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精神与侠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侠义精神与墨家的联系

浅析侠义精神与墨家的联系

浅析侠义精神与墨家的联系摘要:自古以来,侠义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成分。

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它已经逐步沉淀为国民性格的一部分;而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列的显学之一,其开创者墨子虽出身寒微,却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传道救世,“放踵摩顶,以利天下” (《孟子・尽心上》)。

墨子和墨家弟子的一言一行都为国为民,光明磊落,深合侠义精神。

本文从侠出于墨或墨出于侠的讨论入手,继而详细描述侠义精神的内涵与墨家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阐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侠;任侠;墨家;侠义精神0 引言自先秦两汉以降至明清,历史上关于侠的记载不可谓不多;而民间关于侠的演义、笔记、小说,更为人津津乐道。

然而其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立场看来,却褒贬不一。

“侠”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在法家看来,侠是危害社会的五种人(学者,言谈者,带剑者(即侠),患御者,工商之民)之一;其贬抑不言而喻。

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更直言布衣游侠“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因此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若只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来谈仁义、论褒贬,则不免有失偏颇。

故而司马迁称赞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隼В�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可谓公道。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支。

墨子家世不可考,据称为受过墨刑之人,在孔门受教过,后来却自创教义(钱穆《国史大纲》)。

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反对大国对小国的兼并,并广收门徒,推行并实践他的主张,其言行深合侠义精神。

因此侠与墨之间的联系,成为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1 侠出于墨抑或墨出于侠侠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如士说、刺客说、诸子说、民间说、原始氏族遗风说、神话原型说、精神气质说等等,不一而足。

墨家介绍

墨家介绍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观赏WPS Office
《墨经》的科学思想与墨家的机器制造 几何理论 机械运动和力(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即“力,刑 之所以奋也”) 光学原理
墨家的逝去,不灭的侠义文化 <<史记.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咏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 也.这就是侠义精神.侠义首先就是要重言诺,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其言 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而其次要"千里赡急,不容其生",也就是以 不惜牺牲来挟危济亏困的精神.再次就是要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的精神,也就是要有作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精神.
墨辩与“百家争鸣” 墨辩派起于惠、庄以及孟子、诡辩盛行之际;约至荀、韩之 际,始告终结。
著名论题—“白马非马” 《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 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白者不定所白,忘之可也。白马 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 皆所以应;白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去;故唯白马独可以 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杨朱: 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反对儒墨, 尤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 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 对他人的侵夺。
墨家的组织形式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 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 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第三类《经说》《经》《大取》《小取》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输》《鲁问》 第五类《备城门》《备蛾傅》《备梯》《备突》 《备高临》《号令》《旗帜》

墨·侠

墨·侠

墨学与侠义精神的相通之处
墨家主张“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强调“士为 知己者死”的报恩心理; “豪侠义气为人死,披肝沥胆报恩仇” 最后一点,就是墨家弟子几乎都是“墨侠”,他 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践行着“为义任侠”的 理想。墨者急人之难,舍身取义,行侠仗义,除 暴安良,苟有利于天下,必奋力而为之。 墨子“止楚攻宋”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 内也。)
墨家的义利观:贵义尚利,义利统一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 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 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 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 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 --《墨子·贵义》
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的经典著作,主要是《墨子》和《墨经》; 墨家“十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 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主要阐释了墨 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经》共有六篇:《经上》、《经下》、《经 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其 内容涉及数学、力学、光学、化学、物理学、逻 辑学等多个领域; 另有十一篇被称为“墨守”,主要介绍了墨家的 军事思想和守城技术。
墨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 符节也,无言而不行”,具有“言行一致”的道 德风范; 墨家巨子孟胜信守与阳城君定下的誓言,率 领一百八十三名墨家弟子帮助阳城君守城,以死 “行墨者之义”,最终全部殉难。充分体现了重 然诺,轻死生的侠肝义胆; 墨家提倡“兼爱”,“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形 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生信条;
墨与侠的关系
“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显学》 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 ——鲁迅 所谓侠者,不就是堕落了的墨家吗? 墨家失败了,一气愤,自由行动起来,产生所谓 的游侠了。 ——闻一多 侠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产生有 着多方面的原因。墨家思想可以说是“侠”诞生 的渊源。

