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名著读后感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马克思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
下面由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马克思名著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可以帮到你。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
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
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
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合集5篇)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合集5篇)第一篇:马克思原著读后感马克思原著读后感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
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统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装还是桶装,外面的包装使人一见就五味飘香,但其中的营养大部分是减肥的成分。
以前很少读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谈《形态》的读后感时,我是带着漫谈读马克思的原著以及读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识流进行的。
以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都是啃别人吃剩下的骨头,或者说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馍”。
而读原著的感觉就不一样,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对那些“原理”、“方法-论”枯燥乏味的生厌,而是有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种探险的刺激和丰收的喜悦。
那里的观点不是来自遥远天堂的上帝和神灵,而是来自生活实际;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不是法国人一贯失的高谈阔论,不是美国人经常使用的花言巧语,而是角度的全面、观点的新颖、论证的深刻。
所以马克思在告诫人们联系实际之前,他自己已经那样做了。
他对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园诗,他的处境是非常“糟糕”的。
反动政府要驱逐他,权力派要指责他,还有许多流派和哲学家对他指手画脚,但马克思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把那些东西“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他的生活条件也极端艰苦,如果没有恩格斯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时间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这将占去他作理论研究的大量时间。
“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于这句话,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着切身感受的。
所以马克思一些伟大的经典的论点的原材料都来自生活本身。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
读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读马克思著作读后感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有一些书籍或者文章让我们深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
马克思的著作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影响我们思想和人生的力量。
在我最近的读书中,我有幸阅读了马克思著作,并通过他的思想,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切的洞察力和共鸣。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哲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
不过,马克思的思想通过他的书籍,已经深入人心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在经济、政治学等领域,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思维范式。
当我持有这样的想法时,我开始读他的著作,想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
通过《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讨论,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审视。
对马克思而言,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像一个巨大的机器。
在这个机器中,人们不是作为自由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劳动力的资源。
在这种巨大的机器的背后,马克思认为存在一种剥削关系。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做商品出售,而雇主则掌控了这个市场。
在这个机器中,利益越大的人,就能掌控着更多的资源,而弱势的人则只能接受少量的支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劳动者收入过低、权益受到削弱时表现更加明显。
在阅读《共产党宣言》时,我感觉到马克思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社会问题的决心。
他坚信,哪怕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也能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体系。
尽管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在我阅读到“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独立”的观点时,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希望。
在我阅读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普通人而言,马克思的思想或许更多是让我们在思维上开窗户,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更加清晰和自觉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马克思的著作并不是一份完美的方案,也不是一本完美的教科书。
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标准答案或者功利性工具,而应该视作一种探索和求证的精神。
在我们追求真理和美好未来的路上,马克思的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关键性的洞察力和启迪。
读马克思原著读后感(共11页)

读马克思原著读后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读马克思原著有感读马克思原著有感读马克思的原著,如同和他的思想对话,如同走近了一个哲学又深邃的世界。
大体阅读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哲学经典著作,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读原著,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门科学,它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总开关和金钥匙。
我们作为理工科学生,思维探寻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会使自己的思想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本次阅读原著最大的收获还有是从批判的角度来研讨哲学问题,在巨匠们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体味了对世界本真的思考。
通过阅读,我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了批判性认识。
以前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命题,有着统一同一的认识,来自于政治课本的解读。
本次学习原著,不仅对思维与存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对那些片面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批判性认识。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哲学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费尔巴哈以前的,以客体的形式来理解对象和现实感性、要害是敌视人的?纯粹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说:?他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限于单纯的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史,鲜明地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指的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何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恩格斯说:?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指的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读后感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著,那感觉,就像是给我的大脑来了一场超级震撼的风暴!一开始,我其实有点懵,觉得这东西会不会特别枯燥,特别难懂。
