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墨子的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经典常谈第十章诸子读后感悟

经典常谈第十章诸子读后感悟

经典常谈第十章诸子读后感悟稿子一嘿,朋友!我刚读完《经典常谈》第十章诸子这部分,心里那叫一个澎湃啊!你知道吗,这一章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

那些诸子百家的大佬们,一个比一个厉害。

就说孔子吧,他提倡的“仁”,那可是影响深远啊!感觉他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长,告诉大家要善良、要友爱。

还有老子,他的“道”可真是神秘又深奥。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怎么能想到那么深刻的东西呢?是不是他天天坐在那苦思冥想出来的呀。

墨子呢,主张兼爱非攻,一心想要世界和平,多有爱心的一个人呐!法家的那些人,虽然看起来有点严肃,但是他们的法治思想也有可取之处。

读这一章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琢磨,要是这些诸子们都聚在一起,那得是一场多么激烈的思想碰撞啊!说不定会争得面红耳赤,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各抒己见,才让那个时代变得如此精彩。

感觉咱们现在的好多想法和观念,其实都能在他们那里找到源头。

这让我明白,历史真的是个好东西,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好多。

哎呀,不多说了,我要再去回味回味这精彩的第十章啦!稿子二亲!我跟你讲哦,我刚读完《经典常谈》第十章诸子,简直太有意思啦!这一章里的诸子们,那可都是超级厉害的人物。

比如说孟子,他讲话那叫一个犀利,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那是毫不退缩。

我都能想象他站在人群中慷慨激昂的样子。

庄子就更有趣啦,他的那些寓言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

一会儿是大鹏展翅,一会儿又是庖丁解牛,感觉他的脑袋里装着一个奇妙的世界。

荀子呢,比较务实,讲的道理都很接地气。

还有那个韩非子,虽然他的主张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冷酷,但不得不承认,也有他的道理在。

而且我发现哦,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都在努力为这个世界出谋划策,都想让社会变得更好。

这种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现在想想,要是能回到那个时代,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那该多棒啊!不管怎么说,这第十章让我收获满满,对古代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来读一读啦?。

总结评述墨家的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墨家的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墨家的主要思想墨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其主要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爱与无为。

首先,墨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爱。

墨家主张以爱为中心,认为爱是社会和个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墨子在其著作《墨子》中提出了“兼爱”观念,即所有人应当像爱自己一样,以同等的爱心对待他人。

墨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兼爱原则,就能减少战争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墨家的兼爱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后来儒家和道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墨家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认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自有规律,人们无需过度干预,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安静和平衡的状态。

墨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干扰或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因为这会导致混乱和不稳定。

他认为,宇宙运行有固定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这些规律并遵循它们。

墨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似,但墨家更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维护。

墨家的主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需要。

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观念给了人们一个改变社会状况的希望,提醒人们共同追求和平与福祉。

同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对当时统治者极权主义行为的反抗和批判,倡导一种相对宽松和平衡的社会秩序。

然而,墨家的思想在古代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和流传。

墨家提出的兼爱观念与儒家所倡导的“仁”的概念有部分重合,但墨家对于无差别的普遍爱被一些儒家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墨家对于无为而治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影响力的发展,因为其与儒家及其他学派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冲突。

总的来说,墨家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对和平与福祉的追求和对统治者行为的批判。

兼爱和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概念,虽然并未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但墨家的主要思想仍然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关注和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

