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试卷2-1(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记载“雷公炮制十七法”的本草著作是(分数:2.00)A.《炮炙论》B.《炮炙大法》√C.《修事指南》D.《饮膳正要》解析:解析:《炮炙大法》作者缪希雍,书中所述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2.考订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丸等剂型的制作规范的本草著作是(分数:2.00)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滇南本草》D.《本草经集注》√解析:解析:《本草经集注》作者梁.陶弘景,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还考订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丸等剂型的制作规范。

3.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分数:2.00)A.《救荒本草》B.《本草拾遗》C.《滇南本草》√D.《白猿经》解析:解析:《滇南本草》作者兰茂,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的本草著作是(分数:2.00)A.《本草纲目拾遗》B.《图经本草》C.《新修本草》√D.《开宝本草》解析:解析:《新修本草》由李勋、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物共84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5.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指的是(分数:2.00)A.《山海经》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五十二病办》解析:解析:《黄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

6.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是(分数:2.00)A.《神农本草经疏》B.《新修本草》C.《本草品汇精要》√D.《中国药学大辞典》解析:解析:《本草品汇精要》所附1300多幅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图谱的珍品;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气血津液辩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气血津液辩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气血津液辩证)-试卷1-2(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下列不属于气虚证的表现是A.气短声低B.精神疲惫C.头晕目眩D.面色淡白√此题考查的是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

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精神疲惫,体倦,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乏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脉虚,舌质淡嫩等。

面色淡白属于血虚证的表现。

2.气陷证是由于气的哪种功能异常引起的A.推动B.固摄√C.防御D.气化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是由于气的固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的。

3.血瘀证的典型表现为A.纳少B.胀痛C.刺痛√D.胸闷此题属于较简单题目,考点是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血行不畅,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4.气滞证的疼痛特点,不包括下列哪项A.按之一般有形√B.部位多不固定C.随情绪而增减D.随“气行”觉舒此题考查的是气滞证的表现,主要考查的是疼痛。

气滞证导致的疼痛为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

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5.患者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舌淡苔白,脉弱。

其证候是A.气滞B.气虚C.气陷√D.气逆气陷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6.临床上常见的气逆证,多与下列何项关系密切A.肺脾肾B.肝肺胃√C.肺心肝D.心肾肺此题属于理解类考题,需要仔细分析。

气逆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肺胃之气不降而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

7.气滞证发生的原因不包括A.情志因素B.外邪阻滞C.年老体弱√D.脏器虚弱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的考题,考查的是引起气滞证的原因,包括情志不舒,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气机郁滞,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络阻等,都能导致气机郁滞,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最早的病案记录是下列哪本专著(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诊籍》√D.《周礼》解析:解析: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为最早的病案记录。

2.以下哪本论著对痈、疽、疮、疖诊断较为明确(分数:2.00)A.《刘涓子鬼遗方》√B.《诸病源候论》C.《诊籍》D.《周礼》解析:解析: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疮、疖诊断已较为明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的专著。

3.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多少种脉(分数:2.00)A.48科B.12科C.24科√D.27种解析:解析: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24种脉;李时珍《濒湖脉学》汇集诸家脉学,分27种脉。

4.《四诊抉微》,内容全面,四诊互参,其作者是(分数:2.00)A.陈修园B.何梦瑶C.张三锡D.林之翰√解析:解析: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内容全面,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5.《脉经》载脉多少种(分数:2.00)A.24利√B.12种C.48利D.36种解析:解析:《脉经》载脉24种。

须分清载脉24种,27种,28种的书籍和作者。

6.“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的医家是(分数:2.00)A.刘河间B.李东垣√C.朱丹溪D.张从正解析:解析:“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刘河间注重病机;李东垣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内外相参;张从正诊病则重视鉴别诊断。

7.论舌第一部专著为(分数:2.00)A.《察病指南》B.《南阳活人书》C.《点点金》√D.《幼幼新书》解析:解析:元朝敖氏《点点金》和《金镜录》论伤寒蛇阵,分十二图——乃论舌第一部专著。

