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中的同步技术
通信系统中的时钟同步与频率校正技术

通信系统中的时钟同步与频率校正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是确保通信设备之间准确传输数据的关键技术。
准确的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避免数据丢失和误差传输。
本文将讨论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技术,并探讨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同步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同步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时间信号进行时钟同步的方法。
GNSS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导航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卫星发射的时间信号,可提供高精度的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
使用GNSS同步技术的通信系统需要至少接收4颗卫星的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播的时间差来计算时钟误差和频率漂移。
通信设备根据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时间信号进行时钟调整,以确保设备之间的同步。
GNSS同步技术具有高精度和全球范围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中。
二、IEEE 1588 时钟同步协议IEEE 1588(Precision Time Protocol,简称PTP)是一种用于实现时钟同步的网络协议。
它通过在网络中传输时间戳来实现微秒级的时钟同步精度,并能够对时钟频率进行校正。
PTP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主从架构进行时钟同步。
网络中的主节点(Master)通过向从节点(Slave)发送时间戳报文,从节点根据报文中的时间戳来调整自身的时钟。
PTP协议使用插值和滤波等技术来提高时钟同步的精度和稳定性。
PTP协议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时钟同步,如数据中心、电力系统等领域。
它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时钟同步与频率校正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技术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场景:1.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各个基站需要保持高度的时钟同步,以确保通信信号的准确传输和漫游的顺畅切换。
时钟同步和频率校正技术可以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容量。
基于网络中心战的精确时间同步技术

基于网络中心战的精确时间同步技术1. 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网络中心战的特点,分析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在网络中心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相关技术调研对传统网络中时间同步技术进行分析比较,介绍各自的优缺点。
同时,介绍先进的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如GPS、PTP等技术的特点和原理,分析其在网络中心战中的应用情况和优势。
3. 精确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分析详细分析精确时间同步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具体应用,深入探讨同步技术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
4. 技术应用与实验验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实验验证,通过测试和数据分析,评估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对网络中心战的支持能力和实用性。
5.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评估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在网络中心战中的应用前景,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今网络中心战的迅速发展,网络参与的实体普遍化,网络中的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时间同步的需求成为网络通信中的一大难题。
相比于传统的时间同步技术,对于网络中心战的各类应用需求,精确时间同步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具有精度高、误差低、可靠性高等优势,可以满足网络中心战中对时间精确性的需求。
同时,精确时间同步技术也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数据拓扑结构以及协同作战的能力。
在网络中心战中有许多需要保证时间同步的应用场景,例如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同步、物理设备的时间戳记录、攻防协作中的时间同步以及情报获取与网络安全监控等等。
若时间同步误差较大,这些任务就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甚至可能对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可信和数据准确度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对于网络中心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结来看,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精确时间同步技术将成为网络中心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网络中各项应用提供极佳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满足网络中心战的需求。
本论文将介绍精确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原理、实践应用以及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同步技术

同步技术一、同步技术的定义:同步技术即调整通信网中的各种信号使之协同工作的技术。
诸信号协同工作是通信网正常传输信息的基础。
二、同步技术的分类:按照同步的功能来分,同步可以分为载波同步、位同步(码元同步)、群同步(帧同步)和网同步(通信网中用)等四种。
(一)载波同步1、定义当采用同步解调(相干检测,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完成频谱的线性搬移,但为了防止失真,同步检波电路中都必须输入与载波同步的解调载波。
)时,接收端需要提供一个与接收信号载波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而这个相干载波的获取就称为载波提取,或称为载波同步。
2-12、提取方法载波同步一般有两类方法:一类是直接提取法(自同步法),一类是插入倒频法(外同步法)。
(1)直接提取法(自同步法)定义:是从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中直接(或经变换)提取相干载波,而不需要另外传送载波或其它倒频信号。
基本原理:有些信号(如DSB信号、2PSK信号等)虽然本身不包含载波分量,但却包含载波信息,对该信号进行某些非线性变换以后,就可以直接从中提取出载波分量来。
提取方法:平方变换法和平方环法、同相正交环法(科斯塔斯环)①平方变换法和平方环法图2-2平方变换法提取载波图2-2即为平方变换法提取载波,为了改善性能,可以在平方变换法大的基础上,把窄带滤波器用锁相环替代,构成如图2-3所示的方框图,这就是平方环法提取载波。
图2-3平方环法提取载波由于锁相环具有良好的跟踪、窄带滤波性能,因此平方环法比一般的平方变换法具有更好的性能,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②同相正交环法(科斯塔斯环)图2-4同相正交环法提取载波同相正交环法(科斯塔斯环)是利用锁相环提取载波的另一种常用方法,由于加到上下两个相乘器的本地信号分别为压控振荡器的输出信号和它的正交信号,因此常称这种环路为同相正交环,有时也被称为科斯塔斯环(Costas)环。
如图2-4所示。
(2)插入倒频法(外同步法)定义:是在发端发送信息码元的同时,再发送一个(或多个)包含载波信息的倒频信号,并且要求这个倒频信号不随传播的信息变换,在接收端根据倒频信号提取载波。
现代通信技术-同步的基本概念

02.同步的分类
外同步: 由 按传输 方式分:
发送 的同步信息, 把这个专门的同步信息 出来作 为同步信号的方法, 称为
自同步: 发送端 发送专门的同步信息,接收 端设法 同步信息 的方法,称为自同步法
谢谢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
同步的基本 概念
目 录
01 02
同步的定义
同步的分类
01.同步的定义
为什么要研究同步技术?
