忍,也是一种对医学伦理的背离。
当我们走进医院,我们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治疗,更需要的是医生的关怀。
当我们被告知患上肿瘤时,我们需要的是支持和鼓励,而不仅仅是一个疾病的定义。
因此,这位肿瘤专家的临终反思,提醒了我们:医生们应该以患者为中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人文关怀。
在医学体系中,我们需要更多强调人情味与患者关怀。
医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具备更多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
此外,患者们也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他们可以积极向医生提问,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同时,患者们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与医生一同面对病魔。
总之,这位中国顶尖肿瘤专家的临终反思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医学领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以患者为中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最后的演讲》感悟

《最后的演讲》感悟《最后的演讲》作者是兰迪·鲍许,兰迪·鲍许是一位热情、风趣且教学认真的大学教授,在46岁时被诊断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腺癌。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最后的演讲》的感悟来了解这部作品。
《最后的演讲》这本书是兰迪。
鲍许在患了胰腺癌晚期被告知只余3-6个月的生命时,所做的演讲。
从这本书我学习到,乐观的心态及追求梦想永不停止对于人生有多么的重要。
兰迪说:“重点不在于你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于怎么度过你的人生。
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度过人生,梦想就会自己实现。
”而我小小的梦想呢?是当好一名老师。
如何在感觉缺少力量的时候转换心态继续前行?用梦想引领孩子的一生,是当下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让自己内心充满爱,引领孩子为梦想而努力兰迪:从没有实现的梦想中得到的东西,可能比已经实现的梦想中得到的东西还要多。
这句话的启迪是,有具体的梦想是很重要的,有了梦想才知道方向。
你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止前行、认为梦想没有价值而否定自己?抑或你的内心充满着爱与能量,知道努力!两者的未来不会一样。
学堂的孩子有的为了一只轮胎,而梦想成为轮胎设计大师;有的要成为房子设计师、造桥师;有的想要成为一个好爸爸照顾好家庭;我自己的孩子自从他阅读了一本《消防员》的绘本,立志成为一名消防员……想成为轮胎设计师的,天天十分认真在画不同款型的汽车和轮胎,孩子可以因为一点设计上小小的变化跟你讲很久的话,在细节上不停研究;想成为房子设计师的,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块石头、一把土都可以拿来添砖加瓦,给越来越多的人盖房;想要成为一名好爸爸的孩子,自然知道多多体察伙伴们的情绪加以协调;而想要成为消防员的,热衷于研究一切与灭火有关的物与事,只有4岁半的孩子他愿意成为勇敢的孩子是因为他从绘本上学习到,做一个消防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心态。
而他们不会因为爱好的不同,而厌恶学习。
我也不会认为孩子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而熄灭他们心中的火苗,相反我需要随时察觉孩子的需要,加以燃料。
临终遗言真实案例

临终遗言真实案例临终遗言真实案例在人类生命的旅途中,临终遗言是一种非常感人的事情。
它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尽头,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时刻。
以下是一个有关临终遗言的真实案例。
这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约翰。
约翰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在工作和家庭中都拥有了很多的朋友和支持者。
然而,约翰的身体健康逐渐出现问题。
虽然他尝试过许多方法,但最终还是不幸地被诊断出来患有癌症。
在疾病的折磨下,约翰的病情逐渐恶化。
终于有一天,他的家人和医生告诉他,他的时间所剩无几。
约翰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开始思考起了这一生所做的事情。
约翰自己温馨的家庭生活、广泛的社交圈子以及才华横溢的工作能力,将他和这个世界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意味着他必须说出最后的一些话,从而满足内心的需求。
约翰把家人和朋友集合在一起,并开始了他的临终遗言。
他告诉大家,他能够接受自己即将离开的现实。
他还感谢他们在自己整个人生中所做的各种贡献,以及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这种感激之情让他在说话的时候流下了泪水。
约翰也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态度谈论自己的社交圈子,甚至在对一些特别的人说出一些特别的话。
他说:“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名叫布莱恩的家伙,请告诉他我对他感到非常的抱歉。
我让他坐在了那辆扫雪车里,然后就把他给遗忘了。
”最后,约翰花了一些时间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智慧。
他告诉他的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要把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都经历下来,因为生命是短暂的。
他还建议所有人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寻求专业咨询以处理难题。
