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墨子哲学
《墨子》哲学解析

《墨子》哲学解析引言《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文献之一,代表了墨家学派的思想。
本文档将对《墨子》中的核心哲学观点进行深入解析,以期揭示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深远影响。
墨家学派概述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由墨子创立。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强调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与儒家、道家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墨子》的核心哲学观点兼爱《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贫富。
这是一种超越世俗利益,追求人类普遍和谐与和平的理念。
非攻“非攻”是墨子反对无谓战争和暴力的主张。
墨子认为,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痛苦和灾难,强调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尚同“尚同”强调的是对于权威和传统的尊重。
墨子提倡人们应当遵循古代圣贤的教诲,以此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
尚贤“尚贤”主张以人的实际才能作为选拔和任用的标准,而非血缘关系或地位出身。
这是墨子对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墨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墨家学派强调实用主义,认为知识和思想应当服务于实际的社会实践。
《墨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工程技术、几何学、光学等方面的论述,显示出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
《墨子》的当代价值《墨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提倡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墨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具有指导作用。
结语《墨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着深远影响。
通过对《墨子》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以及墨家学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课件4.1

一.“兼相爱,交相利”
兼以易别:
《墨子· 兼爱上》:“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 其身。” 《兼爱下》:“为彼,犹为己也。” “兼以易别。”(《兼爱下》)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中》) “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同上)
“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虽枯槁而不 舍”。(《庄子· 天下》)
非命
“执有命者不仁。”(《非命上》)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非乐上》) “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夭寿贫富安危治乱, 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 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 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 农事缓则贫。……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 下之人者也。”(《非儒下》)
思考题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明鬼说述评.
三.知识及其标准
《荀子· 正名》:“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 下以辨同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 渊》)
取和行
“瞽曰:鉅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 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 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贵义》) “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是以 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耕柱》) “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耕柱》)
三表法
《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 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 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 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论辩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 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以往知来,以见知隐。”(《非攻中》)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 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非儒下》)
墨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样的?

墨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样的?墨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样的?其实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明鬼》、《墨经》诸篇中。
①认识论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子所无法比拟的。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
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
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
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
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
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非常重视亲知,这也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
墨子所说的亲知,乃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
他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
古代哲学解读墨子中的兼爱非攻思想

古代哲学解读墨子中的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字墨子,又名墨翟,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工程师、宗教家和社会活动家。
墨子的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墨家,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
本文将对古代哲学家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进行解读。
一、墨子及其思想背景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与墨家学派有着密切关系。
墨子的出生和成长发生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国家衰败的时期。
社会动荡和战争的苦难深深地影响了墨子的思考,也是他产生兼爱非攻思想的重要背景。
二、兼爱的内涵和意义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兼爱而孟名”,即广泛地关怀和关爱他人,不分敌友、贵贱、亲疏。
这种兼爱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它主张不以身份地位、国家界限或个人情感为基础来确定对他人的态度,而是以人的本质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基准。
兼爱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人类平等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墨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爱,不论其地位、身份或其他因素如何。
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供了启示。
三、非攻的理念与实践墨子的非攻思想是他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追求。
他主张不对外征战,不扩张国土,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非攻的理念并不是盲目的软弱无为,而是强调以智慧和普遍道德原则来对待战争问题。
墨子的非攻思想还体现在他的科技理念和实践中。
墨子提出“哀戚之民有所助,不可不救也”,鼓励人们用科技手段改善生活、减轻痛苦。
他自己也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和发明家,致力于工程建设,改善社会生活。
四、兼爱非攻的哲学基础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可以说是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的。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普遍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以实现公平、和平与平等。
他的思想受到儒家、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墨家思想体系。
在墨子看来,兼爱非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和谐共存的重要条件。
只有通过普遍的爱和和平的追求,才能消除战争与冲突,实现人类的共荣共存。
墨子哲学思想

墨子的目的是“交相利”,强调在物质利 益上“利他”,把利己与利他相统一。
(5)就性质而言
儒家的仁爱学说是一种彻底的义务论,墨子的兼 爱论因对实际利益和后果的重视而呈现出功利主 义的色彩。
孔子的“仁爱”是在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墨子的“兼爱”是 要在突破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提升小生产者的 社会政治地位。
吴虑对墨子说:“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到处 宣传!”
墨子说:“你亲自陶稼,分之于民,获利太小, 我宣传义,可以救天下,获利巨大,怎能不去宣 传呢?”
聚徒讲学
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为己 任,到处奔走,宣传行义。经过几年的实 践,他深感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必须组 织更多的人为义献身。
约在三十岁之前,他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 民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 丰,充满天下,”其学说成为“言盈天下” 的显学。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 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 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 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ì)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
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 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ù)有余。
公输盘诎(qū),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墨子的原理