《墨子》中的侠义精神及其影响

《墨子》中的侠义精神及其影响

《墨子》中的侠义精神及其影响《墨子》中的侠义精神:1、何为侠?梁启超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那么,“侠客”是什么?按照司马迁的描述,侠客就是一群以拼命的方式侵犯法律、王道等禁忌,谋取公平正义和平的人。

班固则认为,他们是一群以私力窃取生杀大权的暴徒,罪不容诛;虽然也有可以称许之处,可惜不合正统,要是走入歧途,沦为末流,还有杀身亡族之祸。

唐李德裕也认为,“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

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

”处于两难境地,这是矛盾。

因其两难,兼而有之方为侠。

清末汤增璧《崇侠篇》说,侠“白刃可蹈,而坚持正义,弗见,则起而舛之,是之谓侠。

”这是对侠的完全正面评价。

2、侠与法律侠正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归功于汉代史家司马迁。

他在《史记》七十二列传中设立了《游侠列传》,为一批侠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从此使侠客这一社会群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据了或隐或显的地位。

对这一群体,太史公的评价先是借用了《韩非子·五蠹》的说法“侠以武犯禁”,然后又加上一段评语:“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这些观点,至今仍是理解“侠”的基本思想。

《墨子》的影响:墨子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贡献之一即提出的著名的三种学习途径,其中以亲知为最常用的途径,即通过身体力行获取知识,闻知即通过书本或他人经验间接获取知识,说知是其最有特色的部分,即通过推理获取知识。

他主张的推理与惠施、公孙龙的名家不同,后者是以梳理逻辑本身为主,而墨子乃是以逻辑为推导手段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更加侧重实用方向。

另外墨子还首次明确提出量力性原则,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主张遵循人的现有基础而进行教学。

还有就是从人性论方面提出人性素丝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与近代洛克的白板说不谋而合。

强调后天教养对人的改造作用。

最新2023人教部001墨子上课用

最新2023人教部001墨子上课用
后人对墨子的评价: 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 鲁迅 先秦唯子墨子颇治科学。 ———— 蔡元培 假使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 ———— 梁启超 有时候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 ———— 孙中山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 毛泽东 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 ———— 胡适 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 ———— 季羡林 我是墨子的门徒,这样把自己划在本民族的圈子里面,主要是想防个万一(被人指责全盘西化)。 ———— 王小波
其三、墨家既是一个学术派别,又是一支独立于官府的作战队伍。墨家有完整的军事防御理论,有高超的守城器械,作战勇敢顽强。《淮南子》记载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其四、墨家成员大都有手艺加工、机械制造的才能,他们从生产劳动中总结出了许多力学、光学、几何学的原理,这是《墨经》中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一、平面镜成像
1、镜子的起源与发展

A: 以水为镜:
B:以青铜为镜:
C: 以玻璃为镜:


《经下19》:“景迎日,说在转。”
《经说下19》:“景 日之光反烛人,则景在人与日之间。”
《经下22》“鉴位,景一小而易,一大 而正,说在中之外内。”
《经说下22》“鉴 , 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燧)正而长其直(置)也。 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易。合于中缘正而长其直也。”

墨家思想与侠义精神

墨家思想与侠义精神

墨家思想与侠义精神李向阳摘要:墨与侠二者之间关系问题自20世纪出现的墨学研究热潮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

老一辈学者多坚持墨与侠有着渊源关系,但是现当代年轻学者认为侠与侠义精神是独立发展而来与先秦诸子思想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本文通过对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所包涵的精神实质做一个比较研究。

认为墨家思想是侠义精神的内在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指南;而侠义精神是墨家兼爱天下,利他无我精神的极度伸张。

关键词:墨家思想侠侠义精神墨家学派是战国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

《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所记载的墨者的形象是抱有坚定的“兼爱”、“非攻”理念,为天下公义兴利除弊,死不旋踵,是一个具有理想信念又兼重实践的社会组织。