约翰最后说出的遗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他的朋友们和家人们非常感激他对他们生命的美好贡献,并被鼓舞着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虽然约翰已经不在了,但他的一番话仍然让我们感到温馨和鼓励,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需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
结论每个人都将面临死亡,但这并不是要害怕的事情。
癌症晚期快死了52岁肺癌患者真实经历告诉你不治也能活6年

癌症晚期快死了52岁肺癌患者真实经历告诉你不治也能活6年在医学界,癌症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特别是在晚期阶段。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奇迹般的故事,据称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竟然活了好几年,即便医生预计他们只能活几个月甚至几周。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李先生的52岁肺癌晚期患者的故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临终的阶段,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希望,继续活下去。
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性,享受着平凡而幸福的家庭生活。
然而,在一次体检中,他得知自己患上了晚期肺癌。
这个消息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医生告诉他,他已经到了晚期,只能给予姑息治疗,无法进行手术或其他根治性治疗。
面对绝症的残酷现实,许多人会感到绝望,但李先生选择了相信医生给予他的一线生机。
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姑息治疗,并且决心用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力来面对这个不治之症。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先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治疗和挑战。
放化疗的副作用带来了很多身体的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同时也做了一些自我调整和改变生活习惯。
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资料,了解了癌症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了自我管理和护理。
他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合理摄入营养,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
他还积极参加一些康复活动,比如运动和心理疗法,以帮助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抵抗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令医生惊讶的是,李先生的病情并没有恶化,反而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迹象。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医生的治疗,将预期寿命从几个月延长到了几年。
在活了6年的时间里,李先生不仅能够正常生活,还参与了各种社交活动和志愿者工作,给予他人力量和勇气。
他的经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奇迹,更是对癌症患者的鞭策和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绝望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治疗,更不能放弃希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癌症并不是绝对的绝症,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死亡。
抗癌10年54岁肺癌专家仍不幸离世他生前的3个忠告引人深思

抗癌10年54岁肺癌专家仍不幸离世他生前的3个忠告引人深思抗癌10年54岁肺癌专家仍不幸离世他生前的3个忠告引人深思在医学界,肺癌被公认为一种凶险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率和高致死率让人们备受关注。
虽然科技日新月异,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肺癌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
曾经担任肺癌专家的54岁医生某某某,经过10年的艰苦抗癌斗争,仍然不幸离世。
然而,在他生命的尽头,他留下了三个忠告,使人们深思不已。
忠告一:预防胜于治疗作为一名肺癌专家,某某某在日常工作中见证了太多患者因为晚期诊断而失去治疗机会的悲剧。
他深知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因此,他一直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他坚信,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患肺癌的风险。
为了弘扬这一理念,某某某曾多次举办公益讲座,向公众普及肺癌的相关知识。
他呼吁大家要少吸烟或戒烟,并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二手烟、工业污染等。
他还强调了锻炼身体和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预防肺癌的重要手段。
忠告二:坚持治疗不放弃希望在医学界,治疗肺癌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某某某了解到,肺癌的治疗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而绝大多数患者都难以承受这种煎熬。
然而,某某某始终坚信,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治疗。
他鼓励肺癌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并进行定期复查。
