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子的丧葬观

合集下载

《墨子·节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墨子·节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墨子·节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下]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①,譬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②、智不智③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④,而不为亲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

”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

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

仁者将兴之天下,设置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

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

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

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

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

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

存乎诸侯死者,虚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

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作者:程媛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节用节葬的哲学家,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说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形成对墨子节用节葬观提出及原因、具体规定和缺陷。

关键词:墨子;节用;节葬;现实意义墨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节用节葬的主张,是有一定的时代依据的,既和禹汤文武等上古先贤的思想一致,也符合下层贫苦人们的愿望,然而,墨子的节用节葬主张也遭到了先秦其它各家尤其是儒家的批判和抨击。

如果说,墨子的主张仅仅是为了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相拮抗,那他的思想就不会有那样的深度,也不会经过数千年的涤荡而流传至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观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节用节葬观的提出及原因(一)上古先王的节用节葬观念上古时期由于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产力低下,三皇五帝多崇尚节俭,他们的丧葬观念倾向于简单化,《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犉,盖取诸大过,”《孟子》中也有“古者棺犉无度,中古棺七寸”的记载,即是说上古的人们死后用树枝当作衣服,埋葬在田野里,丧期没有固定的限制,厚葬起于中古时期。

(二)先秦诸子的节葬观先秦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的节用节葬观不尽一致,儒家沿袭了三代厚葬久丧的特征,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孔子参加丧礼时哀伤不止“子于是日哭,则不哭”《论语述而》,强调丧礼中“哀伤”的情感。

但孔子在坚持久丧的同时,不主张“厚葬”,这由孔子阻止弟子们“厚葬”颜回的行为可以看出。

孟子极力主张“厚葬”,他说“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要求人们尽力厚葬父母。

墨家“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强调丧礼的情感基础。

老子对丧礼和祭礼持肯定的态度,“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表明老子主张子孙对祖辈要心存长久的怀念之情。

庄子心目中的丧礼排斥任何特定形式,即使这种丧礼有形式的话,形式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多样的。

丧葬论文

丧葬论文

墨子丧葬思想【摘要】:任何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必然要求产生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墨子的节俭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丰富的内容,其节葬观由此衍生,墨子是把丧葬与国家经济挂钩的第一人。

本文从墨子对孔子“三年之丧”和厚葬的批判去了解他的节葬,薄葬,短丧的丧葬观,以及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节葬丧葬墨子“生、长、老、病、死”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界的自然现象。

人的一生最为确定的一件事似乎就是“最终都要走向死亡”,地球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有人往生。

每个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风俗、历史、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在对待死亡的观念和方式不同!进而形成独有的丧葬文化,而人类文化的传承,得益于庙和坟。

如马王堆是坟、兵马俑是坟、金字塔还是坟,没有坟,全人类都将数典忘祖。

中华民族有幸,古坟在地下,没有完全毁弃,所以我们现在能知道两千年前华夏人民的生活情景。

但是,与坟形影相随的礼,即坟前祭奠的仪式、规程等等,到底怎样的呢?中国自古就有对葬礼的思考和争论。

千百年来,人们在丧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丧葬行为方式上,几乎都是一直围绕着儒墨两家的两种丧葬观念而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殡葬改革家,墨子的殡葬改革观核心为节用利民,其要旨是以哀为本、薄葬短丧,“不失死生之利”,反对用大量财富陪葬与长期服丧而影响社会生活,耽误生产劳动。

墨家的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来说也不无裨益。

墨子,姓墨、名叫翟,鲁国人(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此外,山东大学教授,墨学研究专家张知寒教授考证为墨子是山东滕州人,但是许多古代典籍以及遗产证明但最具可信度的一说还是河南鲁山人),墨子生卒年不详,一生大约活动在公元前468至公元前376之间。

墨子丧葬观形成的现实根源我国古代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财富来之不易。

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墨子就提出了“节用”的思想,认为认为节俭是保持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关键而在。

