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最早的和最宽泛的原子论者之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墨子主要思想内容如下:1.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摒弃私利之心,追求公共福祉。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知者教人,勇者律人”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
2. 尊尚贤才:墨子认为,贤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应该被尊重和推崇,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使人们受益。
他主张“用人原则”,强调选用贤能之人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 反对战争与武力:墨子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他坚决反对战争与使用武力。
墨子主张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谈来解决纷争,而不是动用武力。
他提出了“非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
4. 力学原理: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力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离合”和“悬鼓”等力学原理,阐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墨子的力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至今。
5.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墨子提出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思想。
他认为,感性知识是通过五感获得的有限的个别知识,而理性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普遍的知识。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知识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6. 科学实践:墨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墨子提倡学习并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道德教育:墨子主张实施道德教育,提倡行为的正义和秩序。
他认为道德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尊贤、反战、力学、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科学实践和道德教育。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反战、爱人、博爱、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墨子的思想深受后世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
首先,墨子主张反对战争。
在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兵荒马乱、战争频繁的时期。
而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巨大,是不义和邪恶的,因此主张反对战争,倡导实行非攻的政策。
他认为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而和平则能带来和谐和安定。
墨子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强调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惠互利。
其次,墨子强调爱人、博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行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墨子主张“兼爱”,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应当充满爱心和同情心。
他主张将个人的利益放在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实现博爱。
这种博爱不仅仅是对人类,还包括对动物、植物和整个自然世界的爱护。
墨子认为只有实行爱人的道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墨子主张实行公平正义。
他强调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墨子主张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公平正义的原则。
他认为公正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应当包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反对压迫和剥削,主张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实现民主和公平。
第四,墨子主张善劝善忍。
墨子认为信仰并实践道德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道德的准则去行动,并通过劝导和善意的交流来改变他人的行为。
同时,墨子也主张宽容和忍让,他认为人类应该宽恕别人的过错,并在争议中保持冷静和理智。
第五,墨子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
墨子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和实证,才能使理论得到真正的检验。
墨子主张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改变和教育人们,他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出改革的有效方案。
总之,墨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反战、爱人、博爱、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墨子》的文学观

《墨子》的文学观
《墨子》是著名的古代儒家经典,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精髓。
文中提出的文学观便是其中内涵之一。
文中提到,“学者以文会友,礼义廉耻为先”。
这句话体现了墨子的文学观,即以文化为基础,持有礼义廉耻作为准则,以此去认识他人,拉近友谊的思想。
另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强调了要学习和积累,当有了足够的知识后,写作才能展现出真正的智慧。
总之,《墨子》所传递的文学观,实为一种严谨、智慧的思考方式,认真地去学习,着眼未来,用礼义廉耻来认识他人,以此加强友谊。
高三历史墨子思想主张总结

高三历史墨子思想主张总结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派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思想主张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即推崇和鼓励人们彼此关爱、互相合作,并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使用。
下面将对墨子思想主张进行详细总结。
首先,墨子主张“兼爱”,即人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人,不分贵贱、朋友与敌人。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彼此关爱,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创造一种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人们就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其次,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主张。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使用,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墨子认为,战争是一种无谓的损失,会带来痛苦和破坏。
他批判了当时战争频繁的社会现象,提出了“非攻”和“不伐”的思想主张,提倡通过对话、协商和道德规范来解决争端和冲突。
墨子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他主张用道德行为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墨子对工程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关注。
他提出“齐摄”和“防水车”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推动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
墨子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通过实践来验证他的理论,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年轻的学徒。
此外,墨子还提出了“天志”和“警民”的思想。
他认为天是公正的,人们应该顺应天的意愿来行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他还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警惕,不断改进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墨子的思想主张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理念,强调和平、互助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并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主张也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阅读精选(1):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不久前,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总结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并整理成了1000字的文章。
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所总结出来的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道家思想家、伦理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伦理原则,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文化。
墨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兼爱主义:墨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主义,他认为爱应该超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而是应该普遍地扩展到社会的所有成员。
他指出,人类是平等的,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宁。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让人们摒弃私心和利己主义,以利他心态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2. 非攻主义:墨子强调避免战争与暴力,主张和平共处和解决争端的方式。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恶果,应该以和平为目标来处理各种争端。
墨子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争议,从而实现和平与稳定。
3. 天志思想:墨子认为天(宇宙)具有智慧和伦理观念,并以此来规范人类行为。
他相信天意和善神,主张人类应该遵循天的智慧指导他们的行为。
墨子的天志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忠实和正直: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忠诚和正直,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反对欺骗和虚伪,主张以真诚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
墨子强调人应该尽力做到忠实和正直,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5. 反对奢侈和享乐主义:墨子批评那些追求奢侈和享乐的人,认为他们只关心个人享受而忽视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困境。
他主张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便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帮助他人和社会。
总而言之,墨子的思想深受伦理观念和对社会公正的重视所驱动。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合作,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社会政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墨子思想与总结200字