同时,他也在工作中给予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他相信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忠告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在与肺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某某某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他的离世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他的第三个忠告就是要珍惜生命,并关爱身边的人。
他提倡人们要注重身心健康,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在生前共同发起了一项关爱肺癌患者的公益活动,鼓励人们为患者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结某某某的离世给医学界带来了沉痛的损失,同时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对待肺癌这个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2015-03-17导语:胃全切后,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接踵而来,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浑身插满了管子,令他“生不如死”,临终前他说到:“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华益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他医术、医德俱佳,深受患者爱戴。
在他患上胃癌,与病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后,还是在2006年8月1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一位从事癌症防治工作的医生,华益慰一生曾经给无数患者做过手术,但是当他自己成为胃癌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并接受了腹腔热化疗后,临终前却留下了无比沉痛的话语:“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化疗后他疼得翻来覆去2005年7月,华益慰的饭量突然减少,消化也不太好,就去进行检查。
拿到检查结果,华益慰马上诊断自己患了胃癌,由于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他决定进行手术探查。
开腹探查后才发现癌症已是晚期,华益慰只好接受常规处理,做了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手术,就是把胃全部拿掉,将小肠直接与食道接起来。
由于没有贲门了,碱性的肠液和胆汁就直往上返,病人会出现返流、烧心等症状。
术后,华益慰返流特别严重,食道总是烧得疼,嗓子经常被呛得发炎,连耳咽管也被刺激得很疼。
人只能是半卧着,根本不能平躺。
全胃切除的痛苦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痛苦接踵而来。
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接受了腹腔热化疗。
对腹腔热化疗的痛苦,华益慰生前说“都不敢想像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90分钟躺在那里不能动,腹腔加温到41摄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化疗结束后他得连续换两套衣服。
每次治疗后,腹部阵阵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需要用药来止疼。
华益慰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共做8次。
期间,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刚缓和一点,马上就进行下一次。
“他原来身体的基础很好,第一次手术后体重还维持得不错。
如果不做化疗,慢慢恢复饮食,也许能恢复得好一些。
是化疗把他彻底搞垮了。
”老伴张燕容说。
化疗期间,华益慰呕吐得特别厉害,无法进食,只能靠鼻饲管点营养液。
他和家人都认为这是化疗的反应,扛过去就可以恢复进食了。
谁都没有想到,更大的痛苦正悄然走近华益慰。
通常情况下,化疗结束后,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病人可以恢复进食。
但是,化疗结束两三周后,华益慰仍旧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胃肠造影发现,已发生了回肠末段肠梗阻!有关方面以为梗阻是由化疗的炎症水肿所致,让他耐心等待消肿,他本人曾两次要求手术探查,但都没有做。
结果肠梗阻日渐加重,后来连一点大便都没有了,腹胀、呕吐严重,不仅没能恢复饮食,连鼻饲营养液都进不去了。
在疾病折磨下,华益慰更加衰弱,出现了心功能不全、全身水肿、肝、肾功能均不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进行以解除肠梗阻为目的的第二次手术。
然而手术后,肠吻合口漏了,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肠道已不可能恢复了。
这时即使没有癌症,人都很难活下去了。
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第二次手术失败后,华益慰的身体彻底衰竭。
医院为他安排了特护组,华益慰由ICU病房转回到肝胆外科。
“看到华教授时,我惊呆了。
”ICU病房特护组护士闫寒说。
2005年10月她刚到军区总医院实习的时候,曾在肝胆外科病房外面见到一位慈祥的老人,背着手在过道里散步,还冲着她笑了笑,打听之后才得知,原来他就是肝胆外科的老主任华益慰。
“可是,那个散步时冲我笑的老人,仅仅过了3个多月,就已躺在病床上,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我还没有护理过这样的重病人。
”闫寒说。
当时,华益慰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有静脉输液的管子——由于他不能吃任何食物,因而全靠各种营养液支持着;气管切开导管,用以帮助呼吸;从鼻子进入的是肠胃减压管,管子很细,要随时看着防止被堵塞;腹腔有两条管子,用于引流腹腔内的血液、粪便以及肠道其他分泌物,每根管子都由两根管子套在一起,要防止发生错位使管内液体外流时引起感染;还有导尿管……此外,由于手术后肛门有分泌物,因而尿垫需要两小时换一次。
