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共41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德育活动。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学术成果,集中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关于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标志着我国古代德育走向成熟。

尤其是儒、道、法等学派的德育思想,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学习。

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及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类对未来社会就有着美好憧憬。

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

其中儒家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希望以此为基础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为了将儒家的道德思想有效传授给人民,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非常注重德育思想的凝练与传播。

(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1.“仁义”当头,完善道德范畴在《尚书》《诗经》中,关于“仁”的提法,出现过很多次,如“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其人美且仁”等。

儒家将“仁”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推崇之至。

孔子也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为政以德”就是对“仁”的最好践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儒家荣辱观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人民对人格标准的不懈追求。

儒家构建的君子人格规范,逐步成为全社会推崇的做人准则,对于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建立、加强个人素质建设打下了重要理论根基。

2.遵循德育理念,培育崇高精神儒家遵循自己倡导的道德理念,全面培养人们的崇高精神。

首先是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二)多渠道推行德育思想儒家为了实现社会德治的目标,积极推行自己的道德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推行儒家德育思想,努力扩大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1.通过政权力量和个人游说宣传儒家思想儒家既注重借助政权力量推广儒家学说,又高度重视个人的游说宣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 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在浩荡而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希望我们能从先贤的智慧中吸取到属于我们的精神力量。

一、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主要成就:中国春秋时思想家、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主要思想: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主要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名言: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译文】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

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

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3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德育人物介绍之朱熹

德育人物介绍之朱熹
德育历史人物介绍 ——朱熹
LOGO
引言
伟大的中华名族 拥有浩浩汤汤五 千年文明,在这 漫长的历史潮流 中涌现了一位又 一位伟大的思想 先行者,朱熹即 为其中的一位集 大成者。
生平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 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 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 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 的大师,中国启蒙德育的引导者。
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 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 ,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 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 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 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 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 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 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 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 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 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 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 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 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 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事情只求正义而不要去谋求利益,要宣明大道
而不要去计较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