8.将诊脉分为三部九候,寸口和24脉脉法的是(分数:2.00)A.《肘后备急方》B.《幼幼新书》C.《备急千金方》D.《脉经》√解析:解析: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达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和24脉脉法,是我国早期的脉学专著。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绪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绪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绪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2.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绪论3.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原则是A.整体观念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辨证论治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4.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难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5.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奠定基础的书籍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难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绪论6.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7.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绪论8.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

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绪论9.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绪论10.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绪论11.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正确答案:C解析:《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编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知识模块:绪论12.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张景岳C.张仲景D.陈无择正确答案:D解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知识模块:绪论1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正确答案:D解析:这是一道重复考题。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第一周:绪论平时测试题
1、下列哪项属于“症状”:
A.心烦失眠
B舌红苔黄
C.脉细无力
D.喉中痰鸣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下述哪项属于“体征”:
A.面色苍白
B.头晕而重
C.恶心欲吐
D.神疲乏力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3下列哪项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A.辨证
B.诊病
C.诊法
D.诊断
正确答案:C
4(多选)中医诊断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
A.以常衡变
B.司外揣内
C.四诊合参
D.见微知著
正确答案:A、B、D
5判断症状和体征可简称为“症”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5判断凉茶能象茶那样经常去喝。

A.对
B.错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A.阴阳对立统一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A、B、C、D
7、按照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有:
A.实则泻其子
B.虚则补其母
C.抑强
D.扶弱
正确答案:A、B
8、下列哪些治疗方法是属于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的体现:
A.抑木扶土
B.培土制水
C.培土生金
D.佐金平木
的病变。

A对
B错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5、津液不足,不能滋润濡养,就会表现出口干、咽干、鼻干、唇干、眼干、小便少而黄、大便干的干燥症状。

A.对
B.气虚发热
C.湿热证
D.阴虚发热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最早的病案记录是下列哪本专著【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诊籍》(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周礼》本题思路: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为最早的病案记录。

2.以下哪本论著对痈、疽、疮、疖诊断较为明确【A】.《刘涓子鬼遗方》(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诸病源候论》【C】.《诊籍》【D】.《周礼》本题思路: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疮、疖诊断已较为明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的专著。

3.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多少种脉【A】.48科【B】.12科【C】.24科(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27种本题思路: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24种脉;李时珍《濒湖脉学》汇集诸家脉学,分27种脉。

4.《四诊抉微》,内容全面,四诊互参,其作者是【B】.何梦瑶【C】.张三锡【D】.林之翰(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本题思路: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内容全面,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5.《脉经》载脉多少种【A】.24利(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12种【C】.48利【D】.36种本题思路:《脉经》载脉24种。

须分清载脉24种,27种,28种的书籍和作者。

6.“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的医家是【B】.李东垣(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C】.朱丹溪【D】.张从正本题思路:“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刘河间注重病机;李东垣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内外相参;张从正诊病则重视鉴别诊断。

7.论舌第一部专著为【A】.《察病指南》【B】.《南阳活人书》【C】.《点点金》(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幼幼新书》本题思路:元朝敖氏《点点金》和《金镜录》论伤寒蛇阵,分十二图——乃论舌第一部专著。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试卷2 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试卷2 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当诊断为(分数:2.00)A.里证B.表证√C.寒证D.热证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

属于(分数:2.00)A.实热证√B.虚热证C.虚寒证D.实寒证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分数:2.00)A.表热里寒证B.表寒里热证C.上热下寒证√D.上寒下热证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

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分数:2.00)A.虚邪中人B.邪气不盛C.正气亏虚√D.气血亏虚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正脉》C.《伤寒质难》√D.《景岳全书》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分数:2.00)
A.望色
B.诊舌
C.切脉
D.触诊√
解析:解析:四诊的内容为望,闻,问,切。

2.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
(分数:2.00)
A.《伤寒舌鉴》
B.《观舌心法》
C.《彩图辨舌指南》√
D.《察舌辨证新法》
解析:解析: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彩图辨舌指南》;张登(延先)《伤寒舌鉴》;申斗垣《观舌心法》;刘恒瑞《察舌辨证新法》。

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分数:2.00)
A.汉代
B.隋代√
C.宋代
D.元代
解析:解析: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为《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代。

