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
浅谈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综合对策措施

摘要:山区高速公路高差起伏大、弯道多、纵坡陡且长,超长连续大纵坡对道路安全影响非常巨大,应采用综合对策措施,提供行车安全性。
关键词:高速公路长大纵坡安全0引言在对长大纵坡路段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克服高差,设计过程中,需要交替使用陡坡和缓坡。
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技术标准和规范相应的要求,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导致车辆,尤其是大型货车频繁制动,进而降低了制动效能,进而引发追尾撞车、坠车或弯道处车速过快而冲撞护栏,甚至路外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直接威胁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超长连续纵坡对道路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需要在设计、施工、运营期间,采取综合对策措施、应急救援体系。
1线形展线改善高速公路的线形,对于连续下坡路段来说,这是根本性的安全措施,通过展线,对路线的长度进行延长,一定程度克服了高差,减小平均纵坡,山岭重丘区尽量进行线形展线,减缓平均纵坡,增加道路运营安全性。
2加大安全行车宣传力度在长大纵坡等重点路段和服务区增设安全行车警示牌、悬挂警示横幅、滚动播放警示片盒警示语。
编印山区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提示卡、危化品运输、应急防灾等警示宣传资料,通过沿线收费站口、服务区发放给过往司乘人员。
争取沿线地方人民政府和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支持,通过全线情报板、公告牌及时准确发布路况信息。
3加大交通安全设施投入力度车辆在启动淋水装置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水箱中的水在行驶7公里左右就会基本用完,所以,在停车区设置相应的车辆加水及冷却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载重汽车制动性能的稳定性;另外,驾驶员在停车区内可以对车况进行检查,以及休息等,保持较好的状态进行下坡行驶。
因此,增加或扩建野外停车区,因此宜适当设置、增加或扩建停车区。
目前,在国内外,在解决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问题方面,避险车道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
所谓避险车道,就是在靠近长大下坡的末端设计一个制动坡床,确保制动坡床与道路坡度方向相反,紧急制动停车通过较陡的上坡来完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车辆在连续下坡行驶过程中,因刹车失控造成交通事故,其他正常行驶车辆的自由度和安全度从而大大提高。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8696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
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
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
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1.1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20xx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山区公路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每100次事故24人死亡,远远高于丘陵区的17.5人事故和平原区的12.3人事故。
从我国20xx年万车死亡率数据来看,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均为山区地形所占比例较高的西部省份。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处置技术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处置技术
一、减速控制
在连续长大下坡路面,车辆的制动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减速控制措施。
可以通过设置减速带、减速标线等方式来提醒和强制车辆减速,以确保车辆在下坡过程中的安全。
二、紧急避险车道
在紧急情况下,车辆如果无法及时减速或制动失灵,可以在紧急避险车道上安全停车。
因此,连续长大下坡路面应该设置紧急避险车道,并在沿线进行指示和标明。
三、路面材料选择
路面材料的摩擦系数对车辆制动性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应该选择摩擦系数较高、耐磨耐压的路面材料,以提高车辆在下坡过程中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四、交通监控系统
通过交通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路况和车流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交通事故或交通拥堵等突发情况。
此外,通过交通监控系统还可以监测道路设施的运营状态,确保设施的可靠性。
五、限速标志设置
根据道路情况和交通流量,应该设置合理的限速标志,以提醒和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
特别是在连续长大下坡路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限速值。
六、坡度调节
对于较陡的下坡路面,可以通过设置挡块或调整路面材料等方式来调节坡度,以减少车辆在下坡过程中的速度和负荷。
七、防撞护栏设置
在连续长大下坡路面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该设置防撞护栏或警示标志,以提醒和限制车辆的行驶轨迹,防止车辆失控或冲出路外。
八、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声音、光信号、短信等)向驾驶员发出警告,提醒其前方道路的情况和风险。
特别是在连续长大下坡路面,预警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提前了解路面情况和车流情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安全管理论文之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安全管理论文之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简介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司机与乘客的生命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的交通安全隐患公路连续长大下坡是指公路在一定区段内存在连续的下坡路段,因为地形的原因或道路设计问题,这种地形导致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隐患,如下:1.速度失控:由于道路的下坡,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加速,使司机难以控制车辆速度,导致车辆失控。
2.制动失灵:在过山坡或下坡路段,车辆制动失灵易引起交通事故。
3.车辆脱离控制:在下坡路段,车辆如果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转弯,或因其他原因失去控制,容易造成车辆脱离控制,产生严重事故。
