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掌握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
2.通过阅读上海弄堂的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家乡、珍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城市文化特色》第一课的阅读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上海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
2.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珍视。
五、教学方法1.课堂导读法:通过导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主题。
2.讲解阅读法: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讲解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弄堂的文化特色,丰富课堂互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探讨弄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20分钟)1.听取学生对弄堂的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生字生词、主要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对课文进行进一步探究。
梳理重点(10分钟)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做重点讲解。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弄堂的文化内涵、特点。
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收获本次学习的知识和感悟,并进行总结归纳。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弄堂文化。
2.寻找身边的弄堂,记录下所见所闻。
3.用自己的话复述本节课关于上海弄堂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到了上海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合作讨论的不活跃、思考不深入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提高。
上海弄堂(教案)沪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

上海弄堂(教案)沪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
2. 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
3. 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对上海弄堂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并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
”二、探究上海弄堂(10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并提问:“你们对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
三、观察上海弄堂(10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描述一下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讲解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
四、创作上海弄堂(15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并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讲解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上海方言的听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弄堂的面貌。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弄堂的定义与历史(1)介绍弄堂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2)讲解弄堂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弄堂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民国时期。
2. 第二课时:弄堂的建筑特点(1)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弄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讲解弄堂的布局和建筑材料,让学生了解弄堂的建筑特色。
3. 第三课时:弄堂的生活环境(1)播放短视频,展示弄堂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氛围。
4. 第四课时:上海方言与弄堂文化(1)教授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让学生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感受方言与弄堂文化的联系。
5. 第五课时:弄堂的保护与传承(1)讨论弄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2)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弄堂文化。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有关上海弄堂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 视频:拍摄或收集有关弄堂生活的短视频。
3. 方言材料:整理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弄堂的定义和历史。
2. 学生能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3. 学生能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
4. 学生对弄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文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1) 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2) 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一、从预习导入教师提问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
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小组活动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教师小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上海和上海人的精神状态。
2.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文化的赞赏之情,培养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最近有个朋友来上海,如果让你做一回导游,你会带他去哪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预设: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馆、外滩、城隍庙、上海弄堂……看来大家都很热爱上海,对体现上海特色的地方如数家珍。
大家不仅说到繁华热闹的新上海,还想到了上海风情的老上海。
作家陈丹燕就选择了“怀旧”路线,推荐我们去看看上海老弄堂。
2、(展示上海弄堂照片)看完照片,你对上海弄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预设:上海的弄堂破旧、杂乱、狭小……3、大家的这种第一印象,并不代表上海弄堂的全貌,这只是它的一面,上海弄堂的另一面要通过学习《上海的弄堂》这篇课文才能深入了解。
让我们起走进海派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上海弄堂”,跟着她一起去感受上海弄堂生活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强烈推荐”我们要“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明确:第2、4、14节中几句话,总而言之,弄堂能代表真实的上海人的生活。
用第7节的一句话来说,弄堂生活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上海弄堂的特点?明确:弄堂生活、弄堂历史、弄堂里的上海人。
其中详写弄堂生活。
(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再读课文,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预设:第3节“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不见怪的”——弄堂人们日常生活不拘小节;第5节“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出来炖鸡的香气”——追求生活情调和享受;第5节“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实在的底色上有对时尚的追求;第5节“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布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生活平实、要面子;第5节“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乒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生活要面子、实在中透着精致;第6节“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认识到弄堂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上海弄堂的认知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海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2. 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2. 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上海的弄堂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上海弄堂的定义、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上海弄堂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上海弄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弄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6. 成果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地考察心得,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8. 课后作业9.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上海弄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文化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学习弄堂中的故事,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亲情、友情和勇气等品质的培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学习弄堂故事,理解弄堂中的生活文化和地方特色,对弄堂的价值与意义有初步认识。
2.学生能利用自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法理解故事、感悟故事,并具有一定的感知力、想象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既向学生介绍异乡的文化背景,也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2.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故事,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和细节探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丰富学生表达的词语和句型,激发学生的生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知识点引入(1)口语交际:初次见面的礼仪(2)写作基础: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背景的介绍2.教学目标讲解介绍中国传统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弄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弄堂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和地方文化等,对弄堂的价值与意义有初步认识。
3.教学实践(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篇章《上海的弄堂》(2)教师导入:通过图片、语音等方式展示上海的弄堂,引导学生了解弄堂的起源和概括弄堂的建筑特征(3)故事解读:通过小说《弄堂》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弄堂中的生活文化、弄堂居民的处境和内心挣扎等,培养学生对弄堂的体验和感情。
(4)学生互动: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对故事的理解、总结,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并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指导和倡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索性。
(5)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弄堂或弄堂中的故事的描述性文章。
五、课堂反思本课堂通过弄堂故事的讲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弄堂的文化价值和生活特色,并通过学习,在课堂中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而达到生动形象、引发兴趣的教学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让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对弄堂文化的传承有所认识。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弄堂文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小组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弄堂生活的好奇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建筑的外部特征、内部布局以及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比较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 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弄堂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弄堂建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及其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如茶馆、麻将、家长里短等。
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风情。
(2)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弄堂生活中的各种民俗风情。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民俗风情在上海弄堂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弄堂里的邻里关系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如互助、共享、关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2.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三、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聚焦日常生活细节的“陈丹燕的视角”,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