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工程地质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3、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4、原生矿物岩石经物理风化破碎,但成分没有发生变化的矿物碎屑。
5、次生矿物岩石经过化学作用,使其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些颗粒更细小的新矿物。
6、粒径土颗粒的大小以其直径来表示,称为粒径,其单位一般采用mm。
粒径只是一个相对的、近似的概念,应理解为土粒的等效直径。
7、粒度成分土中各个粒组相对百分含量,通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8、等(有)效粒径非均粒土累积含量占10%(粒组累积百分含量)所对应的粒径.(平均粒径=50%限制粒径=60%)9、不均匀系数是土的限制粒径和有效粒径的比值,即为。
值越大,土粒越不均匀,累积曲线越平缓;反之,值越小,则土粒越均匀,曲线越陡。
曲率系数是累积含量30%粒径的平方与有效粒径和限制粒径乘积的比值,即为,Cc值能说明累积曲线的弯曲情况。
10、土的结构:是指组成土的土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和土粒的排列情况。
11、土的构造:在一定的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土层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包含土层单元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相互关联等方面。
12、细粒土的稠度:由于细粒土的含水率不同,表现出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物理状态,如固态、速态或流态,细粒土这种因含水率变化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物力状态,即为细粒土的稠度。
13、稠度界限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对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稠度界限,也称为界限含水率。
《岩石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各向异性:岩石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性质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性质。
2、软化系数:饱水岩样抗压强度与自然风干岩样抗压强度的比值。
3、初始碎胀系数:破碎后样自然堆积体积与原体积之比。
4、岩体裂隙度K:取样线上单位长度上的节理数。
5、本构方程:描述岩石应力与应变及其与应力速率、应变速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物理方程)。
6、平面应力问题:某一方向应力为0。
(受力体在几何上为等厚薄板,如薄板梁、砂轮等)1.平面应变问题:受力体呈等截面柱体,受力后仅两个方向有应变,此类问题在弹性力学中称为平面应变问题。
2.给定载荷:巷道围岩相对孤立,支架仅承受孤立围岩的载荷。
3.长时强度:作用时间为无限大时的强度(最低值)。
4.扩容现象:岩石破坏前,因微裂隙产生及内部小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大的现象5.支承压力: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力增高区的切向应力。
1.平面应力问题:受力体呈等厚薄板状,所受应力为平面应力,在弹性力学中称为平面应力问题。
2.给定变形:围岩与母体岩层存在力学联系,支架承受围岩变形而产生的压力,这种工作方式称为给定变形。
3.准岩体强度:考虑裂隙发育程度,经过修正后的岩石强度称为准岩体强度。
4.剪胀现象:岩石受力破坏后,内部断裂岩块之间相互错动增加内部空间在宏观上表现体积增大现象。
5.滞环:岩石属滞弹性体,加卸载曲线围成的环状图形,其面积大小表示因内摩擦等原因消耗的能量。
1、岩石的视密度:单位体积岩石(包括空隙)的质量。
2、扩容现象:岩石破坏前,因微裂隙产生及内部小块体相对滑移,导致体积扩大的现象。
3、岩体切割度Xe:岩体被裂隙割裂分离的程度:4、弹性后效:停止加、卸载,应变需经一段时间达到应有值的现象。
5、粘弹性:岩石在发生的弹性变形具有滞后性,变形可缓慢恢复。
6、软岩(地质定义):单轴抗压强度小于25MPa的松散、破碎、软弱及风化膨胀类岩石。
1.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要点及练习题和答案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要点及练习题和答案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要点及练习题和答案一:知识要点1.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主要是由渗透作用和凝结作用形成的,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原生水。
2.岩土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土空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岩溶溶洞)3.岩土根据透水性好坏可分为:透水岩土半透水岩土不透水岩土。
4.地下水的分类:(1)按岩石空隙性质分类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3)我国地下水分类:孔隙(裂隙、岩溶)—上层滞水,孔隙(裂隙、岩溶)—潜水,孔隙(裂隙、岩溶)—承压水4.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存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
其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5.有关潜水埋藏的术语:(1)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2)潜水埋藏深度:潜水至地表的距离。
(3)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
(4)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至隔水层顶面的距离。
6.地下水的补给来源:(1)大气降水的补给 2)地表水的补给 3)凝结水的补给 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5)人工补给。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1)泉水排泄(2)向地表水排泄(泄流)(3)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 4)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8. 地下水径流概念: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 9. 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地流动称为渗透,或称渗透水流10..结构面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分异面(如,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岩浆侵入面等)和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如断层、节理、风化与卸荷裂隙等)。
