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音乐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合集下载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通过两个作品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
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梳理当堂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课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

一生朗读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答
先让学生描述,后补充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朗读
小组讨论:这首乐曲引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朗读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小组讨论,最后试唱。
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畅谈对问题的了解,展示自己的见解
复习歌曲,感受古代歌曲的韵味
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使他们尽情的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更好的表现自己。
畅谈对问题的了解,展示自己的见解

小声哼唱
通过朗诵及感性想象,假设性思考吟诵诗的速度、情绪及语言节奏
把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进行简洁的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答
学生随琴学唱,第一遍哼唱,第二遍唱谱
最后哼唱歌曲
欣赏播放曲目的风格,并跟唱歌曲
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汇总中国古代歌曲的特征,
根据歌曲特征练唱
一部分吹竖笛,一部分歌唱
体会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
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思路创作,为《阳关三叠》旋律编创歌词,如《送别》等
美仑美奂的开幕式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引出古琴
直接切入主题,转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运用民族乐器,让学生更原汁原味的体会中华文化
了解王维
体会诗词的“说”“念”与音乐节奏
3、播放田震演唱的《干杯,朋友》
三、欣赏
《流水》《楚商》《秦王破阵乐》
1、播放古琴曲《流水》;
2、提问:该曲表现了怎样的一个情景?
3、引出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以下是出guo的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欢迎大家浏览查看。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第一叠(2)欣赏歌曲《杏花天影》2.内容解析《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琴歌曲。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

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离宴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歌词:一叠“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华夏古韵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华夏古韵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华夏古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

2.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会演唱《阳关三叠》、《普庵咒》等中国传统歌曲。

4.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5.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演唱传统歌曲。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特点和音调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听过的中国传统音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2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音乐文化开始,一直到现代的中国音乐。

并引导学生从中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唱形式。

3.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3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音调、节奏、演唱方式等。

并播放几首著名的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从中感受这些特点。

4. 演唱传统歌曲(40分钟)选择《阳关三叠》、《普庵咒》等中国传统歌曲,让学生进行集体演唱。

在演唱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改善。

5. 总结(10分钟)总结当天学生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深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演唱中国传统歌曲的技巧和要点。

3.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否与同学协作,发挥个人特长。

4.学生通过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教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

2.通过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和演唱的过程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着重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演唱传统歌曲,学生在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这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授课过程中可能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学生们在演唱时间上有时会感到有些紧张,表现不够从容自信等问题。

《华夏古韵》教案

《华夏古韵》教案

《华夏古韵》教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大篆等1.2 汉字的演变: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1.3 汉字的结构:笔画、部首、结构等1.4 练习:识别不同字体的汉字,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第二章:古代文学的概述2.1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2.2 汉魏六朝文学:楚辞、乐府诗、骈文等2.3 唐代文学:唐诗、传奇等2.4 宋代文学:宋词、话本等2.5 练习: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第三章:古代艺术的魅力3.1 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3.2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3.3 雕塑:佛像、石刻、陶俑等3.4 建筑:宫殿、寺庙、园林等3.5 练习:欣赏古代艺术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第四章:古代科技与哲学4.1 天文:历法、天文仪器等4.2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4.3 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4.4 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等4.5 练习:了解古代科技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第五章: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5.1 饮食习惯:主食、副食、饮料等5.2 服饰文化:衣裳、配饰、鞋履等5.3 居住习俗:宫殿、民居、园林等5.4 节日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5.5 礼仪习俗:婚礼、丧葬、交际等5.6 练习:了解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六章:古代音乐与舞蹈6.1 古代音乐:诗经、楚辞、宫廷音乐等6.2 乐器:古琴、笛子、琵琶、二胡等6.3 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6.4 练习:欣赏古代音乐与舞蹈,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第七章:古代戏曲与戏剧7.1 戏曲:京剧、越剧、豫剧等7.2 戏剧:汉剧、唐戏、宋杂剧等7.3 表演艺术:唱、做、念、打等7.4 练习:了解古代戏曲与戏剧的形式、表演艺术及代表作品第八章:古代神话与传说8.1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8.2 英雄传说:黄帝、尧舜禹、孙悟空等8.3 神仙传说: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等8.4 鬼怪传说:聊斋志异、白蛇传等8.5 练习:了解古代神话与传说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第九章: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9.1 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9.2 文学家:屈原、李白、苏轼等9.3 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等9.4 军事家:孙子、诸葛亮、岳飞等9.5 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9.6 练习:了解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应用10.1 文化体验:参观博物馆、古迹等10.2 手工制作:剪纸、陶艺、刺绣等10.3 传统游戏:斗地主、围棋、踢毽子等10.5 练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关键。

《华夏古韵》教案

《华夏古韵》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的第一课时。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

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 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 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带有朋友情谊的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难点:1. 歌曲的八度大跳音程及圆滑线音的时值要求把握准确。

2. 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声音、情感等方面分析,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教法学法1. 在学法上,我选择“音乐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