“侠”是古代文武兼包之士的武士演化而来。

侠者奉行为义之道,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历来人们把侠看作是公平,正义的执行者。

侠义精神更是人们对侠者的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的心理认同。

墨家与侠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的理想追求与实践过程中行为模式的相似性上,使得人们对墨与侠,墨家思想与侠义精神关系的认识上长期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本文欲将二者通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

一、研究状况在中国历史上,墨家的发展历程是有着一番波折的。

自战国中期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形成,组织之严密,思想体系之完备,与儒家并称为两大显学。

然战国秦汉间骤然衰落,魏晋以降几湮没无闻,习墨者寥若晨星,学人谓之“中绝”。

时至中国近代兴起了一股墨学复兴思潮,墨学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其中墨与侠渊源关系的讨论是争论颇多的一个重要议题。

由于鼓吹侠以张扬民气的需要,人们纷纷将墨、侠糅合起来,创立了“侠出于墨”及“墨侠一体”说。

这种说法最早由晚清学者陈澧提出。

他在《东塾读书记》卷12中说:“墨子之学,以死为能,战国时侠烈之风,盖出于此。

”康有为继之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侠即墨也。

孔墨则举姓,儒侠则举教名,其实一也。

”而将这种说法变成学术界公认的说法的是梁启超在《墨子学案》的论证。

墨家武侠精神的缘起与流变

墨家武侠精神的缘起与流变

墨 子 认 为 “ 天 为 法 , 作 有 为 , 度 成 员 之 间友 爱 以 动 必
变而成 的文人 。 出生在一个武士家庭 , 他 其 于天” 其学 徒 以此为行 为规 范 , , 他们任 侠 互 助 等 思 想 与
父叔梁汔 以勇力 著称 ,曾在战斗中双手托 轻命 , 尚力 尚强 , 惜杀 己以存 天下 , 至 价值观 。这类 不 甚 起城 门 , 关在 门内的军 队放 出。 将 孔子身长 赴 汤蹈 火 , 不 还 踵 而 忠 于 人 所 托 之 事 。 死 墨 民间团体历代 九尺六寸 ,人 皆谓之 ‘ “ 长人 ’ 而异之 ” 据说 侠在 战国中后期十分活跃 ,引起社 会的广 未 曾 中断 , 。 显
鑫 爵盟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 出身贫寒 , 深 韩非 子把墨 家称 为 “ 世之 显学 ” 《 , 吕世 春 知下层 人 民的疾 苦 , 他认 为“ 官无 常贵 , 而 秋 ・ 当梁》 中说 墨家门徒“ 显荣于天下众矣 , 民无终 贱 ,主张 “ 能则 举之 , 能则 下 不可胜数” 墨家 的影响力使墨家学说逐渐 ” 有 无 。 之 。” 强调个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发扬 自 成 为侠士 阶层 的精神归宿 。墨家 以抑强 扶 强精神 , 通过不懈 的努力来改变俗 常人 生。 弱 为己任 , 为天下“ 兴利除害” 墨子身先士 。 显然 ,墨子及其 创立的墨家学派代表 了社 卒 , 自苦而 为义” “ ,摩顶 放踵利 天下 而为 会 中下层人 民的利益 , 墨子提 出的“ 兼爱 、 之 。其 门徒 也竞相效法 , 赴汤蹈火 , 死不旋 非攻、 尚贤 、 节俭 ” 是其 利益 要求 的集 中表 踵 ,表现出英武豪爽 、见 义勇为的侠义风 达, 要实现这样 的社会理想 , 亟待解决的首 范 , 逐 渐 成 为 侠 士 普遍 的 行 为 准 则 。 中 这 在 要 问题 是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乱 ,这是 当时 国思想 史上 ,像墨子这样一个 学术精英能 贫苦大众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 , 鉴于此 , 墨 够直接对活跃于 民间的武侠 阶层进行理论 家崇尚武力 , 期望 以暴制暴 , 通过武力反对 指 导的 , 尚不多见。 淮 南子》 :墨子服役 《 说 “