11.“醉汉树(林)”“马刀树”是用于判断滑坡地质现象的。
12.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岩质和混合类。
13.斜坡从形成开始,坡体便不断发展变化,首先变形,逐渐发展为破坏。
14:按滑动面与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分为,顺向,逆向,斜向。
15.滑坡变形的主要方式有:拉裂,蠕滑,弯曲倾倒。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目录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结构体的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岩体结构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结构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构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力学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1.结构体的类型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
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

工程动力地质学常识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分支。
2.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3.滑坡:斜坡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沿某一界面发生剪切破坏整体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4.天然应力:称为初始应力,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
5.地震效应:地震波的作用下,场地会出现各种破坏作用,称为地震效应。
6.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一般认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岩石和土的性质。
7.残余应力: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部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即残余应力。
8.崩塌:坡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坏面分割的岩休,因根部折断或压碎而倾倒,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称为崩塌。
过程中,阶梯的岩块相万撞击粉碎,最后堆积于坡脚。
多半发生在岩质陡坡的前缘。
9.斜坡破坏地震效应:指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或泥石引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10.容许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建筑物基础作用在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的最大压力。
在这个压力下,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都满足设计的要求,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11.诱发地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地下核爆炸等引起的异常地震活动称为诱发地震。
12.抗力体:坝下游能起抵抗坝基滑移作用的岩体称为抗力体。
13.围岩应力重分布:地下洞室的开挖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围岩内各质点在回弹应力的作用下,均将力图沿最短的距离向消除了阻力的自由表面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岩土体类型

岩土体类型(一)岩体1.坚硬块状岩类以各个期次的花岗岩类为主。
沿海地区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类,其次为片麻状花岗岩、混合岩等,呈坚硬块状。
2.软硬相间层状片状岩类由元古界—中生界砂岩、砂砾岩、泥岩、石灰岩、硅质石灰岩、白云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等构成,呈层状和片状。
3.软硬相间块状夹层状岩类由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质砂岩、砂页岩、玄武岩等构成,呈块状夹层状。
(二)土体1.一般土(1)冲洪积互层状粘性土、砂性土、碎石土类由全新世—更新世冲积洪积粘性土、砂性土、砾石、碎石土构成,呈互层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及山间盆地。
在沿海河口平原的上部多为海积淤泥覆盖。
厚6~60余米,龙海平原厚度最大(60余米),福州平原次之(30余米)。
(2)风积海积砂类土由全新世海积风积砂组成,分布于沿海迎风岸带及海滨平原。
厚度一般小于10米,下伏为海积淤泥或残积红粘土。
2.特殊土(1)残积红粘土广泛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为福建颇有特色的一大土体,主要由花岗岩类风化而成。
在风化壳垂直分带的最上一带,为剧风化带。
呈砖红色—红棕色。
原岩矿物除石英外,已全部风化成粘土,硅、铝、铁富集,原岩结构已全部破坏,呈土状,厚度一般小于5米。
剧风化带以下为强风化带。
呈红棕至黄棕色,具红白相间风化晕纹。
原岩矿物绝大部分风化成粘土,原岩结构可辨,上部呈土状,下部呈含砾状。
厚数米至数十米,位于剥蚀台地下部,或构成堆积阶地基座,或单独出露于地表。
强风化带之下为弱风化带。
呈黄灰色。
原岩矿物大部分未风化,结构清晰,呈碎块状,较坚硬,厚1~10米。
弱风化带以下为微风化带。
呈灰白色,开始风化,但仍基本保持原岩特征,厚1至数米。
(2)海积软土(淤泥、淤泥质土)软土指的是地基压缩层内的地基土。
主要由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海积或海陆交互沉积形成的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高压缩性土层所组成。
多分布在沿海滩涂及河口平原,总面积约2500平方千米。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和简答

