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2 杂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2 杂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语文备课大师网

杂记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再..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车。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2017年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练)(含解析)

专题12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练基础1.(2016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
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
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
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
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
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
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
晋祖嘉之,归功于衎。
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
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
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
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
丁父忧,哀毁甚。
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
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
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
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
尝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
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
”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
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
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
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
周广顺初,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
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
归朝,权知开封。
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杂记(含解析)

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杂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衡岳记李承箕今庚申十一月,予自白沙至临蒸,南望诸峰,魂爽飞驰,不旁身矣。
与豫章涂公、永丰郑公俱。
自是月之晦日,礼神岳祠,栖焉。
各更衣,会天宇新霁,人人自觉神形快健。
由东北观水帘洞,止寿宁宫。
半江曰:“此境隔世,何谢桃源?世短心长。
吾不能明,目极心醉而去。
”半江,涂公别号也。
由西南历诸峰,即上封。
冰雪凝树,风撼树如甲马声,冰片随落叶下,大石取而餐之。
予曰:“无乃冰齿寒乎?”大石曰:“此所以厉吾肠胃也。
”予两肩臂已起粟,大石即解绵袷衣二袭,曰:“借子也。
”郑公,别号大石也。
上祝融峰,下飞仙桥,上明轩,半江曰:“登高临深,吾亦不能还。
”止上封。
上封南十里许,为比和洞,有王野人,业箍桶,大石使召来,萎黄须发,单弊荸衣。
问之,已独居洞三十余年。
又问:“汝何为者?见何境界耶?”曰:“非释非老,不知为善恶,何境界见也?”大石将赠米帛,曰:“夜床鞋脚,公等知乎?”长揖而去。
侵晨,踏霜菅,观初日于扶桑台,风冷冷四至,两耳若著针锘。
西行由鸡鸣岩马祖庵,庵中有往时大石示从游诸生诗。
庵西天柱峰,有僧岩居,食生菜,百结衣如粟穗,见人即膜拜,默默而已。
南行数里,予独观南台寺故址,叹曰:“此非僧守澄之蘧庐乎?”南台之南有紫虚阁,问诸道士,悉不省。
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少憩文定西廊,候行礼。
是夕各止行所。
诸所过两公辄留题,予则和之,而歌于山中相乐也,不复磨崖题名。
故凡峰峦崖洞,大小奇怪高下之胜,纪载于先民者,悉略之云。
[注]子廉,宋时人。
苏轼《率子廉传》:本衡山农夫,愚朴不逊,人谓之“率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B.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C.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D.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长啸/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古代月相纪日法的一种称谓。
2024届一轮复习备考教考衔接:文言文阅读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内容理解题选项偏向 词语理解题突破往年 断句题全部由客观选
于概述原文中人物的 单纯考查文化知识的 择改为主观涂黑标号
观点、行为和事件的 命题形式,融合考查 形式,要求从8 个断
发展,改变了过去先 了古代文化知识、一 句点中选择3个,强调
“概括”后“分析的 词多义古今异义、成 自主断句,重视语境
2023 新课标1卷
在内容上增加思辨性 (比较辨析的分析) 来加大文言阅读理解的难度。 材料思辨性增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 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 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 锋。两则材料间形成一种张力。对于赵襄 子赏赐高赫的事件,孔子肯定,韩非否定, 孔鲋否定之否定,既体现思维深度,批判 性阅读的理念,又渗入了黑格尔关于认知 方法论的理念。
新高考Ⅱ卷【文言文】三年高考考点比较
题号 年份
设题方式
考点
20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考查学生文言文
项是(3分)
断句的能力。
第 202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10
项是(3分)
题 2023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新高考Ⅱ卷【文言文】三年高考考点比较
题号 年份
设题方式
考点
20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考查学生概括
第
项是(3分)
分析文章内容 的能力。
12 20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题
项是(3分)
202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三年设题方式、考点未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末培优第周语言文字应用+杂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末培优第周语言文字应用+杂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作者:————————————————————————————————日期:语言文字应用+杂记类文言文阅读(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5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对现在的安稳日子感到了满足,于是,在与乡亲们相处的日子里,过着安之若素....的简朴生活,为村民做了许多好事。
B.眼下扶贫如果不作智力上的帮助,不让贫困者找到致富的路子,仅仅是简单地给一点资金,或让其参与低保扶持,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扶贫要标本兼治,扶在根上。
C.在庆祝“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晚会上,艺术家门的表演,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表达出了对来至世界各地的国家领导人的欢迎之情,让台下所有观众刮目相看....。
D.丹·罗斯嘉德发明了“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在法院系统,“智慧法院”成了新的司法生产力,不但人工智能能给法官们代笔写法律文书,而且还能依据全国判例为法官们提建议。
B.在45岁的时候,印度国宝级的男演员阿米尔•汗放缓了电影职业,去制作一档关怀弱势者、讨论社会矛盾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C.“无固定位共享单车”利用现代区块链信息技术,迅速赢得广大市民青睐;一时间,出现了人人出行依靠共享单车、个个用后夸赞共享单车的局面。
D.如果叙述历史的人们致力于编撰、整理、讲述、阐释更多诸如柯克与国王、王贽与宋仁宗这样的“故事”,那么,“故事”便会内化为一种绵连不断的文明传统,引导历史演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精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彘.肩(zhì)飨.士卒(xiǎnɡ)肆.其西封(sì)朝谇.(suì)B.弭.谤(mǐ)道芷阳间.行(jiān)卒.起不意(cù)微夫.人之力(fú)C.骨髓.(suí)耆.艾(qí)籍.吏民(jí)图穷匕见.(jiàn)D.须臾.(yú)箕.踞(qí)庶.人传语(shù)膏腴.之地(yú)解析:B项,“间”应读“jiàn”;C项,“髓”应读“suǐ”,“见”应读“xiàn”;D项,“箕”应读“jī”。
答案:A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祖.,取道(饯行)微.太子言(假如没有)肆.其西封(扩张)愿足下更.虑之(改变)B.民不堪.命矣(能忍受)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然不自意能先入关(料想)是.寡人之过也(这)C.若入前为寿.(寿命长)旦日飨.士卒(犒劳)臣愿得谒.之(请)郑既.知亡矣(已经)D.近臣尽规.(规谏)按剑而跽.(跪直身子)亡.去不义(逃跑)少.假借之(稍微)解析:C项,“寿”应为“敬酒祝寿”,“谒”应为“拜见”。
答案:C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①代词,他们;②助词,的。
B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
C项,均为介词,用。
D项,①介词,凭;②副词,趁机。
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而后王斟酌..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解析:B项都是“考虑”的意思。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情况;今义:十分,很。
C 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D项,“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成夫妻关系。
【高考真题必刷】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