墨子的丧祭思想——基于《墨子》一书的考察

墨子的丧祭思想——基于《墨子》一书的考察

繁荣的景象 , 而在这争鸣的百家之中, 能够与儒家相提并论 的便是墨家。故《 韩非子 ・ 显学》 云:
“ 世之 显学 。 儒 墨也 。儒 之所 至 , 孔丘 也 ; 墨之 所 至 , 墨翟 也 ” ②; 《吕氏春秋 ・ 诚廉 》 云: “ 孔 墨 布衣 之 士也 。万乘 之 主 , 千乘 之 君 不 能 与 之 争 士也 ” ④( 《 季冬 纪》 ) ; 《吕氏春 秋 ・ 情欲》 也说 儒 墨两 家“ 从 属 弥众 , 弟子弥丰, 充 满 天下 ” ⑨( 《 仲春 纪》) 。 由此 可 见 , 儒、 墨两 派 当时 之 声势 浩 大 , 从 而 有“ 非 儒 即墨 ” 之称 。故 对 于周代 丧 礼 思 想 的考 察 , 除 了儒 家学 说 之 外 , 墨家 学 说 也 是 必须 予 以 特别 关注 的对 象 , 因 为它们 都根 植 于社会 现实 , 又都推 动着 丧祭 思想 的发展变 化 。墨子 为墨 家最 具 代 表性 的人 物 , 从《 墨子 》 一 书 中可 以大 概看 出其 与 孔 子一 样 , 立说授徒 , 周游列国, 以解 纷 救
( 1 3 B Z W0 9 1 ) ” 的阶段性成果。
②司马迁 : 《 史记》 , 北京: 中华书局 , 1 9 8 2 年, 第6 8 5 页。
③王先慎 : 《 韩非子集解》 , 《 诸子集成 ( 五)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 6 年, 第3 5 1 页。
④高诱注 : 《 吕氏春秋》 , 《 诸子集成 ( 六)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 6 年, 第 1 2 1 页。 ⑤高诱注 : 《 吕氏春秋》 , 《 诸子集 成( 六)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 6年, 第2 O 页。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1 2

《墨子》卷22节丧(节用下)诗解2厚葬之弊劳民伤财久丧埋财久禁其生

《墨子》卷22节丧(节用下)诗解2厚葬之弊劳民伤财久丧埋财久禁其生

《墨子》卷22节丧(节用下)诗解2厚葬之弊劳民伤财久丧埋财久禁其生《墨子》卷22节丧(节用下)诗解2厚葬之弊劳民伤财久丧埋财久禁其生题文诗:何知其然?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疑惑,厚葬久丧,是非利害.故墨子曰:然则姑尝,稽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事国家.此乃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诸侯死者,虚其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身,纶组节约,车马藏圹,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然后满意.若殉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之者,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厚葬之弊,劳民伤财.处丧之法,将奈何哉?哭泣不迭,哭声翁翁,缞绖垂涕,处居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饥,薄衣为寒.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手足不劲,不可用也.又曰上士,之操丧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此道,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五官六府,开辟草木,实仓廪也.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其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财以成者,覆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之说,无可得焉.【原文】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1)、鼎鼓、几梴(2)、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3)。

若送从(4),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注释】(1)“屋”通“幄”。

(2)“梴”同“筵”。

(3)“满意”与“懑抑”同音义通。

浅淡墨子的丧葬观

浅淡墨子的丧葬观

浅淡墨子的丧葬观作者:陈玉婷任俊圣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摘要]墨子的薄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墨子·节葬》中。

墨子针对当时侈靡的丧葬状况,发出了“俭节则昌,浮佚则亡”的呼唤,同时也阐明了“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

墨子力求引导人们正确合理地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墨子;丧葬;殡葬改革;生死[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2-0107-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02.053[本刊网址]http://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厚葬久丧”主导着中国殡葬观念和行为,但客观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墨家的“节葬”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的另一面,在现当代殡葬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对墨子丧葬观的发掘具有时代意义。

一、墨子丧葬观的提出墨家的丧葬伦理思想主要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魏、楚等国。

墨子是稍后于孔子的又一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家,由其开创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平民哲学,薄葬理论是其学说中的精粹。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总结墨家之要,认为墨家“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张舜徽先生在谈及先秦学术思想时也认为“墨子之学,与儒家异趣,其持论尤与儒者不同而致后世讥弹者,则在短丧薄葬。

