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墨子文艺思想之比较——从“乌托邦”谈起
柏拉图与墨子的思想比较研究

i rtr c o lS a d n oma nv ri , ia , 5 0 4 C i ) t aue h o, h n o gN r l i sy Jn n 2 0 1 , hn e S U e t a
Abs r c : lt n O Zi r oi otn hls p es f s m o nre n hn . t o g e a t a t P aoa dM e w a t mp ra t i o h r t c u t sa dC ia Al u ht yh d p o o we e i h h
第 9卷 第 4期
20 0 9年 1 】 2f
温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IO e z o c to a o r a fW n h u Vo a i n l& T c n c lCO 1 g e h ia 1e e
、0 . O. ,1 N 4 9
D e .0 c2 09
d fe e tp lt a e sa h a etm eof h rtc 1 i e . h ya es r rsn l i ia h ls phca datve il rn o ii 1 w t es m i ec iia m s t e r u p ii gy sm lri p i o i n r iw: f c vi t t t n o
s c st ep e e t t n o Ut p a n t i o iia i e 1 tep as f”o e . h e i o ste d i r uru t n u h a h r s n a i f” o i ”i o herp lt l d a .h r ieo lv ” t er l c giu r n na tp s i a d S n. n l sso s i iaiisc nhepUSt n e sa d t i ia i n i r n eo n n e tr O o An a a y i n t esm lrte a l o u d r tn he hesm lrt a dd f e c fChia a dw sen y
柏拉图与墨子的思想比较研究

第9 卷第4期2009年12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V ol.9 No.4Dec.20092009-04-24李占伟(1983—),男,河南漯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占伟(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014)[摘 要] 柏拉图与墨子分别是中西方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同处轴心时代的两位哲学家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却有着一系列惊人相似的哲学、文艺思想:政治理想的“乌托邦”性、对“爱”的颂扬、文艺追求的宗教倾向等。
对这些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西方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维度上的异同。
[关键词] 柏拉图;墨子;乌托邦;爱;功利[中图分类号] B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2009)04-0071-03柏拉图与墨子的思想比较研究A Comparison of Plato and MO Zi's ThoughtLI Zhanwei(Literature School,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Abstract: Plato and MO Zi are two important philosophers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Although they had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critical times, they are surprisingly similar in philosophic and art view: such as the presentation of "Utopia" in their political ideal, the praise of "love", the religious trend in art pursuit and so on. An analysis on these similariti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China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utilitar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Key words: Plato; MO Zi; Utopia; Love; Utilitarian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美学真正源头的象征,墨子是中国科学、哲学发祥的摇篮。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
《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
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
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
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
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
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
《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集释》卷十三)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
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
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
浅谈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说与先秦儒家思想之契合

浅谈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说与先秦儒家思想之契合作者:李瑞婷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摘要】古希腊时期的文艺理论和中国先秦时期文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文论体系的源头,同时,二者也表现出许多相似的观点。