4.频繁变道:在对下坡的控制欠缺时,司机往往会频繁变换道,这使得其他车辆难以预测其行驶路线,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针对公路连续长大下坡的交通安全隐患,必须从多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以确保道路交通能够更加安全顺畅地进行。
道路设计的优化1.限制车速:根据下坡路段的坡度、长度和路况等情况,合理地设置限速标志,限制车辆的速度。
这样一来,可以使司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从而减少自然条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2.确定百米数:在设置限速标志时,考虑到司机会通过观察百米数以了解车速情况,可以在下坡路段每200米左右标记一个百米数,提醒司机注意车速变化。
3.设计防护栏杆:在下坡路段的边缘设置防护栏杆,以避免车辆误入Danger Lane,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车辆技术的升级1.增加制动防抱死装置:在驾驶过程中,如果司机主动踩刹车过于紧急,车辆的制动会失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制动防抱死装置可以保证制动的平稳输出,防止车辆制动失灵。
2.安装车身稳定控制装置:车身稳定控制装置可以控制车辆的侧滑,保证车在下坡滑行时稳定性,有效地避免车辆脱离控制和丧失速度控制。
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标准

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标准
公路长大下坡是指道路中存在一段较长的连续下坡路段。
对于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1.坡度标准:根据中国的交通标准,公路的最大坡度一般为5%(即坡度等于0.05),超过5%的坡度被定义为长大坡。
所谓的坡度,是指道路或者坡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坡度越大,车辆下坡时的速度会越快,因此超过5%的坡度会对车辆行驶造成一定的影响。
2.长度标准:公路长大下坡的长度一般要求超过500米才能被认定为长大下坡。
因为只有在连续下坡超过500米的情况下,车辆才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坡状态,速度变化明显,需要更高的驾驶技巧和注意力。
3.道路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时,应根据危险区域的等级和坡度来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和限速标志,以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
根据公路和水路交通法规,长大坡道有规定必須標示明示的坡度和路口,确保驾驶员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4.安全设施:长大下坡区域通常需要配备适当的安全设施,如慢
行标线、明确的标牌、防撞设施等,以增加驾驶员的警觉性和安全性。
5.驾驶员技能要求:对于长大下坡,也要求驾驶员具备一定的驾
驶经验和技能。
驾驶员需要根据坡度情况合理调整车速,掌握好刹车
和减速技巧,以确保安全驾驶。
总的来说,对于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主要以坡度标准、长度标准、道路设计标准和安全设施等为依据。
只有达到以上标准的公路才
能被认定为长大下坡。
合理的长大下坡设计可以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性
和驾驶舒适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和要求进行,确保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山区公路连续下坡路段安全保障措施概述

山区公路连续下坡路段安全保障措施概述摘要:在我国西部多山地区,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中,由于地势复杂,难免会出现连续的长下坡路段,而长下坡路段是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段之一。
本文从连续长下坡路段的线形几何特性出发,概述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安全保障1.前言在西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往往会受到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复杂地质条件的限制,经常会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已而采用了连续长大下坡。
从山区高速公路安全事故的记录来看,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发生在长下坡路段,而且大多都是因为下坡过程中刹车失灵所致。
连续长下坡危险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措施,主要是通过对路段按照安全预评估所得到的结论、道路的实际环境与条件来不断完善的。
如对主要事故车型、事故致因、事故形态、事故多发位置等的调查分析有明确结论时,应针对这些具体结论采取适当措施。
例如:通过分析路段肇事车辆的属地分布发现省外车辆占肇事车辆比例较高,说明驾驶员对道路情况不熟悉是该路段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在安全保障设计时增设告知前方道路情况的相关标志。
2.公路的几何线形设计2.1长下坡设计方法公路“台阶坡”是为了适应货车的爬坡性能而进行的设计。
至今高速公路下坡路段的设计,依然采用了“极限纵坡—缓坡—极限纵坡—缓坡”的“台阶坡”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虽然符合“标准”的规定要求,但容易造成视觉误差,使驾驶员误将下坡错认为上坡而加速行驶;另一方面,下坡距离的增加还会导致重型货车制动鼓温度升高,驾驶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时间更长,不利于行车安全。
国外规范中就明确规定:在连续下坡设计中应采用单一坡度尽早降坡,严禁出现缓坡。
为了保证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性,最好使用分离式断面的纵断面设计方法。
2.2连续下坡断的长度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在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原则:(1)任意连续2.5km长下坡,最大平均纵坡度宜小于4.0% 。
任意连续3.5 km长下坡,最大平均纵坡度宜小于3.0%。
提升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专项行动技术指南-1-5章宣贯

1 总则
• 1.1 目的 • 1.2 适用范围 • 1.3 提升路段 • 1.4 实施目标 • 1.5 实施原则 • 1.6 相关标准
2 总体要求
• 2.1 一般规定 • 2.2 实施步骤
3 方案与设计
• 3.1 一般规定
• 3.2 交通管理措施 • 3.3 工程技术措施
4 施工与验收
事故致因:全国各地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发生的典型货车 制动失效、失控事故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均在于“人车因素”, 即事故主要由人和车的严重违法、违章因素直接导致的。这些 因素包括超载、超限、超速、疲劳驾驶,以及违章驾驶操作、 车辆故障等。