同步是数字通信中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通 信系统如果出现同步误差或失去同步,就会使 通信系统性能降低或通信失效。
所谓同步是指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故又 称定时。
02.同步的分类
载波同步
按功用分:
位同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群同步
网同步
02.同步的分类
1、 载波同步: 相干解调中, 在接收端恢复相干载波(相 干载波与发送端载波同频,在相位上保持某 种同步关系)的过程称为载波同步( 、 )。
2、 位同步: 在接收端产生一个“码元定时脉冲序列”,其重复频率和
相位(位置)要与接收码元一致,以保证: ① 接收端的定时
脉冲重复频率和发送端的码元速率相同;② 取样判决时刻
对准最佳取样判决位置。这个过程称为“位同步”。
02.同步的分类
3、 群同步: 接收端产生与字、句和帧起止时间相一致 的定时信号的过程称为 (字、 句、 群)同 步。
4、 同步: 为保障数字通信网可靠地进行通信和数
据 ,全网产生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 的过程,称为网同步。
说明sdh与wdm的含义。 -回复

说明sdh与wdm的含义。
-回复SDH和WDM是现代通信网络中常用的两种传输技术,它们分别代表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和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本文将通过一步一步的解释来说明SDH和WDM的含义、原理和应用。
第一步:引言和概述现代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数据需要在网络中传输。
为了提高传输速率和传输容量,SDH和WDM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SDH是一种以同步时钟为基础的传输技术,而WDM则是通过光纤的不同波长进行信号复用的技术。
第二步:SDH的含义和原理SDH是一种同步时间分割多路复用的数字传输体系结构。
它采用了统一的同步时钟来控制传输数据,从而保证了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SDH的原理是将要传输的数据按照不同的速率和优先级拆分成小块,然后以同步的方式进行传输和组装,最后在接收端进行解码和恢复原始数据。
第三步:SDH的应用SDH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电信和互联网接入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提高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带宽利用率和灵活性。
SDH还能够支持多种传输接口,如STM-1、STM-4、STM-16等,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带宽需求的要求。
第四步:WDM的含义和原理WDM是一种通过多路复用不同波长的光信号来实现高容量传输的技术。
它利用光的波长特性,将多个信号通过不同的波长分别传输到光纤中,然后在接收端进行波长解复用。
WDM的原理是利用波分复用器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并成一个复合信号,然后在接收端经过波长解复用器将复合信号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信号。
第五步:WDM的应用WDM技术广泛应用于长距离传输、光网络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它能够提供高容量的传输能力,同时减少传输中的光纤使用和成本。
WDM还能够支持多种波长的传输,如DWDM(密集波分复用)和CWDM(波长选择性复用),以满足不同网络需求。
第六步:SDH与WDM的结合应用SDH和WDM往往结合使用,以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和更大的带宽容量。
现代通信网概论-第3章

随着具有程控交换机的数字通信网的 建立,我国No.7公什号共么信信是令道N网信O?令.7 系统的应 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有No.7信令公共信道组成的一个网 络,就称为No.7信令网。
No.7信令网是现代通信网中一个十分 重要的支撑网。
1.No.7信令系统有哪些特点? ➢(1)最适合传输 64kb/s的数字信道, 也适合模拟信道和较低速率下的工作。
(6) 前向拆线信令(CLear Forward,CLF) 是发端局发出的前向释放电路信令。
(7) 释放监护信令(ReLease Guard,RLG) 是收端局对CLF的响应。收端局收到CLF后 立即释放话路,并发出RLG。