法家、道家、儒家、墨家。

墨家是进步的流派。

它的消极一面最小。

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

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

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

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

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

实现尚同的政治体系保障
实现尚同须有一定的“政长”体系来保证。 墨子所设想的政治体系,由天子、三公、诸 侯、将军、大夫及乡长、里长等行政序列组 成。 在政长体系中,下绝对服从上。“上之所是 ,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每一 级都要向顶头上司保持统一。里长直接对乡 长负责,乡长要尚同于国君,国君又尚同于 天子,“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 非,必亦非之。”天子再上同于天。
贤能有何标准?
墨子的贤能标准是他的十项主张,简而言之 ,即能实现“上下调和”的人。 这些人对于其上的王公大人是“竭四肢之力 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尚贤中》)。 对“下”则“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 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寒则得衣,乱者得治”(《尚贤下》)。 墨子所称赞的贤人就是“奉公守法”、“廉 洁尽职”的清官。
五、节用
春秋时期不少政治家提出过用俭政解决经济 、政治危机的主张。孔子明确提出了“节用 ”。墨子继承并发挥了“俭政”、“节用” 的思想,把“节用”作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 一个基本命题。 节用的原则——满足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 一切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均在取缔之列。 墨子反对奢侈的生活,反对厚葬。
墨子的影响
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韩非认为 ,“世之显学,儒墨两家”。孟子认为,“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战国时期,墨 子的常说很受社会下层欢迎。 墨子曾广招学生,其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下层 的民众。 墨子的常说以实用为原则,其政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墨子提出 了非攻、尚贤等主张。经济方面,墨子从实 用出发,提出节用等主张。
墨子救宋。
楚惠王重用鲁班为大夫,设计制造了一种攻 城的工具“云梯”,引起各诸候国的恐慌。 墨子听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求见公输般。 墨子给对方讲了一个故事:“北方有一人欺 负我,想借你的力量杀死他。”公输般满脸 不高兴:“这是什么话!”墨子说:“我送 你十两黄金如何?”公输般一摆手:“对不 起,我不想杀任何人。”墨子反问:“那你 为何助楚攻宋呢?” 公输般被说服引墨子见楚王,墨子说服楚王 ,制止战争。

论墨子的“兼爱”与“天志”思想

论墨子的“兼爱”与“天志”思想

04
天志思想的核心内容
章节副标题
天志思想的内涵
天志思想主张“兼爱”与“非攻”,强调人人平等相爱,反对强欺 弱、贵傲贱。
天志思想认为天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人应遵循天的意志,追求天人 合一的境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志思想强调“尚同”,即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分裂和战争。
天志思想认为天是最公正无私的存在,它不会偏爱任何一个人或物, 因此人应该效法天的公正无私,爱人如己。
手工商业发展迅 速,平民阶层壮 大,社会结构发 生变化。
墨子思想的形成过程
墨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流派 并起。
墨子早年师从儒家,后因不满儒家礼乐制度而创立墨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与“天志”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强调天 意和鬼神的存在。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源于人们不相爱,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天 下大治。
天志思想的理论基础
上帝存在:墨子认 为上帝是宇宙间最 高的神,他主宰着 一切,决定着人们 的命运。
意志决定:上帝的 意志是决定一切的 标准,人们必须遵 守上帝的意志,才 能获得幸福。
天意难违:墨子认 为天意是不可抗拒 的,人们必须顺应 天意,才能获得成 功。
道德标准:墨子认 为上帝的意志是道 德的标准,人们必 须遵循道德规范, 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
兼爱思想的具体实践
无差别待遇:不分亲疏贵贱,对 所有人都应一视同仁,给予同样 的关爱和尊重。
反对战争:兼爱思想主张和平, 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战争只会 带来痛苦和灾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互助互爱:鼓励人们相互帮助, 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推崇仁慈:兼爱思想认为仁慈是 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应该被 推崇和发扬光大。

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
样的各级政长之后,人们只要以各自上级政长的是 非为是非,就可以达到“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的 目的,即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这 就是所谓的“尚同”。 要保证“尚同”的实现,就必须做到“尚贤”。孔 子也提出过“尊贤”的主张,但这种主张在宗法等级制度 的大背景下受到很大的束缚,真正实行的还是“君子笃于 亲”。墨子对于孔子的这一思想非常不满,批评孔子是 “尊贤有等”,为此提出了“尚贤”的思想,要求把尊贤 进一步彻底化、普遍化。他认为:
一、“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 二、“天志” “明鬼”的形上要 求 三、“三表法”及功利主义思想倾 向
一、“尚贤”与“尚同”
墨子与孔子面对的社会现实是相同的,所要解决的 问题也是相同的,但墨子提出的解决方案却与孔子完全不 同。这一解决方案,首先就表现为“尚贤”与“尚同”。 墨子认为,国家与官吏不是原本就有的。在人类历史上曾 有过“未有刑政”、“未有政长”的时代。在那个时代,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一人一义, 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乃至最后“不可胜计”。这种人人 各持一端的情况,导致社会的混乱。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 达到天下太平,就要想办法使之归于同一,这样就必须建 立“刑政”,设立“政长”,而政长之首就是天子,即所 谓“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以下,从三公、 诸侯直到乡长、里长,也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设置。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故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有能者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的“尚贤”思想带有鲜明的革新色彩, 主张政权向“农与公肆之人”开放,强调 在人员任用问题上,必须做到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有用则用,无能则弃。“尚贤” 因与殷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的制 度正相反对,成为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即为爱人。