4.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分数:2.00)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解析:解析: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5.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
(分数:2.00)
A.《内经》
B.《景岳全书.传忠录》√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解析:解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首论阴阳六变(“二纲六变”);“十问歌”,明确八纲辩证的重要性。

6.《脉经》的作者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叶天士
C.王叔和√
D.巢元方
解析:解析:西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以及24脉脉法,是我国早起的脉学专著。

7.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叶天士√
B.张仲景
C.吴鞠通
D.汪宏
解析:解析: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重视察舌验齿。

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辩证法。

8.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叶天士√
B.张仲景
C.张介宾
D.汪宏
解析:解析:清叶天士是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

9.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分数:2.00)
A.李东垣
B.危亦林√
C.吴鞠通
D.汪宏
解析:解析:首先论述十怪脉的书籍是元代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

包括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刀、转豆、麻促十种危象。

10.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的医学家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张景岳√
D.叶天士
解析:解析: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经验的基础上,编成《十问篇》,清代陈修园将其略做修改,而成《十问歌》。

11.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的是
(分数:2.00)
A.《难经》
B.《黄帝内经》√
C.《脉经》
D.《望诊遵经》
解析:解析:《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相传为秦越人所著,本书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12.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是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濒湖脉学》
C.《脉经》
D.《难经》√
解析:解析:《难经》: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13.记录了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的是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诊籍》
C.《诸病源候论》
D.《寓意草》√
解析:解析:清代喻嘉言的《寓意草》,记录了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

14.《察病指南》是论述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多少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分数:2.00)
A.30
B.24
C.29
D.33 √
解析:解析: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论述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二、 B1型题(总题数:4,分数:16.00)
A.载脉27利B.载脉21种C.载脉24利D.载脉29种(分数:4.00)
(1).《诊家枢要》载脉数是(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
(2).《濒湖脉学》载脉数是(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解析:元代滑寿的《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记载了27种脉象。

A.《备急千金要方》B.《肘后备急方》C.《刘涓子鬼遗方》D.《备急千金翼方》(分数:4.00)
(1).能够初步诊断天花和麻疹等传染病,并有对黄疸病人做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的书是(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
(2).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是(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解析: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能够初步诊断天花和麻疹等传染病,并有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刘涓子鬼遗方》作者为南齐.龚庆宣,是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

A.妊娠恶阻B.腰膝酸软C.膀胱湿热D.面色苍白(分数:4.00)
(1).以上属于病名的是(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
(2).以上属于证名的是(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解析: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A.恶寒发热B.腰膝酸软C.膀胱湿热D.面色苍白(分数:4.00)
(1).以上属于体征的是(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
(2).以上属于症状的是(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解析:“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
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

三、 X型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5.以下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的是
(分数:2.00)
A.诊法合参√
B.病证结合√
C.辨证求本√
D.整体审查√
解析: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诊法合参;病证结合;辨证求本;整体审查。

16.中医诊断学学科特点是
(分数:2.00)
A.理论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突破性
解析:解析:中医诊断学学科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

17.以下著作专论麻疹的有
(分数:2.00)
A.《麻科活人全书》√
B.《郁谢麻科合璧》√
C.《麻证新书》√
D.《麻症集成》√
解析:解析:专论麻疹的著作《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等。

18.以下属于“症”的有
(分数:2.00)
A.恶寒发热√
B.烦躁易怒√
C.肝阳上亢
D.心脉痹阻
解析:解析: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判断病种、辨别证侯的主要依据。

包含症状和体征。

CD属于证的范畴,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

19.孙思邈的著作有
(分数:2.00)
A.《备急千金要方》√
B.《察病指南》
C.《伤寒金镜录》
D.《备急千金翼方》√
解析:解析:《备急千金要方》和《备急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唐代的孙思邈。

20.“以常衡变”的意思包括
(分数:2.00)
A.审证求因
B.比较正常与反常√
C.生理与病理√
D.揆度奇恒√
解析:解析: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与审证求因无关。

21.辨证应当明确的内容有
(分数:2.00)
A.证候名称√
B.全程规律
C.病因病性√
D.当前病位√
解析:解析:辩证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