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哲学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
学是其思想的核心,对于墨家来说,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福祉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满足欲望。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强调“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主张尊重他人、尊
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共处为目标。
墨家强调实践和行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达到功利主义的目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
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和和谐共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即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中,才能真正实现墨家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同”的理念。
总的来说,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开放包容的道德
价值观,强调利益关系和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墨家的思想,寻找现代功利主义的实践路径,建构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愿我们都能从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墨子》哲学解析

《墨子》哲学解析引言《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文献之一,代表了墨家学派的思想。
本文档将对《墨子》中的核心哲学观点进行深入解析,以期揭示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深远影响。
墨家学派概述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由墨子创立。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强调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与儒家、道家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墨子》的核心哲学观点兼爱《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贫富。
这是一种超越世俗利益,追求人类普遍和谐与和平的理念。
非攻“非攻”是墨子反对无谓战争和暴力的主张。
墨子认为,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痛苦和灾难,强调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尚同“尚同”强调的是对于权威和传统的尊重。
墨子提倡人们应当遵循古代圣贤的教诲,以此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
尚贤“尚贤”主张以人的实际才能作为选拔和任用的标准,而非血缘关系或地位出身。
这是墨子对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墨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墨家学派强调实用主义,认为知识和思想应当服务于实际的社会实践。
《墨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工程技术、几何学、光学等方面的论述,显示出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
《墨子》的当代价值《墨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提倡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墨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具有指导作用。
结语《墨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着深远影响。
通过对《墨子》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以及墨家学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墨子思想哲学兼爱非攻的古代经典

墨子思想哲学兼爱非攻的古代经典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墨子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兼爱非攻”。
墨子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墨子思想兼爱非攻的古代经典进行探讨。
墨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兼爱非攻。
兼爱即指人们应该同样地关心和爱护他人,不分贵贱、亲疏、善恶。
墨子认为,天下是一家,人人皆兄弟,不应该因为差异而互相攻伐。
墨子主张社会和谐稳定,强调人类之间的亲善和友爱。
他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友情,倡导人们相互关心和互助,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非攻则指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使用,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他批判当时的战争文化,认为武力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
墨子强调,应该通过讲理和争辩来解决纷争,推崇精神的力量而非暴力。
他反对以征服和侵略来扩张领土,倡导着以和平为基础的国际关系。
墨子的非攻理念对于当时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刻思考。
墨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扬。
墨子晚年创办的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核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主义哲学流派。
墨子殷切地呼吁人们相互关爱,不论身份地位和亲疏关系,都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样的爱心和关怀。
他认为,这种兼爱非攻的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墨子对于礼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批评了当时礼仪教化过于华丽浮夸、形式主义的现象,认为这样的社会制度是虚假的而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要求。
墨子主张的是真诚和实际的道德关怀,而非空洞的形式和虚幻的仪式。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真善美,而不是虚荣和虚伪的外表。
墨子对于道德的关怀贯穿着他的思想体系,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
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兼爱非攻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爱护,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使用。
这一理念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助于建立一个和平与互助的社会秩序。
关于墨子的名词解释

关于墨子的名词解释墨子,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墨子以其创新的思想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闻名,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和科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一些与墨子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墨子思想墨子思想是指墨子所倡导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以兼爱为纲,提倡和平、反对战争。
他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社会不公。
墨子认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着兼爱的原则对待他人。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学派墨子学派是以墨子为核心的一批学者和理论家组成的学术团体。
墨子学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科技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学派的特点是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践性,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他们提倡实践和经验,反对抽象和理论。
墨子学派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他们致力于研究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工具。
三、墨子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他提出了"兼爱"的概念,即对所有人均给予关怀和爱护。
墨子认为,不分亲疏、不分贵贱,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善待。
他反对尊卑之分,反对等级制度的存在。
在墨子看来,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都是不道德的,社会应该建立在和平、公正和互助的基础上。
四、墨子工名墨子工名,即墨子书中记载的各种实用技术和发明。
墨子工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书中记录了光学、力学、测量等许多领域的重要原理和方法。
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提出了反射定律、光的传播速度等重要理论,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子工名的传承也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墨子伦理墨子伦理是指墨子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墨子的名词解释