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爱人”,不分贵贱贤愚;二是“兼爱”,爱天下所有人。

主张凡是人,无论贵贱贤愚都应该得到一样的待遇。

为实现这一主张,就必须反对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否定有特权的人物,主张天下人人平等。

但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当时各国之间的界限。

“兼爱”指的是对天下所有人一视同仁,而“尚贤”指的是任用贤能之人。

尚贤是历代各个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鲁庄公提出“尊贤重士”,各诸侯国纷纷任用贤能之士,因此形成“举贤才”的社会风气,使贤能者名高天下。

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反对任何人压迫、奴役其他劳动人民,因此他主张举贤才。

这是兼爱的主要内容之一。

节用,就是指节制财用。

墨子认为,各国诸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而不应该好大喜功,铺张浪费。

尚贤,即崇尚贤能。

墨子认为,选择贤人、任用贤人是各国诸侯最重要的事情,不任用贤人就无法治理国家,因此主张广开言路,鼓励人们推荐贤才。

他甚至还提出要废除刑罚,使人民有所畏惧,而避免犯罪。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实行“兼爱”,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调和阶级关系,以利于统治。

他认为,一切有血缘关系的人都相互爱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能彼此仇视。

墨子主张在上位的人要慈爱,不要发怒,如果百姓都喜欢他,那么,虽然有人犯罪,也不忍心去处死他,如果人民憎恨他,虽然很想杀死他,却不敢违背。

这就叫做圣王的统治,这样,虽有狡诈的人和暴虐的人,也不忍心去侵害百姓,而百姓自然归顺于上位者了。

所以墨子又把爱护人民叫做“爱人”,并主张君王要像古代圣王尧、舜那样施行仁政,关心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

墨子提出了一整套施政纲领和伦理思想,以纠正当时的社会混乱和人民的颠倒是非,从而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墨子思想的精华是他所阐述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哲学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墨子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墨子的生平背景墨子,名翟,字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70年,逝世于公元前391年,出生在中国古代国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家族。

他的家族在古代以制作兵器和攻城器械而闻名。

墨子在早年曾跟随父亲学习制造兵器,但出于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心,他最终离开家族,立志于改善人类社会的命运。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1. 兼爱: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关爱他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了亲情、友情、爱国心以及公义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这些要素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2.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和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主张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他提倡以忍让和互相尊重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和平主义和非暴力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尚贤:墨子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主张推崇德才兼备的人,而不看重出身和地位。

他主张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 天志:墨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幸福。

他主张人们应该明智而有目的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功利和享乐。

三、墨子的影响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战乱频发的战国时期,他的非攻思想为当时动荡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和平的解决途径。