3.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SCCP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是适配上层需求与MTP-3提供的服务之间 不匹配的问题。
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系统被管系统代理被管对象具体见教材p59被管系统或设备管理代理网络管理工作站网络管理协议管理信息数据库被监视的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客户机用来跟踪管理被管设备的特殊软件固件扩展卡在不同的被管节点中代理通信被管信息的集中点被管工作站与代理之间的协议提供有关管理信息的设备图318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图高层管理提交控制大量软件固件5网络管理的参考模型图319osi系统管理实体模具体见教材p60332tmn1tmn的产生人工分散管理方式综合化智能化标准化宽带化综合统一的tmn管理方式专业计算机集中管理方式具体见教材p622tmn的总体介绍在itutm3010标准指出
令
端到端方式
方 信令的 式 传送方式 逐段转发方式
混合方式
起 双多 止 频频 式 二编
信令的
非互控方式 半互控方式
单 进码 频 制方 编 编式
控制方式 全互控方式
现代通信网

一.绪论1.通信网的定义: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2.通信网的构成要素:硬件: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
软件: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3.通信网的基本结构:从功能的角度看,可分为三部分: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业务网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通信业务;传送网负责按需为交换节点/业务节点之间的互连分配电路,在这些节点之间提供信息的透明传输通道,它还包含相应的管理功能;支撑网分为同步网、信令网、管理网。
4.通信网的交换技术:面向连接型两个通信节点间一次数据交换过程包含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
其中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阶段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用户信息则在数据传输阶段传输。
适用于大批量、可靠的数据传输业务,网络控制机制复杂。
无连接型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先建立通信连接,就可以直接通信。
适用于突发性强、数据量少的数据传输业务。
5.网络分层的概念:1>网络分层的原因:可以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度;方便异构网络设备间的互连互通;增强了网络的可升级性;促进了竞争和设备制造商的分工。
2>协议是指位于一个系统上的第N 层与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 层通信时所使用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一个通信协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语法:协议的数据格式;语义:包括协调和错误处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数据报 虚电路 帧中继 ATM 连接方式面向连接 无连接 面向连接 面向连接 面向连接 比特率固定 可变 可变 可变 可变 差错控制 不具备 具备 具备 只检错,不纠错 只对控制信息差错控制 信道资源使用方式 静态复用,利用率低 统计复用,利用率高 统计复用,利用率高 统计复用,利用率高 统计复用,利用率高 流量控制 无 较好 好 无 好 实时性 很好 差 较好 好 好 终端间的同步关系要求同步 异步 异步 异步 异步 最佳应用 实时话音业务 小批量,不可靠的数据业务 大批量、可靠的数据业务 局域网互连综合业务理的控制信息;时序:包括同步和顺序控制。
GNSS+1588v2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实现