文章就以柏拉图的文艺社会功用说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照出发,从“哲学王”思想,文艺的社会作用,美善辩证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契合之处,并以此窥见东西方注重文艺教化作用的传统。
【关键词】柏拉图;儒家;文艺功用说;契合在古希腊时代,诗和文艺是城邦国家公民教育的教材,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也就成为古希腊时期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古希腊功用文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对于文艺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早已存在,但到了柏拉图才第一次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大约同时代的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论思想,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这种文论思想正与柏拉图的文艺社会功用说相契合。
一、“哲学王”思想按柏拉图的构想,理想国应该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即哲学家、武士和百工。
在一个国家里,武士、农工商要受哲学家的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就是国家公民各守其职,各尽其责,都能收到理智的统治整个国家受到哲学家的理智的统治。
要建立这样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必须让哲学家当王。
在他看来,只有哲学家才能看出城邦的种种弊病,并找到相应的救治办法,所以,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城邦。
而这些“哲学家”必须具备强记、聪敏、豁达、理智、追求真理的品质,必须知道正义、美和善的理念和本质。
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相似,先秦儒家也有“圣王观”的思想。
先秦儒家把上古帝王尧舜禹等视为圣人、圣王。
儒家并不从理论上对“圣王”做解释,而是通过推崇赞叹尧舜禹来表达心目中的圣王观。
《论语·泰伯》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孔子_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三题_周平远

收稿日期:1997-04-22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三题周平远摘 要 由于理论视角、文化态度、价值取向、哲学体系不同,因而孔子、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既相容又相斥。
他们都十分重视文艺的人文教化功能,不过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防范;他们都热忱投身于文艺批评,不过一个宽容,一个专横;一个表现了道德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一个则仅仅着眼于道德、社会批评。
分歧的直接原因,在于人格理想的不同;根本原因则在于哲学体系的不同:一个是以 仁义 为核心的人学哲学,一个是以 理念 为核心的神学哲学。
关键词 文艺价值观 理想人格 道德批评 美学批评作者简介 1950年生,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孔子、柏拉图是人类历史 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语)的两位文化巨人。
他们一个乃 圣人之后 ,一个为王室世家;一个因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且早年受辱,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一个母系亲属及继父皆为当朝政要,故从小养尊处优,受到良好教育。
由于同处乱世,他们皆欲挽狂澜于既倒,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不同的是一个以历史为样板: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一个则是融雅典的理性精神和斯巴达的勇士气概于一体,虚拟了 理想国 乌托邦。
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一个周游列国,一个三下西西里;一个 厄于陈蔡 ,一个被 卖身为奴 。
正是着眼于政治理想和社会变革,他们都选择了教育,不遗余力地把培养 君子 或 理想人 当作自己的终生目标。
由此,一个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私学传统;一个则创办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的学校并延续了近一千年。
作为中西两大文化传统的形塑者与代表者,孔子、柏拉图的人生经历与性格命运何等相似,它成为我们理解并对之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由于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以及人生境遇等种种复杂因素,构成了孔子、柏拉图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文化态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哲学体系。
就理论视角而言,他们一个是平民的,一个是贵族的;就文化态度而言,一个是平易的宽容的,一个是偏激的专横的;就价值取向而言,一个是实践理性的,一个是思辨理性的;就哲学体系而言,一个是以 仁义 为中心的人学体系,一个是以 理念 为中心的神学体系。
“泛爱”与“兼爱”:柏拉图和墨子思想相似性探析

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个诸侯之间、甚至是君主和 诸侯之间因为利益的冲突,为了掠夺到更多的利益, 彼此进行着持续的残酷的战争,而最深受其害的是 无家可归的劳动人民,他们一边承受着战争带来的 灾难和压迫,一边深切的想要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 全新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柏拉图;“泛爱”;墨子;“兼爱”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8)03-0054-04 收稿日期:2018-02-18 作者简介:刘菲菲(1982—),女,陕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西方古 希 腊 哲 学 家 柏 拉 图 在 其 著 作 《理 想 国 》 中借助苏格拉底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建立 理想城邦的方式。东方春秋战国之际的哲学家墨子 也借助自己的“兼爱”、“非攻”等思想,提出了自己 的治国理念。就社会发展而言,他们的思想之中有 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对我们的现实 生活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8年 6月 第 40卷第 3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2018 Vol40 No3
