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哲学家(a)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些著名哲学家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贡献良多。
他们的思想与哲学理论在各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思维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位著名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
【段落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德”,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提倡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石。
【段落2: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主张“自由无为”和“自然无为”。
庄子的思想被合称为“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遵从自然的变化,摒弃功利的追求,去追求身心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庄子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寓言和幽默,给予读者独特的启示和思考。
【段落3:墨子】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的思想被称为“墨家思想”,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
墨子主张爱和公平的普世价值观,反对战争和压迫。
他提倡技术发展和实用主义,对于冶铁和光学等技术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段落4: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荀子的思想被称为“法家思想”,主张政治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国家的良好秩序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段落5:老子】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流派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流派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
这些思想家们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丰富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哲学流派。
1. 孔子: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中庸”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强调道德的根本作用。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实践中庸之道以平衡个人与社会、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修养。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为人民谋福祉。
3.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放下私欲,达到心无杂念、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万物皆由“道”所生,主张回归于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4.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幽默的语言和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庄子主张“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追求心灵自由的重要性。
他提倡“逍遥游”,通过悟道而达到境界超脱世俗的境地。
5.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外力的感化来达到道德修养。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之争,对于人性的本质及其修养的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除了以上几位重要的思想家,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哲学流派,如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墨家崇尚兼爱,主张素质平等和公平正义;法家则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社会;名家则注重辩论和言辞的艺术。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哲学和思想流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做一简要的概述。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主张诚实、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情感纽带。
儒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传承了几千年,并对教育、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建立的,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关注个体的修养与内省,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学派强调兼爱和反战,倡导公平与公正,主张为人民、为社会的幸福而努力。
墨家学派的核心原理是“兼爱”,即平等地关怀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墨家学派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以荀子、韩非等人为代表。
名家学派主张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通过严格的法律与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名家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理性思考、制度化管理和法治思维。
名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方面的代表学派。
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吴起等。
兵家学派致力于研究战争策略和军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兵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以上所述的学派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诸多其他的哲学和思想流派,如法家学派、纵横家学派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中国历史著名哲学家

中国历史著名哲学家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和教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被尊称为“大师”或“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强调品德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道家之祖”。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自然方式和无为而治的道德原则。
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学说。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善论”和“人民至上”的观点。
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庄子》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
庄子强调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自由自在”的思想。
墨子墨子(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倡以爱和和平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墨子主张普遍的关爱、公正和非暴力,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和教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社会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借鉴。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哲学思想家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哲学思想家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的道德伦理。
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和治理的成败。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政治体制。
二、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道的原则,人应该顺应自然,摒弃功利和欲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恢复本性的善良,并通过“仁”的实践来改善社会。
四、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主张人性本恶,提倡“性恶论”。
他认为,人类天生自私自利,需要社会规范和教育来约束人的欲望,实现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五、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的原则,反对战争和兵器的使用。
他强调“兼爱”和天下为公,提倡平等、和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六、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主张法治和强制手段来治理社会,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力的集中。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敝邑(今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
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
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兀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
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
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 !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
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
“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
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
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
(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
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古代中国是一个哲学与思想繁荣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哲学家与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你介绍几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并探讨他们的重要思想。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学说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主张以仁爱和君子道德为基础来治理社会。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孝”和“礼”等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
他的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炼和自然本源之道,对中国后来的道家学派和个人修养产生了广泛影响。
3.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学派。
墨子主张以爱和利益为准则,反对战争和权力斗争,提倡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
他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墨家学派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提出通过教育和礼仪规范来改善人性。
他的思想与孔子的“仁”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两个主要支柱。
5.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强调超越物质和个体的存在,提出了“道泽而行”和“自由无为”的思想。
他通过寓言和譬喻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自在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6. 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是宋代哲学家,他的学说对中国的儒家传统和后来的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哪些流派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哪些流派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涌现出了多个流派。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阴阳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修养。