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2024年3月1日第47卷第5期Mar. 2024Vol. 47 No. 50 引 言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时间同步技术是GNSS 卫星授时同步技术[1]。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各个基站上部署GNSS 信号接收器,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源用于同步各个基站内的时间,实现各个基站的时间同步[2]。
然而随着5G 部署数量的增大,室内基站也呈现几何数量的增长,势必会存在卫星信号覆盖盲区[3]。
此外,GNSS 信号接收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5G 基站的大规模部署。
基于1588v2的本地高精度时间同步网络[4⁃5],通过网络中的时间链路传递承载设备配置1588v2功能,使得网络中间边界时钟节点的一个端口作为从时钟,与上级时钟保持同步,其他端口则作为下一级时钟系统的主时钟,生成新的1588v2报文向下游传递[6]。
通过该方式将时钟源时间基准信号逐点传递至5G 基站设备。
GNSS+1588v2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实现王潇禾, 李雪梅, 廖 麒(成都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 5G 高精度时间同步是作为5G 基站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但随着5G 室内基站数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使用GNSS 授时同步时钟势必会存在很多限制,比如容易受场地环境的影响无法获取卫星信号、GNSS 接收机的成本突增,所以使用GNSS 时钟同步技术不适合5G 基站的大规模部署。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OCTEON Fusion 平台的GNSS+1588v2时间同步技术实现方案,其特点在于使用层次式同步,通过GNSS 给一个时钟系统同步授时,被授时的时钟系统作为主时钟系统通过1588v2地面链路给下一级时钟系统授时,实现一个GNSS 给多个基站同步授时。
文中对现有的GNSS 时钟同步授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OCTEON Fusion 平台的GNSS+1588v2时间同步方案,在对此方案的同步精度和同步稳定性的测试中,时钟同步精度达到10 ns 左右,同步稳定性达到10 ns 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通信网中的同步技术
同步是指信号之间在频率或相位上保持某种严格的特定关系,也就是它们相对应的有效瞬间以同一个平均速率出现。
在模拟通信网中,载波传输系统两端机间的载波频率需要同步,即收发终端机的载波频率应该相等或基本相等,并保持稳定,以保证接收端正确的复原信号。
数字通信的特点是将时间上连续的信号通过抽样、量化及编码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再将各路信号的传送时间安排在不同时间间隙内。
为了分清首尾和划分段落,还要在规定数目的时隙间加入识别码组,即帧同步码,形成按一定时间规律排列的比特流,如PCM信息码。
在通信网内PCM信息码的生成、复用、传送、交换及译码等处理过程中,各有关设备都需要相同速率的时标(Time Scale)去识别和处理信号,如果时标不能对准信号的最佳判决瞬间,则有可能出现误码,也就是数字设备要协调,且准确无误地运行就需要各时标具有相同的速率,即时钟同步。
此外数字网的同步还包括帧同步。
这是因为在数字通信中,对比特流的处理是以帧来划分段落的,在实现多路时分复用或进入数字交换机进行时隙交换时,都需要经过帧调整器,使比特流的帧达到同步,也就是帧同步。
数字网中的同步技术有以下几种:
(1) 接收同步:在点与点之间进行数字传输时,收端为了正确地再生所传递的信号,必须产生一个时间上与发端信号同步的、位于最佳取样判决位置的脉冲序列。
因此,必须从接收信码中提取时钟信息,使其与接收信码在相位上同步。
这种为了满足点对点通信的需要所提出的相位同步要求广泛用于数字传输之中。
(2) 复用同步:在数字信道上,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通常采用时分多路复用的方式,将多个支路数字信号合路后在群路上传输,这称为数字复用。
进行合路的这些支路信号,来自不同的地点,可能具有不同的相位,通常还可能具有不同的速率。
为了使这些支路信号在群路信道上正确地进行合路,要求它们在群路信道上能同步运行。
这种复用同步是线路上传输所必需的。
复用包括同步复用、准同步复用和非同步复用三种技术。
同步复用将各支路信息依次插入群路时隙中,实现简单,传输效率高,已广泛应用于数字话路复用设备和SDH设备中。
准同步复用采用码速调整技术,首先将支路速率进行调整。
因此能将在一定频率容差范围内的各个支路信号复用成一个高速数字流,而不再像同步复用那样要求各支路信号之间的频率和相位严格同步,传输效率也较高,广泛应用于PDH数字群复用中。
