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墨子的认识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创立的墨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他的《墨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
孙中山称赞墨子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大家,与黄帝、华盛顿、卢梭并列为世界四大伟人。
墨子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被称为科圣。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子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相传墨子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强凌弱、贵作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都进行了揭发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
公元前440年,楚国磨刀霍霍,准备利用鲁班制造的云梯等攻城器械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消息后,一面派弟子禽滑厘等300余人,带着守城器械赶赴宋国,帮助宋国做好防御准备。
一方面,置生死于不顾,从鲁国出发长途跋涉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停止侵略战争。
墨子一路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了楚国都城。
诸子百家墨子的资料简介

诸子百家墨子的资料简介墨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思想家墨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也有说他为鲁阳人或滕国人,他是宋国目夷的后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
墨子的先祖原是殷商的王室,后因故降为了平民,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是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小时候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也接受了文化教育,曾学习儒学,但对儒家的一些思想不予认同。
墨子最后舍弃儒学,而另外创立了“墨学”,提出了“非攻”、“兼爱”、“尚贤”等管线,四处讲学,广收门徒,很快有了大批的追随着,形成了一个团体称“墨家”。
在墨子晚年的时候,墨学已与儒学齐名,并称为“显学”,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之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儒墨显学可谓是百家之首。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个学派,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后墨子的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与语录,写成了《墨子》。
墨子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得到了许多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的支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有人称“非儒即墨”,由此可见,墨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墨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百姓有权利换掉统治者。
墨子精神与侠文化

5. 墨子的宗教,虽然主张敬天事鬼,却极力反对命定论。在他看来,天与鬼的存在 不是为了直接控制人们的行为,而是要对人们的善行恶举加以公允的奖惩。命定 论的最可怕的后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天”,让人感到无可无不可,
解除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这约束本该是通过奖惩实现的),最终导致人祸肆虐、
天下大乱。因此必须提倡“非命”思想,树立起世人的进取心,激发他们为求善 报而践履善行的动力。
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於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著极 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二)墨子精神
第二条理由有很浓的宗教意味。与其它学派不同,墨家信仰一个人格化的“天”,
“天”有自己的神圣意志。这意志,据墨子说来,就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其论证 方式很独特,大意是说,上天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说明他兼爱着人类,他必不愿看到世 人互相残害,而是一心要人们相爱相利。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义,基于这一教义上的
认识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即是:天下物资本非十分充裕,必须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来
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饱暖,任何奢侈的耗费都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衣食为代价才可能的,必须 坚决反对之。后来荀子试图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否定动摇墨子的整个立论,可见两派理论上的分 歧根源还在于不同阶级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迥异体认上。 “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 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 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张是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力而 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灭“糜 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乐”的主张是实用主义由合理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一直以来就有人以此诟病墨子,。 实用主义如果被囚禁在一个过于狭隘的空间里就会走向荒谬,最终失去大多数人的同情,这不 能不看作这位伟大先贤的一个教训。
对墨子的认识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
《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
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为《墨辩》。
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
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
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并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我所认识的墨子作文

我所认识的墨子作文
“哇,那是谁呀?好厉害的样子!”我指着书上一个古人的画像好奇地问。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正在书房里翻看一本历史书,就看到了这个奇特的古人。
爸爸笑着走过来,对我说:“那是墨子呀,他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呢!”我眨巴着眼睛,缠着爸爸给我讲讲墨子的故事。
爸爸坐在我旁边,开始娓娓道来:“墨子啊,他特别聪明,很会发明东西,还提倡大家要互相友爱呢。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想着墨子到底有多聪明呢?
从那以后,我就对墨子特别感兴趣,总是缠着爸爸给我找更多关于墨子的资料。
我知道了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希望大家都能和平相处,不要打仗。
我觉得这可太棒了,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像墨子说的那样该多好呀!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
我们因为一个玩具争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
突然,我想到了墨子,想到了他说的要互相友爱。
我深吸一口气,大声说:“别吵啦!我们应该像墨子说的那样,要互相友爱呀,不要为了一个玩具就吵架嘛!”小伙伴们都愣住了,过了一会儿,大家都纷纷点头,说:“对呀对呀,我们不应该吵架。
”然后,我们一起愉快地玩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觉得墨子就像是我的好朋友一样,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和别人有矛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想到他的那些主张。
我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墨子会怎么做呢?我也要像他一样!”
我所认识的墨子,虽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但他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学会了要关爱他人,要和平相处。
我真希望我能穿越到墨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亲口对他说:“墨子,你真的太厉害啦!我要向你学习!”我相信,墨子的智慧会一直流传下去,影响着更多像我这样的小朋友。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e9a0531c281e53a5802fffd.png)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的主要思想阅读精选(1):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论墨子的生态思想