墨子的名词解释墨子(Mozi)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活动并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种代表着理性、审慎和勤奋的象征。
本文将对墨子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对他思想的理解。
一、墨子的忧患意识墨子提倡“兼爱”(jian ai)的思想。
所谓兼爱,即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所有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关心陌生人和敌人。
墨子认为,人们之间的争斗和战争源于利益的冲突,而兼爱可以减少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的这种忧患意识与当时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缓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墨子的反对纵火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fei gong)的理念。
所谓非攻,即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反对使用武力和战争。
在当时战国时期,战争是许多国家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而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对战争的坚决反对。
他强调道德和理性,认为只有通过道义的约束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墨子的技术创新思想墨子提出了“明窗”(ming chuang)的观念。
所谓明窗,即透明的采光窗户。
在当时的建筑中,多是采用木质或瓦片搭建的窗户,采光效果较差。
墨子认为,使用透明的窗户可以增加室内的采光,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观念可以视为墨子对技术创新的一种贡献,他关注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墨子的反对迷信思想墨子主张“明命”(ming ming)的思想。
所谓明命,即批判和反对迷信的种种行为。
在当时的社会中,迷信现象盛行,人们常常陷入盲目的信仰和崇拜中。
墨子认为,迷信是对理性和科学的背离,对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他强调倡导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反对迷信的蔓延。
总之,墨子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代表着兼爱、非攻、明窗和明命等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是什么

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是什么墨子是春秋末期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更是影响了一代人,那么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这就是墨子的十大主张,我们或许常常听到关于墨子的主张最多的就是什么兼爱,非攻的。
其他的这些或许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并且记得住的。
墨家学派代表着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当时人们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与基础。
他的主张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所以墨子的思想主张或许从根本上来说他就是彻底的反对侵略战争。
墨子出生平凡,所以在群雄称霸的乱世中,只有他会考虑百姓的利益。
然而墨子自己也认识到,“兼爱”的难度之大。
所以墨子的十大主张看来才是真正的站在人民的利益角度考虑事情的。
墨子的十大主张的提出更加坚定了他的立场,为广大劳动人民,为广大百姓谋福利的立场,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群熊逐鹿,诸侯争霸,乱世纷争的年代来说,墨子能够这样不为自身利益,毅然决然的坚定自己的立场,实在是十分的难得可贵。
只是在乱世中,墨子的思想并不被接受,因为群雄割据,兼爱非攻对那些上位者来说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目的,所以墨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不过他的主张为后世,甚至是当今社会的政治局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墨子的十大主张是跨越时间的,走在时间前列的主张。
墨子的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墨子的原理