“泛爱”与“兼爱”:柏拉图和墨子思想相似性探析
刘菲菲
(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中,体现出了他关于爱的理论,并非是关于真正的爱 情,而是“泛爱”。
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五卷中,柏拉图借苏格拉 底之口表达了三波浪潮,其中第二波浪潮是:禁止自 主配偶、以优生为依据来安排婚配,以及允许一个人 拥有许多性伴侣,但是禁止任何人把伴侣看作私有, “这些女人 应 该 归 这 些 男 人 公 有,任 何 人 都 不 得 与 任何人组成一 夫 一 妻 的 小 家 庭。”[1]190同 时,父 母 不 会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真正的孩子,孩子也同样不 认识自己的父母。为了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就要 按照天赋论的说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城邦里各项 能力表现突出的男女选拔出来,让他们互相成为性 伴侣,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 情,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获得两情相悦的真正感情,而 仅仅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貌似更为有效 的生殖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城邦培养更加优 秀的守卫者。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摘要:作为中西方思想源头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和柏拉图也是中西文艺思想的奠基人,本文主要从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的理想人格、文艺的真善美追求三个方面对之进行比较论证,既见出他们文艺思想的相似性,又总结出他们文艺思想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中西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是人类历史“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的两位文化巨人,在东西文化中被视为各自的坐标式人物。
柳诒征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奥地利当代哲学家波普尔则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因此,分析比较他们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中西美学和中西艺术的认识。
一综观二者的作品,尤其是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二者文艺思想最鲜明的共同点,即:他们都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教化功能。
在他们二人看来,文艺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人的精神世界能够潜移默化的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它在人格塑造和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建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两个不同国度的文化巨人才“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把文艺社会学当作自己文艺思想的基石。
孔子的文艺功用大致上可以分为教化功用和社会功用。
本着实现“仁”的理想,孔子主张文艺教化为政治服务。
他从“文、行、忠、信”4方面教育弟子,“文”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秦伯》中,他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的思想,即通过感发于《诗》,立足于礼,完成于乐,使诗、礼、乐融合为一,在情感的感染与愉悦中,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和性格上完美的人。
可见,孔子将艺术看作“立人”和“成人”的根本手段。
孔子最具代表的文艺功用论观点是“兴观群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从理性化到乌托邦柏拉图理性主义法哲学辨析

从理性化到乌托邦柏拉图理性主义法哲学辨析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哲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于理性化和乌托邦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和乌托邦思想入手,分析其法哲学和现实意义,并举出五个例子深入剖析。
柏拉图的理性主义思想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哲学体系,称为“理念论”或“理性主义”,他认为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有其本质,而这种本质是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所能把握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本质上是由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因素构成的,而理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了解世界的本质,并且寻求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并不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外,我们只能通过理性思考和直觉来感知它。
因此,他提出了所谓的“观念”或“理念”概念,认为这些概念是真正的实在物,并且只有这些概念才是可以真正被了解的。
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柏拉图并非只是在理性主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还有一种极富想象力的理论——乌托邦。
他提出了一种完美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将完全遵循理性,消除了民粹主义、独裁主义以及弱势者受到的压迫等问题。