墨子的原理墨子的原理是墨子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墨子的道德观、宇宙观、伦理观等方面。
墨子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墨子的宇宙观:墨子的宇宙观强调宇宙的有序和稳定。
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穷的力量所组成,并且这些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墨子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归因于“天命”,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
二、墨子的道德观:墨子倡导“兼爱”和“非攻”,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人,实行广泛的爱和互助。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道德准则,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途径。
三、墨子的伦理观:墨子在伦理观方面主张“名分”制度和“贵贱有序”。
他认为各个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并按照名分来行事。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名分,保持社会等级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四、墨子的理论体系: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伦理学、宇宙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他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提供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墨子的原理是一个涵盖了道德、宇宙观和伦理观的综合性哲学思想体系。
墨子通过对人类和宇宙的思考,提出了一种充满人性关怀和理性思辨的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和谐与稳定的道路。
墨子强调了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主张实行广泛的“兼爱”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人,通过关心、帮助和包容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道德准则,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途径。
墨子还提出了“名分”制度和“贵贱有序”的伦理观。
他认为各个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并按照名分来行事。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名分,保持社会等级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四节 墨子的哲学

第四节墨子的哲学一、生平简介墨翟(约前490 ——约前403),人称墨子,鲁国人,约生于周敬王三十年,约卒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他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位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翟生于鲁国,为宋国大夫。
他为了宋国的存亡曾多次游历于齐、卫、楚诸国,制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般存宋,受到楚、越诸国的好评。
墨翟是由士阶层新上升为地主阶级薄弱势力的代表。
他专主三代“圣王”之法,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建立了尊天事鬼与非命的矛盾的哲学体系。
他聚徒讲学,讲教育,讲哲学,讲逻辑,讲军事,讲政治,创立了墨家学派。
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二、参考资料1、生平史料《墨子》(《史记》中没有专门为墨子列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有墨子的事迹)《庄子•天下》)[清]孙诒让《墨子传略》钱穆《墨子事迹年表》(商务)任继愈《墨子》(上海人民)2、思想史料(1)《墨子》的流传《墨子》是一部墨家著作的总集,并非一人一时所作。
其中有没有墨子本人所写,还不能说明清楚。
《墨子》一书的流传很是曲折。
本来在先秦是儒墨并称的,然而,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独尊,墨学日渐衰微,几成“绝学”。
《墨子》是借助道教经典《道藏》才得以流传。
《道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的汇集,但同时其中也吸收了先秦的非儒家著作。
“墨学”政治汉代成为绝学之后,据说,晋代的鲁胜给《墨经》作注,称为《墨辩》。
后来,宋代的乐台也给《墨子》作注,不过,他所见的《墨经》只有十三篇。
现在,鲁胜、乐台的注都已经不存在了。
据《汉志》载,“《墨子》七十一篇”。
但现存的只有五十三篇。
其余十八篇,有些只篇目,而有写连篇目都已经失传了。
从毕沅以后研究《墨子》的人越来越多,但《墨子》经过一两千年的曲折,错简很多,很难读,现在经过清代许多学者的整理,基本上是可读的了。
(2)《墨子》的注释本[清]毕沅校注《墨子》(十六卷)关于这本书最初的整理校勘,在历史上是有一些说法的。
先秦诸子4:墨家