墨子的兼爱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此外,墨子对科学、技术和哲学的研究也为后世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墨子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古代,他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子的非攻思想为和平主义和非暴力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兼爱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综上所述,墨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和天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似乎缺乏体验及洞察力,所以他的学说常常显得不近人情。 至于他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也有失于急迫之嫌。墨子似乎认为 政治的责任就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第三,墨子学说具有一种社会反叛性,重在批评当时的社 会状况,如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因反对贵族和世袭而主张
尚贤,因反对贵族的奢侈铺张而崇尚节俭,其实这两种思想是 互相抵牾的。 第四,墨子学说大多针对社会问题而发,所以颇有短视之 嫌。社会问题有一特征,就是当时看起来好像非常严重,时过 境迁,便往往不再是问题。
其二为“明 鬼”。
其三为“尚 同”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动荡的根源,一方面在于 感情上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兼爱,另一方面在于“义”的不统一。 所谓“义”就是人信行事的是非标准。 墨子所谓“尚同”,就是居下位者同于在上 者所制定的是非标准。为确保达到这一目的而使 用的手段,则是以刑罚为主。
墨子是一个崇尚实行的人,没有耐心作平心的讨论,而希 望以一种简单划一的方式处理复杂的问题,由政治上握有最高 权力者订立是非的标准。但在他的理想中,凡是相对居于上位 的人,都比相对居于下位的人更有贤能,所以居于上位者所制 定的是非标准就一定会比居下位者正确。然而在现实社会中, 居于上位者未必就是更有贤能的人,所以往往是居上者未必是, 居下者未必非。
兼爱原则当然与利已主义相反,但兼爱也不同于儒家所讲的 仁。儒家所讲的“仁”,虽然也是一种博爱,但还是有分别的。 行仁道的原则是由近及远,依关系之亲疏而定人之厚薄。但墨 子则认为这种爱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要以无差别的“兼相爱” 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之仁。
从一定意义上说,墨家的“兼爱”与儒家之“仁爱”多有 相通之处。二者都力图破除小我之自私而达于对他人之关爱。 但儒墨两家在对他人之爱的亲疏厚薄与施爱的先后次序上是 有分歧的。儒家重视的是主观的感情,而墨子则以客观效果
此外一切都属不必要的浪费。他提出“节用”、“非乐”等尚
俭之主张。墨子尚贤论的目的是提高平民阶级的地位以上跻于 贵族,而尚俭论的目的则是为了让贵族阶级下比于平民。 第一,节用论。 物质财富的充裕,要靠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而墨子似 乎更多地注意到节流的一方面。
第二,节葬论。 对于丧葬,他提倡无论处于社会任何地位的人,都应节俭。 第三,非乐论。 墨子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社会下层的生存问题上,批评音乐、
学理的细密探讨,而是崇尚实行。
第一节 社会整合方案
墨子生值战国兵争之世,墨子目睹社会动荡的局面,而 谋求拯救斯民于水火。他推寻战祸之根源,认为是由于人 彼此不兼爱所致。
一切社会动荡与矛盾冲突都起于人彼此不相爱 。既然 如此,如果人们彼此相爱了,一切社会冲突也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他主张以“兼爱”作为人彼此交往的准则。
4、墨子对人民的痛苦了解得较为深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也比 较敏锐,并且还十分注重考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认为只 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他对一系列重视社会问题进行 了深入考察,面对贵族阶级大都骄奢淫逸,放纵自恣,不恤民力 和民众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的问题,提出了“节用”、“节葬”、 “非乐”之说。这使墨子社会思想带有“入世苦行”的特点。
第三,尚贤论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给予贤能者高爵厚禄是必要的,为的 是鼓励贤能者把事办成。
第四节
论社会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大都骄奢淫逸,放纵自恣,不恤
民力。儒家对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是持一种批评态度的,但墨
子的意态更为激进,以为儒家的批评态度还不够彻底。他要求 贵族阶级也像平民阶级一样,过一种仅足以维持温饱的生活,
本章要点: 1、墨子生值战国兵争之世,目睹社会动荡的局面,而谋求拯救 斯民于水火,提出了“非攻”、“兼爱”的社会整合方案。他 认为一切社会动荡与矛盾冲突都起于人彼此不相爱。“兼爱” 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儒家的“仁”,虽然也是一种博爱, 但还是爱有差等的。墨子则诊断这种爱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要 以无差别的“兼相爱”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之仁爱。这构成儒、 墨两家社会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 2、在墨子那里,社会控制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政治的,这主要 靠赏与罚来完成;二是宗教的,认为以人类的力量控制人类的 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必须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 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这是他提出了“天志”、“明 鬼”、“尚同”之说的目的所在。