然细绎墨子节葬之说,实亦有为而发,盖墨子目视当时天子诸侯淫侈用殉之酷,不胜愤嫉,欲以除其弊。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1]。

墨子认为儒学“厚葬糜财而贫民”而另创新说,力主薄葬。

墨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殡葬改革家。

墨子的节葬名词解释

墨子的节葬名词解释

墨子的节葬名词解释墨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他的著作《墨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墨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刻的论述和独到的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节葬名。

节葬名,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他对生死观的独特解读。

在墨子看来,节葬名是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表达方式。

这个概念源自于墨子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关注,他认为人类因为有了爱和道义的观念,才能在社会中和平共处。

而在逝者的丧葬仪式中,节葬名的实践则是一种通向和谐社会的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节葬名的具体含义。

节葬名并不仅仅指的是对逝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逝者的优良品质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墨子认为,一个人一生中的功绩和品德应该得到永久的铭记,逝者的节葬名就是对其品德和业绩的赞美和纪念。

在墨子的思想中,节葬名的实践是一个集体的过程。

当逝者离世后,社会成员会组织丧葬仪式,通过庄重的仪式和词章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

这种仪式不仅仅是对个体的表达,更是社会共同记忆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通过集体的祭扫和追思,社会成员可以共同悼念逝者,同时也凭借着这一过程,共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念。

墨子强调,节葬名是一种行动,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达。

他主张,在逝者的节葬仪式中,除了文化词章之外,应该有具体的行为举措,例如谦恭庄重的服饰、烈日下怀柔平和的心情、庄严有序的行列等。

这些行动不仅彰显了逝者的尊严和地位,也让社会成员在参与其中时感受到了肃穆和敬意,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逝者的纪念和对生命的敬畏。

另外,墨子还强调,节葬名应该是一个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仪式。

他反对那些花哨而浮夸的葬礼,认为这样做本质上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和对生者的浪费。

墨子认为,节葬名的目的是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而不是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因此,逝者的节葬名应该是一个朴素而庄重的仪式,不需要过分张扬,更不需要在物质上夸耀自己。

可以说,墨子的节葬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逝者的节葬名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仪式之一。

孔子与墨子的丧葬思想比较

孔子与墨子的丧葬思想比较
谓“ 兼 利亲 ” 、 “ 交孝 子 ” ( 《 墨子 ・ 兼爱下 》 ) 。第 二 , 墨子
坚决 反 对 “ 厚 葬久 丧 ” 。《 墨子・ 公孟》 日: “ 厚 葬久 丧 , 重 为棺 椁 , 多 为衣 衾 , 送 死若 徙 。 三年 哭泣 , 扶后 起 , 杖后 行 , 耳无闻 , 目无 见 , 此 足 以丧 天 下 。” 《 墨子・ 节
— —
— —
孔子与墨子 的丧葬思想 比较
徐 峰
摘要 : 孔 子 丧 葬 思 想 的 根 本 是 基 于礼 的 “ 仁 爱” 有 差、 “ 尊卑” 有别的制度 , 而 墨 子 丧 葬 思 想 的根 本 是 基 于利 的 “ 兼爱” 无
差、 “ 尊卑” 无 别 的 制 度 。 由 于二 者所 处 时代 性 的 差 别 , 虽然 在 一 些 丧 葬 的具 体 问题 上 有 相 近 的观 点 , 但 其 丧 葬 思 想 的 根
作者简介: 徐峰( 1 9 8 2 一 ) , 男, 上 海人 ,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 1 0 0 6 4 )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 究方向为先秦历
史文 化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 -1 4