儒墨显学之争还有其鲁国的时代背景。《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说,“鲁穆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公仪子即公仪休,贤者,为官清廉,拒收贿赂。在其为政期间,鲁国政治上还算比较好。子思是孔子之孙,也是贤者,《孟子》记载,鲁穆公尊礼子思,为了使子思安心在鲁从政,经常派人去安慰子思,保证按子思的建议办事。孟子还谈到在穆公朝中任职的泄柳、申详。泄柳即子柳,亦即《说苑·杂言》所说的子庚。《孟子·滕文公下》记载,鲁穆公礼贤,最初亲自见泄柳。而泄柳“闭门而不纳”,即不开门与他相见。可见鲁穆公尚贤之一斑。申详,据《礼记·檀弓上》郑玄注,为孔子学生子张的儿子、子游的女婿。当时儒家在鲁国势力颇大,鲁穆公时,孔子的弟子曾参已死,他的儿子曾申也是有名的儒者。那时年青的吴起从卫逃至鲁,便投到曾申门下。后来与曾申决裂,学兵法而成为鲁将。吴起之所以破格提拔为鲁将,与鲁穆公礼贤是分不开的。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谈到鲁穆公礼贤诸人中有“南宫边”,列于墨子之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46页。)但墨子弟子中无此人,恐为南宫适之误。南宫适为鲁大夫,孔子的弟子。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他们的领袖称为“巨子”。第一任巨子是墨子,后来的“巨子”有孟胜、田襄子、腹黄享(音tún,吞)等。由“巨子”执行“墨子之法”。墨者“巨子”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黄享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黄享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吕氏春秋》卷一《去私》。)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啊。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具有“赴火蹈刀,死不还踵”(《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吕氏春秋·上德》记载,在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巨子”孟胜就站在阳城君一边。后来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传“巨子”于田襄子,自己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侠客”的精神。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游侠那样:如果行为并不符合正义,但是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能工巧 匠 •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 十大主张: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 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 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 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 鲁问》
墨 子 哲 学 逻 辑
五、借助天志 行善惩恶
• 天志:天有意志;明鬼:承认鬼神存在
• 实际上,墨子借助天志、鬼神来宣传行善惩恶的思想,是一种 “方法论”
六、重视见闻 不轻理智 七、取实予名 明类察故 八、建立三表 检验真知
• 墨子科学性思想:逻辑+自然 科学 • 名与实:概念与事实,事实第 一位,概念第二位。事实与概 念应相互一致 •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 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 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 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 利。 • 一,推究来历;二,求证民间; 三,实验考察
“义”
• 义:对于某事,按照社会的一般与特殊规律所产生的符合道德的 应对方法。 义=正当利益,“义者,利也”,“利者,义也”。个人应维护正 当利益=他人+自身 (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是以维护他人正当利益为前提(第二) 不正当 舍 舍
墨子▪非攻
服鲁班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 日十夜,而至于郢(yǐng,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见公输盘。 •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 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通“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 • “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jīng) 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 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zhèng,规劝),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 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 •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子墨子曰:“胡不见(xiàn)我于王?” • 公输盘曰:“诺。”
四、尚力非命 实利是务
• 尚力:崇尚人为努力 1.重视生产劳动,劳动能够解决 基本生活需要 • 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 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 其羽毛以为衣裳,因其蹄蚤(爪) 以为绔履,因其水草以为饮食。 故唯(虽)使雄不耕稼树艺,雌 不纺绩织紝,衣食之财,固已具 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 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生 产劳动包括采集、狩猎、种植 • 非命:反对宿命论——人生大事 小情被人格神完全决定 (宿命论:使人放弃自身努力;统 治者维护统治的宣传方式,“命者, 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 者之言也。”)
劝楚王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 王曰:“必为窃疾矣。”
•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 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ì )、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 鼋(yuán) 、鼍(tuó)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zhì )、兔、狐、狸者也,此 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 (cháng)松、文梓(zǐ )、楩( pián)、楠、豫 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 同类。”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非攻 义战 认识 论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天志 明鬼 轻礼 非乐
尚力 非命
兼爱
墨子哲学体系
一、兼爱贵义 二、尚贤尚同 三、节用节葬 四、尚力非命 五、借助天志 六、重视见闻 七、取实予名 八、建立三表 大爱无疆 燮理社会 轻礼非乐 实利是务 行善惩恶 不轻理智 明类察故 检验真知
认识论
一、兼爱贵义 大爱无疆
鼋
鼍——扬子鳄
斗鲁班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 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 (守卫。圉:yǔ,防御)有余。
• 公输盘诎(qū,屈服)而曰:“吾知所以距(通“据”,对抗) 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 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 •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 之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 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背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 • 儒、墨都强调爱,与杨朱强调“唯我”不同;终极目的是大爱(无界限 的爱) • 儒、墨之爱的区别: 1.儒家之爱:以别爱(区别之爱)开始,“爱”从亲子之情开始——宗族 之情——乡亲之爱——业缘(同事)之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从“爱 有等差”到“爱无等差”。适用于俗人。 2.墨家之爱。“爱”无分南北、老幼,对于每一个人付出相同的爱, “兼爱者,天下之博爱也”。“兼爱”是对终极之爱的描述。适用于圣贤。 “交相利”:兼爱的表现是为他人谋取正当利益(利他),以利他的方式 利己。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 (墨者精神)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 评价:东方的人道主义(相互关爱);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宗法思想。 另一方面,在实现进程中有“空想”成分。相比之下,儒家仁爱更接近 现实。
庇宋闾
• 子墨子归,过宋。天 雨,庇其闾(lǘ)中, 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 人不知其功。争于明 者,众人知之。—— 《墨子•公输》
二、尚贤尚同 燮理社会
• 尚贤:倡导贤人政治(背景:任 • 尚同:全社会统一思想与行动 人唯亲) (背景:商议过程混乱) 贤者:德+才,贤者在民间 • 推过民选产生各层次的领导人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 • 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以为 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 天子;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 之以令。 之贤可者,置立以为三公…以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 力为未足,又选其国之贤可者, 无能则下之。 置立为正长。 • 儒家的“大同”与墨家的“尚同” 类似,强调民主与统一
三、节用节葬 轻礼非乐
• 节用:倡导节俭,反对浪费
储备粮食、衣物,珍惜民力、财 富,以备不时之需 • 节葬:薄葬短丧 • 礼仪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 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墨 子
• 轻礼:减少繁冗的礼节,使人 与人的关系回归自然 • 非乐:制造乐器,成本高;音 乐无法解决温饱问题;阻止青 年劳力从事农业生产;让官员 荒废政治;音乐+伴舞+饮酒
• 从墨子论“辩”,试探其科学思想 •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际,别 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 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 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墨者精神
• 平民意识 • 救世情怀 • 博爱精神 • 践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