而护理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随时吸痰。
由于此时华益慰已无力咳嗽,需要外力帮助将气管中痰液及时吸出,几分钟就要吸一次,否则一旦被痰液窒息立刻就会有生命危险。
今年2月底气管被切开后,吸痰的工作就更重了,有时睡觉时痰液也会不停地往外涌,需要不停地用纸巾擦试。
喷出的鲜血染红被单有一段时间,华益慰经常咳出或吐出血样的东西。
一天早晨6点多钟的时候,闫寒刚为华益慰洗漱完,刚帮他换上干净的床单、衣服。
他突然一阵猛烈咳嗽,喷出鲜血,染红了白色的被单,鲜血喷到了放在床尾的桌子上。
出于害怕,也出于心疼,当时闫寒和另外一个护士都吓哭了。
待咳嗽平息后,华益慰见她们哭了,轻轻地问:“你们怎么了?”闫寒说:“您咳得那么厉害,那么痛苦,我们实在受不了……”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
华益慰平静而温和地说:“擦一擦,一会儿就好了,没事,不用怕……”“他的病这么重,忍受着这样巨大的痛苦,但他却非常坚强,平时的表情总是特别平静,总是面带笑容。
”闫寒说。
“精神好的时候,他甚至还和我们开个小玩笑。
有一天天气特别冷,他对我说这么冷可都要怪你。
我不解。
他笑呵呵地说:谁让你叫‘严寒’呢!”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华益慰曾不止一次地对给他输液、输血浆的医生说:“别输了,别再浪费了。
”也不止一次对老伴张燕容说:“我不想再撑下去了,我受不了了!”这时,两人就会一起流泪,在场的人也无不落泪。
但每每在这种时候,老伴总是鼓励他。
实在太痛苦时,他总会将手伸向老伴,握住她的手。
后来上了呼吸机后,他已不能与老伴交流,就用笔写。
他曾给老伴写道:“我时间不多了,你多陪陪我……”到后来,由于没有力气,华益慰的笔迹都很难辨认了。
8月12日凌晨4点。
值夜班的护士雯雯给正在休息的闫寒突然打电话说:“赶紧来科里吧。
”闫寒赶到病房时,华益慰的呼吸特别紧张、短暂。
很快,8个特护都到齐了,大家按照抢救预案开始分工:写记录、吸痰、加药,两人一组,不停地忙碌。
“那天早晨,我看到华主任嘴唇一直在动,他究竟想说什么,谁也不知道。
我猜,他一定是想对老伴说话,因为他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就是老伴。
她身体很弱,做过直肠癌手术。
平时在家,老伴是病人,都是华主任照顾她,可是最后这一年,却反过来了……”8月12日下午6点,华益慰与世长辞。
“哪怕留一点点胃……”从前给别的胃癌病人治疗时,华益慰也采用全胃切除手术,但是自从他自己接受了全胃切除手术,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开始对胃癌治疗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于聪慧主任回忆:“我每周四查房,当时华主任还能说话。
他针对自己返流、呕吐的症状对我说:‘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
”当时,病房里住着一位胃癌患者,华益慰对他的病情十分关注,有一天特意找到于聪慧说:“聪慧,对这个病人的治疗要好好斟酌一下,全胃切除带来的不光是吃饭的问题,还有术后返流的问题……做全胃切除,病人遭受的痛苦太大。
以后做胃切除时,能不全切就不要全切。
”于聪慧清楚地记得,华益慰特意用两手比划着说:哪怕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病人就没有那么痛苦。
通常,医生首要考虑的是将肿瘤切除干净。
比如,肿瘤有3厘米,手术时通常要将肿瘤以外3~5厘米的组织全都切掉,这样才不易复发。
医生只关心手术做得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并不知道病人的感受。
而病人通常不懂医学,甚至认为反应是正常的,就应该这样。
而华益慰由一名医生转化为病人,使他从病人的角度对这一医学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
对于部分胃部肿瘤已发展到中晚期的病人,做全胃切除要从多方面评估后再决定。
如果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手术范围宁肯“小”一点,保证病人术后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
华益慰通过自身的体会和反思后,这时已站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医学:作为一名医生,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进行取舍时,主要看哪一方给病人的益处更大。
如果胃全切除后活一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过;胃不全切除能活一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乐和充实,那么这时他宁可选择后者。
于聪慧说:“那时,华主任常常语气沉重地对我说:‘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当华主任转化为病人后,站在病人角度审视过去,并提出问题。
这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太理解病人的痛苦。
后来,我们接受了华主任的建议,在为以后的胃癌病人治疗时,改进了手术的方法:能不全切的尽量不全切;必须全切除的,也改进了术式,想办法将胆汁和肠液引流掉,使其减少向上返流,并想办法用肠子成形后代胃,使食物仍可以像在胃中一样停留一下,这样病人就舒服多了。
”“现在,我查房时,问接受了新术式的胃癌患者感受如何,他们脸上总是露出笑容。
每到这时,我就会转过头去,不想让病人看到我的泪水,因为我想起了华主任,他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到最后去世时,忍受着那么巨大的痛苦,还在为患者着想,还在为患者造福……”说到这里,于聪慧已经哽咽了。
编辑手记:华益慰在手术后接受化疗的生命晚期,在身心创痛“生不如死”的境况下,仍然以切身的痛苦思考着他一生致力追求的医术,念念不忘:我给许多人动过手术,没想到手术后病人会这么痛苦,哪怕给病人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对任何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和“生活质量”应该是评价癌症治疗两个不可缺一的要素。
华益慰一生医人无数,但他在生命最后阶段感悟到: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刊发此文,不仅仅是怀念华益慰医生,更想以此引发我们对传统治癌模式一些思考,让更多癌症病人在治疗的晚期平静而安详地走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这也许是华益慰本人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