他将这种制度称为“幸福国家”。
柏拉图提出的幸福国家的建立,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体系不仅要涵盖行为规范,还要涵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规范,保障理性与良心得以归位。
这种社会制度将会让人们摆脱社会上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变得更加真诚、正直、有爱心、有责任心。
人们不再因为金钱、权力等私利而相互压迫,使得社会基础真正地显现出来。
柏拉图理性主义法哲学的现实意义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与乌托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提倡理性与公正柏拉图始终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继承这种思想的理念,积极地加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排除对于事物的主观偏见,实现公正和公平。
2. 关注社会公益柏拉图乌托邦思想的提出可以叫人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公益,我们应该以社会利益为核心,消除个人利己之心,社会将变得更加公正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西 方 哲 学 史 、 想 史 、 艺 、 学 史 上 , 拉 图 思 文 美 柏 的 名 字 如 日中 天 。 美 国 精 神 领 袖 爱 默 生 曾 表 示 , 只 要 一 本 柏 拉 图 的《 想 国》, 可 以 “ 掉 所 有 的 图 书 理 就 烧
智 者 在 无 法 用 言 词 服 众 的 时 候 就 采 用 行 动 来 强 加 于
国 。 要 明 白“ 子 将 兼 爱 , 用 兼 相 爱 交 相 利 连 讲 , 但 墨 常
馆 ” 在 《 想 国 》 , 拉 图 构 造 了其 “ 托 邦 ” 界 。 。 理 中 柏 乌 世
罗 素 认 为 “ 是 历 史 上 最 早 的 乌 托 邦 。 ”】 拉 图 在 这 I l 柏
自己 的 理 想 国 中 构 造 其 美 好 的 “ 托 邦 ” 国家 的 正 乌 :
义 、 民 的 正 义 、 表 智 者 的 哲 学 家 来 统 治 、 有 美 人 代 具 德 的 人 来 卫 国 等 等 。 从 国家 和 处 理 公 共 事 务 的 机 关 到 人 生 基 本 生 活 都 进 行 了 美 好 的 设 想 。 然 而 , 于 由 其 所 处 的 时 代 背 景 注 定 其 所 构 造 的理 想 国 必 然 带 有 政 治 光 环 , 有 “ 托 邦 ” 彩 。 他 站 在 维 护 贵 族 统 着 乌 色
兼 爱 》 文 中说 “ 学 所 标 纲 领 , 有 十 条 , 实 只 从 一 墨 虽 其
一
文 娱 活 动 败 坏 风 俗 的 罪 状 ,要 将 诗 人 赶 出理 想 国 。
在 《 家 篇 》 六 卷 『 样 的 描 写 : 每 当 民 众 聚 集 国 第 }彳 这 “
在会 议 、 庭 、 场 、 营 , 在任 何 公共 集会 中 , 法 剧 兵 或 他 们 就 利 用 这 些 场 合  ̄ l /, , 责 或 赞 许 某 些 正 在 l l叫 指 G - 做 的 事 或 正 在 说 的话 , 总 是 言 过 其 实 、 大 其 辞 , 但 夸 加 上 喧 哗 、 掌 、 哄 、 壁 和 会 场 的 回 声 , 他 们 的 鼓 起 岩 使
襄 樊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第 9卷 第 1 期
双 月 刊 2 1 0 0年 1月
柏拉 图与墨子文艺思想之比较
从 “ 托 邦 ” 起 乌 谈
李 占伟 ’原 方 。
(. 1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济南 2 0 1;. 504 2 河南财经学院 党办, 郑州 4 00 ) 502
治 的 立 场 上 , 对 代 表 民 主 势 力 的 诡 辩 学 者 把 诗 当 针
说 有 其 自 身 的 局 限性 ,但 是 由于 它 毕 竟 还 是 代 表
层 社 会 利 益 的 ,能 得 到 很 大 一 部 分 人 的 支 持 和 认 可
的 。这 也 正 是 其 “ 托 邦 ” 想 能 产 生 巨大 影 响 的 一浩 大 。 在 这 种 场 合 下 , 一 位 年 像 轻 听 众 的心 , 人 们 通 常 所 说 的那 样 , 么 会 不 活 动 如 怎 呢 ? 你 认 为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什 么 样 的 个 人 教 导 能 有
站 得 住 脚 , 不 被 众 人 指 责 或 赞 许 的 洪 流 冲走 , 这 而 在
个原 因所在 , 墨子 就没有 这么幸运 了。 而
墨 子 是 从 小 生 产 者 角 度 出 发 构 造 其 “ 爱 ” 界 兼 世
的 . 实 在 墨 子 之 前 的 孔 子 就 已 经 提 出 了 “ _爱 ” 其 f= 的
思 想 , 是 孔 子 的 “ 爱 ” 有 阶 级 性 、 别 性 、 实 但 仁 是 差 现
性 和 实 践 性 的 。 实 际 意 义 上 墨 家 学 派 才 是 中 国“ 在 乌
作 寓 言 的 论 凋 . 对 民 主 政 治 统 治 下 的 戏 剧 和 一 般 针
托 邦 ” 想 的肇 始 者 , 最 能 体 现 其 “ 托 邦 ” 想 的 思 而 乌 思 就 是 “ 爱 ” 想 了 。 启 超 在 《 学 之 根 本 观 念— — 兼 思 梁 墨
摘 要: 处于轴心时代的柏拉 图与墨子, 可以说分别是 中西方“ 乌托 邦” 思想的肇始者 。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立
场, 但都是 以功利性为出发点服务其政治 目的的, 因此引发 了一 系列诸如“ 也 乌托邦” “ 、 爱的颂歌 ” 等较 为相似 的思 想。本文试图通过 两者的比较 , 管窥 中西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纬度上的异同。 关键词: 柏拉图; 墨子; 乌托 邦; 审美; 功利
中图 分 类 号 : 133 0 5.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9 4 2 1 ) 10 6 — 3 17 — 1X(0 0 0 —0 9 0
一
、
从 “ 托 邦 ” 发 乌 出
种 情 况 下 他 还 能不 随 波 逐 流 。 … 1这 些 ‘ 育 家 ’ 1‘ 2 教 和
个根本 观念 出来 , 是 兼爱 。”如 “ 人之 闰若视 就 视
其 国 , 人 之 家 若 视 其 家 , 人 置 身 若 视 其 身 。 ” 强 视 使 “
者 不劫 弱 , 人 不傲贱 , 诈者 不欺愚 ” 等 , 是其 贵 多 等 都
“ 托 邦 ” 想之体 现 。这是一个 无掠夺 、 剥 削 、 乌 思 无 无 压 迫 的 劳 动 者 们 的 相 互 帮 助 、友 爱 互 利 的 乐 园 理 想
人 。 难 道 不 知 道 他 们 用 剥 夺 公 民 权 、 款 和 死 刑 来 你 罚 惩 治 不 服 的 人 吗 ? ” l 中我 们 可 以 很 容 易 看 作 为 【 : 从 贵 族 党 代 表 的 柏 拉 图 对 于 当权 的 民 主 党 的 大 不 满 。 从 政 治 立 场 出 发 构 造 其 “ 托 邦 ” 界 , 能 不 他 乌 世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