浅析墨家任侠精神

浅析墨家任侠精神

浅析墨家任侠精神作者:沈诗意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2期[摘要]墨家提出“巨子”的学说,开创“任侠”精神,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以“兼爱”“贵义”的侠义伦理观为道德基点,关注百姓的安危和国家整体的利益。

[关键词]墨家任侠精神[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13-02沈诗意(1988-),女,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以巨子为圣人,冀皆愿为之尸,得为其后世。

”墨子提出“巨子”的学说,甚至成立制度,为的是正义、和平、博爱,正所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万事莫贵于义”。

墨家的理想人格讲究“任侠”二字,墨家的侠义精神简言之,亦即“任侠”二字。

何为“任”?《墨子·经上》云:“任,士损己而益所为”,《墨子·经说上》复而解释道:“任,为人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就是为了营救他人的危难,而不惜为难自己让自己去做自己厌恶的事情,这正是《史记·游侠列传》中所描述的关于侠“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意象。

何为“侠”?侠,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说文解字》云:“侠者,夹也。

夹者,持也。

”“侠,俜也,从人夹声。

”“立齐气,作威福,结私交,以立疆于世者,谓之游侠。

”司马迁则认为侠者“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信,义者有取焉”。

何又为“任侠”?《说文解字注》云:“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

”就是相互依赖信任,有一致价值取向之士,任侠精神即解救他人的危难,毫不考虑自己安危的精神。

早在春秋之时,侠者已有小范围的活动,但以团体的方式出现的侠者则源于战国的墨侠。

正如《鲁迅全集》曾提及:“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

”墨侠精神源远流长,并且墨者顾全大局、放眼四方,“侠士团体中本自有其道德,墨子不但实行其道德,且将此道德系统化、理论化,并欲使之普遍化,以为一般社会之公共的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墨子的宗教,虽然主张敬天事鬼,却极力反对命定论。在他看来,天与鬼的存在 不是为了直接控制人们的行为,而是要对人们的善行恶举加以公允的奖惩。命定 论的最可怕的后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天”,让人感到无可无不可,
解除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这约束本该是通过奖惩实现的),最终导致人祸肆虐、
天下大乱。因此必须提倡“非命”思想,树立起世人的进取心,激发他们为求善 报而践履善行的动力。
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於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著极 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二)墨子精神
第二条理由有很浓的宗教意味。与其它学派不同,墨家信仰一个人格化的“天”,
“天”有自己的神圣意志。这意志,据墨子说来,就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其论证 方式很独特,大意是说,上天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说明他兼爱着人类,他必不愿看到世 人互相残害,而是一心要人们相爱相利。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义,基于这一教义上的
认识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即是:天下物资本非十分充裕,必须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来
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饱暖,任何奢侈的耗费都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衣食为代价才可能的,必须 坚决反对之。后来荀子试图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否定动摇墨子的整个立论,可见两派理论上的分 歧根源还在于不同阶级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迥异体认上。 “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 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 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张是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力而 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灭“糜 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乐”的主张是实用主义由合理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一直以来就有人以此诟病墨子,。 实用主义如果被囚禁在一个过于狭隘的空间里就会走向荒谬,最终失去大多数人的同情,这不 能不看作这位伟大先贤的一个教训。
二.侠文化
(一)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名]
侠,俜(pīng)也。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
——《说文》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 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史记·游侠传》
侠客: 旧指武艺高强、讲义气的人 侠士: 旧指行侠仗义的人;
2.思想体系
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 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学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
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 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於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於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 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 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
博爱理想与“兼爱”思想是相通的。
合观这两条理由,我们发现墨子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他是个极度实用主义与极度理 想主义于一身的人物。而这两种主义通常是不能并存的,它们在墨子的思想里构成了一种 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个在那个时代“高难度”的道德标准,又 全身心地投入实践。这不是件轻松的事,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完成它的,只有圣徒式的 人物。
2.“非攻”大概是“兼爱”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张。“非攻” 直接源于“兼爱”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王 止战息争,就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困苦中。