墨子的原理墨子的原理是墨子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墨子的道德观、宇宙观、伦理观等方面。
墨子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墨子的宇宙观:墨子的宇宙观强调宇宙的有序和稳定。
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穷的力量所组成,并且这些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墨子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归因于“天命”,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
二、墨子的道德观:墨子倡导“兼爱”和“非攻”,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人,实行广泛的爱和互助。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道德准则,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途径。
三、墨子的伦理观:墨子在伦理观方面主张“名分”制度和“贵贱有序”。
他认为各个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并按照名分来行事。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名分,保持社会等级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四、墨子的理论体系: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伦理学、宇宙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他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提供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墨子的原理是一个涵盖了道德、宇宙观和伦理观的综合性哲学思想体系。
墨子通过对人类和宇宙的思考,提出了一种充满人性关怀和理性思辨的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和谐与稳定的道路。
墨子强调了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主张实行广泛的“兼爱”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他人,通过关心、帮助和包容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道德准则,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途径。
墨子还提出了“名分”制度和“贵贱有序”的伦理观。
他认为各个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并按照名分来行事。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名分,保持社会等级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e9a0531c281e53a5802fffd.png)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的主要思想阅读精选(1):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哲学《汉书》载“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
”生、卒年月不详。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思想理论感到不满,以“有染论”为基础,形成了墨家学派。
一、“有染”、“贵义”《中庸》的作者把“政”理解为不同人的“正”的宏观表现之后,因为“道不远人”,“政”必然地表现在人的群形态矛盾运动中,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又因为“道不可离”,所以任何人的存在、发展都是处于“道”的约束中,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或统一就有和道吻合、不吻合的问题。
所以《中庸》的作者进一步把政拆解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和“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两个方面。
亲者未必贤而贤者未必亲,“亲亲”和“尊贤”之间的矛盾性是“礼”产生的根源,“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的作者在把“政”拆解为“仁”和“义”两个方面后,以“亲亲”为基础来调和仁和义之间的矛盾性,提出“修道以仁”的主张而贵“仁”(见拙作《中庸作者的哲学》)。
墨子反对《中庸》作者以“亲亲”为基础来调和“亲亲”和“尊贤”之间的矛盾性,认为“修道以仁”必然会因为“亲亲”的原因而与道相悖;由于“道不远人”和“道不可离”的原因,应该以“义”为基础调和“亲亲”和“尊贤”的矛盾性,把子思的“亲亲”修改成了“亲士”。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中庸》的作者为什么会得出那样的“错误”结论呢?墨子深化了《中庸》作者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认识。
“天命之谓性”的意思是:某一“有”的系统规定性是该“有”的本质规定性;把某一“有”的系统规定性看做该“有”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也意味着:某一“有”自身实际上没有任何规定性,某一“有”所呈现出来的与其他“有”的差别性,本质上不过是环境的赋予。
墨子在理论上否定了某一“有”自身规定性的存在之后,又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寻找了例证,从而提出了“有染论”。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墨子的有染论和其贵义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墨子把“天志”作为调和其有染论与贵义的主张之间的矛盾。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
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
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
天之志者,义之经也任何的“有”自身都没有其确定的规定性,那么千差万别的“有”又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墨子以“天志”为基础,改造了“理”这个范畴,把“理”看做某一“有”自身规定性形成的原因,架起了“天志”和具体的“有”之间联结的桥梁。
“理”这个范畴最早是出现在《管子》一书中,是作为道与德之间联系而出现的,“天之道,虚其无形。
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抵触;无所抵触,故遍流万物而不变。
德者,道之舍也。
无为之为道,舍之之为德。
故道与德无间,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
”随着老子对道、德关系的梳理,“理”这个范畴也就淡出了老子、孔子的思维体系中。
在《中庸》作者的思维中,由于“自成”的“诚”和“自道”的“道”之间的不统一,也为墨子改造“理”这个范畴、引入“理”这个范畴提供了基础。
既然任何一个“有”都没有什么自身的规定性,那么“善”就不是某一“有”自身固有的;“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不辨于身者不立。
”,《中庸》的作者所主张的“择善而固执之”,“择善”可以,而“固执之”则是不可能的。
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不过是“以身待行”而已,“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待行者也。
”。
那么人的存在和发展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墨子认为:“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行是以外在于某一“有”的“理”为依据的,只要自己的行为合“理”,性之所染就是恰当的。
墨子所言的“理”和宋儒所言的“天理”是有本质区别的,宋儒所提倡的“天理”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相互统一起来的依据,所谓“理一分殊,月印万川。
”,而墨子所言的“理”则是墨子以天志为基础解释不同事物之间差别性的依据。
墨子所言的“理”和韩非子所言的“理”虽然都是事物差别性的依据,但也是有区别的:墨子所言的“理”是以“天志”为基础的,而韩非子所言的“理”是以“道”为基础的。
从墨子以“天志”为基础的“理”,到韩非子所言的以道为基础的“理”,中国先秦哲学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
二、墨子所理解的“政”墨子以“天志”为基础,论证了“义”之必然和必须之后,把“义”看做“正”的基础,把“政”看做是“义”在不同人之间相互作用中的表现,“义者,政也。
”,并进一步区分了义政和力政。
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俟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正之。
且夫义者,政也。
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
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
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幸驰也。
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墨子以天志为基础论证了义和义政之后,对天志进行了考察,认为“兼爱”就是“天志”。
并把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归因为“不相爱。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
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爱越之人。
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把“兼爱”看做“天志”后,反对子思“取人以身”的一般方法,主张“以兼为正”、“兼以易别。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正为基础探求兴起天下的大利并得到它),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从恶人、贼人生。
”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
”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
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也,其说将必无可矣。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
”因此墨子也反对子思与别中求同的认识,主张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同一性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怎么可以于别中见同了才采取、而不是采取本身固有的统一呢?这不是兼王之道啊!提出了尚同的思想主张,试图“一同天下之义”。
“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与儒学从自身探求和认识“正”、由微观而宏观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不同,墨子的政治观是以“以兼为正”为基础的,是自上而下、自宏观至微观的政治观,中国封建社会对皇权的维护实际上是墨子政治观的表现。
墨子曾因为“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
”,而指摘孔子是好“造反”的人,“今孔丘深虑周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
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
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之义也。
”进一步否定所有的儒生,“不可!夫儒,泆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