车路协同矛盾:货运代表车型的整体性能降低是我国山区高速 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事故相对集中、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4、总结与评估
总结 提升实施完成后,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持 续改进的工作建议。 评估 鼓励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照“管理有力、措施到位、控制 有效”的目标,依据调查数据做出客观评价。
3 方案与设计 目录
01 02 03 04 05
总则 总体要求 方案与设计 施工与验收 总结与评估
件较好的位置
3 方案与设计
3.2 交通管理措施
要点解读: 提出测速系统的设置原则 Ⅴ类、Ⅳ类提升路段必须采用区间测速进行速度管控 Ⅲ类、Ⅱ类提升路段应采用区间测速进行速度管控 Ⅰ类提升路段宜采用区间测速进行速度管控
3 方案与设计
3.2 交通管理措施
要点解读: 区间测速预告标志:区间测速起点前200m~1000m处,宜与
2 总体要求
2.2 实施步骤
1、排查与分类
收集交通事故
事故 指标
是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通用版)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通用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通用版)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
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
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
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1.1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RHD-QB-K8696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
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
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
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1.1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20xx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山区公路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每100次事故24人死亡,远远高于丘陵区的17.5人事故和平原区的12.3人事故。
从我国20xx年万车死亡率数据来看,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均为山区地形所占比例较高的西部省份。
公安部在通报20xx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时指出,在全年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有21起为坠车事故,多发生在西部多山地区,占总数的44.6%。
根据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多山区省份公路事故现场分析及事故受损车辆检测结果,得出山区交通事故的几个显著特点:(1)从交通事故的形态来看,碰撞事故多,50%以上为碰撞事故,且多为高速碰撞事故,这主要是由于事故车辆发生违章超车,超速行驶,制动不良等危险状况。
(2)在全部事故中,重特大恶性事故多,山岭区高速公路的重特大事故所占比例接近50%。
(3)事故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1.2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及坡长坡度分析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相关规范和指南对长大下坡缺乏明确的定义,原因在于同载重和速度情况下,不同平均纵坡对应的安全坡长并不相同。
目前关于长大下坡的定义比较系统的表述如下:(1)平均纵坡3%时,连续下坡坡长大于5km;平均纵坡4%时,连续下坡坡长大于4km;平均纵坡5%时,连续下坡坡长大于3km,即为长达下坡路段,需对其安全性进行和评价,并考虑增设相应的安全设施。
(2)平均纵坡大于3%时,若连续下坡路段预设刹车温度超过260摄氏度,即为长大下坡路段,需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考虑增设相应的安全设施。
车辆在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上行驶,因为长时间使用行车制动,使得制动器温度急剧上升,制动设衰退现象突出,严重时车辆制动能力完全丧失,以致特大事故经常发生。
2 国内外现状研究2.1 国内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也常常成为事故多发路段。
这些长大纵坡路段因为事故多发,常被人民群众称为“死亡坡”,“食人坡”。
以青海省潢倒公路长大下坡为例,该路段从20xx年9月建成通车到20xx年9月,不到两年半时间里,共发生交通事故354起,死亡40人,伤363人,直接经济损失281.384万元,其中在突出的14公里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集中了其中大部分的事故。
而在K70-K78长大下坡路段,由于车速过快,刹车失灵而导致交通事故就占70%以上。
虽然省高管局已经采取了设置避险车道等措施,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理论指导,难以科学的采取安全改善措施,因此交通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为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xx 年初,公安部和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研究确定了两部局督办治理的全国29处危险路段。
在这29处危险路段中,属于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多发路段就有13处。
由此可见,相比与公路的平均事故水平,连续长大下坡段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较高,所面临的交通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
在山区建设高等级公路,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连续长达下坡路段几乎不可避免,随着西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连续长大纵坡路段的交通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2 国外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对于长大下坡路段的标志标线系统国外有较多的研究。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公路交通标志比较完善,交通标志不仅仅是为了给驾驶人员提供必要的道路交通信息,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
但各国在交通标志的设置上又有所差别。
曾有人说德国的交通标志是给外国人看的,美国的交通标志是给当地人看的,中国的交通标志是给警察看的。
说明了德国的交通标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的特点。
美国的交通标志地域性表较强,有时各州的标志都不一样,而且标志普遍采用文字,不懂英文的人恐怕难以理解。