毕竟,咱平时接触的都是些轻松好玩的事儿,突然面对这么高深的理论,心里真有点打鼓。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马克思的思想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全新认知大门。
比如说,他对于经济的分析,那可真是一针见血!让我突然明白了为啥有时候我们拼命工作,却感觉还是压力山大。
也许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小把戏”?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也被一些无形的力量推着走?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套路”。
不过,我也在想,马克思的理论是不是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还能完全适用呢?可能有些地方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的情况去调整和思考。
总之,读了这些经典名著,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虽然还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但这一路的探索,真好!篇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读后感哇塞,读完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我这小心脏可是被狠狠撞击了一番!一开始,我是被老师要求读的,心里还老大不情愿,想着这能有啥意思?可谁能想到,我居然被深深吸引住了!马克思说的那些关于阶级斗争、社会发展的观点,简直让我大开眼界。
我就一直在想,为啥以前我就从来没这么深入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呢?比如说,他讲的劳动价值论,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吗?可现实中,咋就不是这么回事呢?也许是有人在故意歪曲这些真理?还有啊,他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就好像以前我在迷雾中摸索,现在突然有人给了我一张清晰的地图。
但是呢,我也有疑惑。
马克思的理论在当时那个年代无疑是伟大的,可如今社会变化这么快,各种新的现象层出不穷,他的理论能完全解释得了吗?我觉得可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补充和完善。
马列读后感(共8篇)

马列读后感(共8篇)第1篇:马列选读读后感马克思一如既往地追求真理与自由,在他马不停蹄地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所独有的品质——人的尊严。
普鲁士换汤不换药的《书报检查令》是无法蒙蔽当时的聪明人从而使之甘受压榨的,精神和人格的压榨。
马克思批评书报检查令的虚伪,笔锋尖锐,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思想上的尊严——自由而且是独立的。
然而,否定权威的下场不是被权威消灭,就是进一步地否定权威,直至获得最终的胜利。
马克思冒着被权威消灭的危险,创作并发表了这篇政治评论文章,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追求自由和作为完整的人的所应具备的人的尊严,这也是宇宙赋予人类的特有的品质。
当然,反对权威的人不仅仅是要具有勇气,还要有信仰,对自由的信仰。
想起《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老婆幽会时,被崔杼安排的武士将其砍死。
崔杼对前来记载的使官说:“你就写齐庄公疟疾死了。
”史官写的却是“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气愤地杀死史官,后来史官弟弟继任史官,却和哥哥一样,写崔杼弑君,然后同样被杀。
接着是第三个弟弟写同样的话而被杀,到最小的弟弟,他同样地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愤怒地把竹简仍在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史官。
权威可以杀死一个人,却消灭不了人的尊严,最后没有被杀的史官正是人的尊严的胜利,一种不惧权威,敢于反抗的精神,而这更是一种信仰。
同样的,马克思正是具有这样一种信仰,他痛恨普鲁士政府的表里不一的行径,蔑视虚伪的《书报检查令》。
新书报检查令要求人们在探讨真利时必须严肃和谦虚,马克思反驳道: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虚。
他又将人的精神比作自然界的花朵,证明其存在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只能是单一的“官方的色彩”。
官方要求的所谓“谦逊”,实质是一种“不谦虚”,真正的谦逊应该是思想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马克思唱的反调在普鲁士政府看来是无疑是自寻死路的作法,而在真正“谦逊”的人眼里,这必是动听的旋律,一曲寻求和捍卫人的尊严的慷慨激昂的神曲!事实上,新书报检查令的目的就是打磨人的尊严,让人没有反骨,这样普鲁士官方便可肆无忌惮地操纵一切。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篇一: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念完马克思经典著作后感当译著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一千六百反之亦然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当下有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普遍认为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经验,并取而代之。
然而,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人们让是因着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
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适应环境的动物问题,生活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而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
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
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朗读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
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人文主义者之首。
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
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校园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
这也恩格斯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误读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念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
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认知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别有用心所著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顺便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并且作为一些则工具或手段工具来使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
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
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
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
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
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
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名著读后感
导语:马克思名著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
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
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
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
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
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
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
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
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
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
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
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