墨子思想与总结200字墨子思想与总结墨子,又称墨子,名墨翟,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被誉为儒家和道家之间的联结者。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墨子》中,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他理论的大型思想文集。
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强调人类之间的平等和和谐,主张以兼爱为基础解决人类之间的冲突和争斗。
墨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墨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兼爱”。
他认为,人类之间应该以兼爱为基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消除偏见和歧视。
墨子主张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平等对待,并且倡导大家相互包容,共同进步。
他认为,只有通过兼爱,人类才能实现和谐与平等,从而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墨子的思想也强调了科学和理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并且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中包含了很多科学原理和实验,例如光学原理和机械原理。
他的科学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墨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影响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其他学派,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兼爱”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墨子的思想中汲取启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主张人类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并强调科学与理性思维。
墨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墨子的著作《墨子》是对他思想的综合总结,是了解墨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通过学习和理解墨子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墨子 知识点总结

墨子知识点总结墨子,字翟墨,又名墨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经济、伦理等方面,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墨子的思想体系、墨家学派、墨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对墨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墨子的思想体系1.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即“兼济天下”。
墨子认为,人们应当彼此关怀,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主张对所有人平等地关爱。
2. 非攻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伤害和破坏,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应该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矛盾和冲突。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强调了和平与友爱的重要性。
3. 尚实墨子主张“尚实”,即追求实用和效益。
他反对空洞的宗教信仰和虚无的形式主义,主张注重实践和经验,推崇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4. 公天下墨子主张“公天下”,即追求天下的公平和公正。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遵循天道,依法治国,使天下百姓得到公平的对待和保障。
5. 尊师重道墨子主张“尊师重道”,即尊敬师长,尊重传统。
他认为,师长和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标杆,应该得到尊重和遵循。
二、墨家学派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支重要的学派,由墨子创立。
墨家学派主要包括了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们。
墨家学派的成员大多来自平民和底层社会,他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态度和平民阶层的代表性使得墨家学派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对手。
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墨子》等,墨子将自己和弟子们的学术见解总结成书,成为了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了兼爱、非攻、尚实、公天下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学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的影响墨家学派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墨家的主张“兼爱”、“非攻”和“公天下”等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
《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
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
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
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
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
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
《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
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
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
《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
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
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
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
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
(《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
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
”。
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度考虑其价值。
而其所谓的功利则体现出一种现实的社会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墨子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所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4],君子建立自己的名声需要以品行为本。
墨子认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则“虽辩必不听”、“虽劳必不图”。
而那些名扬天下的聪明人则是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
这是墨子对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观点:文学艺术创作要服务于培养君子的大目标。
这种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价值观也在《墨子·非命下》中得以体现: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
墨子强调,君子写文章、发表谈话,应以国家人民的事物为依据,必须要有利于社会,否则与日夜鸣叫的苍蝇、青蛙无疑。
2.1.2乐非所以治天下
墨子认为音乐只是用来放松休息的,于治国无益,甚至会妨碍政事。
因此,墨子提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5]但应该指出的是墨子并没有因片面强调功利而完全的否定音乐的审美作用。
而只是强调君王、官员以音乐为娱乐应该不已影响治理天下和人民幸福为前提。
因此,墨子说:
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
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因为无智矣。
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墨子校译﹒三辩》)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校译﹒非乐》)
可见,墨子没有以为的否定音乐,只是强调文学艺术要和国家的政治、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协调发展。
这一观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值得我们肯定。
2.1.3非儒家之礼乐为政
墨子从治国的角度出发,反对儒家以礼乐为政的主张,认为这些主张足以导致亡国:
子墨子谓公孟子曰:“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11);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
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
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19)。
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
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
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
此足以丧天下。
”(《墨子校译﹒公孟》)
墨子对儒家宣扬的丧礼、重乐、天命、藐上天、轻鬼神的学说嗤之以鼻,认为这会浪费人民的钱财和破坏生产力、导致人民流离死亡。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子对过分奢华、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一概加以反对,是情有可原的,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6],如果民不聊生,文艺审美又从何谈起?所以,我们不应对墨子“非乐”的观点过多的加以指责。
2.2联系现实的文学创作论。
《墨子》一书中还有许多有关辩论、辟、援、推等方法的辨析以及对言语逻辑和的讲求,对我们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摹
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墨子校译﹒小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