1.矿物的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通常采用摩氏硬度2.活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过活动的断层3.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4.风化作用:让岩石产生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的作用5.地基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有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6.节理:作用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破裂形成的断裂构造7.原位测试:在岩土层原来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的天然结构含水量以及盈利状态下测定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8.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类型之一,利用规定重量的穿心锤,从恒定高度上自由落下,将一定规格的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难易程度判别图的性质9.含水层: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10.断层:岩层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的这种断裂构造11.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变形称为褶皱12.矿物:天然产生的均匀固体,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掩饰的基本组成13.土的构造:地球表面还没有固化成岩的松散堆积物14.土的压缩性:15.斜坡:地表因自然作用而形成的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地段16.工程地址问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下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17.解理:矿物受外流作用,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18.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起破裂面称作断口19.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的过程叫径流20.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21.土的工程分裂:以松散土为对象,以服务于工程建筑为目的的分类22.岩浆岩:岩浆作用的产物,分布于大陆海洋地表和地下23.变质岩:原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高温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和液体作用后,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24.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后发生变形,作用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石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破裂形成的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25.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的氧和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复杂化学变化26.滑坡:斜坡土上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沿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27.岩溶: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28.填土:由人类多动而堆积成的土,素填土、杂填土和冲填土、压实填土29.渗透性:岩土能被水或其他液体透过的性质称之为渗透性30.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上标高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图1.简述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性比所具有的优势:1.不需经过钻探取样,直接测定岩土力学性质,更能真实反映岩土的天然结构及天然应力状态下的特性2.原位测试所涉及的土尺寸较室内试验样品要大得多,因而更能反映土的宏观结构如裂隙等)对土的性质的影响,比土样具代表性3.可重复进行验证,缩短试验周期2.岩溶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岩石必须是可溶的2.岩石必须是透水的3.水必须有溶蚀力4.水必须是流动的2.按运动方式可将斜坡分为哪几类1.崩塌2.泥石流3.滑坡3.工程地质现场原位测试的主要方法:静力荷载试验,触探试验,剪切试验,地基土动力特性试验4.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气孔与杏仁构造,流纹构造6.水对岩体质量的影响:1.产生浮托力,空隙水压力2.流动的重力水产生动水压力3.有溶解能力,对岩石产生化学腐蚀,导致岩石成分及结构的破坏7.层流与紊流的区别:8.何为滑坡?简述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斜坡上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完整资料).doc

目录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2)1.结构体的类型 (2)2.岩体结构特征 (2)3、组成 (3)4、结构面 (3)5、结构体 (4)6、类型 (4)7、力学效应 (5)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6)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1.结构体的类型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
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
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
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2.岩体结构特征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它们的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和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2)
1.结构体的类型 (2)
2.岩体结构特征 (2)
3、组成 (3)
4、结构面 (3)
5、结构体 (4)
6、类型 (4)
7、力学效应 (4)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5)
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的类型