非同步复用采用多个二进制数码传送一个二进制数字信息的方法(如高速取样法、跳变沿编码法等),因此各复用支路信号之间的频率和相位都不必同步。
但信道的传输效率较低,一般只用在低速数据信号复用中。
(3) 交换同步:在一个由模拟传输和数字交换构成的混合网中,网内不存在交换同步问题。
只有在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构成的综合数字网内,为了使到达网内各交换节点的全部数字流都能实现有效的交换,必须使到达交换节点的所有数字流的帧定位信号同步,这种数字交换中需要的同步称为交换同步。
由于交换同步涉及到网中到达各交换节点的全部数字流,因此又称为网同步。
本书重点讨论的就是网同步的基本概念及网同步技术。
不同的同步技术对节点时钟的控制将采用不同的方法。
(1) 单向控制:对同步的控制仅在传输链路的一个方向上进行,或者说仅对链路的一侧有效。
强制同步都是单向控制的。
主从同步是网中指定一个主时钟节点,所有其他从时钟节点都受主时钟节点的控制;时间基准分配是从节点都接受时间基准的同步控制;外部基准是利用通信网外的基准时钟来控制网中所有的节点。
(2) 双向控制:网同步的控制在传输链路的两个方向上都使用,也就是链路两侧都
受到控制。
互同步方法中节点之间的控制是双向的。
(3) 单端控制:节点时钟的同步控制信号来自输入时钟信号和本地时钟信号的差值,也就是来自节点的本端。
主从同步必然是单端的。
(4) 双端控制:节点时钟的同步控制信号除来自本端输入时钟信号和本地时钟的相位差值外,还将发送时钟信号对端所得到的相位差值通过线路传送到本端作为控制信号。
因为控制信号利用了两端的相位差值,所以称为双端控制。
双端技术可以抵消传输链路时延变化的影响,提高网络的同步质量,时间基准分配和双端互同步方式都采用了双端控制。
准同步方式中各交换节点的时钟彼此是独立的,但它们的频率精度要求保持在极窄的频率容差之中,网络接近于同步工作状态,通常称为准同步工作方式。
准同步工作方式的优点是网络结构简单,各节点时钟彼此独立工作,节点之间不需要有控制信号来校准时钟的精度。
网络的增设和改动都很灵活,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特别适合于国际交换节点之间同步使用。
各国军用战术移动通信网,为提高网同步的抗毁能力,也采用准同步方式工作。
各国民用数字通信网,为提高网同步的可靠性,通常要求在所选用的网同步技术出现故障时利用准同步工作方式来过渡。
准同步方式有如下缺点:
(1) 节点时钟是互相独立的,不管时钟的精度有多高,节点之间的数字链路在节点入口处总是要产生周期性的滑动,这样对通信业务的质量有损伤。
(2) 为了减小对通信业务的损伤,时钟必须有很高的精度, 通常要求采用原子钟,需要较大的投资,可靠性也差。
为保证时钟的可靠性,节点时钟通常采用三台原子钟自动切换方式,这样将使时钟的管理维护费用增大。
采用准同步方式的网络,为了保证端到端的滑动速率符合要求, 采用定期复位各节点输入口缓冲存储器的方法来实现同步。
主从同步(Master Slave Synchronized)方式指数字网中所有节点都以一个规定的主节点时钟作为基准,主节点之外的所有节点或者是从直达的数字链路上接收主节点送来的定时基准,或者是从经过中间节点转发后的数字链路上接收主节点送来的定时基准,然后把节点的本地振荡器相位锁定到所接收的定时基准上,使节点时钟从属于主节点时钟。
主从同步方式的定时基准由树型结构传输链路的数字信息来传送。
主从同步方式的优点主要有:
(1) 避免了准同步网中固有的周期性滑动。
(2) 锁相环的压控振荡器只要求较低的频率精度,较准同步方式,大大降低了费用。
(3) 控制简单,特别适用于星型或树型网。
相互同步(Mutually Synchronized)技术是指数字网中没有特定的主节点和时钟基准,网中每一个节点的本地时钟通过锁相环路受所有接收到的外来数字链路定时信号的共同加权控制。
因此节点的锁相环路是一个具有多个输入信号的环路,而相互同步网构成将多输入锁相环相互连接的一个复杂的多路反馈系统。
在相互同步网中各节点时钟的相互作用下,如果网络参数选择得合适,网中所有节点时钟最后将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频率,从而实现了全网的同步工作。
相互同步方式必然是一个双向控制系统,它可以是单端或双端控制的。
单端控制技术无法消除传输链路时延变化的影响,只适用于局部地区的小网;双端控制技术消除了传输链路时延变化的影响,可以用在相当大的区域网中。
互同步系统主要有如下优点:
(1) 当某些传输链路或节点时钟发生故障时,网络仍然处于同步工作状态, 不需要重组网络,简化了管理工作。
(2) 可以降低节点时钟频率稳定度的要求,设备较便宜。
(3) 较好地适用于分布式网路。
外时间基准同步方式是指数字通信网中所有节点的时间基准依赖于该节点所能接收到的外来基准信号。
通过将本地时钟信号锁定到外来时间基准信号的相位上,来达到全网定时信号的同步。
这种时间基准信号的频率精度很高(大都采用铯钟),传输路径与数字信息通路无关。
但是这种信号只有在外时间基准信号的覆盖区才能采用,非覆盖区就无法采用。
同时,外时间基准信号还得采用专门的接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