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

通过演唱练习,能使学生掌握歌曲以及诗人不舍的感情。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视频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过程1. 首先出现课题然后进行导入:(1) 介绍白己的好朋友,诉说朋友间的珍贵友情。

(由两名学生介绍)(2) 教师点题:白古以来,“友情” 一直是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人们都十分珍惜朋友间的珍贵友情,古人中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3) 出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复述“知音”故事。

2. 图片出现、总结:冈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

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

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要大些。

3介绍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的音乐。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音乐教案-华夏古韵

音乐教案-华夏古韵

音乐教案-华夏古韵教案主题:华夏古韵音乐教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了解华夏古韵音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巧。

教学内容:1. 学习华夏古韵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乐器、曲调、节奏等。

2. 学习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古韵音乐曲目,如《大江东去》或《广陵散》。

3. 学习乐器演奏技巧,如古筝、笛子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华夏古韵音乐的演出。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用录音或视频播放一段华夏古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介绍华夏古韵音乐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华夏古韵音乐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其起源、乐器、曲调和节奏的特点等。

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媒体资料进行辅助说明。

第三步:学习乐器技巧教师选择其中一种乐器,如古筝或笛子,向学生介绍其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可以安排专业乐器演奏家或乐团成员来学校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学习。

第四步:学习音乐曲目教师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古韵音乐曲目,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

逐步教导学生演奏该曲目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练习和排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乐器练习和小组合奏,让他们熟悉演奏曲目的节奏和和谐。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唱或舞蹈等配合演出。

第六步:演出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华夏古韵音乐的演出表演,可以安排在校内的音乐会或文化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兴趣和专注程度。

2. 评估学生音乐技巧的提高情况,包括乐器演奏和音乐表演的能力。

3. 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演出表演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华夏古韵》唱歌课教学案例

《华夏古韵》唱歌课教学案例

《华夏古韵》唱歌课教学案例一、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华夏古韵》唱歌课教学案例二、执教者:桃江县牛田镇中心学校(本部)胡佩华三、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四、教学目的:1、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

2、学生能大胆,自信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初步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

六、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伴随《流水》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营造氛围,做好上课准备。

1、师生问好2、导入新课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流水》,同学们,你们知道《流水》的有关故事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吧!3、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课件背景音乐为《流水》)。

师:《流水》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琴曲。

1977年,美国科学家从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文明选择了部分音乐作品,代表地球文化的精华,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间的知音”,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的《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4、欣赏古琴曲《流水》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古琴曲《流水》,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旋律有什么特点?(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古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美作品,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

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

5、欣赏古代艺术歌曲《阳关三叠》。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 欣赏古琴曲《流水》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3 、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歌曲《阳关三叠》中第一部分。

难点:唱好《阳关三叠》能够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方法:欣赏法、听唱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殿堂,一起去领略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赏评1、介绍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古琴”2、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及古琴的音色。

3、讲古琴曲《流水》的音乐故事,问音乐故事对同学们的触动。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给予鼓励。

)三、唱歌。

《阳关三叠》1.简介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和《阳关三叠》。

2.让学生朗诵《阳关三叠》。

3.老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及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

4.再次聆听,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5.学唱歌曲:(1)老师弹奏旋律,让学生用“wu”,“la”来模唱。

(2)加入歌词演唱,直到唱会唱准。

(让学生说出自己感觉难唱的部分,重点教唱)(3)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比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旋律质朴,及歌曲中最有激情的部分,八度大跳、符点音符、连音线等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4)全班集体演唱,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创作与实践。

让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表现歌曲,丰富歌曲内容。

五、(小结):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及感悟。

六、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
华夏古韵
教学内容:了解古琴知识音乐欣赏《流水》音乐欣赏《阳关三叠》歌曲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示例: 1教师:同学们,今天在讲台上摆放了,两种乐器,先请大家到前面来看一看,弹一弹,然后回答出这是什么乐器,你了解这些乐器有多少。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在讲台上放的分别是古琴和古筝)
2学生分组到前面来看乐器,可以弹一弹,然后讨论回答。

3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

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

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要大些。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的音乐。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4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5学生发言老师总结:教师介绍:《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琴曲《流水》表现了由点点山泉到江河大海的种种形象和智者心神与水相通的豁然灵动、悠远宽广的意境。

大约在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卫星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容量为100分钟的金唱片,录有巴哈、贝多芬的音乐,唯一一首亚洲音乐就是中国的琴曲《流水》,她在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6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

)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7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说说古琴的音色。

8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记住这段音乐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乐曲的第八和第九段,感受古琴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失的场景。

9刚才我们欣赏了《流水》,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作品《阳关三叠》。

10 首先先让我们来读一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11教师介绍:《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现今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3大段,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结束时添加尾声。

《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也经常作器乐演奏,今天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

12音乐欣赏:《阳关三叠》
13 录音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14学生练习演唱《阳关三叠》
15完成教材19页的音乐情景剧创编(全班同学一起创编)。

16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