第五节 对墨子学说的评价 第一,墨子具有一种宗教家一般的救世热忱与伟大人格, 艰苦卓绝,崇尚实行。但墨家学说仅具宗教精神而并未形成为 一种宗教。墨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与坚忍性格;墨子 所具有的这种精神与性格对后世也具有潜在影响。 第二、墨子学说注意实利,常站在纯经济的立场上看问题。 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其基础部分是经济活动,但在此基础上 还有许多更高层次的内容。如果仅把目光放在经济活动上,势 必看不到诸多没有直接实用性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复习思考题:
1、墨子“兼爱”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是什 么? 2、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3、试评墨子的社会平等观。 4、墨子的“义”与儒家的“义”有何异同? 5、墨子对社会问题考察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6、如何评价墨子的“尚同”论?
7、墨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墨子以为天是社会人世之外最高一级的 控制,其下还有次一有的控制,这就是鬼神。 墨子明鬼的目的就是要在民众内心建 立起无形的权威,使人们在从事各种行为 时,有一种冥冥之中有十目所视、十手所 指的感觉,从而使人们不敢为恶。这是一 种“神道设教”的社会控制方法,但其效 果则值得怀疑。鬼神无形无状,要想让人 信其有并不容易。所以他以“明鬼”作为 社会控制的工具,不会有显著的社会效果。
3、墨子提倡社会平等,主张遴选贤能者管理社会,认为只有这 样社会才能稳定和发展。尚贵强调的是既得身份,有利于已处 在社会上层的人们;尚贤则强调的是贤才能力,有利于尚处于 社会中下层的贤能者。墨子正是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提出尚 贤的主张的。他并不是要泯除尊卑贵贱之阶级差等,而是要求 一种机会平等;他不仅反对贵族世卿的官禄世及,还反对“无 故富贵,面目佼好”和权臣佞窃幸窃据高位。他的“尚贤”论 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第三节
论社会平等
墨子的社会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尚贤”理论中。 尚贵强调的是既得身份,有利于已处在社会上层的人们;尚贤则强调的
是贤才能力,有利于尚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贤能者。墨子正是站在平民阶级的立
场上提出尚贤的主张的。 墨子的尚贤论有以下若干要点: 第一,墨子并不是泯除尊卑贵贱之阶级差等,而是要求一种机会平等。所 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就是以才能论定地位。换言之,社会地位是流 动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墨子不仅反对贵族世卿的官禄世及,还反对“无故富贵,面目佼好” 和权臣佞幸窃据高位。
5、墨子认为,人类生存所以不同于禽兽,其根本区别在于人 类的生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 织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等基本生 存需要所决定的。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 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而要保证 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一套 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 6、墨子观察和解释社会生活,不像孔子那样借诗、书、礼、乐 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而是取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脱离的饥 寒、温饱、贫富、贵贱及人们的社会交往等等为例证来表达思 想的。他提出整合社会的方案的宗旨是“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而且他善于针对各个诸侯国的不同社会问题指出不 同的方案。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 的社会。
为兼爱原则之根基。
墨子是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以所收之报偿提倡兼爱的。
第二节 论社会控制
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理论之中: 墨子以为社会动荡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不 明天意。他说,天是奖善惩恶的。 其一为“天志”。 按墨子的观点,天意既然奖善惩恶,人 的行为就不应当违背天意。其实其所谓 “天意”,就是兼爱天下之人。 墨子所谓天意、天志、其实都是他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 利。他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天,再用天的权威性来控制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目的是使人们都能按他所设计的社会理想与行为 规范去做。
第十章
墨子的社会思想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不说崇尚苦行,在当时人眼里 这有如一种刑徒苦役的生活。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 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
墨子的社会思想有两个鲜明特征 一是其学说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反对贵族阶级,提倡 所有人都过一种无差别的生活。 二是其学说大多针对社会问题而发。所以他并不致力于
艺术都是奢侈品,却没能看到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这虽然
是可以理解的,但其本身却也是有一定偏颇的。 儒家对待当时这类社会问题与一般文化成果的态度是: 首先,改善下层民众的生活。 其次,剔除礼乐中奢侈铺张的不合理成分 最后,吸收礼乐之优美有价值的成分,将其平民化并普及到 一般平民中去.
墨子的态度则颇为激进,他厌恶贵族阶级的奢侈,也连带 厌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方式,想从根本上取消礼乐,要求王 公大人也过一种平民般的劳苦生活。换言之,儒家是想把低水 准的生活提高上去,而墨子则要把高水准的生活压低下来。这 好像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反。 墨子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总给人一种迫切紧张的感觉。 他更多感觉到人生之苦,却很少感觉到人生之乐。哭泣、唱 歌、欣赏音乐都是人自然本有情感要求,而墨子都持非议的 态度。这似乎令人不堪忍受,反天下之心便是违背常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