论墨子的生态思想儒家有一派弟子称为“墨者”。
他们把儒家从社会性来看“人”的思想大大膨胀,用“兼爱”手法扩展了有等差的仁爱,以“非攻”否定了讨伐性的正义战争,将“尚亲”改为“尚贤”,修身改为“尚同”,同时提倡“节用”“节葬”,主张“非乐”“非命”。
墨者几乎要杜绝人的全部七情六欲,忘掉人还是个自然存在,使人人矮化为社会集团的组合元件,变成只具备社会属性和只有实用心理的劳动工具。
即便如此也是沿着儒家思想方向前进的必经之地,前因便是它的逻辑结果。
因为儒家强调,人首先是社会的,甚或主要是社会的,并宣布社会的也就是天的。
那么,其逻辑的推理便是:社会化的范围越大,人性也就越足,越是合乎天理。
于是,用兼爱扩展仁爱,以尚同否定个性等唯社会性的主张,便合理性地被提了出来。
其实儒家对人之社会性的了解,本体是建筑在血亲与自然基础之上的,他们并未否定人性,只不过是推及人后的自然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有力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条件“厚葬久丧”“弦歌不绝”,以满足其自然需要和源于自然的情感渴求。
也正是由于兼顾了人的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所以儒家才或多或少发现人的第三属性,这时的儒家学说才具有一定的原生态社会人文精神。
墨子本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见《淮南子·要略》)的,但因他出身工匠乃“贱人”(见《墨子·贵义》)之属,没有儒家士大夫那个“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和条件,墨子一来生活上讲究不起来,二来深深感受封建社会等级差别之苦,所以儒家思想隐藏着的那个逻辑推理,正好借助于他得以演绎,在他的手里得到实现。
从而,墨子走到了儒家的对立面。
于是,以封建王权为基础的社会年代里使墨家思想受到种种批评。
诸如“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见《孟子·滕文公下》),“恐不爱人,固不爱己”(见《庄子·天下》),“蔽于用而不知文”(见《荀子·解蔽》),“背周道而用夏政”(见《淮南子·要略》),“俭而难遵,尊卑无别”(见《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诸如此类的批评,主要说辞则说他野而无礼、质而无文的指责。
评价墨子作文

评价墨子作文
墨子(墨翟),源自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作品,其中蕴含了他深厚的思想体系。
今天,许多人都熟悉墨子的思想,他的作品也被大力宣传和赞扬。
墨子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他的四大著作:《墨经》、《韩非子》、《楚辞》和《诗经》。
在这些作品中,墨子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他的文章也极为精辟。
在墨子的文章中,他深刻地揭示了无穷无尽的人类发展历史。
如《墨经》中的“夷则丧其礼,礼则失其君”,这正是墨子指出,社会秩序的破坏将导致君主体系的崩溃;而《诗经》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则是墨子把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表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墨子在他的文章中,将帝王权威与宇宙自然联系到了一起,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预言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现象。
墨子的文章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并把他的思想展示给世人。
他的文章充满深意,俯拾皆是,深刻地解析了人生的复杂性,而他的诗文也表达了他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特征的理解。
墨子的文章启发了后人对人性本质的认识,他的文章就是一种思想的宝库,在这里可以找到关于客观事实的认知,也可以找到关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伦理精神,他的作品也引领着人类理解世界的起点,激发了后人对道德价值的思考。
总之,墨子的作品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刻,他的文章也为人类道德价值的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墨子的思想也为中国古典文学和
思想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景观。
因此,墨子的思想和作品值得经常被研究、学习和宣传,这颗独特的星光,给予了更多的人、后人们无限的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
《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
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为《墨辩》。
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
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
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并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
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他意识到了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