孔 墨 丧 葬 思 想 概 述
之 。子 日 : ‘ 不可 。 ” ’ 《 论语 ・ 八佾》 子 日: “ 礼. 与其 奢
日: ‘ 少连 、 大连善居 丧 , 三 日不 怠 , 三 月 不解 , 期 悲 哀. 三年 忧 , 东夷 之 子也 ! ” ’ 第 四, 孑 L 子 主张 “ 三 年 之
家那 套 繁刻 丧 礼等 级 , 而 是一 视 同 仁地 以一 套 “ 葬 埋
之法 ” 行 通 天 下 。这是 墨家 “ 兼爱” 思想 的表 现 , 即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lG0 3 【 文献标识码l A d i1.9 9 . s. 7 -9 82 1. . 3 o:0 6 /i n1 15 1. 1 20 3 js 6 0 0 5 【 文章编号l17 —9 82 1)20 0 .2 6 1 1(0 0 . 170 5 1 【 本刊 网址lht :ww hx . t t / w家的丧葬伦理思想主要 以墨子为代表。墨子( 约前 4 8 “ 6 岂优财用之不足哉” 但 都实行 了薄葬 , , 因为他们 认为薄葬才 前 3 6 姓墨名翟, 国初期鲁 国人, 7) 战 但其一生的活动 范围远 是正当可行的“ 葬埋之法” 。 远 超 出鲁 国 , 后 到 过宋 、 、 、 等 国 。墨 子 是 稍 后 于孔 子 前 齐 魏 楚 墨子把节葬作为一种规则正式提 出, 希望天下的人都去遵
( 重庆城 市管理职业学 院, 重庆沙坪坝 4 13 ) 03 I
I 要J墨子的薄葬思想主要 体现在他 的( 摘 ( 墨子 ・ 节葬> ) 中.墨子针对 当时侈靡的丧葬状况, 出了 ‘ 节则 发 俭 昌, 浮佚则亡” 的呼唤 , 同时也阐明 了“ 节用” “ “ 乐 等思想 。 、节葬 、非 ” 墨子力求引导人们正确合理地利用 资源 , 协调 人与 自然的关系, 实现社 会、 资源与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 于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 对 【 关键词l墨子; 丧葬; 殡葬改革 ; 生死
先秦 时代 , 上层统治者中厚葬风气 大盛 , “王公大人有丧 汉时才 由著名 的无神论者王充解开 。王充发现 了墨家理论的 者 ,日棺撑 必 重 , 葬埋 必 厚 。 (墨 子 》 ”《 卷六 《 葬 下 第 二 十 五》 荒谬所在 , 节 ) 他在《 论衡 ・ 薄葬篇》 中这样写道“ 如谓杜伯为鬼, 则 “ 诸侯死者, 车府 , 虚 然后金玉珠巩 比乎身……又必多屋幕 , 鼎 夫死者审有知 。如有知而薄葬之,是怒死人也 。情欲厚而恶 鼓几梃壶滥, 戈剑羽旎齿革 , 寝而埋之……日天子杀殉, 众者数 薄, 以薄受死者之责 , 虽右鬼何其益哉 ?如以鬼非死人,则其 百, 寡者数十 。 将军大夫杀殉, 众者数十 , 寡者数人, 处丧之法, 信杜伯非也,如 以鬼是死人, 则其薄葬非也。 最后 , ” 王充对墨 将奈何哉 !” 《 ( 墨子》 卷六 《 节葬下二十五》 统治者“生时治台 子明鬼与薄葬井论 的评价是“ ) 术用乖错 , 首尾相违 , 以为非”。 故 三 、 子 丧 葬 观 简 析 墨 榭, 死又修坟墓”使“ , 民苦于外 , 府库单于 内, 上不厌其 乐, 下不 墨家的丧葬观, 综述为如下两点: 可 堪其 苦 。 (墨 子》 一 《 患 第 五 》 所 以 , ”《 卷 七 ) 墨子 认 为 厚 葬 危 害极 ( ) 一 提倡节葬 , 反对厚葬。 大, 统治者要安国利 民, 就必须“ 节丧之为政” 。 墨子生活的时代, 正是奴隶制与封建制交替的变革 时代 。 墨子薄葬观是复古意识萌动下的产物 。 墨子生活 的时代, 家族之间相互倾轧, 人民生活不得安宁, 痛 原始 时代 的一切都 已不复存在 。作 为小生产者 哲学代表 的墨 诸侯 之间相互征伐 ,
第 2 第 2期 4卷 2 1 年 2月 01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UBEICore p de eUnvest o r lo n r s on nc i r i y
Vo.4 NO. 1 . 2 2 F b 2 l e .0 l
浅 淡墨子 的丧葬 观
陈玉 婷 , 俊 圣 任
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殡葬伦理思想 占据主导地位,厚葬久 子对 自己生活时代感到困惑不解乃至强烈的不满 , “ 他们幻想回 丧” 主导着中国殡葬观念和行为 , 但客观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 到远古 时代那种平等 、 宁静、 素朴的社会环境 中去 。于是传说 墨 家 的“ 葬” 理 思 想 成 为 中 国传 统 殡 葬 伦理 思 想 的 另 一面 , 中的先王薄葬时代也就成为墨家追逐 的理 想。 节 伦 墨子认 为“ 古者 在现当代殡葬改革的社会 背景下对墨子丧葬观的发掘具有时 圣王制 为节 葬之法 , 日衣三领 , 是以朽 肉。棺三寸 , 以朽骸。 足 代意义。 掘穴深不通于泉” ——死者 即葬 ,生者毋久丧用哀 。(墨子》 《 墨 子 丧 葬观 的提 出 卷六 《 节用中第二十一》 尧 、 ) 禹等人, 虽贵 为天 子, 富有天下,