重要的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和《中庸》。
道家源自老子的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内心和谐,并反对人为的规范和权威。
《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有关无为而治的思想。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流派,强调兼爱和公平。
墨家的核心原则是“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主张通过互惠和公正来建立社会秩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主要文献。
名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哲学流派,以荀子为代表。
名家主张性恶论和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性。
名家强调审美和礼仪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
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流派,以商鞅为代表。
法家思想主张强权政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法律的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阴阳家源于道家思想,强调宇宙的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
阴阳家主张通过研究宇宙的运行规律来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命运。
《周易》是阴阳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涌现出了多个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阴阳家。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和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思想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
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
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
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
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
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
“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
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
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
(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
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且所做的这些事从道德上来说都是正确的。
如果出于非道德的原由,虽然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而属于利的行为。
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三)忠、恕之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那么实行仁的方法,即“仁之方”是什么呢?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庸》所举的例证,“己所欲,亦施于人”,孔子称之为“忠”,强调的是忠恕之道肯定方面;另一是《大学》所举例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强调的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
这正反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也就是“仁之方”。
因为忠恕之道的道,是以本人的好恶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所以忠恕之道也称为絜矩之道,也是“仁”之道。
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须履行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含了义的性质,所以,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四)知命论:即“无所为而为”的观念。
在孔子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对此,人不可能都无为,人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孔子认为,做这些事的价值或目的在于“做”的本身,只要尽力去做,努力去做,而不必在意结果是否会成功,即应该“无所为”。
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可地接受它。
这才是“知命”,即知天的命令。
要成为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做了,就表明此项义务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
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五)“仁”包含孝、忠、智、勇,是人性之“真的”,只须合“礼”,即是至好。
(六)提出行中庸之道,这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维方法。
(七)诗教论:主张“美”和“善”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通过“诗教”,把艺术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
他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二、墨子(约前479-前381),名翟,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当时,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孔学,与儒家并称“显学”。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拥有“非儒即墨”之称。
孔子对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而墨子则是孔子第一个反对者。
他认为孔子所赞同的都是不正当、不合用的,力求用简单一些,且在他看来是有用的一些东西来替代。
即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连同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
如果说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是文雅的君子;那么墨子就是批判者,是战斗的传教士。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一)兼爱、非攻说:儒家的中心观念仁、义,墨子并没有批判,相反他在《墨子》一书中经常提到仁、义,也常讲仁人、义人。
只是墨氏的仁、义与孔氏的仁、义有些不同。
墨子的仁、义是指兼爱,仁人、义人就是实行这种兼爱的人。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
在墨子的团队里提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墨子也极力地扩大兼爱的含义,与儒家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即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即“爱人若爱其身”。
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仁人的任务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他就应当以兼爱作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的行动标准,即所谓的“以兼为正”,这样“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他认为“兼爱”是唯一的救世之法。
“非攻”是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所提出的,他认为争斗、战争,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所以,他极力反对攻伐之战,只参加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
儒家与墨家在爱问题上主要有两个根本分歧点:一是爱有无差等的问题。
墨家认为爱无差等,爱别人和爱父母是应当同等的;儒家认为爱是有差等的,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并认为墨氏之爱“是无父也”。
二是爱是内在发生的还是外在强加的。
墨家认为爱是外部人为地附加的,所以要依靠宗教的、政治的制裁作为实施爱的保障;而儒家认为,爱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
(二)重利、重功论:这是墨子哲学判断一切价值的标准。
为证明兼爱理论的正确性,也为判断一切言论的是与非,墨子提出了他的方法论——“三表”法,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依据古代典籍;所谓“原之”,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根据。
“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从而来判断言论的真与假,最后决定取舍。
孔子行事以“应该”为主旨,墨子行事则以“结果”是否“有利”为主旨。
观察一件事能不能做,关键看事情的结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是不是可以达到“富庶”的目的。
所以三表中,尤以最后一表最为重要,它是墨子估定一切的价值标准。
他认为,正是因为大家“兼爱”了,才能产生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的事,所以,兼爱是绝对正确的。
“义,利也”。
(三)天志、明鬼说:为了诱导人们兼爱,墨子又引进了许多宗教的制裁,如“天志”、“明鬼”。
墨子认为,天帝是存在的,天帝爱人,他要求人们彼此相爱,于是他监视人的行为,特别监视统治者的行动,以祸、福惩罚、奖励那些违反或是顺从天意的人。
除了天帝,还有许多小一些的鬼神,他们也同天帝一样,明察秋毫。
在对待鬼神和祭祀的问题上,儒家和墨家似乎都存在着矛盾。
儒家重祭祀丧礼,却不相信鬼神;墨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缛礼,却相信鬼神的存在。
其实儒、墨二家的观点都不矛盾。
儒家重祭祀和丧葬之礼,只是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非宗教的;墨家重鬼神,只是为了兼爱理论服务,诱导人们相信,兼爱受赏,不兼爱受罚。
推行“节用”、“节葬”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目的在人们的心里树起敬畏的信仰。
从墨子功利主义观点看,只要有用就是正确的。
(四)尚同说:墨子认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也必须是绝对的。
因为国家的建立就是为了结束混乱,混乱产生的原因就是思想认识不同,政令不一,即“异义”。
所以,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义”,且此义也必须是由国家自身确定的,除此之外别的义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他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一级服从一级,绝对地统一于上级,宗教也不能例外,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上下一心服从政治;同时只要为政者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如此则一定能统一全国思想,实现民富国治。
三、杨朱(生卒年代未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
)杨子、杨子居,魏国人,思想家、哲学家,道家杨朱学说派创始人,与墨学齐驱,并属先秦显学。
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之中,基本观点“为我”、“轻物重生”。
四、孟子(约前371-前289),名轲,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为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是孔子理论的继承者、发扬者,他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施仁政”。
著录《孟子》一书,与《论语》一起,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在西方,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孟子的学识在当时就显达于世。
(一)性善论: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同时也有一些与动物共有的成分。
严格地说这些“动物”成分不应该认为是“人”性部分。
这些部分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所以孟子主张扩充“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端”为人之本性,也使人异于禽兽,若能充分扩充,就能变成四种“常德”,即“仁、义、礼、智”,最终成为圣人。
(二)国家起源论:孟子认为人伦是国家和社会的起源。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所以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人伦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主应以爱民为先决条件,保障人民的利益。
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
若君主无道,那么在道德上他就不是君了,按孔子的正名说,他只是“一夫”,人民也就有了在道德上革命的权力,即使杀了他,也不算弑君;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