墨子愤慨于某些高谈仁义道德的战争辩护士,抨击他们“明
小物不明大物”。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具说服力,除了用严密的 逻辑推理论证攻伐之事悖于天理外,墨子更列举了历史上穷兵黩 武招致败亡的实例说明侵略战争损人害己的实质。这一些话是墨 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说给统治者听的,反映了平民的呼声。
“侠”是什么?
按照司马迁的描述,侠客就是一群以拼命的方式侵犯法律、王道等 禁忌,谋取公平正义和平的人。 班固则认为,他们是一群以私力窃取生杀大权的暴徒,罪不容诛; 虽然也有可以称许之处,可惜不合正统,要是走入歧途,沦为末流,还
有杀身亡族之祸。
唐李德裕也认为,“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 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处于两难境地,这是 矛盾。因其两难,兼而有之方为侠。 清末汤增璧《崇侠篇》说,侠“白刃可蹈,而坚持正义,弗见,则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 “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 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 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 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 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 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 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和依据的。
1.“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墨子所谓“兼爱”的本义
可以更精确的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倡导“亲亲”“尊尊”的 “推爱”是相对立的。分歧的关键在 “爱有无差等”这个问题上,儒坚持有而墨以为无。 墨子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理由中,有两条是值得一思的: 第一条来自现实层面。墨子说,你若不爱别人的亲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亲人。爱 有“别”的结果只能是“交相恶”,因此必须行“兼爱”之道。这与墨子的一个观念紧密 相关,即“爱人者人必爱之,恶人者人必恶之”,爱、恶之行必有相应的报偿。其实这是 不确然的,但强调只有无私的爱才能召唤爱,只有整个社会树立起互爱的风尚,人才能幸 福地生活于其中,不能不说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墨子精神与侠文化
一.墨子精神
(一)墨子
1.人物介绍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 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i),又称墨翟, 鲁国人(山东滕州)人。墨子是我国春秋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 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 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 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 “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 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思想中并未得到逻辑上的完善统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处,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
主义或歧视平民的立场。
4.实用主义精神在墨子思想中显露得最直接的地方应是“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
“节用”的观念,在生活艰苦的平民中是很强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场上不能不坚持这一 主张。他把一切无实用的“巧且华”的东西都视作浪费,要求那些权贵们也和他一样过清苦朴 素的生活。且不论他的呼吁绝不会得到权贵的响应,我们细究一番,发现这种主张其实与一种
众所周知,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因
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
(《淮南子》),遂决然举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见墨子最 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破旧立新的,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 《墨子》全书之始终,与之相适应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张, 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 “节葬”、“非命”、“非乐”等都是以这个宗旨为出发点
起而舛之,是之谓侠。”这是对侠的完全正面评价。
(二)侠与法律
侠正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归功于汉代史家司马迁。他在 《史记》七十二列传中设立了《游侠列传》,为一批侠客留下 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从此使侠客这一社会群体在中国历史进 程中占据了或隐或显的地位。对这一群体,太史公的评价先是 借用了《韩非子·五蠹》的说法“侠以武犯禁”,然后又加上 一段评语:“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
但热中于兼并各国君主根本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
然而他的奋斗中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
收效甚微。墨子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3.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治国理论,这一理论在具体的行政层面上可以 “尚贤”、“尚同”主张为代表。选贤任能其实是除道家外先秦诸家的一致主张,墨 子的“尚贤”只不过在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彻底些,故不能算有特 色。富有特色的却数“尚同”的主张。“尚同”,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们出 操列队时一起向排头看齐,排头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个人看齐,如此递进,最终使队
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些观点,至今仍 是理解“侠”的基本思想。
韩非子的一句“侠以武犯禁”,长期以来都成了侠与法之关系的基本 注脚。历代统治者,对侠客是能拉拢使用最好,否则格杀勿论。汉王朝对 田横五百壮士的处理,可为明证。尤其和平时期,侠更是被视为作奸犯科 的危险分子。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法律学者反对人们读武侠小说,甚至主 张灭掉这个门类。
很显然,这种“非命”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它要人用主体性努力
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命”观念,这实在是非常先进和健康 的。
总的说来,墨子作为一个热心的救世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