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理想的风筝》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理想的风筝》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5教材分析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

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

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

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2、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理想的风筝》语文公开课教案

《理想的风筝》语文公开课教案

《理想的风筝》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理想的风筝》,使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思考、探究等方法,深入分析文章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积极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想的风筝》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

3. 探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对读者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理想的风筝》的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和结构。

2. 难点: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探讨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理想的风筝》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与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对读者的启示。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理想。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思考、探究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变化,评价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理想的积极态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理想的风筝》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

4. 教学设计:预习任务单,讨论问题指南,作业模板。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情感教学:通过故事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自身经历。

理想的风筝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展示法:展示风筝的图片和实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风筝的种类和制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风筝,并学会制作基本的风筝。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风筝,如龙风筝、蝴蝶风筝、四方风筝等。

教授风筝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种类的风筝。

实践法:分组进行风筝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章:风筝的放飞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放飞风筝的方法,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放飞技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风筝放飞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教授一些常见的放飞技巧,如风筝起跑、转弯、上升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筝放飞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实践法:在户外进行风筝放飞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第四章:风筝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2 教学内容介绍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讲解风筝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筝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和技能。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5.2 教学内容回顾风筝的起源、种类、制作、放飞技巧和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自己的风筝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5.3 教学方法总结法: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和技能。

展示法:学生展示自己的风筝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六章:风筝的设计创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设计的新趋势和创新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理想的风筝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事例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对工作敬业执着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选取典型事例,夹叙夹议,借景炫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1, 这节课我们继续与作家苏叔阳,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2,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放飞的是什么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教学理念】: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将"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

教学中,我采用了直扑中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并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

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10,11自然段),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而且巧妙的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第八,九小节:(一),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1,让我们随着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风筝,感受那份快乐。

板书:放风筝自由读课文第8节,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圈出这些词语。

并说出理由。

2,交流:重点语句(1)做风筝的快乐: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

朗读句子(2)放风筝的快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决不肯"是什么意思从而看出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 是啊,亲手制作风筝,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上别人所体会不到的。

读出这份快乐,朗读②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

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

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

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

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

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关心学生:(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7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7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7篇)理想的风筝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风筝)风筝,同学们见过的,有的也放过的。

(在“风筝”前用彩色粉笔加上“理想的”三字)(1)“理想”和“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2)请说一说你认为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2、学生漫谈。

3、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是理想的风筝的模样、怎样放飞,而本文的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他的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形;说说文中生词的意思。

2、讨论思考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课文可以分成三段:一(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

4、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5、交流学习心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理想的风筝教案三篇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理想的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

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

“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
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

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