的又一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家, 由其开创的墨家与儒家齐名 , 时 守它。 墨子哲学带有一种近乎宗教性的排它倾向, 明确地告 它 称 “ 墨 显 学” 儒 。 诫 人们 该怎样做, 不该怎样做 。因此受到哲人们 的猛烈抨击 ,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平 民哲学, 薄葬理论是其学说中的精 纷纷认为它“ 而难遵” 俭 。其 次, 先秦时代 , 厚葬 习俗 已成为社 粹 。 司马谈论六家要 旨》 《 总结 墨家之要 , 认为墨家“ 其送死 , 桐 拿主 导风 气, 具有相对 的稳固性, 它的形成与产生是伴随着阶
棺三寸, 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 , 必以此 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 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先秦时代人 们的认识水平还达不到 ” (史记》 《 卷一百三十 《 太史公 自序第七十》 张舜徽先生在谈及 从理 论上认清 厚葬危害的程度, 以要想扭转一代世风, ) 所 并非 先秦学术思想时也认 为“ 墨子之学 , 与儒家异趣, 其持论尤与儒 易事 。 墨 家在 创造 薄 葬理 论 的 同 时就 为这 一理 论 树 了 一个 劲 者不 同而致后世讥弹者,则在短丧薄葬 。然细绎墨子节葬之 敌 。 就 是 它 的 明鬼 说 。 这 说 , 亦 有 为而 发 , 墨 子 目视 当 时天 子 诸 侯 淫侈 用 殉 之 酷 , 实 盖 不 厚 葬 意 识 的产 生 除 了政 治 、 济诸 因 素 之外 , 思想 根 源 经 从 胜愤嫉 ,欲以除其弊。 ( ” 张舜徽 《 周秦道论发微》 “。 墨子认 上 说 主 要 有 两 点 , 是 灵 魂 有 知 。 灵 魂有 知 , 葬 才 有意 义 。 )】 一 厚 为儒学“ 厚葬糜财而贫民” 而另创新说 , 力主 薄葬 。 人们不惜重金去换得死后 的富足与安宁, 生者无愧 , 死者欣慰, 墨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 , 还是一位殡葬 改革家 。 墨子的殡 这种厚葬心理带有主动性 ; 二是出于对死 者的惧 怕心理 , 人们 葬改革观 , 核心为节用 利民, 其要 旨是 以哀为本, 薄葬短丧 ,不 相信死人 的灵 魂是难解 的谜 ,生前和蔼可亲 的人死后变得残 “ 失死生之利” 反对用大量财 富陪葬与长期服丧而影响社会生 , 活, 耽误生产劳动 。墨家 的这种观 点, 对我们今天来说也不无 裨益, 这与当代 殡葬改革提倡 的“ 厚传薄葬” 的观念趋 同。 二 、 子丧 葬观 的理 论 基 础 墨 忍、 凶暴, 化成恶鬼, 危害人类。所以厚葬往往 又带有惧怕死 者, 讨好死 者的意味 。 这种 厚葬心理则带有被迫性 。墨予 明鬼 说恰好是为这两种厚葬今理提供理论依据 , 这就使得墨家的薄 葬观 陷于不可解拔 的矛盾之 中。墨家薄葬理论 的困惑直到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