而中国的交通有时连专业人员都搞不清楚。
由于在纵坡上行车的特点以及纵坡路段上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特点,各国在纵坡的交通标志设置上做了大量大研究,其中在警告标志上显示坡度就是一个重要特点。
联合国推荐的道路交通标志就要求明确注明陡坡的坡度,有些地方还注明了下坡起点的位置等,这样驾驶人能够根据普告标志提供的信息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尽可能预防事故发生。
减速设施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北美国家对于山区长下坡路段,在施工时就用专门的机械设备碾压出横向的凹槽,作为一种强制减速设施。
发达国家对避险车道的研究开展较早,美国开战避险车道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失控车辆经常冲出道路,停在路边废料堆上,或冲到山上用于滚木的旧路上,由此道路工程设计人员受到启发,第一条避险车道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诞生了。
到1990年,据统计美国有27个州修建了避险车道,数量达170条,美国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避险车道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来求得经济有效的设计方案。
3 基于信息处理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设计思想3.1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人的驾驶行为是一个与驾驶期望有关的连续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不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驾驶员所投入的注意力不同,处理相关道路交通信息量也不同,而驾驶员处理的信息量会直接影响其驾驶行为。
基于这一原理考虑,通过测试驾驶员信息处理的强度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性是可行的,即道路安全性条件较差,驾驶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处理相关交通信息,以保障行车安全。
基于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在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中应重视驾驶行为,通过充分的信息影响驾驶员驾驶行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驾驶员认识周围环境是从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感觉开始。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与人的感官在头脑中的反映。
由于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产生感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客观世界的刺激事物,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能为主体所接受;而是主观的感觉能力。
显然,为了能更好的感知交通信息,保证行车安全,就必须提高对各种信息的感受性,分析驾驶员驾驶过程中感觉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成为纠正驾驶员驾驶行为的有效途径。
驾驶员与道路,车辆,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本质的联系是信息交换。
从人机工程学信号处理理论的观点出发,可以把驾驶员视为一个单通道的有限输送容量的信号处理系统来研究。
驾驶员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构成了一个感觉系统,有挂道路线形,路测环境和天气状况,交通流现状等信息通过感觉系统以神经信号的形式传送给人脑中枢:在中枢的信息处理系统中,将传入的信号加以识别,作出相应的决策。
人脑中枢把决策信号传递给运动系统,驾驶员通过手脚的操作控制车辆的运行轨迹和速度,构成的行为的输出过程;道路在与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道路信息直接反馈给车辆,车辆通过座椅传递给驾驶员触觉神经末梢,该信号反馈到人脑中枢,引起人脑中枢再次作出处理和决策,修正以上操作,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3.2 影响驾驶员信息处理的因素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个性与行车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关专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对个性与行车安全进行了大量研究,说明了事故倾向性个性特征的存在:即在同样情境下,有些人因个性原因比另外一些人本质上更易发生事故。
外向型性格比内向型性格更容易肇事,且随着外向型程度的增加,肇事可能性增大。
经常违章和肇事的驾驶员个性表现为易冲动、易紧张、偏执、偏激、自私、疑心、压抑、过分自信等;安全驾驶员更多表现为敏感、紧张程度高、爱思考、冷静等特点。
情绪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致行车事故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驾驶员心情愉快会精力集中,反应敏捷,判断迅速准确,而情绪低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判断失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专家研究发现,驾驶员注意不当和不注意是产生的事故占总数的20%以上。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信号灯、行人、车辆路面状况等各种信息,有些驾驶员没有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驾驶的车辆上,如边开车边与人聊天,或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导致注意范围变小,容易发生行车事故。
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生理因素:(1)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潜伏期,它是指信号接收和反应的时间间距。
信号刺激引起了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包括信号刺激使驾驶员感觉器官产生活动,经由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神经中枢,经过综合加工,在由传出神经从大脑传给肌肉,肌肉收缩,对制动器和方向盘进行操作。
虽然这种过程在机体内部是潜伏的,但是其每一步都需要时间,这些时间的总和称为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由反应知觉时间和动作时间两部分组成。
(2)动视力:驾驶员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在运动状态下完成的,运动状态下的视力叫做动视力。
动视力敏感度与汽车的运动车速有关,驾驶员的视认能力随车速的提高而降低。
(3)色视觉:不同颜色对于驾驶员产生的警示作用是有差距的,这取决于驾驶员的色视觉敏感度。
视觉敏感度与颜色对比有一定关系。
当人从远处辨认前方的多种不同颜色时,其易辨认的顺序是红,绿,黄,白,即红色是最先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