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
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
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
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
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
2.岩体结构特征
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它们的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和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表16-4-3
3、组成
岩体内岩块的组合排列形式。
岩体结构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2个基本单元组成。
4、结构面
岩体内存在的不同成因、不同特性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
如层面、节
岩体结构
理、断层、裂隙等。
结构面不是几何学上的面,而往往是具有一定张开度的裂缝,或被一定物质充填,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或带。
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层面、夹层、冷凝节理等原生结构面;
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节理等构造结构面;变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片理、片麻理等变质结构面;还有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次生结构面。
按规模(主要是长度),可将结构面分为5级:(几十至上百公里,十几公里,几公里,几米至几十米和厘米级)。
它们分级或共同控制着区域、地区、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和岩块的力学特性。
按性质,结构面可分为硬性(刚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
硬性结构面的摩擦系数较大,多数没有充填物。
软弱结构面的摩擦系数相对较小,延伸较长,且普遍充填粘土、泥、岩石碎块等物质。
按物质组成和微结构形态,软弱结构面分为原生软弱夹层、断层和层间错动破碎带、软弱泥化带(或夹层)等 3种类型。
某些充填泥质或粘土薄膜的大节理,也可构成软弱结构面。
软弱结构面是岩体中最容易产生变形和破坏的部位。
它常常成为危险的切割面、滑移面或构成有害的压缩变形带,导致岩体产生不允许的变形或失稳。
因此,当工程岩体中存在软弱结构面时,除了要研究它们的几何形态、结合状况、空间分布和填充物质等方面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其物质组成、厚度、微观结构、在地下水作用下工程地质性质(潜蚀、软化)的变化趋势、受力条件和所处的工程部位,以及它们的力学性质指标等,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并对其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作出定量的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5、结构体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块。
随着结构面的分级,相应地结构体也可分级。
视研究问题的不同,所选取的结构体等级是不一的。
几级结构体综合叠加影响居多。
由于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产状以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结构面的组合,结构体几何形态、单体大小可迥然不同。
岩性的变化,也均关系着岩体的完整性、坚强性,从而决定着岩体的所属介质类型。
6、类型
按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形式,尤其是结构面性状,可将岩体划分如下结构类型:①整体块状结构,包括整体(断续)结构、块状结构和菱块状结构;
②层状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薄层(板状)结构;③碎裂结构,包括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④散体结构,包括块夹泥结构和泥夹块结构等。
7、力学效应
结构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岩体在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上有明显的结
岩体结构
构效应,结构类型不同,力学效应不一。
若岩体内存在着软弱结构面,则岩
体结构力学效应主要受它控制,而且取决于它的充填度(即充填物在结构面内填充程度)、充填物成分与结构、充填物厚度以及结构面的起伏度(即结构面的起伏程度,常用起伏差即起伏最大值表示)。
其中又以充填物厚度、充填
度和起伏度最为重要。
厚度大小与物质成分有关,一般颗粒越粗厚度越大;反之,颗粒越细,厚度越小。
设充填物厚度为h,结构面起伏差为H,定义为充填度。
起伏的结构面内充填物的充填度越大,结构面抗剪强度越低。
当充填度大于200%左右时,结构面强度便稳定于一定的水平上;即与软弱充填物质的强度
相当,这种关系称之为充填度的力学效应。
结构面起伏度用起伏差及起伏角表示。
起伏差的力学效应常与充填度相
联系。
起伏角α 为迎着受力方向结构面的仰角,又称为爬坡角。
结构面具
有爬坡角为α 的起伏时,其抗剪强度中的摩擦角φa将增加α ,即φa=φj+α
φj为平直结构面的基本摩擦角。
多组四级结构面(如节理)发育的岩体结构类型的力学效应主要取决于
结构面密度(单位尺寸上的结构面数)、结构面产状(结构面出露的空间方位)及结构面组数 3个方面。
岩体强度(变形参数也同样)随着岩体内含的结构面组数和结构体数增多而降低。
结构面对岩体破坏影响有一定的范围。
当结构面倾角大于或小于α min时,结构面对岩体破坏便没有影响。
当结构面倾角介于和αmin之间时,岩体强度则随着结构面倾角而变化,在
α=30°±时,出现强度最低值。
在多组结构面发育的岩体,结构面对岩体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各组结构面力学效应的叠加。
显然,结构面组
数越多,岩体力学性质越均匀化。
整体结构岩体的力学效应规律基本上与节理化岩体相近。
以单轴抗压强度为例,节理化岩体仅相当于岩块抗压强度的1/3至1/10,而整体结构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可相当于岩块的1/2至1/3。
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如用方位角罗盘测量,测得某地层走向是330°、倾向为240°、倾角为50°,记做330°/SW∠50°,或记做240°∠50°(即只记倾向与倾角即可)。
如果用方位角罗盘测量但要用象限角记录时,则需把方位角换算成象限角,再作记录。
如上述地层产状其走向应为γ=360°-330°=30°,倾向β=240°-
180°=60°。
其产状记作N30°W/SW∠50°,或直接记作S60W∠50则可。
在或上标注产状要素时,需用符号和倾角表示。
首先找出实测点在图上的位置,在该点按所测岩层走向的方位画一小段直线(4mm)表示走向,再按岩层倾向方位,在该线段中点作短(2mm)表示倾向,然后,将倾角数值标注在该符号的右下方。