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 11.B 12.C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2025届高三一轮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精讲(一)

可 译为 “ 把”
秦 亦不 以城 予赵
动 作、 行为 产 生的 原因 引 进动 作 、行 为发 生 的 时间 和处 所 动 作、 行为 的 对象
可 译为 “ 因” “ 由 于”
且 以一 璧之 故逆 强 秦之 欢
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乘 风雪
用 法同“与 ”,可译 为“ 和”跟”,
2.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见下页PPT) 3.完成五题高考题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法 类型
介词
连词 副词 复音 虚词
知识链接二“以”清单P469
具 体用 法解 说
用 法举 例
动 作、行 为凭 借的 工 具 、方 法
可 译为“ 用”“ 拿”“ 凭 借”“依 据 ” “按 照 ” “用 ( 凭) 什 么身 份” 等
以 故法 为其 国与 此 同 余 船以 次俱 进
起 提宾 作 用
或 省去
通 假字
通 “ 已” , 已经 。
固 以怪 之矣 《陈 涉世 家》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断 的结 果
是 以十 九年 而刀 刃若 新发 于硎
②展学→重点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帝以为有广之风
(
)
(2)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记类文言文阅读【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再..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车。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
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
第(2)句中的“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游》,可联系作答。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参考译文】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
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便同他谈轮。
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
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
”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
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
”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
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
”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
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
”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
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
张华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
”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
(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
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
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
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
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
(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
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
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
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
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
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
一、【2017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高县学记苏辙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
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
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
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
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
”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
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
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
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
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
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
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
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
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其耳目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烦:急躁C.其刑不渎.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诏:命令【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揉而.熟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而民之.化也速吾从而师之.C.乃.谋建学宫君乃.亡赵走燕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
B项错误,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答案】(1)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